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1
登革热防治方案(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1.03.14•【文号】•【施行日期】1981.03.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登革热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卫生部发布)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有广泛流行。
我国有一些省市为本病的易感区。
流行特点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严重病例可造成死亡。
在蚊媒密度高的热带、亚热带地方,一经流行常可形成地方性流行病。
目前虽然对本病尚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对发病机制和致死原因还未十分清楚,但如能大力消灭蚊媒,是可以防止发生和迅速控制疫情的。
登革热是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六种监测传染病之一。
鉴于我国南方近年来已有少数地区出现本病暴发流行,为做好防范工作,以及在曾发生本病的地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防止扩散蔓延,特制订此试行方案。
一、要求1.流行区现有疫情发生或从一九七八年以来发生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并有再次发生流行可能性的市、县,作为流行区。
此类地区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大力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疫情反复。
凡发现病例和可疑病例时,必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病人,降低病死率,应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灭蚊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同时与毗邻地区互通情报。
有疫情的国境口岸和交通枢纽,必要时对交通工具施行灭蚊措施,防止疫情远距离传播。
2.危险地区与上一类地区相接壤以及与上述地区有密切的直接交通往来的市、县,当地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密度高,随时可以有传染源传入,可视为危险地区。
此类地区要提高警惕,加强疫情监测。
一旦发生流行时,要采取联防措施,搞好往来疫区交通工具的灭蚊工作。
平时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传播媒介的调查与防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在流行季节要大力降低蚊媒密度,一旦传入疫情应立即组织力量控制流行。
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和皮疹等。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在我国多地出现,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威胁。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登革热现场调查处置方案,以帮助相关部门快速、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
调查准备工作在进行登革热现场调查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建立调查小组:包括病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环境监测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等。
•确定调查范围及时点:一般为患者所在社区、医院、学校等地点。
•准备工具及设备:包括捕蚊器、采样容器、冰箱、运输工具等。
•了解当地登革热病情及控制情况:向当地卫生部门咨询,收集相关信息。
调查流程第一步:收集病例信息调查小组应细致地调查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发病时间、症状、旅行史等,以确定病例是否符合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遵守相关法规。
第二步: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关键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调查:调查患者所在地区及周围环境的蚊子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了解当地蚊子孳生点情况。
2.病媒调查:利用捕蚊器等工具,采集周围环境中的蚊子进行种类和密度调查,确定该地区蚊子是否携带登革热病毒。
3.人群调查:对周围居民进行调查,了解是否有其他类似病例,并对可能发病的人群进行病毒检测和预防接种等措施。
4.检测调查:对环境中采集到的蚊子、及时隔离和处理患者的血样等进行病毒检测,以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
第三步:制定处置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包括蚊虫防制、环境卫生整治、消毒、病例隔离和治疗等,以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公众宣传,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避免病毒的传播。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调查处置时需要注意细节,做好每一步工作,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此外,定期制定并实施预防控制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疫情发生的有效方法。
登革热消杀实施方案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有效防控登革热的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消杀措施。
本文将针对登革热的消杀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参考。
一、环境消杀。
1.1 清理环境。
首先,对可能滋生伊蚊的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包括清理废弃轮胎、废弃容器、破损花盆等垃圾,清理积水,清理废弃建筑物等。
这些环境往往是伊蚊滋生的温床,清理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1.2 环境喷洒杀虫剂。
对可能滋生伊蚊的环境进行喷洒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消灭蚊子的滋生地。
喷洒杀虫剂的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当地的季节和气候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喷洒效果。
二、个人防护。
2.1 使用驱蚊剂。
在登革热高发季节或高发地区,个人应当使用驱蚊剂进行防护,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
选择有效成分的驱蚊剂,按照说明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被蚊子叮咬。
2.2 空调使用。
在室内,使用空调可以有效地减少蚊子的滋生和叮咬。
因为伊蚊主要在黄昏和夜晚活动,所以在这些时间段尽量待在室内,并使用空调进行防护。
三、社区防控。
3.1 宣传教育。
社区应当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让居民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3.2 定期消杀。
社区应当定期进行环境消杀工作,包括对小区内的公共区域进行喷洒杀虫剂、清理积水等工作。
同时,加强对居民家庭的消杀指导,帮助他们做好家庭环境的清理和消杀工作。
四、监测和报告。
4.1 病例监测。
加强对登革热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情况。
对于疫情高发地区,要加强监测频率,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4.2 信息报告。
对登革热病例和疫情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确保相关部门和公众了解疫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总结。
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医疗机构等多方合作。
登革热疫点处置方案
疾病背景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由感染的蚊子传播,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恶心、呕吐、皮疹和眼结膜炎。
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出血性热病和登革热休克综合征,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疫点处置方案
发现疫点
为了及时发现登革热疫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定期巡查潜在繁殖巢地,如水坑、花盆、地漏等;
2.提醒居民症状并引导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
3.启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蚊子产卵情况。
防蚊措施
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在疫点处置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杀虫剂喷洒固定点位;
2.提供蚊香片和蚊帐等防蚊物品;
3.开展环境整治和消杀活动。
病例管理
检测到病例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确认病例,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3.加强卫生监测,对卫生情况不良地区进行全面整治和消杀活动。
案例报告和危言耸听
在处置登革热疫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及时公开疫情信息,防止危言耸听;
2.对病例进行隐私保护,避免病情泄露。
总结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尤其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针
对登革热疫点处置,应该加强疫点发现、防蚊措施、病例管理、案例报告和危言耸听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加强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保障公众健康。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
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
1928-1929年,疫情波及浙江省,在杭州和宁波形成流行。
此后,浙江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
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内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1.1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市区域范围内涉及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按浙江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规范要求及时上报。
根据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I级(红色)、II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四级。
广东省登革热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指引(试行)登革热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3~15天,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明显的肌肉、关节痛及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广东省登革热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室外的各种积水容器,一般栖息于孳生地周围的绿化带等阴凉环境。
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必须迅速在疫点及周围环境采取有效灭蚊措施,以阻止疫情的蔓延。
为此,根据卫生部登革热处理原则以及相关工作规范要求,结合我省多年来的登革热防治经验,特制定本技术指引。
一、媒介应急控制原则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
二、物资准备(一)个人防护用品:16层棉纱口罩、防护眼镜、长袖工作服、工作帽、手套、长筒胶靴、雨衣、折叠雨伞、防蚊驱避剂。
(二)监测器械:诱蚊诱卵器200个、电动吸蚊器、捕虫网、采样箱(冷藏箱)、镊子、螺口采样管、采样用吸管、纱布、棉花、95%乙醚、可封口密实袋、废弃物收集袋、工作记录表、小标签纸、记录笔、记号笔、手电筒、数码相机、GPS 卫星定位系统、对讲机。
(三)灭蚊药械:可选用DDVP、甲基嘧啶磷、马拉硫磷、双硫磷,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可选用背负式喷雾器、烟雾机、手推式喷雾机、机动超低容量喷雾机。
三、现场处理(一)疫点及警戒区的确定以病例家庭为中心,半径100米的范围内的区域为疫点,疫点以外半径400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
(二)蚊媒密度调查1.幼虫调查: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在外环境或单位检查路径每10米折算为一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附表1,2),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
疫点每3~5天进行1次,警戒区每15天进行1次。
2.成蚊密度监测:选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疫点及周围区域环境,共布放50-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3~5户或每25~5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于家庭环境的庭院、阳台、天台的花草树荫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绿化带、灌木丛下,连续布放4天。
登革热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且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现
疫情蔓延的趋势。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高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严重时可导致出血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二、应急预案。
1. 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蚊虫滋生地。
(2)提倡居民穿长袖衣物、长裤和使用驱蚊剂,减少蚊虫叮咬。
(3)加强对疫区人员的健康监测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
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应急响应。
(1)一旦发现登革热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置。
(2)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确保及时救治患者。
(3)加强对疫情区域的蚊虫灭绝工作,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疫情蔓延。
3. 社会协同。
(1)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疫情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
(2)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和防控工作。
(3)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登革热的挑战。
4. 后续处置。
(1)对疫情区域进行环境整治和消毒工作,确保蚊虫滋生地得
到有效清除。
(2)加强对患者的康复和随访工作,防止病情复发和传播。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以上即是登革热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在面对登革热疫情时,有效地指导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开发和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为了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规范应急处理,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宁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预防和控制本市境内的登革热疫情。
1.4 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学,资源整合;依法规范,加强管理;条块结合,加强合作;平战结合,快速反应。
1.5 疫情分级根据登革热疫情发生、传播速度和范围,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2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宁波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可设立监测与疫情处理、医疗救治、新闻宣传、社区防控、检查督导、物资保障等专业组。
监测与疫情处理组由疾控处牵头,医疗救治组由医政中医处牵头,新闻宣传由局办公室牵头,社区防控由基妇处和局爱卫办牵头,检查督导组由卫生监督处和监察室牵头,物资保障组由规财处牵头。
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技术指导工作。
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市卫生局应急处理指挥机构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应急处理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关于登革热的应急处置方案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已感染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传播。
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其中部分病例表现为重症登革热,可能导致休克、出血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登革热的应急处置方案预防控制预防控制是防止登革热扩散的关键措施。
应急预案围绕预防控制下分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排查:针对容易滋生蚊虫的街道、社区、学校、小区等公共场所,应开展反蚊灭蚊行动,一旦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向疾控中心上报。
2.应对堵塞排水沟:排水沟是蚊虫繁殖的场所之一,一旦发现排水沟可能被堵塞,应及时清理,以消除蚊虫滋生场所。
3.加强食品卫生:彻底清理餐饮店内部清洁卫生,减少蚊虫的滋生场所。
患者处置1.减轻病情:针对发热、头痛等症状,可以用退烧药进行缓解;2.注意休息:对于病情不重的患者来说,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3.饮食调整:合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食品,增加水果蔬菜,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健康。
捕捉蚊虫1.环境清理:清理废物、伸手不能及的死角,消除蚊虫滋生场所;2.捕捉蚊虫:使用灭蚊灯、蚊香、电蚊拍、蚊帐等防蚊设备,尽量避免在蚊虫丰富的地区停留;3.手动捕捉:使用婴儿油、食醋等可吸引蚊虫的物质诱捕蚊虫。
疫情政策1.加大宣传力度:对于登革热的防治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其自我预防;2.采取封锁措施:对于较为严重的疫情,应采取封锁措施,限制病毒的扩散,包括对周围病例严格观察,随时掌握疫情。
结论登革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需要在平时加强预防控制,一旦出现疫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应急处置方案包括预防控制、患者处置、捕捉蚊虫、疫情政策等四个方面。
预防和控制是重要的防范措施,加强宣传,增强居民自我防范知识,一旦疫情出现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疫情的扩散。
登革热应急演练方案一、背景及目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在登革热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演练目标1. 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登革热疫情的识别、报告和处置能力。
2.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提高整体应急响应水平。
3. 检验和完善登革热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增强公众对登革热的防控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演练范围1. 医疗机构: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等。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控中心。
3.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等。
4. 公众:在校师生、社区居民、旅客等。
四、演练内容1. 疫情发现与报告:模拟发现疑似登革热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告。
2. 疫情核实与诊断: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进行病例核实、采样、检测,确诊为登革热病例。
3. 疫情处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防蚊等措施。
4. 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按照规定程序发布疫情信息,引导舆论,确保社会稳定。
5. 健康教育与预防: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五、演练流程1. 准备阶段:成立演练指挥部,制定演练方案,组织参演人员培训。
2. 实施阶段:按照演练方案进行模拟演练,包括疫情发现、报告、核实、诊断、处置等环节。
3. 总结阶段: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时间与地点1. 演练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登革热高发季节。
2. 演练地点: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社区等。
七、演练组织与分工1. 演练指挥部:负责整体演练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指导。
2. 参演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政府部门等。
某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方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登革热疫情的发生,某市制定了一份综合性的应急预案方案,旨在提前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一、疫情监测与预警机制1. 建立蚊虫监测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蚊虫监测点,检测蚊虫数量和种类,分析蚊虫繁殖的季节和地域分布,及时发现蚊虫密集区域。
2. 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了解疫情传播情况、病例分布特点和高风险区域,为疫情管控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3. 建立预警机制:制定严格的预警标准,根据蚊虫监测和流行病学数据,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等级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和市民注意防范登革热疫情。
二、早期防控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向市民广泛宣传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教育市民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倡导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清除蚊虫孳生地等。
2. 加强环境清洁:加大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查力度,清除积水和污水,清除废弃物,消灭蚊虫孳生的场所。
3. 封堵感染源:对发现的登革病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对其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观察,防止疫情的扩散。
4. 增强医疗能力:提前加强医疗机构的卫生防疫设施建设,确保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大登革热疫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能力。
三、疫情暴发期控制措施1. 加强病例登记和报告:对发现的登革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确保疫情数据的及时准确。
2. 局部封控:对疫情暴发区域实施局部封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避免疫情的扩散。
3. 加强蚊虫消毒和防控:对疫情暴发区域的蚊虫进行全面灭蚊和消毒,预防蚊虫传播疫情,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4.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培训,提高社区和学校的防疫能力,强化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疫情后期整治措施1. 严格清除蚊虫孳生地:全面清除城市内外的积水和废弃物,消灭蚊虫孳生地,防止蚊虫的再生和疫情的再次暴发。
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和广泛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本文将就登革热的防控应急预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防控方案概述登革热防控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登革热疫情出现时,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
其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人群感染登革病毒,遏制疫情的蔓延,并为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人员组织1.应急指挥部:由政府相关部门、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单位的领导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和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2.防控工作组:由相关卫生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等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疫情的调查和病例的监测、隔离等工作。
3.信息通报组: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达,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宣传组:负责组织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预防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前发现和掌握疫情的动态,实时更新病例信息。
2.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
3.环境整治:加强对垃圾、积水等可能滋生蚊虫繁殖源的清除和消毒工作,减少蚊虫的滋生和传播机会。
4.个人防护:建议公众佩戴遮阳帽、长袖衣、长裤,使用防蚊液等措施,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
四、疫情处理1.病例报告:对于发现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进行尽快的隔离和治疗。
3.紧急隔离:对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要采取紧急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减少疫情的扩散。
4.病例追踪: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进行病例的分类和个案管理,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指导。
五、医疗保障1.提前准备:建立登革热疫情的医疗救治机构和隔离病区,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2.药物和疫苗储备:及时储备相关的疫苗和药物,确保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人员支持:调派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到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人力支持和治疗服务。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登革热疫情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发生的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一)成立医疗机构登革热疫情防控领导小组1. 组长:院长或其授权负责人;2. 副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公共卫生科、院感科、发热门诊等部门负责人;3.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临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消杀人员等。
领导小组职责:1.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登革热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2. 制定和修订登革热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3. 组织开展登革热疫情培训和演练;4. 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二)设立登革热疫情防控专班1. 专班人员:由医务科、护理部、公共卫生科、院感科、发热门诊等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 专班职责:(1)负责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置;(2)负责病例的隔离、治疗和转诊;(3)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和蚊媒监测;(4)负责医疗物资和防护用品的储备;(5)负责应急培训和演练。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疫情监测1. 医疗机构应建立登革热疫情监测制度,对发热门诊、急诊等科室的病例进行监测;2. 医务人员应提高对登革热病例的识别能力,对疑似病例及时报告;3.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及时掌握蚊媒密度变化情况。
(二)疫情报告1. 医务人员在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专班报告;2. 专班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 确诊病例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和转诊。
五、病例处置(一)病例隔离1. 疑似病例应在医疗机构内隔离观察,避免交叉感染;2. 确诊病例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病情稳定。
(二)病例治疗1. 医疗机构应根据病例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2. 加强病例的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鼓励病例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登革热处置方案
以下是 8 条关于登革热处置方案的内容:
1. 哎呀呀,登革热来了可不能慌!咱得先做好防蚊措施呀。
就像打一场战斗,蚊子就是敌人,咱得把它们挡在外面!比如说在家里装上纱窗,这就好比给屋子穿上了一层铠甲,蚊子想进来都难呢!咱总不能让这些小坏蛋在咱们家里横冲直撞吧?
2. 一定要清理积水呀!你想想,那些小水洼不就是蚊子的幼儿园嘛!把这些地方清理干净,不就等于断了蚊子的后路?像院子里的花盆底盘、瓶子啥的,可别让它们有积水咯,这点很关键呀!
3. 登革热的时候,咱还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
要是发烧、头疼了,可别不当回事呀!这就跟身体给咱发信号一样,咱得赶紧重视起来呀!难道要等严重了才着急嘛?
4. 周围有人得了登革热,那可得提高警惕啦!这就像旁边有个警报响了,咱不能再若无其事吧。
要多关心他们,同时自己也得做好防备,可别被连累啦!
5. 被蚊子咬了咋办?千万不能随便挠呀!你想想,挠破了不就给病毒机会了嘛!赶紧用点清凉的东西擦擦,就像给伤口来个安抚,别让它恶化呀!
6. 去外面的时候,可得穿好长袖长裤呀!这就好比给自己披上了一层保护衣,那些蚊子想咬都找不到地方下嘴呢!多明智呀!
7. 家里有小孩的更要注意啦!小孩子抵抗力弱呀,咱得格外上心。
就像守护小花朵一样守护他们,不能让登革热伤害到他们呀,对不对?
8. 总之呀,对待登革热咱可不能马虎!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细节,这才是战胜它的办法!咱可不能让登革热在咱的生活里捣乱,大家一起加油吧!
观点结论:登革热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做好各项措施,就能有效预防和处置,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1. 概述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是针对当前登革热疫情的最新应对方案,旨在全面防控登革热病毒传播,保护公众健康。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旅行的增加,登革热病毒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关注焦点。
制定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 技术方案细则2.1 预防措施针对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灭蚊杀虫、健康教育和宣传等手段,以减少蚊虫滋生地和传播途径,从而有效预防登革热的发生和传播。
2.2 确诊与隔离在疫情暴发时,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强调了确诊和隔离工作的重要性。
及时发现病例、进行确诊并对患者进行隔离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措施。
该技术方案对确诊和隔离的操作流程、标准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病例的及时处理和控制。
2.3 医疗救治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明确了医疗救治的要点。
包括但不限于:扩大患者的救治范围、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等方面,以期提高登革热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3. 个人观点从技术方案的细则中可以看出,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在预防、确诊与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都有着全面、系统的规定和要求。
我认为,这些措施的出台,对于应对登革热疫情、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技术方案的实施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在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齐心协力下,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应对登革热疫情,维护公众健康。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的全面评估和撰写,我对登革热疫情的防控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份技术方案不仅全面细致地规定了各项防控措施,而且强调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应对登革热疫情,保护公众健康。
5. 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除了已经规定的防控措施之外,2020年版登革热处置技术方案还应该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XX医院登革热应急预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为了控制登革热的流行和防止扩散蔓延,标准应急处理,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一〕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XXX职责:指挥、组织、协调医院登革热防治监测工作。
〔二〕登革热疫情监测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职责:制定医院各项登革热防治监测方案、培训、自查、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
网络直报:XXX、XXX〔三〕登革热病例诊断院内专家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职责:负责院内登革热病例的会诊工作,隔离治疗和转诊病人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及院内消毒等相关工作,防止院内感染。
〔四〕成立医院登革热防治工作医疗救治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职责:负责日常接诊及医疗救治工作。
〔五〕成立医院登革热工作保障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职责:负责防治监测登革热所需各类物资、药品、车辆消毒二、登革热病事件分级及应急响应1、符合以下情形为Ⅰ级重大登革热病事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同一地区一周内出现登革热爆发流行疫情,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以上的。
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行动:立即组织登革热病专家小组会诊,明确诊断制定抢救方案。
救治小组隔离救治患者,留取相关标本明,做好相关信息登记,同时报告医院应急办。
医院应急办立即将疫情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区卫生局,同时完成传染病卡和突发公共事件报告。
并尽快将危重病人转诊至指定上级医疗机构救治。
疫情控制小组2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协助区疾控完成个案调查,疫点处理。
***登革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1 背景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西太平洋、非洲、美洲、东地中海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疫情尤为严重。
近30年,登革热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20世纪初就有本病传入,解放前曾造成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地区登革热的多次流行。
1928-1929年,疫情波及浙江省,在杭州和宁波形成流行。
此后,浙江省的登革热疫情进入静熄期。
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往来日益增多,我市2004年以来,每年都有从东南亚、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区输入的登革热疫情。
我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其分布广泛,而且在一些地区蚊密度较高。
我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市,国内外交流频繁,境外旅游蓬勃发展,相当一部分入境人员来自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区,一旦疫情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引起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旅游等事业的发展。
1.1 编制目的为规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登革热预防控制技术,有效防制登革热疫情,防止输入疫情扩散蔓延,保障我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2工作原则登革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原则。
1.3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卫生部行业标准,WS216-2001)、《登革热防治手册》、《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等。
1.4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市区域范围内涉及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与分级判定按浙江省登革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规范要求及时上报。
根据疫情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I级(红色)、II级(橙色)、III级(黄色)、IV级(蓝色)四级。
I级(红色):发生登革热流行,疫情波及两个及以上县(乡镇)。
II级(橙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本地病例,并在当地引起暴发、流行。
III级(黄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群发病例,或发生登革热本地散发病例。
IV级(蓝色):以县为单位,发生登革热输入性散发病例。
3应急响应Ⅳ级和Ⅲ级突发疫情,县(乡镇)卫生行政部门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
Ⅱ和Ⅰ级预警时,在上述基础上,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浙江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登革热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在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登革热疫情现场控制、监督检查、疫情报告、信息沟通等相关工作。
4 现场处置4.1 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4.1.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
4.1.2分布及特点调查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包括地区、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确定疫点、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
4.1.3 传染源和传播轨迹的追踪追踪首例或首批疑似登革热病人。
4.1.4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4.1.5 媒介调查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孳生性质、种类、幼虫密度进行调查,计算布雷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
有条件时也可以对室内栖息率、成蚊刺咬/停留率、季节消长、对杀虫剂抗药性进行调查。
4.1.6 病毒监测及时采集病人(疑似病人)急性期血清和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4.2疫点的划定无论城市和乡村,已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划定以病家为中心半径100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
大村、乡镇或居委会内有多个疫点划为疫区。
受登革热疫情直接威胁的地区为“危险区”。
4.3 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新发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天。
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
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
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接触者要进行15天医学观察。
4.4 灭蚊和防蚊在疫点、疫区紧急杀灭室内外成蚊的同时,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蚊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主要传播蚊媒,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
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⑴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
⑵生物灭蚊幼:在水缸内放3~5条吞食蚊虫的鱼类,如柳条鱼、中华斗鱼、非洲鲫鱼、塘鲺鱼等。
或水缸中投放苏云杆菌H-14制剂等生物杀虫剂。
⑶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全面实行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内外各种小积水,花瓶、盆景等每隔5-7天换水一次,不在露天堆放废轮胎或用塑料布覆盖,不得积水。
⑷对难于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⑸落实处理孳生地期限要求:疫点限期3~5天,、疫区(乡、镇、大村)限期10~15天内把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可以兼收应急和远期效果。
⑹紧急灭蚊:疫区内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内外伊蚊。
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
室内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洞、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
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人畜中毒,室内喷洒前要关好门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
⑺必要时可实施交通工具灭蚊。
4.5 保护易感人群公众要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使用纱门纱窗,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在流行区和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员流动。
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如旅游等),要特别注意防护。
4.6健康宣传和培训积极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广泛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有系统地培训医务卫生人员,提高诊治预防水平,早期发现病人,降低病死率,查清流行规律,控制流行。
4.7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防制措施效果评价常用的指标包括发病率(罹患率)、二代发病率、流行持续时间、伊蚊成蚊密度和幼虫指数等。
其中伊蚊布雷图指数可作为登革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评价的参考指标:当该指数超过20时,判定为危险地区,如控制措施不落实有暴发流行的可能;低于5时中止流行。
5 附件(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2)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附表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县)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2. 性别: 1男,2女□3. 年龄:_____岁□□□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县(市区)____乡(镇/居委会)_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 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 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是, 0否□2. 乏力:1有,0无□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4. 头痛: 1有, 0无□5. 颜面潮红: 1有, 0无□6. 眶后痛:1有, 0无□7. 肌痛: 1有, 0无□8. 关节痛: 1有, 2无□9. 胸红: 1有, 0无□10. 结膜出血:1有, 2无□11. 鼻衄: 1有, 2无□12.牙龈出血:1有,2无□13.呕血:1有,2无□14.便血:1有,2无□15.血尿:1有,2无□16.呕吐:1有,2无□17.结膜充血:1有,2无□18.眼睑浮肿:1有,2无□19.黄疸:1有,2无□20. 皮肤出血点:1有, 2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有, 2无□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 5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 烦躁: 1有, 2无□23. 昏迷: 1有, 2无□24. 休克: 1有, 2无□25. 肝大: 1有, 2无□26. 脾大: 1有, 2无□27. 淋巴结大:1有, 2无□28. 束臂试验: 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淋巴细胞(%):□32.血小板减少: 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33. 红细胞压积:□34. 出血时间: 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5.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6. 脑脊液: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7. 尿常规: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8. 肝功能: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四、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未做者请注明为“未做”)五、病例分类1. 是否首例:1是,2否□2. 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是,2否□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 1是,2否□3. 乙脑疫苗接种: 1是,2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3. 病家及院内人口:3.1 0~4岁________人□3.2 5~9岁________人□3.3 10~19岁______人□3.4 20~29岁______人□3.5 30~39岁______人□3.6 40~49岁______人□3.7 50~59岁______人□3.8 60岁及以上____人□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 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6. 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调查地点: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者:附表2: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调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页脚内容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