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第一节_英国教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03.50 KB
- 文档页数:59
第十章近现代英国教育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一、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一)初等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里,经费主要靠各种津贴和私人捐款。
1、教会初等教育(主体):教区学校、慈善学校2、个人/团体初等教育: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星期日学校3、私立收费初等学校:妇女(媪)学校(Dame School)、普通私立学校(Common Private School)特点:①国家不关心教育;②办学条件差,教育内容简单;③教师不是专职;④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二)中等教育教育机构:文法中学和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源出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
到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文法学校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
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多数收费昂贵。
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
教学内容上注重古典语言和人文学科,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才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由于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培养的是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区别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故称“公学”。
(三)高等教育以牛津、剑桥为代表,注重古典文化,贵族性强。
经费宽裕,学术气氛浓厚,实力雄厚。
总的特点:国家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学校、学制双轨、通行初等慈善教育。
二、19世纪的英国教育(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一)国家逐步干预教育1、原因:①从经济上看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②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③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主张。
2、历程:1807年,《教区学校议案》: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
1833年,国会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的教育拨款,首开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管理教育的先河。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
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1697(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
(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
他明确主张幼儿(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张雪高等教育学专业外教史课程备课方案一、教学形式——部分双语教学、多媒体、课堂讨论二、教学内容——《外国高等教育史》黄福涛、贺国庆三、教学提纲第五章法国、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英国一、背景介绍二、近代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三、纽曼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四、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第五章法国、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英国一、背景介绍:英国于17世纪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王朝复辟剥夺了非国教者的教育权利,使英国教育发展限于停滞状态。
这表现在牛津、剑桥入学人数的下降和对科学研究的漠视。
尽管王政复辟阻碍了英国高等教育大踏步向前的势头,但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微弱的世俗化倾向,新的自然科学逐渐进入大学课堂。
英格兰大学走向衰落,苏格兰大学欣欣向荣。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发展,使英国到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强大的工业国。
由此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英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开始形成。
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为突出的是伦敦大学以及一系列城市学院的建立,开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一直贯穿着维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与提倡科学的功力主义教育的激烈论争。
二、近代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以1870年为界,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第一阶段:传统大学的变化和伦敦大学(UCL)的出现自16世纪起,以剑桥、牛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的教育价值观开始转变,培养神、法、医等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培养绅士阶层。
在保留部分神学科目、加强古典人文教育的同时,还设置部分自然科学。
提示:自然科学的地位?伦敦大学1826年建立,打破了传统大学垄断英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伦敦大学不仅取消了传统大学的神学系,代之以理学系和工学系,而且在各学系引入大量的近代新型课程,从而开启了英国高等教育系近代化的序幕。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但是,19世纪初,它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课程上,公学注重古典学科,忽视实用学科。
这种局面是公学承担的使命密切相关的。
英国统治阶级素来重视绅士教育,为此,他们特别注重性格培养,相对来说,忽视实际技能的教育。
经济的发展使这种局面遭到了科学界、工商业界的批评。
在教学方法上,校长、教师往往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然而,它有时引起了学生的反抗,如伊顿公学校长基特博士经常对学生实行鞭挞,愤怒的学生砸烂了他的书桌。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对传统的公学制度进行批评。
批评者认为,当时公学只知培养显赫人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暴君就是奴才。
英国的教育体系是如何组织的英国的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和改革的,其组织结构包括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机构。
本文将介绍英国教育体系的组织方式,并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教育阶段英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教育阶段、中学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以及终身教育阶段。
1. 儿童教育阶段儿童教育阶段是英国教育体系的起点,主要包括幼儿园教育(Nursery Education)和小学教育(Primary 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主要面向3至5岁的儿童,旨在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环境,并提供基本的学习和社交技能。
小学教育则是6至11岁学生的必修教育阶段,涵盖了基础学科如英语、数学和科学等。
2. 中学教育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在小学教育后开始,通常为11至16岁的学生提供教育。
中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初中(Secondary Education)和高中(Sixth Form Education)。
初中课程着重提供广泛的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阶段则专注于学生选择的主题和研究领域,为他们上大学做准备。
3. 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是英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英国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大学,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
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4. 终身教育阶段终身教育阶段旨在满足成年人的学习需求,包括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英国政府鼓励个人终身学习,并提供各种支持和奖励。
二、教育机构英国的教育体系由各类教育机构组成,包括学校、学院和大学等。
1. 小学和中学小学和中学是英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小学通常为学生提供6年的教育,而中学则为他们提供5年的教育。
英国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
2. 学院学院是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机构。
学院提供各种职业课程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直接就业的机会,并满足他们在特定领域发展的需求。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2★简答)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巴尔福教育法》: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
主要内容:(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3)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的意义: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为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为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管理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
主要内容:(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1.《哈多报告》,主要内容是:(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2)儿童在11岁后所受的各种教育均成为中等教育;(3)为了使每个儿童进入最合适的学校,应在11岁时进行选择性考试。
该报告中心是强调教育是一个连续过程,可分小学、中学两阶段,提出了初等教育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分流,这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
2.《斯宾斯报告》,根据初级技术学校增加的实施,把《哈多报告》的双轨改变成三轨,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
3.《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
主要内容:(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4)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极其重要的法令,形成了初、中等和继续教育衔接的教育制度,扩大国民受教育机会,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六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这个时期又出现公学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派控制了教育。
后期,国教又分出清教派,清教与国教一起来控制教育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第二,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三,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