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
- 格式:docx
- 大小:15.62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
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
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
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
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
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
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秋天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充满意境的季节。
目前,中国文学中被广泛使用的秋天意象有:收获、萧索、寂寞、伴侣的离别,和短暂的美景。
本文将从生活中不同的景象,探究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的体现及其特征。
首先,农村收获是中国秋天的刻板印象之一。
在中国农民古老的文化传承中,每个秋天对于收获都充满着期盼。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亦有一段用来形容秋收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见,这种景象是以繁忙却愉悦的方式描绘的。
不过,在中国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收获的需求已经减少了。
另一方面,民主和自由的氛围已促进了人们抛弃劳动和放弃传统的价值观。
因此,在现代文学中,收获话题多少显得过时,女性作家更关心的是强化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
其次,寒冷的气氛和萧条的景象在秋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古典小说《红楼梦》到郁达夫的小说,包括当代优秀的杂文作家宁东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生活的冷酷和窒息的氛围。
李白的《将进酒》也传达出同样的情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些作品专注于表达秋天所带来的失落和沉闷,唤起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怀疑。
而在现代文学中,萧条的秋天与快速城市化的现象相一致。
隐居小说,小市民类作品和纪实文学,都这样表达出有限的机会和对未来的无望感。
第三,寂寞的秋天是另一个常见的场景,作家们经常用它来描述一个人的孤独和独处。
《红楼梦》中介绍秋夕黄菊枫叶满行舟,正是难忘的出行和孤寂的思绪。
另一方面,鲁迅的小说中一直富有孤独的元素,孤独也成为鲁迅小说中的一个主题。
受到现代社会快节奏和社交网络的举足轻重,孤独和寂寞的气息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一些作家选择深入探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莫言的《檀香刑》和幸田文的《夜行梦想家》,这些作品都传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孤独的价值。
最后,秋天是分别和离别的季节。
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作品展示了因离别而悲伤的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离别,也可以是亲人之间的分别。
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的衍变及其成因作者:吕丹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1期摘要:中国诗人从很早以前就对秋天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最早的《诗经》《楚辞》中的诗歌就能明显地发现这一点。
在我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抒情主人公由于身处逆境,例如死亡、离别、失意等,他们在面对秋天的景色时,感物伤怀,悲从心生,进而由此产生了悲秋诗。
这种诗歌内的悲秋情节充分显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无奈以及焦虑,悲秋诗歌不但进一步充实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各种文学主题,如怨情、思乡、失意等等,促进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不断进步。
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悲秋诗。
文章将对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进行研究,对其衍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悲秋主题衍变的成因。
关键词:魏晋诗歌;悲秋主题;成因0前言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可以发现“悲”和“秋”两者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1]。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宋玉)中有这样的描述。
诗人们将羁旅孤苦的寂寞之感,登上望水的依依惜别之情,生命即将逝去的惶恐之心等诸多人生悲情,都融入秋天的意象当中,开创了“悲秋诗”的先河。
之后,各代诗人开始逐渐接受“悲秋”意识,并且对其进行了广泛的传唱。
刘禹锡在其作品《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悲秋已经成为文人心中的一种情结。
魏晋时期的诗人同样受到悲秋意识的影响,例如王粲、曹操等人都曾经写下过有关悲秋的诗歌。
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悲秋诗歌在主题上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鉴于此,以下笔者将对其衍变情况进行分析。
1魏晋诗歌中悲秋主题的衍变在魏晋以前,悲秋诗歌的主题一般包含三大类,分别是思乡类、壮志难酬类以及女性哀怨类等,以思乡类为例,在《古诗十九首》《古歌》当中都有一些含有悲秋意识的诗句,其所表现出现的就是离家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当中,诗人由于思乡,想回到故乡但是又无法回去,进而痛苦得连蟋蟀的悲戚声也不想听到。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悲秋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表现了人们对于秋季的感受和情感,其中包括对美好事物远去的惋惜、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悲秋主题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首先,悲秋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登高》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人类始终无法摆脱生死离别的悲苦。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秋景为背景,写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忧虑:“悲秋惨惨独何处,寒云衰草病林树。
”李商隐的《锦瑟》中也表达了他对于流年匆匆、物换星移的忧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些诗歌表现了诗人们对于秋季的感受和情感,展现了中国诗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其次,悲秋主题在中国古代散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文学家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道:“长序落叶,繁弦悬桂,频谷泠泠,雁飞遍野。
悲秋轻寒,宜离愁怨。
”他通过描写秋季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对于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
这种情感在晚清著名文学家鲁迅的散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朝花夕拾》中的《故乡》一文中,鲁迅在回忆故乡的时候写道:“故乡的秋,总是恍然如梦。
”他的创作中有一种深沉的孤独感和彷徨感,他以故乡为背景,让读者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意义深刻的世界。
总之,悲秋主题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时间、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内心情感。
这种悲伤和沉思,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有助于增强读者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1. 引言1.1 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
秋天象征着收获和凋零,是一个富有哀思和离别之意的季节。
悲秋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和兴衰的感慨,深刻揭示了人类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悲秋主题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趣味。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常常被运用在诗歌、散文和小说中,成为传统文学中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
而在现代文学中,悲秋主题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通过对生活景象中秋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1.2 生活景象与悲秋主题的关系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常常与生活景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秋天是一个充满忧伤和落寞的季节,正如古人所说的“秋风萧瑟,霜飞散漫”,秋意浓郁的景象往往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伤和思念。
生活中的种种景象也常常与人们对秋天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比如凋零的枫叶、清晨的薄雾、残阳余晖等等,都成为了悲秋主题的象征和表现形式。
生活景象中的秋季意象与悲秋主题的契合,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作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环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而悲秋主题则赋予了这些景象更深层次的意义,让读者在品味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生活景象与悲秋主题的关系在中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情感核心和艺术魅力,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秋天画卷。
【字数:267】2. 正文2.1 悲秋主题在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古代诗词中,悲秋主题的表现尤为突出。
《古诗十九首》中的《秋风词》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凄美。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以凋零的秋叶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蹉跎的感慨。
中国诗歌中的悲秋情节导语:秋意总是让人感到寂寥,为什么古人诗歌中的秋天总是那么悲伤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
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
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
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
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摘要]“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
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主题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将登山临水的送别之情,羁旅孤苦的寂寞之心,贫士失意的忧愤之怨以及时光匆匆、生命将尽的惶恐等种种人生悲情溶注于叶落草枯、山川寂寞、大雁南翔、蟋蟀悲泣的清秋意象之中,开“悲秋”之先河。
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诗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秋与悲无论是作为生命体验,还是美感体验,在中国文学中始终形影相随,悲秋成为文人一个恒久的情结。
一、“悲秋”主题的产生基础《说文》云:“秋,禾谷孰也。
”段玉裁注曰:“其时万物皆老,而莫贵于禾谷,故从禾。
”《说文》本身强调的是秋与禾,秋与农事的关系,而段注却在此之外,更指出了“其时万物皆老”的季节特点。
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愁烦与生命的忧患。
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理论对天地人诸事物的性质、运行、作用、关联进行归类,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作为与“秋”相应的,可以称为“秋”的文化系统或秋的文化结构。
秋,在五行中属金,金表坚固,有内敛、凝结之意;作为天地之气的五变,秋主“萧杀”,所以在官职上与刑官相应,故有“秋后问斩”的规制;战事则多安排在秋季,“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即此。
按阴阳,秋冬属阴;按五候,秋属清澈;按五眚,秋属苍落;按五德五性,秋属清凉;按五动,秋属下降;按五化,秋主收敛。
欧阳修将这一切形容为“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
所以此时难免令兵丁役夫悲秋思乡,思妇想念丈夫,生者怀念死者,悲古伤今,思故国感身世。
由之产生种种名篇,这都是借秋意而忧思不已。
基于生活景象的中国文学中悲秋主题探析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凋零的季节,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多以凋零和离别为主题。
王维的《秋浦歌》中写到“山色遥连秋浦断,云晴江入楚天晚”;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以秋天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悲情。
与此古代诗词中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还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忧郁。
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以湖水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湖水的清幽和空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忧郁,展现了悲秋景象中对人情世态的抒发。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主题还体现在对人情世态的抒发上。
秋天的凋零和离别给人们带来了伤感和愁绪,这种悲情和哀思往往会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沈烟袅袅兮夕阳。
”词中虽不着意点出秋天的景象,但通过对夕阳的描写,将离别与怀念的悲情深深融入悲秋的主题也得以凸显。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秋主题依然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一些现代作家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告别的悲情。
鲁迅的《野草》中写到“这后果米愁呢,都像粗米苞人,落在地下。
”通过对生活的细节描写,鲁迅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悲凉,也体现了悲秋主题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
中国文学中的悲秋主题是一个充满深情和思索的主题,既有对秋天景象的描写,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抒发。
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悲秋主题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表现形式。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中能继续有更多出色的作品,将悲秋主题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以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为例赏析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杜牧的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作品,尤其是后面两句,更因不息的韵味被后人广为流传。
首句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地点是“溪桥上”,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
次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这“半缕轻烟”没有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而是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前两句诗纯粹写景,但从诗人所选的落日、烟柳之景中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并非轻松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为引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了合适的环境氛围。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
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中呈现出来的。
他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风荷之中,带着自己心情落差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
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
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面对自身的惆怅和惨淡,眼下又是凄楚的秋色,难免让杜牧心生悲凉之感。
国家和自己的不幸际遇,没有给杜牧一个热忱报国之门,却留给后世多篇怅惘凄美之作。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悲秋篇一: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浅析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摘要:“悲秋”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绪主要感怀抒发的寄托与宣泄,也正是在这一寄托与宣泄的影响下“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创作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感时伤怀、悲悯无助的情感。
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情怀与我国的文化创作传统以及民族集体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对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人悲秋创作传统民族心理“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文人普遍有悲秋的情怀,也正是在这种情怀的影响和刺激下悲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从《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从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等,悲秋情怀一直萦绕在古代文人的心头。
也正因为此,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悲秋”成为备受文人青睐的永恒创作主题。
但凡有写到秋天景致,抑或在秋天抒发情怀时,古人眼中的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鸟秋虫,乃至于秋风秋月、秋思秋绪都会沾染上或浓或淡的愁苦情思。
所有这一切,都是古人悲秋情怀的表现与抒发。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而鲜明的悲秋情怀呢,对此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 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第27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7 No.2 2006年2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06无限愁思赋秋歌——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悲秋”情怀曹春茹(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面对秋天的景致,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
这些个人主义诗篇中的悲秋情怀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焦虑、痛楚的内心世界,既丰富了古代诗歌的内容,充实了失意、流亡、思乡、怨情等文学主题,也推动了抒情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悲秋;个人主义;自我认同;异质同构;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02-0045-02作为对农耕社会的一种主观反映和表现,中国古代诗歌对季节、风物的变化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在这些诗作中,古人尤钟情于伤春、悲秋之诗句。
虽说“节运同可悲”[1],而且理论界就伤春、悲秋之情谁更醇厚的问题“仁智异见,左右各袒”[2]P627,在此暂不讨论。
本文将重点解读中国古代诗人的悲秋情怀,探讨其成因、表现及意义。
一秋天: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秋天,是快乐与悲伤相混杂的季节:快乐,是因为有了收获,五谷丰登、金榜题名……;悲伤,是因为秋色壮观而无情,加之人世间各种消极因素的共同影响,使人感到未来无从把握。
秋天,气温骤降,雨凄风冷,黄叶飘飞,向荒凉死寂的冬天过渡,这些都刺激着诗人那敏感的神经。
此时,“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3]P628所以,在古代诗人看来,秋天是适合于表现个人愁思乱绪的理想季节。
从文化角度看,悲秋是诗人对儒学所造成的内心束缚的一种反拨。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儒学重“求同”(“求大同而存小异”),强调“社会至上、礼乐至上,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礼乐的隆盛,个人必须‘克己’,必须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情欲,牺牲自己的利益,搁置自己的权力,压抑自己的个性……”[4]P38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发乎情止乎礼义”,他们(在生活和艺术中)的情感常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不能充分、痛快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其自我意识逐渐萎缩(某种方式克制自我、隐藏其自我认同),低估甚至泯灭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诗人诗歌创作多悲秋感秋之原因略析摘要:本文试对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为何多悲秋感怀之原因略作分析。
悲秋是古代诗人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主题,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不过本文不讨论其他的特殊情况。
这种悲秋现象的出现必定有一定的原因,此文将从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生理因素三方面来对这种现象略作分析。
关键词:古诗;悲秋;原因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
本来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物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丰收的喜悦以及成熟的饱满感。
那为什么秋天总是引起古代诗人的悲愁?并不是秋天本身是悲愁的,而是人的原因,各种原因使得古代诗人在秋天的季节里面对秋天的诸多景物更容易产生悲愁之感。
一、心理因素诗歌是文学作品基本体裁之一,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
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必须要一积累获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诸多材料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材料的个体获取流程可描述为:首先,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其次,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某个部位。
第三,被留存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第四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这些信息往往是刺激强烈,或与本人某种需要、某种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给与诗人强烈刺激、深刻感受的生活材料就会经常不经意地被诗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快乐悲伤两种不同感受中常常对悲伤消极的事物情绪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强烈的刺激。
秋天季节里的景物多呈现出成熟即将凋零的状态,从一年四季节的范围来看,秋天处于即将逝去的阶段,如同在一个季节的范围里春天里的暮春阶段,从小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伤春为主题的诗作多是以暮春为创作材料,而非初春。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楚辞》的悲秋情怀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摘要悲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影响。
《楚辞》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其创作特点、情感表达等很多地方都对今后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悲秋情怀更是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它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楚辞》中的诗人,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我们之后研究历代的悲秋文学都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将从《楚辞》悲秋的缘起、《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的悲秋创作、《楚辞》悲秋情怀对后世文学影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词《楚辞》;悲秋情怀;屈原;宋玉AbstractAutum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e have a long impact. Many places "Chu" As one of the sources of poetry, its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emotional expression, etc. are the future of poetry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its Autumn feelings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poetry. For its in-depth study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ngs" in the poet, poetry conveys understanding content, for ages after we study the Sentimental Literature has a great help. This article from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utumn of origin, on behalf of "Chu" writer Qu Yuan, Song of Autumn creation, "Chu" Autumn feelings into three parts discuss the impact on later literature.Key words"The songs of the Chu"; Autumn Feeling; Qu Yuan; Song Yu目录引言 (1)一、传统悲秋情怀 (1)二、《楚辞》中的悲秋情怀 (2)(一)《楚辞》悲秋缘起 (3)(二)屈原的悲秋情怀 (3)1.秋意萧条 (4)2.生命诉求 (4)3.价值抉择 (6)(三)宋玉的悲秋情怀 (7)1.枯寂凋零 (7)2.悲苦自怜 (8)3.生命反思 (9)三、后世影响 (10)参考文献 (12)楚辞的悲秋情怀引言感时伤逝,这是中国诗歌普遍关心的主题。
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现象产生的原因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廊中,对于秋景的描写特别多,而且古人的咏秋之作多发悲凉之声,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古典诗词涉及到秋的内容总是呈现出以悲秋为主的文化现象呢?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秋”本身的文学意象的本质内涵、中国人传统的人文观念和审美习惯、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环境及诗人不同的命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古典诗词;悲秋现象;审美共鸣;悲秋意境;悲秋特色。
秋天,在今人看来多是一个神清气爽、欣欣向荣、色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以丰收的期盼,人们往往以“金色”缀之于她,称之为“金秋”。
但对于古代文人,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
在他们的眼里,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秋月寂寞,一片肃杀衰败的景象。
这种悲凉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
所以当他们需要表达悲伤的心情时,往往就会借助“秋”这一透着凉意的意象。
而当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古典诗词里的咏秋作品,便或多或少地带着忧伤,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悲秋现象。
一、中国古典悲秋作品中的“秋”的文学意象的本质内涵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重写意。
同时,中国文人也钟情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喜欢用象征手法,善于借助各种丰富的意象来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
诗人流沙河指出:一首诗,就其结构来讲,可以分成描写和叙述两个部分。
所谓描写,就是画。
所谓叙述,就是说。
画一画,说一说,一首诗就出来了。
古人写诗诗中有画,但绝不是见啥画啥。
他写诗,说婚事之喜,说新娘之美,同时画桃树,画桃花,而绝不会去画葛乱缠,蔹草乱生。
因为桃树多子,桃花多艳,这样的画面,洋溢着喜悦,蔹草乱生这样的画面漂浮着烦忧,暗示着不幸,所以用于说丧事。
[1]概况地说,中国古典悲秋作品中的“秋”的文学意象的本质内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生失意的愁怨。
古代文人缘何“悲秋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经》,到“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的屈原,再到“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古代文人大都有“悲秋”情结。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悲秋”成为一个永恒的写作题材,大凡有作品问世,古人往往涉及秋山秋水、秋林秋草、秋华秋虫,乃至于秋月秋风、秋思秋绪,就连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林黛玉,也时时吟唱“秋风秋雨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明确知道:真正开创“悲秋”“秋思”题材的先河人物,当属屈原的弟子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他的这篇《九辩》,以秋风、秋物、秋声、秋色为衬托,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氛围,构成一幅凛冽冷落的悲秋图,读后令人心寒,这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萧瑟秋景与悲伤失意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文学题材的一片亘古不变的天空。
那么,古代文人缘何“悲秋”呢?从《长歌行》的“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到唐朝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甚至再到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人“悲秋”大致缘于以下三种原因:一、秋天特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四季变化和五行学说存在着相对应的联系。
“五脏”中的“肺”、七情中的“悲”、四季中的“秋”,都属于五行中的“金”,古代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中的“商”也属“金”。
“商”,伤也,即悲伤之意。
因此,每逢秋天,尤其是在秋雨连绵,秋风萧瑟,黄叶飘飘的时候,文人容易生发一种伤感情绪。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代诗人司空曙写的这首《喜外弟卢纶见宿》其实就是目睹连绵秋雨,飘飘落叶,触临萧瑟秋风的典范悲秋之作。
请结合作品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中悲秋主题的生成、内容及其发展。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
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
“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
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若追溯悲秋传统,其开先河者就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玉。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的作品以《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九辩》是宋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一共九个自然段,萧瑟凄凉的深秋景物与作者的愁苦哀怨的感情互相映衬,文中反复描写生命萎顿的秋景,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秋季的苍凉,万物的衰败。
悲秋情怀常常是怀才不遇的诗人漂零之叹,例如柳永在《八声甘州》中这样写道:“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令人生出无限的伤感。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
再者,诗人又将悲秋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诗人内心复杂的悲秋情怀。
诗人将“登高”与“悲秋”主题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诗人暮年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痛楚与苍凉。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