第二章 中学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59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及其意义(一)课程的内涵——(常考)课程是指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一词的来源: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选择题(二)课程的分类——(常考)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2.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的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3.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的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①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②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③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班级管理方式等④心理性隐性课程:人际关系,师生特有的心态是行为方式等杜威将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了某种情感、态度的学习称为“附带学习”。
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涉及隐性课程的问题,而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三)课程的意义(了解)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依据、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易考,学生中心理论,学科中心理论)(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第二章中学课程本章节内容在历年考试中主要以单选和简答形式考查考生应重点掌握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需要识记不同的课型,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掌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课程概述考点1 课程的含义☆☆☆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课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这里指的是广义的课程。
真题再现(2013 年下半年真题)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参考答案】B。
考题预测精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一文中。
A.《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B.《社会静态论》C.《心理学原则》D.《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参考答案】D。
第二节课程理论考点2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主张学科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真题再现(2013 年上半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2)学校教学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
(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考题预测精选主张学校教学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中心论B.活动课程理论C.社会课程理论D.要素课程理论【参考答案】A。
第二章 中学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的概念课程作为教育学科的专业术语,始见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特指一门学科课程的类型按内容属性分学科课程(间接经验)分科课程学科内容,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活动课程 (直接经验)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特点: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 为中心编制课程;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代表人物:杜威按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按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公共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个人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按设计开发主体分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比如教育环境、校风、学风、班风按课程的任务分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能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特殊的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以学科逻辑体系为核心,传授各学科的知识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夸美纽斯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构成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要组织编排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第二章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单选、简答)1课程理论流派:(重点)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教育目的在于把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以杜威和克伯屈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3、社会中心课程论: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2课程类型(重点)主要概念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是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分科课程特征: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征: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优点在于有利有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学有一点难度3).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特征: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注重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1.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2.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愿选择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划分)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课程”一词的由来1.1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唐代课程称之为“寝庙”,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1.2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诞生,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1.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2.课程的类型(高频考点:单选为主、简答)4、课程理论流派(中等考频:单选、简答)5、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第二节课程组织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单选)3、课程目标:是指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3.1课程目标取向:①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概括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
如:《大学》提出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②行为性目标取向--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作用,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
对学生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
如:给学生一篇文章,让他在五分钟内不靠参考书帮助,识别出它的风格。
③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如:课文中提到樱花时,老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孩子去公园里赏樱花。
④表现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景中,每一位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
他关注的是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如:老师要求孩子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回来谈谈各自看到的事情。
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及内容1、概念:课程指课业及进程。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
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
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课程标准: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对各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总纲与分科课程标准(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又称课本和教科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材编写要求: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阐述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准确、生动、流畅。
教材编写的改革:内容呈现时代特征;形式更加灵活;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二、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固有的属性划分:科学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源于好难过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
有点:有利于学生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
不足:教材注重逻辑系统,导致重记忆轻理解;过分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系统和需要、兴趣;过分强调学科内部的完整性,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活动课程基本特征: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基本出发点,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择是围绕儿童的兴趣和冬季进行的;在实施活动课程时,教师只是参谋或顾问,教科书只是参考材料。
优点:跨越学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侧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精神。
第二章中学课程
1.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课程论是指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1918 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1950 年,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系统展开。
1.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
活动中心课程论认为传统的学科课程论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提出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法。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金蒂斯和布迪厄。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2.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a、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b、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c、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d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1.课程内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的作用
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依据不同标准,课程的分类不同
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注: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设置形式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
分科课程:它是由一系列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相互联系的科目组成的课程。
分科课程的特征:
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学术性和专业性,有利于组织教学和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
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易忽视学生生活实际,学科知识缺乏联系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优点: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课程:也叫生活课程或经验课程。
是指从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出发,把课程编排得同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并偏重于使儿童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让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特征是:①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③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④采取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
优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缺点是儿童学习的知识不系统。
这种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
国家课程的特征:它体现国家的意志。
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补充)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已往国家课程倍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显性课程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可以这样描述)
隐性课程的特征:
①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②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③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④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⑤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⑥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优化学校的的整体育人环境;其次,要特别重视学习过程;最后,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实施情况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观;②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设计观;③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④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观;⑤民主化和多样化的课程管理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与状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分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两个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从 2001 年开始实施,到 2005 年全面推行。
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高中阶段从 2004 年开始实施,目前已经有一半的省份使用新课程。
国家在实施的过程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的策略,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做一些配合的工作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