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其它】按照2017年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人大常委会贾学勇副主任带队,县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和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参加,抽调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 自3月开始至4月下旬,深入到财政、发改、审计、扶贫、水利、国土、县搬迁办、交通、住建、环保、教体、招投标中心等县级部门和部分镇,对近三年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座谈了解,查看了部分项目现场,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剖析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本次调研确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年度为2014-2016年,调研范围主要涉及产业发展、扶贫、移民搬迁、交通、水利、环保、住房保障、社会事业和民生等专项资金,重点调研近年来滞留的财政专项资金。
政府举债的建设项目资金没有纳入本次调研范围。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14-2016年全县财政专项资金共到位333925.31万元,其中,2014年到位97939.13万元,2015年到位127038.96万元,2016年到位108947.22万元;三年累计使用228254.9万元,滞留资金105670.4万元。
(一)财政专项资金到位总体情况近三年对比全县实际到位专项资金分年度对比为:2015年比2014年同比增加29099.83万元,2016年比2015年同比减少18091.47万元,呈减少趋势。
主要原因是:一是中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一般转移收入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收入略有减少;二是避灾、生态搬迁从2016年起省级财政补助改为贷款(2016年11000.00万元);三是少数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有所减弱。
(二)2014—2016年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支出及滞留情况2014至2016年,县财政累计拨付286137.17万元,部门实际支出228254.9万元,累计资金滞留105670.4万元,其中:财政滞留47788.14万元,部门滞留57882.26万元。
区级部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最新分享)专项资金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
专项资金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的特点,一般需要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
结合对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实际,从大数据环境下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出审计视角下提升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一、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虚列多报项目资金少数单位把财政专项资金当作“唐僧肉”,并采取各种手段以虚假资料虚列多报项目费用:一是报大建小,多申请上级资金。
采取虚假项目设计方案或夸大项目设计方案概算的手法向中央省市上级部门多报各种项目类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二是未按项目进度,甚至项目未开展的前提下,年底突击将专款及结余拨付下属单位或项目承建公司。
(二)改变专项资金使用用途对上级拨入的项目专项资金,少数单位没有按相关文件要求使用,导致专项资金结余较大。
一是因原项目当年无法实施的,单位将专项资金直接用于其他类项目,改变了专项资金使用用途。
二是单位将结余的专项资金转化为经常性经费,有意将经常性经费与专项资金混合核算。
(三)混淆资金使用口径一是部分专项资金的没有专门的制度加以规范,而县级财政部门分配指标时对资金适用范围也未严格指明,导致部门存在项目设立过多、过乱、交叉混淆使用等问题,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是县级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在程序、内容上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分配、轻监管等现象,资金的后续监管缺乏必要制度保障。
上述行为容易导致部门从中浑水摸鱼,即在专项资金中弥补日常经费的超支费用,或将历年专项资金结余列作往来账核算,经费支出直接冲减作往来账核算的专项资金。
(四)资金监管不到位有些项目资金到达项目主管单位后,经地方领导批准,拨县级国有企业统筹使用,由国企作为项目承建方负责。
一是主管部门只负责资金全额移交,后续项目建设、财务支出资料不掌握,监管难度加大。
专项资金使用的调研报告1.引言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专项资金使用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政府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设立了大量的专项资金。
然而,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2.资金使用情况根据我们的调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确,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其次,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申请专项资金时存在舞弊行为,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最后,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和评估,导致无法确定资金的使用效果。
3.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调研结果的客观性。
4.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使用方向不明确、申请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缺乏监督和评估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专项资金使用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为今后的资金使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5.影响分析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
如果资金使用方向不明确,会导致资金使用的浪费和低效。
如果申请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会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如果缺乏监督和评估,会导致无法确定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益。
6.建议措施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首先,明确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目的,确保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加强专项资金申请的监管力度,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益得到及时反馈和评估。
7.结论本次调研发现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使用方向不明确、申请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缺乏监督和评估等。
为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我们建议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和目的、加强申请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等措施。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成功案例的借鉴意义,希望今后的专项资金使用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涉及各级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全面掌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与流向。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在线问卷调查、以及走访相关部门对谈等方式,通过统计和分析,获取最真实的资讯。
三、调研结果1.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财政专项资金挪用、滞留和违法违规等行为,对于基层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2.对于公共领域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均存在许多问题,如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项目出现超预算情况;投资效果不理想、管理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
3.部分地方政府未及时公布相关信息,难以满足基层民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甚至会导致不良的舆情影响。
4.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地区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相关情况存在一定的“不精”和“不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缺乏公开和透明度。
五、调研建议1.政府应该认真查清违规挪用、滞留等恶性事件,严格依法处置相应责任人员,彻底清除不良风气。
2.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力度,确保项目拨款的公正、透明;对于超预算项目需要严格审查和备案,确保各项目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3.完善信息公开渠道,尤其是应多补充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自评政府网站,足够满足基层民众的信息需求和监督权。
4.加强对于部分地区政府和收拾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性和合法性。
六、结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引起资金浪费和公共资源的流失,也会引发民众不满和不信任,甚至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政府应该在加强资源配置和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与制约性,把资金的使用纳入“法治”、公正”、“透明”的顶层体系。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下达,以及市县各级政府安排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一直是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
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阐述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提出有关建议和决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有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近年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对申请的专项资金缺乏细致调研,多报多编,这就造成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笔者在对X区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
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
(三)专项资金管理未真正实行“专款专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的项目和专门的用途,根据制度规定,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于经常性经费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分别核算。
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实行单独核算,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用款单位领导、财务管理人员专款专用意识不强,认为反正都是财政拨的钱,没揣进腰包,为单位花的钱怎么都行。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4篇)(篇一)管好政府“钱袋子”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市人大常委会在人代会闭会期间要行使好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权,既要做到长期持续,又要深入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部门。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作为今年重点监督内容,聚焦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汇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洪浩副主任牵头负责的专题调研组,开展了关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专题调研。
5月初,调研组召开了工作启动会,并听取了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两家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牵头管理部门的情况汇报,以及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建设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等实施部门有关政策制定、预算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的补充情况汇报。
5月中旬至6月上旬,调研组先后赴长宁区生活垃圾分类点、立体绿化建筑、市环境监测中心、新能源公交车生产企业等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15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建议;6月中旬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实地视察。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总结“十二五”节能减排政策落实、资金管理和绩效情况,推动政府部门逐年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提高财政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效益。
一、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一)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要求,本市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已经建立了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协调总体预算安排、监督管理等工作,并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住房建设委、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绿化市容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细则,推进各自领域重点项目。
按政策,对于需要专项资金支持的领域,严格按照“先出细则、再用资金”、“预算控制、统筹使用”的原则,既保证了资金使用程序规范、方向合理,又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分头推进和把关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专项资金是指政府或相关部门为支持特定项目或特定用途而设立的财政性资金,其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然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能引发腐败和浪费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问题1.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审批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等。
这些问题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混乱、违规操作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资金使用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例如,部分单位将专项资金用于非特定用途,或者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混用,导致资金使用混乱。
此外,部分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超支、浪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 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是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然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机制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监督部门不独立、监督流程不严格、监督力度不够等。
这些问题导致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对策建议1. 健全管理制度针对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首先,要明确资金的来源、用途和管理责任;其次,要完善审批流程和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最后,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衔接与配合,确保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规范资金使用针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首先,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和预算使用资金;其次,要确保不同来源的资金分开管理、专款专用;最后,要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超支和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对策2005-12-15 15:32:59| 分类:审计信息|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对南部山区投入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多,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困难,部门单位经费紧缺,加之有些项目主管人员财经法制意识不强,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2至2004年上半年,原州区查处的各类违规资金就达3600多万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一是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省以下(含省本级)各级政府配套安排的扶贫资金,不得低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额度的30%。
比例只规定下限,没有规定上限。
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无法落实。
二是项目前期费用安排不足或不安排,形成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问题。
根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按1.5%提取项目管理费。
而其他项目在安排计划时,没有安排前期费用,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客观上形成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
三是擅自改变项目计划。
有的部门单位对项目考察论证不够严密,甚至不顾客观实际,争项目、争资金,巧立名目上项目或不严格实施项目管理,没有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擅自改变项目计划用途,使该建设的项目无法落实,不该建设的项目却建了。
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勉强立项,但缺乏整体效应,投资数额小,又不能与其它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最终导致项目资金使用质量不高,效益差。
尤其是盲目重复建设,破坏了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四是超计划投资。
有的部门单位在项目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资金缺口,工程无法如期竣工。
如2001年,某局在实施城市排水及道路给排水建设项目中,形成概算外投资金额达438万元。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下达,以及市县各级政府安排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一直是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
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阐述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提出有关建议和决策.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有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近年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对申请的专项资金缺乏细致调研,多报多编,这就造成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笔者在对X区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
(三)专项资金管理未真正实行“专款专用”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的项目和专门的用途,根据制度规定,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于经常性经费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分别核算。
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实行单独核算,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用款单位领导、财务管理人员专款专用意识不强,认为反正都是财政拨的钱,没揣进腰包,为单位花的钱怎么都行。
浅谈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建议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获得的专项拨款的使用和管理。
由于专项资金具有特殊性和专门性,对其管理要求高,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谈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资金使用问题1. 资金流转不透明:部分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缺乏审慎性,造成资金流转不透明,无法对款项的具体来源和去向进行监控。
建议:加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的审批制度和监管机制,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渠道和去向,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 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一些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无法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
建议:做好资金使用规划和预算,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1. 监管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明确,监管手段不灵活,难以有效地监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2. 监管措施不到位:一些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监管措施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造成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建议:加强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定期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专项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1. 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流程不规范,容易导致资金的乱花和滥用。
2. 资金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一些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上存在欠缺,导致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
建议: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资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
四、信息化建设问题1. 信息化水平低下:一些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和技术支持,影响了资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数据安全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数据安全问题,不仅会导致资金的不安全,还会损害事业单位的声誉和形象。
企业管理,人事管理,岗位职责。
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我局对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进行审计及审计调查,发现个别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及监督管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占用部分专项资金弥补单位经费不足;专项资金结余量较大;拨款环节多,部分资金未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受益项目未按期完工或未能及时验收;专项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到位以及专项资金的零星分
散等。
这些问题会相应产生许多弊端,其一是逃避了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其二是资金使用单位对本单位的专项资金到底有多少心中无数;其三是造成专项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其四是会形成新的违纪,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单位的“自留地”,什么费用都往里面挤;其五是资金零星分散造成资金的效益性不高。
究其原因是:一是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有关领导、财务人员和一些具体办事人员对政策法规不熟;二是预算管理比较粗放,缺乏统筹考虑;三是项目实施管理不规范;四是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不够。
针对存在问题,审计建议:一是规范会计核算,各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全部纳入专用账户管理;二是下达项目资金时核拨一定的工作经费,以免其他费用再挤专项资金;三是进一步改进预算安排方法,使项目安排更加合理和科学,集中财力,每年选定几个有代表性、能启动相关投资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按规定程序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四是加强监督工作,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有效机制,强化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分析资金安排使用的效益性问题,促进资金分配的进一步合理和优化;五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六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的内部审计监督,督促项目单位抓紧项目建设,如期完成项目计划,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雨滴穿石,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持之以恒。
——拉蒂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