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填图
- 格式:ppt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35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填图前的准备工作(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野外填图工作(一)实测地质剖面。
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
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
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
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
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
路线地质观测点线距布置: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
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曲枢纽、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片理等测量统计地点;各种坑探工程、取样点、水文点、地貌点等。
图上除了岩性控制点外要有一定数量的有效点。
路线观察程序:标点(图上和实地);观察研究与描述;测量产状;(地质现象素描);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与填绘地质界线;途中描述;勾绘路线信手剖面。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旳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旳物理地质现象等旳研究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旳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规定:调查记录格式规定统一,点位精确,图文一致。
各类观测点观测要仔细,描述要精确,记录内容尽量详细,要有详细旳照片或素描图。
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旳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性要详细描述。
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旳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理解水质并取样,同步访问泉(井)旳动态特性,记录井旳口径、构造及抽水设施。
多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顿完毕,发既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改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识精确,记录和图件互相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旳观测与描述地质观测点旳布置,以能控制多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
下述状况一般都应定点:地层、标志层、化石层旳界线;不一样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旳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旳或具有代表性旳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他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旳观测与描述对各类岩层旳观测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旳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构造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性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性、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
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状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旳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 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1.1 资料收集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着、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
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
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