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的历史起点
- 格式:doc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6
I文化驿站I中国铁路史上的第一本刊记者/蔡晓臻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
纵横交错的铁路分布全国各地,并与公路、河道、航空港相连,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中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
由于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中国高 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发展很‘决。
高速铁 路和城际铁路的相继开通运营,大大 缩短了运输时间,促进了沿线城市经 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的诞生和发展与中国近 现代和当代历史紧密相连.从500米的 “展示铁路”到横”的铁路交 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复兴号”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发展史’见 证了国家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史上有 许多第一,这些你都知道吗?德小铁路德小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小铁路,据李端瑞《参冰室野乘》记载:“同治四年七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 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 外平地,以小汽车驰其上,迅疾如 飞。
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 国若狂,几致大变。
旋经步军统领衙 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英国 商人杜兰德(Trent)在北京宣武门外购置土地,建起一条里许(约0.5公里)的展览性小铁路,位于今和平门和宣武门之间,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
杜兰德在北京修建的这条铁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用铁路,而主要是当作展品,用来为推广铁路做广告。
严格来说,这还不能算是实质意义上的铁路。
很快步军统领衙门以“见者诧骇,谣琢纷起”、“扰乱民心,蛊惑视听”为理由,勒令拆除了该条铁路。
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
自1860年代起,上海英商筹备(租界至吴淞间)兴建铁路。
租界位于黄浦江畔,而吴淞地处黄浦江注人长江口;黄浦江河道狭小,行船不便,尤其是外商的大货轮。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吴淞成为一个合适的港口,它与上海租界处于黄浦江的同一边,筑路不用跨江修桥,相距也仅12英M,比沿黄浦江行船距离更近。
英商认为这条铁路能在上海市中心和吴泊港之间建立起迅速的陆路交通’方便货物及人员的来往运输。
中国高铁读后感当我看完了中国高铁后有了很多的感受。
一条长长的铁路,印刻着中国铁路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忘我奋斗的坚实足迹。
一个潮起东方的新时代,展示着中国铁路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壮丽画卷。
中国铁路的红色基因穿越历史的烟云,回望艰辛的岁月,中国铁路尤其是党领导的铁路工人队伍始终用赤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私的奉献精神,追求民族独立、寻求人民解放、谋求国家富强。
1876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现代工业的标志性产物——铁路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从那时起,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争路权、建铁路的苦苦求索。
1911年,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的爆发点燃了导火索。
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迎来了曙光。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京汉铁路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校,发展了第一批工人党员,为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播下了星星之火。
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
共产国际为此发出宣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世界的政治舞台”。
京汉铁路工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七”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24年,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全国性产业工会。
抗日战争中,铁路人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把铁道线变成了抗击日寇的最前线。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铁路人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铁路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在国家百业待兴、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毅然决定从铁路入手,恢复国民经济。
面对旧中国留下的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的铁路线,当家作主的铁路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组织大规模抢修铁路和新线建设,当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1、预备阶段1998年bai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du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zhi了研究dao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
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是为中国第一种预备型高速铁路机车。
2、过渡阶段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
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002年,自主研制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公里/小时。
3、快速铁路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 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实施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快速铁路达6003公里,采用CRH动车组。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2004年第四次中国铁路大提速起的快速铁路建设引进加创新,攻克了九大核心技术,探索了高铁条件。
扩展资料:中国高铁不断立下新的科技创新里程碑。
班级姓名2021-2022学年度初中地理期中复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A.海水淡化B.地下水C.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D.两极的冰川2.下列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是()A.新能源B.电子信息C.汽车制造D.生物工程3.下列铁路线中,属于南北干线的是()A.陇海线B.湘黔线C.京哈线D.兰新线4.造成我国农业“西牧东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B.土壤C.气温D.降水5.关于我国水资源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总量丰富,人均不足B.夏秋多,冬春少C.南丰北缺D.人均占有量高6.我国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最大的是()A.林地B.草地C.城市建设用地D.耕地7.我国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主要是()A.甘蔗B.油菜C.小麦D.甜菜8.甘肃夏河县的民居多为土墙、平顶屋,原因是当地()A.降水少B.气温高C.气候复杂多样D.水热充足9.不适合在山区发展的是()A.耕作业B.旅游业C.畜牧业D.林业10.“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地区及其气候是()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D.滇南谷地的垂直气候11.“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中国高铁”能走向世界,关键在于()A.先进的技术B.开放的政策C.丰富的劳动力D.悠久的历史12.黄土高原上甲地区某县依靠“红色苹果、绿色生态、黄色瀑布”,三措并举发展特色经济,已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
下列发展措施中,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A.土地全部退耕,发展苹果种植B.陡坡发展粮食种植,防治水土流失C.修建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D.利用黄色瀑布发展淡水渔业1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从东北向西南递减D.从西北向东南递减14.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下列描述中没有穿过该线的是()A.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B.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D.1月份0℃等温线15.关于秦岭——淮河一线说法正确的是()A.400mm年降水量线B.亚热带与热带分界线C.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D.1月份0℃等温线16.我国草地所处的干湿地区主要是()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17.我国中温带地区的农作物耕作制度是()A.一年一熟B.一年两熟C.两年三熟D.一年三熟18.我国秦岭——淮河线北侧的温度带是()A.热带B.亚热带C.暖温带D.中温带19.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①生长周期长,光照条件好,水热配合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下列描述中,与青藏铁路沿线观赏到的景观特征不相符的是()A.雪峰连绵,冰川广布B.藏民欢歌,青稞片片C.雪域牧场,毡房点点D.城镇遍布,繁华热闹兰新高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条高铁,也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见证奇迹|百年京张的历史跨越“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110年前,由“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投入营运的铁路。
百余年后的今天,京张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
京张高铁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百年沧桑,新旧两条京张铁路线,见证了新中国铁路波澜壮阔的历史跨越。
从北京城区出发一路向北, 穿过居庸关、八达岭的崇山峻岭,跨过燕赵大地的河流湖泊,到达河北张家口。
这里,并行着两条铁路——有110年历史的京张铁路和将于今年底通车的京张高铁。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
51年后,中国也有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京张铁路开工前,中国共有16条铁路,全部由外国人担任总工程师。
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京张铁路。
消息传出,全国轰动,大家说这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然而,外国人却认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
从南口(今北京昌平区南口镇)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
外国人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
詹天佑感慨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从开工到通车,仅用了4年时间,比计划提早两年竣工,建造成本也比原来预算(729万两白银)节省了20多万两白银。
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第一条国有干线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今,京张铁路的“姊妹”——京张高铁正在加紧建设,将在今年底建成通车。
京张高铁全程174公里,起点是位于西直门的北京北站,穿越市区后,经八达岭长城,抵达2022年冬奥之城张家口,用时不足1小时。
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也在迅速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方式,中国铁路发展历经波折,但却充满了无限的潜力。
本文将从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带领读者透视中国铁路的整个发展历程,探讨铁路运输行业未来的趋势。
一、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在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当时,中国西部地区的运输仍然依靠马车和牛车等工具,速度慢、效率低。
1876年,首条铁路——申汉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起点。
相继,武汉至广州铁路、京汉铁路、沪太线、成昆铁路、兰新铁路、柳州至玉林铁路相继修建。
这些铁路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难岁月。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铁路的建设陷入低谷。
1964年,党中央提出了“四清”运动,这也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低谷期。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铁路交通事业又重新站上发展的起点。
1984年,中国开始全面实施铁路改革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修建了更多的铁路线路,并且逐渐引入了高速铁路。
2007年,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高铁投入运营。
从此,中国的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迈入了“高铁时代”。
二、中国铁路未来趋势未来,中国铁路交通运输模式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大通道”时代:发展“阳光大通道”,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扩大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
与此同时,铁路运输将逐步深入企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 铁路运输全程信息化: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运输将逐渐实现全程信息化。
这样一来,旅客和货物的运输将更加安全便捷。
3. “绿色”可持续发展:由于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未来中国铁路将更加重视环保问题的解决。
同时,从能源角度考虑,通过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低碳、节能、减排的绿色运输。
4. 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未来的铁路建设不仅要建设新型高速铁路,还要加强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矿产品等能源和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建设,加强接轨公路、港口等运输体系互联互通,打造“智能铁路运输”,逐渐形成综合运输服务平台。
中国高铁发展简史表
2008年 | 中国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
2009年 | 石太高铁(石家庄至太原南)建成,这是中国首条山区客运专线。
沪蓉线合武段(合肥至汉口)建成,大别山老区迈入高铁时代。
京广高铁武广段(武汉至广州南)建成,贯通三省的“黄金大通道”。
2010年 | 徐兰高铁郑西段(郑州东至西安北)建成,这是世界首条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
沪宁城际铁路(上海至南京)建成。
2011年 | 京沪高铁(北京南至上海虹桥)建成,树立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
2012年 | 哈大高铁(哈尔滨西至大连北)建成,这是世界首条高寒高速铁路。
京广高铁全线(北京西至广州南)建成,这是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了解高铁吧一、高铁的技术优势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公路、航空相比,其主要技术优势有:1)运行速度高。
2)运输能力大。
3)安全性能好。
4)全天候运行。
5)能源消耗少。
6)占用土地省。
7) 污染环境轻。
8) 乘坐舒适。
9) 社会效益好。
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1、高速铁路的定义(1)国际铁路联盟(UIC)的以速度为等级将铁路划分为:常速铁路:100~120公里/小时中速铁路:120~160公里/小时。
常速、中速铁路均属于普速铁路。
准高速铁路:160~20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200~400公里/小时超高速铁路:400公里/小时以上(2)中国高速列车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
时速在200km/h以上,为动车组时速在300km/h以上,为高速动车组2、高速铁路的发展历史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沿轨道运行的蒸汽机车。
1825年9月27日斯蒂芬森亲自驾驶首台机车(12节煤车,20多节车厢,约450名旅客),成功在英国斯托克顿Stockton 和达灵顿Darlington之间的36km距离内,以24km/h速度运行,铁路运输事业从这天开始。
1903年10月28日,德国的AEG轨道电动车创下了最高运行速度h的世界记录。
1964年10月,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列车以210km/h速度营运,世界上才真正出现第一条高速铁路。
1959 年 4 月 5 日破土动工,经过 5 年建设,于 1964 年 3 月全线完成铺轨,同年 7月竣工,1964 年 10 月 1 日正式通车。
东海道新干线全长公里,运营速度高达 210 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继东海道新干线之后,日本又修建了山阳、东北和上越新干线。
)1983年9月,法国TGV东南线建成通车,最高运行时速达 270 公里/小时。
中国高速铁路精彩时刻作者:纪文学来源:《科学24小时》2011年第03期时间记录了中国高铁的精彩时刻:2005年6月11日,石家庄至太原高速铁路开工,设计时速250千米,这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第一条开工建设的高速铁路。
2006年7月,中国南车四方厂出产的我国第一列时速250千米动车组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高速列车的历史。
2006年11月10-16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进行综合牵引试验。
试验数据表明:中国铁路已经掌握既有线提速到时速200~250千米的整套技术,既有线提速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提速正式实施,在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等既有繁忙干线大量开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00千米~250千米“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
这标志着中国铁路一举进入高速时代。
在对既有铁路干线实施提速的同时,建设新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紧张的施工建设,从2008年开始,我国一大批新建的高速铁路陆续投入运营。
合肥至南京的高速铁路,全长123千米。
合宁高速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新建时速250千米、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有碴轨道高速铁路,2008年4月18日通车运营,2008年8月1日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列车直达运行时间54分钟。
青岛至济南高速铁路,全长362千米,2008年12月20日通车运营,运营时速达250千米,列车直达运行时间2小时50分钟。
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全长333千米,2009年4月1日通车运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营运时速250千米,列车直达运行时间1小时55分钟。
石家庄至太原高速铁路,全长231千米,2009年4月1日通车运营,运营时速250千米,列车直达运行时间59分钟。
其中,全长27.8千米的太行山隧道为中国最长的铁路山岭隧道。
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高速铁路,全长282千米,列车直达运行时间1小时12分钟,2009年9月28日通车运营,运营时速达250千米。
高速铁路1 高速铁路简述1.1 高速铁路的定义1.2 铁路发展到高速铁路的历程(1笔带过,主要强调第一条高铁的产生)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3次浪潮)1.3高速铁路的优缺点及经济效益1.4现今高速铁路的技术1.5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动向2.6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1)21世纪的铁路运输业将会出现轮轨系高速铁路的全面发展,全球性高速铁路网建设的时期已经到来。
(2)高速铁路的优势已为世人所认同,其战略意义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高速铁路促进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平衡发展。
(3)对速度的追求和对技术的创新永无止境。
速度和技术成为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速轮轨技术成为当今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潮流;而磁悬浮技术代表高速铁路未来的发展方向。
(4)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正在向相关领域辐射和发展。
2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2.1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史兴建高速铁路的动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为我国的有识之士所提出,十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分析和论证。
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论争,各方面的意见已经大致趋同:高速铁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效益良好、国力能够承受,围此应该建设,而且应该及早建设。
1998年3月,全国人代会在“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我国自1876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多年了。
遗憾的是百余年来,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
低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高速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安全、舒适、占地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铁路专家提出,中国修建高速铁路势在必行。
高速铁路是一个高科技技术,包括了宇航、冶金、材料、电子、机械等等高技术所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配套系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各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法国是世界上从事提高列车速度研究较早的国家,1955年即利用电力机车牵引创造了331km/h的世界纪录,在日本建成东海道新干线之后,他们开始从更高起点研究开发高速铁路,1976年法国开始了东南线高速铁路(TGV)的建设,TGV高速铁路系统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在技术、经济、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0多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铁路运输的前沿。
1981年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TGV高速列车在东南线南段部分投入运营,试验纪录达到380km/h,打破了传统铁路运行速度的概念。
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该线包括联络线在内全长417km。
东南线上运行的TGV-PSE型高速动车组允许最高速度为270km/h,超过了当时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高速度220km/h。
1990年5月,TGV列车在大西洋线上创造的515.3km/h的世界纪录,1990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地中海高速线,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km/h,速度为300km/h的高速双层列车也已问世。
现已研制出性能更高、速度达350km/h的第四代动力分散式AGV型高速列车。
1993年TGV北方线(也称北欧线)全线开通,全长333km。
北方线由巴黎以北的喀内斯到里尔,在里尔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西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到达英国伦敦,另一条通向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东连德国的科隆,北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
德国高速列车发展史德国从1986年正式开始研发高速铁路,ICE——试验型城际列车特快(InterCityE某perimental)——于1989年投入服务。
为了适应在整个欧洲的推广,ICE发展到第三代车型ICE3时取消了动力车头。
动力输出被分散在列车各车轮上,各车廂推进力量相同,在同等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车的稳定性、动力效率与爬坡能力。
以ICE3的技术为基础,德国高铁也发展出了ICE-T(电力驱动)和ICE-TD(柴油驱动)两种摆式列车,ICET/TD不以直线上的最高速度作为主要发展的目的,而是保持车辆在弯道上的平均车速,可以很好的适应多弯的山路,独有的车体倾斜技术令列车能够应付更多、更急的弯道并以更高的车速过弯。
中国高铁的历史起点
京津城际列车驶出北京南站
曾经的北京南站
利用自然光线的进站大厅
上溯到1897年,卢汉(卢沟桥至汉口)铁路由北京丰台接轨至马家堡,在距离永定门3
公里的马家堡建造客货混运车站。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今北京南站的前身马家堡站,是真正意义上北京最早的火车站。
2006年5月9日晚,最后一列火车——北京南开往乌海西的2141次旅客列车驶离车站,老北京南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5月10日,北京南站正式开始封站改造。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新的北京南站正式重新启用。
北京南站,作为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的起点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也是中国高铁的历史起点。
百年老站华丽转身
北京南站的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
1896年,清政府修建卢汉(卢沟桥至汉口)铁路,1897年这条铁路由丰台接轨至马家堡,在距离永定门3公里的马家堡建造客货混运车站。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今北京南站的前身马家堡站,是真正意义上北京最早的火车站。
1902年,马家堡站更名为永定门站。
此后的50多年时间里,永定门站一直作为去往上海和去往广州列车的始发站。
1957年,在距离永定门站以西1公里处修建了永定门客运站。
1988年,永定门站正式更名为北京南站。
经停北京南站的列车,主要是开往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一些城市的中短途慢车。
如今,住在北京南站附近的一些老北京人还记得,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打工,保定、衡水等地的农民来京都是在北京南站下车,形成了北京最初的民工潮。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黄金周制度的实行,外出旅游的旅客越来越多。
1999年,北京南站开行了通往野三坡、云居寺等景点的郊游列车,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背着行囊出去玩的旅客便挤满了车厢。
2006年5月9日晚,最后一列火车——北京南开往乌海西的2141次旅客列车驶离车站,老北京南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5月10日,北京南站正式开始封站改造。
作为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新的北京南站东端接京津城际铁路和北京站,西端接京沪高速铁路、京哈线和北京动车客车段,北京4号、14号地铁线由地下穿站而过,成为集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出租等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北京南站正式重新启用。
至此,华丽转身后的北京南站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凡设计绿色当道
从空中俯看这个约20个足球场大小、相当于1.5个“鸟巢”面积的银灰色现代化客站,整个建筑呈椭圆形,主体为钢结构,分为主站房、雨篷两部分。
主站房采用双曲穹顶设计,最高点40米,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风格。
建筑地上2层,地下3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层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地铁14号线。
北京南站站台轨道层共设13个站台,24条到发线,3个客运车场。
其中从北往南依次为:普速场设到发线5条、3座站台;高速场设到发线12条、6座站台;城际场设到发线7条、4座站台。
高架候车层在地上二层,中央为独立的候车室,可容纳1.05万人同时候车。
东西两侧是进站大厅,自北向南依次为各候车区。
高架候车层的四个角设有售票办公楼,车站共设置了84台窗口售票机和39台自动售票机。
检票进站全部由自动验票系统控制。
北京南站每个站台都有多部直梯和扶梯,将候车大厅、站台层和地下换乘大厅连为一体。
站内共有111部电梯,旅客可以通过它们进出站和到达车站的各个服务区域。
凸显环保、节能等理念,是新北京南站的一大亮点。
在众多大型火车站中,北京南站第一个采用太阳能发电。
通过使用太阳能,北京南站一年可减排100多吨废气;利用城市原生污水冬季水温高于大气温度、夏季水温低于大气温度的特点,北京南站从污水中冬季取热供暖、夏季排热制冷。
由于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北京南站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600万元。
城市地理改写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南城的发展相对滞后。
新的北京南站等城市新地标的出现,无疑助力北京南城的新兴崛起。
北京南站从城市整体功能出发,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将市郊铁路S4(黄村)线、S5(房山)线和地铁4号线、14号线引入到车站内,承担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铁的始发终到列车以及部分普通列车的运输任务,并与公交、出租车等市政交通设施相通,成为集干线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和公交、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在服务城市交通方面,北京南站用无缝衔接减轻了城市路面交通压力。
作为“零换乘”车站,北京南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城市交通无缝对接,一切换乘行为在车站内完成,这样可以极大地减轻路面交通压力。
由于在北京南站枢纽内能够实现多种公共交通的无缝换乘,连接北京和天津的京津城际铁路正越来越成为旅客出行的热门路线。
“人多的地方消费旺。
”北京南站客流以商旅、公务为主。
北京南站的建成,不仅使城市
重要交通枢纽南移,也形成了写字楼、酒店聚集区,大量的商务人士带动了北京南城整体形象的提升。
信息来源:中国铁路行业第一网站- 中国铁道网
原文地址:/railway-technology/trends/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