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背后-东晋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躲起来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讲义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八年级下讲义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I」,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缘]沿着,顺着。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yS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暂(tia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香,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y9o)]同“邀”邀请。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参考答案: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诗》陶渊明〔魏晋〕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智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埋没。
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从:相随。
所憩:休息的处所。
菽:豆类。
稷:谷类。
艺:种植。
靡:没有。
暧:遮蔽。
俎豆: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
亦泛指各种礼器。
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儿童。
班白:指须发花白。
班,通“斑”。
诣:玩耍。
节和:节令和顺。
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
成岁:成为一年。
余乐:不尽之乐。
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五百:五百年。
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
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桃花源记的诡异之处为什么觉得诡异?因为桃花源实在太神秘,做了标记都找不到,刘子骥要找最后还死了,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把目光投向渔人,渔人的出场是“缘溪行”,然后“忽逢桃花林,甚异之”。
这个异是诧异,惊异。
如果是在春天看到桃花,正常人也不至于异之吧,说明文章此时不是桃花应该盛开的季节,而我认为是在秋季。
因为捕鱼适合在秋季。
春季繁衍之时,不宜猎杀,秋季肃杀之时,渔人才会大量捕鱼以致于“忘路之远近”。
那么秋季见桃花,也够诡异的了,而且注意作者用了“忽”这个字,本身就多少有点如梦如幻,不真实的感觉,在秋季忽然看到桃花林,也难怪渔人“甚异之”了,那么,这桃花林,根本就不是真桃花林!那么跟随渔人的视角,他从山中的小口进入了桃花源。
而作者又提到了“初极狭,才通人”,那么光是如何“仿佛若有光”呢?联系后文可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推得桃花源的地形只是和现世隔了一座山,山后就是平原,很像是一个“平行世界”。
接着再看看村人和渔人的交往。
按村人自己的说法,自己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朝祸乱才来了这个地方,那么之前的“屋舍俨然,男女衣着”都应该是秦朝留下的传统,说的话也是秦朝的话。
然而秦朝与东晋相隔442年,况且地方口音都有可能不合,渔人和村人能正常交流吗?文章里却喝酒吃肉聊得好好的,显然不对劲;且“悉如外人”意为桃花源里的男女都穿着晋朝的服饰,让人不禁背后一凉——是桃花源里的人偷偷出去买了秦朝的衣服还是他们拥有超凡的头脑设计出了与秦朝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服饰?再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也就是说渔人到了桃花源在每户家里都蹭饭一次,甚至“停数日”。
可见渔人也不过是一个贪图小利,不顾家的小人,那么村人特意在他离开之前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能靠得住吗?连酒食都贪的人,自然愿意报告官府好寻得酬金的了。
村人虽然是半野人,但也会保留着秦朝的思想,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会不会遭破坏这件大事,一定会十分谨慎。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桃花源记》作者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
他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年轻时就已经当官,之后没几年,就选择了辞官归家。
正因为他本身很有才华,所以很多人请他回去,他也未曾回去。
只是在田园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
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人,他从不肯为了那五斗米去折腰,谄媚上司。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作者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作者介绍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
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
[专题范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参考(一):《桃花源记》【原文】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透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完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希望能帮到你!《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桃花源记》看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导言《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文章,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村庄。
然而,通过阅读这个文本,我们可以揭示出东晋时期社会动荡的迹象和原因。
背景介绍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发生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
政治腐败、统治混乱等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与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背景颠覆常规秩序故事中描述了一个偏离现实世界秩序的完美乌托邦。
这种颠覆常规秩序的理想状态可能是作者试图通过对构建新世界的联想来反映当时社会动荡的愿望。
主人公孤立自给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现了一个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的桃花源,远离了社会纷扰和政治混乱。
这可以被解读为作者对于当时东晋社会不安定局势的探索和追求一种理想状态的渴望。
东晋时期的社会动荡原因政治腐败与统治混乱东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帝位之争、宦官干政等问题使得整个政府体系极度腐败。
这种统治混乱导致了社会各层面的动荡和不稳定。
内外战争的影响在东晋时期,内部各地起义与外侵战争层出不穷。
叛乱与战争造成了土地破碎、人口流离失所以及社会秩序崩溃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现象。
总结通过《桃花源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情况下的反思和向往理想世界的呼唤。
这篇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艺术上的珍品,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及其困境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记录。
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动荡与政治混乱的时期,人们对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向往是一种普遍情感。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初中必学的课文,描述的是一段美好的生活场景,但不少人找到了不一样的线索,推断出桃花源记其实是描述的死后世界景象!那么,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背后恐怖真相又是什么?一、《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
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
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
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
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
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
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
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
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
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
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
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真实知乎_关于桃花源记的
背景知识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
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诗人这一理想的产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民往往自动结集起来归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坞壁以自保。
诗人在<;;<;;拟古;;;;;;;;诗中所称颂的田子泰,就是汉末魏初的一个著名坞主。
当前西北人民为逃避苻
秦的暴虐统治,也有此种形式的组织。
1。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他⼜作过镇军。
这时作者归隐⽥园已经16年了,似乎真有其事。
造成这⼀切的原因。
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了解作者⽣平。
当然,祖⽗和⽗亲也做过太守。
它们分别是,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活,可是,字元亮。
统治集团⽣活荒,东晋王朝承袭旧制,不仅济世的抱负⽆法施展。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
曾祖陶侃曾官⾄⼤司马,⽽且必须降志辱⾝和⼀些官场⼈物周旋。
在⽼庄思想和隐逸风⽓盛⾏的影响下。
但他的家世出⾝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分不利的,豁然开朗,没有勾⼼⽃⾓。
加之他性格耿直,因为“耕植不⾜以⾃给”,统治阶级内部⽭盾⼗分尖锐。
东晋⼜极端的腐败:“我不能为五⽃⽶折腰向乡⾥⼩⼉、“芳草鲜美,这⼗多年⾥他⼀直“⼀⼼处两端”,家境已没落,⼜⼀度为彭泽令,都写得⼗分肯定。
作者借⽤⼩说笔法。
三⼗九岁时,他⼏次做官,但从“乃不知有汉,读者就会感到隔远。
在那⼉,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然,仍旧关⼼国家政事,那么诚恳,只是作者的不满⿊暗现实的⼀种精神寄托。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理距离、⾄今沿⽤的成语,⼀名潜,军阀连年混战;“豁然开朗”指⼀下⼦出现明朗的境界。
⽂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可从如下⼏个⽅⾯⼊⼿。
⼈与⼈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
“世外桃源”现在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战乱频繁,逢郡督邮来县。
次年,⽆论魏晋”⼀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如果⼀开头就是“⼭在虚⽆缥缈间”,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关注写作背景,⼼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疑是令⼈神往的,但本⾝并⾮门阀⼠族,卒后世称“靖节先⽣”,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陶潜《桃花源记》原文翻译赏析简介桃花源记晋·陶潜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
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
讯:消息。
(17)邑人:同乡(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桃花源记》背景知识《桃花源记》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背景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背景知识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作者本人因憎恶趋膻逐臭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
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诗人这一理想的产生, 是有其现实基础的。
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民往往自动结集起来归附于某一有威望的大姓,筑坞壁以自保。
诗人在<<拟古>>诗中所称颂的田子泰,就是汉末魏初的一个著名坞主。
当前西北人民为逃避苻秦的暴虐统治,也有此种形式的组织。
《桃花源记》赏读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
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则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
为什么后人找不到桃花源了?明明渔人已经做了标记了啊?这还要先从《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来说。
1.陶渊明的经历和政治理想年轻时的陶渊明拥有一腔报国热情,也想过在仕途上大展身手,造福百姓。
可他生活的东晋王朝政治腐败,对外一味求和,对内保护上层贵族的利益,使得陶渊明这样小官小吏没有向上发展的机会,空有才能却无处施展,而贫苦百姓更是生活艰难,繁重的赋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陶渊明在仕途上坎坷地走过十余年,却始终不愿攀附权贵,他的清明廉洁更是与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
公元405年,终于忍受不了官宦的所作所为,他坚决辞去了任职才81天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始终关注着当时的政治局势。
公元420,刘裕废了晋恭帝,建立新政权,第二年又用棉被把晋恭帝闷死。
陶渊明极度愤慨,对新政权失望至极。
但他人微力薄,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只好用文字来化解内心的绝望和愤慨。
他在《桃花源记》里创造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理想世界:那里美景如画,人们富足安乐,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
不得不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绝望之后的产物,是他的伟大政治理想。
这伟大在于,它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美好,让我们找了内心可以栖息的地方,更在于它跟一千多年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谋而合。
2.那为什么后来的人找不到桃花源?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的背景来看,他理想中的这个世界是不容许有心怀不轨人来破坏的。
桃花源里的人们个个热烈真诚地欢迎渔人,拿出丰盛的酒食来款待他,送他走时还特意嘱咐他,不要跟外人提起这个地方。
可这个渔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嘴上答应了,却偷偷在回程的路上留记号。
这种人怎么能够再次找到那个美好的桃花源呢?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渔人是这样一个心思不够纯粹的人,那他最初又怎能进入桃花源呢?关于这一点,陶渊明在开头就交代了,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沿着小溪划船,也不知道划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那么美的景致,激起了渔人的好奇心。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15篇)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义犬(蒲松龄)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
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
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
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
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
客固未死,始言其情。
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
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
客下舟趁之(5)。
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
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
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
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选自《聊斋志异》)【注释】(1)贸易:做生意。
(2)莽:芦苇丛。
(3)悼:难过。
(4)贾(gǔ):商人。
(5)趁之:追它。
(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屋舍俨然:(2)悉如外人:(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11、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桃花源”背后-东晋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躲起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真假假描写了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
其实,在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期,类似“桃花源”那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并且背后隐藏着辛酸的经历。
东晋时,中原混战,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
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皇帝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士族门第“共天下”。
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这就给老百姓提供了开辟“乐土”的空间和必要。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
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
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
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
其中发展得比较大的聚落,以乡党为核心,选出首领,称为坞主。
坞主选精壮男组成私人武装,在聚落周围修筑壁垒,这就形成了坞壁或坞堡。
其结局或是被朝廷招安,或是被贵族武装攻灭,或是继续独立,成为土豪。
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
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
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
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
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最后提到的南阳刘子骥,是个名声不错的人,听说这个案子,准备前往探险。
可还没找出什么成果便生病死了,所以,“后遂无问津者”。
刘先生死了,应该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完成他未竟的遗愿,加倍去寻找这块世外桃源才对啊,可为什么从那往后就没有提出去找桃花源的人了呢?原来,刘子骥是有身份的人,他的探险队不像渔夫那样单枪匹马,所以要是他找到桃花源,那里边的人恐怕就在劫难逃了。
所以,很有可能,这位多事的刘先生不是善终,这里也许是作者加的一个隐语。
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要除掉他?因为渔夫和刘子骥的背后就是官府,官府到来就意味着苛政!
可见,《桃花源记》并不是“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记述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起来,在地下社会里生活。
最终,东晋朝廷的基础日益衰败,终于被门阀士族赶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