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 格式:docx
- 大小:34.42 KB
- 文档页数:9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答案高鸿业主编最终修订版整理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 «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金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屮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L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厉,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冇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冇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冇影响。
举例说:卬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力美元,乙国向甲国岀口800套服装,价值8力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屮地区出伟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屮地区増加1()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选择题1.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定时期内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内( D )的市场价值总和。
考察GDP的概念A.所有经济交易B。
所有市场交换的最终商品和劳务C.所有商品与劳务D。
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2.已知某个国家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时为2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300亿美元。
这样,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
总投资500=净投资+折旧300A.500和200亿美元B.2500和2200亿美元C. 500和300亿美元D。
1500和2200亿美元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支出是指(C)。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之和C。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D。
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公债利息等之和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故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4.在二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A )。
A.C+IB.C+I+GC.C+I+G+X-MD.C+I+G+X5.在四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B).A.C+I+G+XB. C+I+G+X-MC.C+I+G+MD. C+I+G+M-X6.下面哪一部分收入不是居民挣得的但他们却拿到了?(A)。
A.转移支付B。
利息C。
租金D。
利润7.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B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B。
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D。
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8.下列何种行为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D )。
A.购买公司债券B。
购买公司股票C.购买国债D.上述都不是9.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法则,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 A )。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同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②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③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④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高鸿业(与课本同步,自己整理的资料)P ART 1 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帐户二、国内生产总值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四、其他经济指标五、总产出核算的校正六、国民收入公式1、国民收入帐户:重要性1)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的说法2)汽车发动机的示意图3)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美国商业部回顾其历史成就,美国商业部长威廉·戴利把国民收入帐户的发明和运用称为“世纪性杰作”。
他认为:“当我们要寻找商务部的先驱们创造的对美国影响最伟大的成就的时候,国民经济帐户——今天称之国内生产总值或GDP——的发明则当之无愧”。
他的评价得到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政要和专家的一致赞同。
如果把一国经济比喻为一辆汽车,国民收入帐户就是汽车发动机的机械示意图。
虽然它没有解释发动机如何进行工作,但是标示了汽车关键部件的名称,并且显示了这些部件如何相互联系。
如同想要安装发动机,必须首先读懂发动机机械示意图一样,要想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首先需要了解国民收入帐户知识。
因此,国民收入帐户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两位经济学家因为在national income accounts上的贡献而获得Nobel Prize。
Simon Kuznets,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71.Richard Ston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842、国民收入帐户:产生背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帐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后来由于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国民收入帐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体系,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建立在“生产性劳动”概念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一、宏观经济学计算题(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均衡值的问题)1、设有下列经济模型:Y=C+I+G,I=20+0.15Y,C=40+0.65Y,G=60。
试求:(1)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名为多少?(2)Y,C,I的均衡值。
(3)投资乘数为多少?解:1)因为C=40+0.65Y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MPC=0.65又因为MPC+MPS=1 所以边际储蓄倾向MPS=0.352)因为Y=C+I+G 又C I G方程如上所以连理得均衡时Y=600 I=110 C=4303)又因为Y=a+I+G/1-b 那么在b=0.15时投资乘数为1/1-b 等于1.176二、2、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0.8y+100 投资i=150-6r 货币供给m=150 货币需求L=0.2y-4r 求IS和LM曲线,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解:因为是两部门经济所以有y=c+i=0.8y+100+150-6r得IS曲线y=1250-30r (1)由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所以m=L 150=0.2y-4r得LM曲线y=750+20r (2)当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由(1)(2)两式子联立得:r=10 y=9503、假定某经济中,消费函数c=0.8(1-t)y,税率t=0.25,投资函数为i=900-52r,政府购买g=800,货币需求L=0.25y-62.5r,价格水平p=1,名义货币供给M=500。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Y代表国民收入(1)IS:因为i=900-52r;c=0.8*(1-t)y;且Y=c+i+g;所以Y=0.8*0.75Y+900-52r+800 即y=4250-130rIS曲线为y=4250-130rLM:因为P=1,所以L=M则L=0.25y-62.5r=M=500即Y=2000+250rLM曲线为y=2000+250r(2)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联立LM和IS曲线得:2000+250r =4250-130r可求得:r=5.9421y=3485.5263三、求解一道宏观经济学GDP计算题假定某期发生了一下经济活动:A,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50千克银子卖给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鸿业(完整版)word国内⽣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定时期内运⽤⽣产要素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 的缺陷:1)GDP 是⼀个有⽤的指标,但不是⼀个完善的指标;2)GDP 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3)GDP 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们⽣活质量产⽣的负⾯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估了⼀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上另⼀种:1)GDP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影响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 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市场经济活动 4)GDP 不能全⾯地反映⼈们的福利状况 GDP 的计算:按⽀出法核算:GDP =C+I+G+(X-M )按收⼊法核算:GDP =⼯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国民收⼊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部门) 总需求(总⽀出)=消费+Y总供给(总收⼊)=消费+Y =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均衡的条件。
2.总需求(总⽀出)=消费+投资+Y 总供给(总收⼊)=消费+储蓄+税收即YC+I+G=C+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3.总需求(总⽀出)=消费+投资+政府⽀出+出⼝Y=C+I+G+X总供给(总收⼊)=消费+储蓄+政府税收+Y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名义GDP 和实际GDP * 名义GDP 是⽤⽣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是⽤从前某⼀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 ÷ GDP 折算指数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或收⼊的条件:E=y 【由于 E=y ,E=c + i ,y=c + s ,则 i=s 】 *注:实际发⽣的投资(包括计划和⾮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吋。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蒂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2.当消费函数为=a+by(a>O,O<b<l),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c4大丁•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岀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A.20亿元;B. 60亿元;C. 180亿元;D. 200亿元。
解答:D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人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谋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牛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人于零而小于1?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签或MPC=^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川公式APC=~^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丁•零而小丁• 1, y 因为-•般说來,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山,因此,签+養=1,所以,只耍鹉不等于1或0,就有0<養<1。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纟R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屮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屮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部是F用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岀)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最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⑴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広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己经实现最优配遗的前提卜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休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金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 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