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3
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预防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教育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传染病的基本原理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的一类疾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传染给他人。
传染病的预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使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特别在接触到一些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物品后。
2. 避免近距离接触: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与疾病患者或者病原体携带者进行近距离接触。
3. 常规防护措施:使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物品,避免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自身。
4.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如家庭、学校、办公室等。
5. 避免吃生食:避免食用或少量食用生或未熟的食物,以免感染细菌或其他病原体。
6. 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足够的休息,同时注重个人卫生。
二、预防传染病的安全教育措施1. 在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制定学校感染病防控计划: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感染病防控计划,明确预防传染病的具体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3. 提供安全教育材料和宣传资料:学校可以制作相关安全教育材料和宣传资料,向学生和家长发放,提高他们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4. 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传染病的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应变能力。
5. 鼓励师生定期健康体检:学校可以鼓励师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者,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6.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三、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 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庭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如门把手、桌面、厨房卫生间等。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1.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帥、牙刷等物品。
4.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5.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休息,加强锻炼,注意防寒保暖,增强体质。
6.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7.避免接触猫狗、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8.发现死亡或可疑患病的动物,不要触摸,应立即报告。
9.出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
10.必要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采取疫苗接种(如儿童和体弱多病
者可到当地疾控中心或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流感疫苗),增强兔疫力,实现科学预防。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学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传染病的传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学校和学生应该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流感-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 学生应定期洗手,尤其是回到学校后、接触患病者后以及上厕所前。
- 学生应避免与患有流感的同学近距离接触。
- 如果出现流感症状,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就医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
- 学生应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保持清洁环境。
- 学校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区域,特别是厕所、食堂等地方。
- 学生应避免与发病期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并避免共用餐具等。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一组疾病。
-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饭前便后彻底洗手。
- 学校应注意食品安全,加强食品的储存、加工和消毒。
- 学生应避免与腹泻患者共用餐具,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传染病的预防是关乎学生健康的重要任务。
除了上述具体的预防措施之外,学校还应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同时,定期消毒、维持学校环境的清洁和整洁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学生的健康。
希望学生和学校能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研究环境。
(字数:236)。
教学对象:大学生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传染病的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1. 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传播途径。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掌握和执行。
2.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传染病预防知识相关资料。
2. 挂图、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传染病?它们是如何传播的?二、传染病基础知识(15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
2. 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 强调传染病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提高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认识。
三、传染病预防措施(20分钟)1. 个人卫生:讲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2. 预防接种:介绍预防接种的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接种相关疫苗。
3. 饮食安全:强调食品安全,避免食用生食、变质食品等。
4. 健康生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小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预防传染病?2. 学生分享预防传染病的好方法。
五、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传染病预防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实际应用: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预防传染病。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长。
校园传染病健康教育内容
校园传染病健康教育内容不要标题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们在校园中容易接触不同的传染病。
为了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校园传染病和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
1. 流感: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使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定期洗手,特别是接触公共设施之后。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和喉咙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接触他人。
2. 感冒:学生应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患者过度接触等。
他们也需要了解如何区分感冒和其他常见疾病,以及何时需要就医。
3. 手足口病:学生应该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手部卫生。
他们应该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并避免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
如果出现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 腹泻:学生应该加强饮食卫生,特别是避免食用生肉和海鲜等可能带来腹泻的食物。
他们也应该定期洗手,并避免与腹泻患者接触。
5. 结核病:学生应该了解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在封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待太久,避免与结核病患者过度接触,并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校园传染病和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校园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第七课)标题: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大学生活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和娱乐。
然而,这也增加了他们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肺结核和肺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空气传播,因此非常容易在宿舍等密闭环境中流行。
1、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盗汗和胸痛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体检和接种疫苗等。
2、肺炎:肺炎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部感染。
它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锻炼等。
二、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饮食、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等。
1、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2、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腹痛、便秘等。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不吃不洁食物、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三、口腔传染病口腔传染病是指通过口腔传播的疾病,主要包括龋齿和口腔溃疡等。
1、龋齿:龋齿是由细菌引起的口腔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牙齿疼痛、敏感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刷牙、少吃甜食等。
2、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传染病,它的症状包括口腔疼痛、溃疡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口腔创伤等。
四、其他传染病除了上述几种传染病外,大学生还可能感染其他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1、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它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等。
2、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共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重点:1. 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及传播途径。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常见的传染病?它们是如何传播的?二、传染病种类及传播途径1. 教师列举大学生常见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结核病等。
2. 分析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a.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
b. 避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c. 勤剪指甲,保持手部卫生。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a.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b. 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3. 预防接种:a.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按时接种各类疫苗。
b. 遵医嘱,完成各类疫苗接种。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a.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b.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四、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传染病预防措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共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传染病种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使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共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
传染病是学校环境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以下是一些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1. 手卫生
- 经常洗手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上厕所后和接触动物后。
- 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是另一种保持手卫生的好方法,当没有水和肥皂可用时。
2. 口鼻卫生
- 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睛,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盖口鼻,当咳嗽或打喷嚏时。
3. 疫苗接种
- 及时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严重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遵循国家和学校的疫苗接种计划。
4. 清洁和消毒
- 对学校和个人常用物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如桌椅、门把手、水龙头等。
- 推荐使用具有杀菌作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
5. 健康饮食
-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
6.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 定期洗澡,保持整洁。
- 换洗干净的衣物,并保持衣物的清洁。
7. 接触传染病患者
- 避免与患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病例。
以上是学生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为了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请学生、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研究环境。
> 注意:本文档仅作为指导,详细的预防传染病措施应遵循当地卫生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指引和政策。
大学生怎样预防传染病安全教育
大学生要想预防传染病,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正确的传染病防护知识,以便做到相应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告诉大学生,保持个人卫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要勤洗手,每天早晚洗澡,不要熬夜和吸烟;合理膳食,吃清淡和清洁的食物,定期体检以及减少接触不清洁环境下的物体。
其次,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染病,有哪些症状,以及发病风险最高的人群,这样才能更加小心以及更有办法应对。
此外,要教会学生正确做好消毒,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在洗手间,要使用肥皂和洗手液来洗手,在使用的物品上也要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还要督促大家不要不小心把病菌传染给其他人。
最后,要注意免疫,多吃水果和叶酸,还可以作保健食品等,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总之,大学生通过正确的健康预防措施,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遵守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规律,以及注意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各种预防措施,有助于大学生都健康地度过这个学习的关键阶段,为长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传染病的预防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
学生,我们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传染病预防知识,以保护自己和他
人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钟,特别是在触摸公共
场所、垃圾箱或动物后。
如果没有肥皂和水,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
手液。
- 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嘴和鼻子:当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
巾或手肘遮挡口鼻,而不是用手直接捂住。
- 避免触摸脸部: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脸部,特别是眼、鼻和嘴,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2. 保持社交距离:
- 避免拥挤的场所:尽量减少前往人多的公共场所,特别是没
有良好通风或空间狭小的地方。
- 保持距离: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尤其是在与陌生人
接触时。
3. 健康生活方式:
- 健康饮食:多摄取新鲜蔬果和维生素,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
- 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 锻炼身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 佩戴口罩:
- 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是一种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可以减
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选择医用口罩或N95口罩以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此外,及时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个
人所在地区的疫情和建议,适时接种疫苗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遵循上述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
传染病传播的机会,保护自己和社区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
同抗击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健康教育知识:
1. 手卫生:经常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别在接触到可能带有病菌的物体后,
如使用洗手间、处理食物前后,以及打喷嚏、咳嗽后。
2.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食用新鲜、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低脂肪蛋白质。
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和未煮熟的食品。
3. 避免接触病原体:减少与患者或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接触。
避免亲密接触、触摸面部、共用餐具和生活用品。
4. 预防传播途径:掌握疾病传播的途径,如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品污染传播等。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品等。
5. 接种疫苗:定期接种疫苗可提高免疫力,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
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防止病毒或细菌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
6.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减少压力。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参与公共场所或高风险职业的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感染疾病。
8. 公共环境卫生: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公共场所和个人物品,如手机、钥匙、门把手等。
9.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传染病防治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提供准确、科学的健康信息,避免相信和传播谣言。
10. 隔离和治疗:如发现自身或他人出现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接受隔离治疗。
同时,积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大学生传染病防治前言大学生正值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阶段,然而,由于学生集中在学校、宿舍等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和暴发。
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和学习环境的安全,我们需要积极进行传染病的防治。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学生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防控措施。
1. 了解传染病在防治传染病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这些疾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传播,而学校、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成为传染病易发的地方。
2. 个人防护措施2.1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大学生每天接触到许多物品和人,手很容易沾染病菌,洗手可以有效去除手上的病菌。
尤其在接触过公共设施后、进食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务必洗手。
2.2 注意个人卫生大学生要时刻保持整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更换干净衣服,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此外,注意修剪指甲,定期换洗床单、被罩等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3 戴口罩口罩是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道具,特别是在流感季节或有传染病暴发时,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大学生在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教室、图书馆等都应戴口罩。
3.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在大学校园中,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至关重要。
校园里有医务室或医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监测工作。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疾病扩散。
4.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制作海报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注意事项。
同时,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幕、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醒学生做好个人防护。
5. 广泛开展疫苗接种工作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学校可以在学期开始前或特定的接种时间为学生提供疫苗接种服务。
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随着学生们的集中办公生活和互动交流,传染病成为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下面将介绍一些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的常识和措施。
一、手部卫生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首要措施之一。
学生应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以下情况下:1.1 在进食前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1.2 使用公共设施后,例如上厕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之后,要及时洗手;1.3 接触动物、垃圾、污染的物体或者处理污物之后,要记得洗手;1.4 对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接触他们之后也要保持好的手部卫生。
二、咳嗽和打喷嚏时的正确做法咳嗽和打喷嚏是许多传染病传播的途径。
学生应该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2.1 当感到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手帕或者肘臂遮住口鼻,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2.2 不要用手直接遮挡口鼻,以防止病原体附着在手上再传播给其他人;2.3 使用过的纸巾应该及时丢弃,避免他人接触;2.4 在不方便使用纸巾或者手帕的情况下,可以用肘部遮住口鼻。
三、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学生需要保持清洁整洁的个人卫生和生活环境。
3.1 学生应该每天洗澡,保持身体的清洁;3.2 勤换洗衣物,特别是内衣内裤等密切接触皮肤的衣物;3.3 保持宿舍或者寝室的清洁整洁,经常开窗通风;3.4 避免与患有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3.5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乱吃街边摊或者食品质量不确定的食物;3.6 定期打扫学习用品、书籍和学校公共设施,保持干净卫生的学习环境。
四、增强体质,注重养生强健的体魄可以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减少患病的机会。
4.1 学生应该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熬夜;4.2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4.3 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4.4 注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4.5 遵循合理的起居规律,调整好作息时间。
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
目的:探讨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及其效果。
方法:选取100名我校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观察组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比较两组学生的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疗方法、临床表现等传染疾病防控知识方面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等卫生习惯方面均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标签:大学生;常见传染疾病;防控知识;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因此,加强大学生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十分重要。
我院黄岭校区卫生所对学生开展常见传染疾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名我校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均为非医学专业学生;③身体健康,无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未合并有传染疾病;④均为本科大一学生;⑤认知能力、读写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传染疾病者;
②家族传染病史;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8~21岁,平均19.5±1.5岁,汉族95例,少数民族5例。
将该组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防控知识教育
由我校卫生所的专业人员向学生进行集中授课讲解传染病的知识和信息,一共12个学时。
教学前向学生发放传染病健康教育手册,让学生在课间自行学习。
实施多媒体授课,内容包括8个专题、多种传染病,讲解肺结核、乙肝、流感、水痘、霍乱、艾滋病、沙眼、梅毒等相关知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治疗政策等,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等[1]),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染源。
告知学生哪些人群属于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怎样保护易感人群(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同时进行性教育和生殖健康的教育,告知学生青少年健康的性发育和富有责任感的性行为是他们享有成年期健康生活的必要基础。
教导学生要注意生活卫生,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开窗、勤清洁卫生、规律作息、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自尊自爱等。
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实行互动式教学,老师提问,学生抢答,对答对问题的同学给予相关的奖励。
课时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加深印象。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卫生习惯情况进行调查。
由辅导员协助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答题,答题前由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解释。
当场回收调查问卷。
其中:①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年龄),所需调查的问题: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疗方法、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高发季节、传热途径、危害、治疗政策,每个项目都有若干个选择题组成,最终均转化成100分,90分以上计入知晓率。
②个人卫生习惯: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姓名、性别、年龄),所需调查的问题: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注意开窗通风、不公用脸盆毛巾和餐具、不乱输或者使用血制品。
均分为是和不是两种答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数据统计软件,所获得数据的统计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大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在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疗方法、主要临床表现、预防措施、高发季节等传染疾病防控知识方面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传染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动物和动物、动物和人之间相互传播,具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2]。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较大,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各种新发传染病爆发和老病复燃的情况时有发生,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大学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一旦发生传染病,蔓延迅速,后果严重[3]。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50名大学生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教育,结果发现,教育组的防控知识知晓率和卫生习惯均好于对照组。
这说明通过防控知识的传播,根据知信行模式,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形成高标准的生活习惯;又让学生掌握了常见传染疾病的防控知识,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知晓怎样预防传染病,身边发生了传染病应该怎样进行自我防护。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进行常见传染疾病的防控知识教育是十分必
要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蒙,傅旭兰,邱继华,等.非医科大学生综合性参与式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61-263.
[2]余可.荆州市某大学学生常见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4):54-55.
[3]李俊平,王浩杰.高校学生常见疾病分析及预防[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