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的
- 格式:docx
- 大小:38.06 KB
- 文档页数:2
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黑格尔出生于177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那么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何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思想异同黑格尔和康德都是西方的哲学家,具体来说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鼻祖,黑格尔是集大成者。
由此来看,他们在思想上是有很多的共性,也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的思想的发展,但是如果具体且深入的探讨两人的思想,其中还是有很多的矛盾和差别的。
黑格尔和康德的思想的共性有很多,但主要还是两人思想上的差别,比如在美学上的看法,关于法律、婚姻的等等的态度,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两人对美学的看法,康德的美学的核心内容是“美感',也就是对美的认定,怎样才是美,同时他注重情感的判断。
再说黑格尔,他是首次将辩证法引入到美学中,从而引发了对美学研究的变革。
这也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他不仅将辩证法引入了美学中,同时还将其形成了一个体系,从辩证的联系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从而将美视为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来说,黑格尔哲学其实是康德的哲学在一定情况下的误解,同时又加入了自我的看法,他实际上是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出发点是以唯心主义的是为和存在同一论,将绝对精神看着世界的本原,也就是我们政治课本中所提到的可知论。
而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其思想其实是对辩证法的批判,具体来说他是一个不可知论,他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关于黑格尔的出生地公元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生在一个官吏家庭中,这使得他在接受教育等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黑格尔出生地是斯图加特,是其所隶属的州域的政治中心,很多政府机构都设立在这里。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非常迅速,是德国最知名的城市之一。
斯图加特作为黑格尔出生地,并不只是诞生了他一个名人,相反因为经济等的高度发达,使得当地有非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
第一台轻便快速型汽油发动机诞生在斯图亚特诞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此奠定了斯图亚特在汽车制造业方面无法撼动的地位。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的乐观主义哲学思想与未来观康德是18世纪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向。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德国对于自我认识的主张占据了核心地位,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就是天才。
康德认为,人只有在理智开启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而这种开启需要一个概念体系的支撑,这个概念体系就是康德所著成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深刻地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但他对于未来的态度却是极为乐观的。
他认为,人类在理智开启的情况下,能够越来越好地认知和支配周围的世界,从而不断改善生活。
他曾经写道:“尽管我们在自然界面前显得很渺小,但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智可以支配任何自然力量。
凭借我们的理智,我们能够让这些力量成为我们的奴隶,使其为我们所用。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智力量的信仰,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未来的期待。
在康德看来,人类的理性可以不断改善生活,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真正的幸福。
这个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人类的。
康德认为,在人类理性继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也会逐渐趋于理性,人类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人性化,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康德的乐观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未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康德所倡导的理性、自由和人性化的社会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经常强调理性和自由,追求人性化的生活。
这些都与康德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同时,康德也提醒人们,理性只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它不足以获得全部真相,也不能完全摆脱人类的主观因素。
因此,要实现更好的未来,仍然需要秉持谦虚和实践的态度,不断审视和改进自己的理性。
康德的乐观主义哲学思想,在当代也面临着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人们开始将智能和理性划分为两个范畴,探索人与计算机在理性认知上的异同。
这种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康德关于人类理性的信仰,也让我们面临着新的未知。
然而,康德的思想所追求的理性、自由和人性化的社会目标,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阿尔贝特·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现代哲学
思想的创始人。
他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
首先,康德提倡的批判哲学的核心是批判理性,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知识体系,用来审视对立的观点和行为原则,以检验他们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康德主张的批判哲学的目的是要摆脱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而提出了真理的相对性。
在康德的观点中,任何真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把它当成“真理”的观念。
他提出了“触觉证得”原则,认为逻辑上支持的证据才是真理。
还有,康德完全放弃了“原初推论”,认为真实不是由推论、劝告等思维方式得出的,而是来自实践的实践。
有时叫“实践主义”,它将实践当做唯一真正可靠的准则,认为实践经验才是
最有价值的。
另一方面,康德也提出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一概念被视为是对哲学的一种批判,即批判精神对某一看法、方法、理论要求严格客观,并以特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他认为,真理必须
通过客观分析,用客观的判断来客观评价和检验,防止自身观念的错误把握,以免偏离客观事实。
因此,康德的思想强调,通过批判精神,一个人可以不偏不倚,恪守客观原则审视任何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理解有深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反思”的理念,我们应该在理解现实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一切问题,以便真正理解世界。
罗素和康德的哲学思想比较在现代哲学史上,罗素和康德都是备受尊敬的哲学大师。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但他们都为哲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和分析这两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
1. 观念和经验康德的哲学思想注重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基于经验和思考的。
他指出,我们观察到的世界是通过我们的思维过程过滤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经验必须与我们拥有的观点和想法一致。
这一思想成为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相反,罗素的哲学思想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来理解这个世界,而是必须以经验为基础。
他的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直觉”,他认为通过我们的直觉,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
2. 知识和真理康德和罗素都对知识和真理的问题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这是指一种被人类知识体系普遍接受的先天知识。
他认为,所有人都有一些固有的概念或思想,这些概念或思想是基于人们的感官经验而形成的,因此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而产生的。
相比之下,罗素对真理的看法更加严格。
他认为,真理只能通过符合逻辑和事实的陈述来表达。
他的观点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
他强调逻辑和证据的重要性,并提出我们必须依靠我们的经验和观察来推断真理。
3. 自由意志和道德康德和罗素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道德和自由意志问题上。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独立于外部自由意志的影响。
他的道德哲学也相当严肃,他认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
他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一种“普遍实践理论”,这是一种通过理智和直觉来判断道德决策的方法。
罗素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受外部因素和发展历史的限制。
他对道德问题持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道德标准是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环境的。
他曾说过,最好的道德原则是“扰乱其他人最少”。
结论康德的哲学思想注重人的思想和经验,以自由意志为中心,这种哲学观点涵盖了伦理、政治和美学等各种领域。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守时的故事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
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
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
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
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的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哲学思想(一)康德问题的形成(the shaping of Kant’s problem)康德使哲学产生了革命,导致康德的心灵产生这个革命的是他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即:“the philosophy of his day could not deal with successfully or adequately.”他的问题由他最著名的一句话表述出来: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 e…the starry heaven above and moral law within.对康德来说,星星密布的天空会提醒人们:世界正如牛顿、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由运动物体构成的系统(world is a system of bodies in motion)。
其间,每一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确定原因。
而同时,所有的人都有道德责任感(sense of moral duty)。
这就意味着,人不像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服从于自然,人是有行为的自由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来调解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情。
一方面,一切事情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又存在着自由。
当康德考察科学思想的趋势时,他发现了其中有一个企图,即把现实中的一切人性都包含在一个机械模型里,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统一机械装置的部分的一切事件,都可以用因果律来加以解释,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取消对某些不适用于这种方法的因素的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把知识限定在现实的感觉经验领域,限定在对这些经验的归纳概括上。
通过寻求这种方法,科学无须也不能说明自由、上帝等概念。
康德对科学知识成功和不断进步的印象极为深刻。
在康德看来,牛顿物理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当时哲学的充分性提出了几个问题。
当时的哲学传统是大陆唯理论(Continental Rationalism )和英国经验论(British Empiricism)。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与国际法原则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人权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看来,人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应该成为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的人类作为自主的理性主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二是他认为所有人应该受到平等地对待。
这两个方面都对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康德认为,人类作为自主的理性主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权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应该受到他人的强制或限制。
这个思想对于国际法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意义。
康德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基于理性和合作,而不是武力和威胁。
因此,他主张通过建立一个国际法体系来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国际法体系应该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条约,以保证所有国家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保护。
其次,康德认为,所有人应该受到平等地对待。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控制。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康德认为,国际法体系应该确保每个国家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应该有相同的机会和自由,任何一方不应该强制另一方接受不公平的条件。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还对现代国际法体系中的一些核心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康德认为,国际法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武力,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联合国章程中,就规定了使用武力应该是最后的手段,只有在所有和平手段都用尽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另外,康德还强调了国际法的普遍适用性。
他认为,国际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应该只是针对某些国家或群体。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联合国宪章》中,规定了所有国家都应该平等地享有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不当干涉。
第三讲: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及先验哲学三、康德的哲学思想1、产生的原因:从培根开始的近代经验主义并不承认“知识”有两个不同的来源,而认为一切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逻辑形式也来源于“感觉经验”的概括。
然而,如何从只具有“感觉经验”之“偶然性”中概括出逻辑的“必然性”?于是,经验主义常导致怀疑主义。
(注:经验主义并非不要理性,不过它理解的“理性”仍来源于感觉经验,是“感觉经验——感性”的概括与升华,是感性之“抽象”。
这样的理性,没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只是上些经验上约定俗成的规则,因而只有经验上的普遍性,而无逻辑上的必然性。
即培根的“蜜蜂酿蜜”的道路。
)休谟问题已使理性是否有能力从事形而上学成为巨大的疑问。
康德认为人类最崇高的目的,仍是惟独理性才能揭示的,这是形而上学这个科学部门存在的根本理由。
理性在现有的形而上学中当然无法执行自己这项使命,这一点休谟讲得对,但休谟取消一切形而上学的结论,却下得仓促、不正确,康德为“未来形而上学”奠基工作。
为未来形而上学的做奠基工作,无疑就应对理性能力本身做彻底地考察,康德称之为“纯粹理性之批判”。
休谟对经验中的理智(逻辑范畴)所做的无情拷问和消解工作无疑属于“理性之批判”,但他的批判产生的是否定性的结果,康的批判在休之后重新确定理智之根据,划定其范围,而这种指头要导向的是另一种确定的积极成果,达到纯粹理性之我阐明(先验哲学)。
2、思想内涵(1)经验自身不能不能提供“知识”必然性的根据,“经验知识”的“根据”应在“经验”之外。
先天分析判断:判断之谓项是从主项概念中“分析”得出,分析判断是无关经验的,是必然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它是逻辑的、“先天的”。
综合判断:若一个判断的谓项并不包含在主项中,则发生了两个没有逻辑内涵关系的观念之间的真正连结,必须经过“经验”,才能得到知识。
既然综合判断是“经验”的,必是后天的。
(注:休谟只承认综合判断的经验性,不承认综合判断的逻辑必然性。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同时,光靠“分析”,我们得不到“新”的知识,因此,知识的进步与积累,只有通过“经验”的不断“综合”,才有可能。
康德哲学思想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哲学思想篇一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摘要】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康德认为由先验理性所决定也存在于实践哲学之中的自由是演绎权利的逻辑起点。
这一切都基于人的理性存在,但由于人具有双重属性因而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所以这种理性存在不是纯粹的,由此建立法治国家就成了实现自由的实践通途。
【关键词】康德法哲学理性自由法治【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康德以三大批判为基石创建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实现了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
实际上,出于对政治焦灼而密切的关注与深刻而沉着的革命热情,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故而,有学者将体现这些思想的主要著作,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论永久和平》、《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称之为“第四批判”。
①恩格斯曾赞誉康德哲学掀开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的新篇章。
②理性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康德法哲学康德法治思想的哲学史背景。
康德登上哲学舞台之时,以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与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在争鸣之后各自都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无法自救。
经验论者无法解释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的知识或然性与他们追求的普遍必然性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而唯理论者试图从理性推演出全部知识的努力也陷入泥沼。
早年属于唯理论学派的康德而后在休谟的“提示之下”打破了他“独断主义的迷梦”,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
康德一面指责独断论的“专制”,一面却又指责怀疑论者不断地对牢固的哲学根基进行破坏,“但幸好他们是少数人”③而康德自己的构想则与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一脉相承:为真正的科学清理出一个可靠的地基。
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主张包括:
绝对自由和绝对应答责任: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绝对的应答责任。
原则自治: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自己的原则为准则,而不是受外界环境或情绪的影响。
绝对尊严: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尊严,并且应该受到尊重。
德性自由:康德认为人类具有德性自由,即人类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
德性。
他认为人类在道德上是自由的,而不是受生物本能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此外,康德还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科学性,并且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来探究真理。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即人类可以通过纯粹理性来批判和分析现实世界。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康德的思想及评价汪光宇09724126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思想主张:人非工具,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康德,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可知论者,他调和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矛盾,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知的物自体,人类的理性无法认识,人又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分别对应数学的代数和几何,人的认识能力由于物自体作用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知觉,然后知性运用范畴去整理这些杂乱的材料,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不被动消极的面对世界,而是运用知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也可以看出康德极大的调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怀疑主义者休谟对自然科学的摧毁他拯救了自然科学,也打破了大陆独断论的机械论。
但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当人类的理性企图去认识物自体是就会导致幻想和二律背反。
他在这里限制了人类的理性,为宗教留下了地盘!康德思想的简单评价一、何谓“启蒙”,何谓“成熟”?“自由”乃是“自己”。
一切出于“自己”,又回归于“自己”。
“启蒙”精神,乃是“理性”精神,“自己”精神,“自由”精神,乃是“摆脱”“外在”支配,“自己”当家作主的“自主”精神。
所谓“外在”,乃是“它者”,包括了“人-他人”和“事-客观世界”对“自己”的支配;“摆脱”一切羁绊,也是“自由”的基本意义。
所以康德谈论“启蒙”,强调的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力-理性之一种职能,来认知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他者-他人”的指导。
“启蒙”精神是“摆脱-不需要”“他者”指导的独立自主精神。
这样,康德就把自己的“启蒙”观念和传统的“启蒙”口号——“敢于认知”联系起来。
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对于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重要著作中,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首先,康德对于认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受到我们自身理性的限制,我们无法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直接知识,我们所能获得的只是经验现象。
因此,康德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认为我们所认知的只是现象,而物自体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影响。
其次,康德的道德理论也是他哲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提出道德行为应当奉行自我内在的道德准则,而不应被外在的诱惑或利益所左右。
康德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他认为人们应当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和理性来行动,而不应被外部情况左右。
这种理性主义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伦理学研究。
此外,康德还对美学和审美观念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美是一种超越理性的享受,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体验,是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和共鸣,其本质在于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他的美学观念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对后世的美学研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其对认识论、道德理论和美学观念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
康德对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和美学审美的主观性等观点,都体现了他独特的思想风格和哲学贡献,使他成为现代哲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思想巨匠。
康德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的
康德是著名德意志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
发点是他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
是无法理解世界的。
康德的这个理论是结合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陆的理性主义的成果,
对度过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在框架上的分析命题是主语包含谓语的命题,综合命题是主词不好扩谓语的
命题分析命题都是先验命题,综合命题大多都是后验命题,但是存在先验综合命题,这也
就论证了数学的可能,康德认为这些事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学的领域的,即在物自体和现象
界是存在这样的调和性的概念的,所谓调和性的概念就是他所谓的纯粹理性将之类推在实
践中就是实践理性,若是将它类推在审美中,就变为了批判力。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这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领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而判断力批判主要回答的是我们可以抱有
怎样的希望。
康德哲学贡献最大的就是他提出的三大批判,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中的体系,分别回答了哲学上不同方面的不同为题。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回答的主要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哪些懂事我们是能够知道,能够了解,并通过自身弄清楚他的原理。
关于这个问题,康德给出的解答是,我们所
能了解的东西就是自然科学能够让我们认识的东西,当人哲学只能作为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并使之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实践理性批判》则是《纯粹理性批判》所阐述的哲学的结果及目的。
通常所说的
“实践理性”,也就是认为实践主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对于其理性的“批判”,简单来说
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以及所遵循的原则。
这本书分为“纯粹实践理
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个部分。
其存在的最主要异议就是它突出了
人的主体性问题,同时还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达出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所在。
《判断力批判》则回答了我们最想要了解的东西,也就是什么是我们可以抱有希望的?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道德如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就需要假定上帝的真实存在,同时认为
生命结束并不是一切事物的终结。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
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
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
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
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这种人道主义化了的高尚
的道德动机充满了对人个体的尊重,所以美才能够体现道德的纯洁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对崇高的解析上,康德认为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
崇高是主体与客体出现相互冲击
力的一种形态,譬如雷鸣闪电,波涛汹涌。
在人的面前,这些东西很强大,但是人在这些
东西面前没有退缩,这就出现了崇高的感觉。
这种感觉夹杂着恐惧与害怕,但也充满了胜
利的愉悦感。
康德认为,这就是崇高。
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康德认为,艺术依附于美,依赖于道德。
艺术的在于它的独特性,因此艺术无法传授,即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
自古以来,艺术的表现只能来自于天才,这种天才不会遵循特定的法规,而是去破坏所谓的规则。
这种环境创造的才是独特的艺术品。
康德认为,科学需要勤奋,而艺术需要的是天才,灵感是无法模仿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