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25 KB
- 文档页数:7
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创新模式与案例在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园区作为这一产业的重要载体,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发展模式。
这些园区不仅为创意人才提供了创作和交流的空间,还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背景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创意和创新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园区作为集聚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的空间,应运而生。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二、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创新模式1、产业融合模式文化创意园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化产业,而是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一些园区引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手段;还有的园区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了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2、众创空间模式众创空间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
在文化创意园区中,众创空间汇聚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和初创企业,通过共享资源、交流合作,激发了创新活力。
3、主题特色模式一些文化创意园区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确定了独特的主题。
比如,以动漫为主题的园区,聚集了动漫创作、制作、发行等相关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园区,则注重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
4、生态社区模式将文化创意园区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社区,不仅有工作空间,还有生活配套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
这种模式营造了一个舒适、便捷、富有创意氛围的环境,有助于吸引人才和企业入驻,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创意园区的成功案例1、北京 798 艺术区798 艺术区原本是废弃的工厂区,经过改造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这里汇聚了众多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术机构等,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其成功得益于独特的工业建筑风格、丰富的艺术活动和展览,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摘要: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发展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早),社会各部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陌生,许多相关工作都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
“中国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个城市在整合社会创意资源、积累创意资本、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
”[4] 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景和趋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外创意企业,推动地方创意产业企业成长。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的规划下正着手兴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打造高效的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农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一、田子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号,是由打浦桥地区的一条里弄发展起来的以“视觉艺术及工艺设计”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田子坊始建于1930年,曾是“华洋”结合区,由多个里、坊(天成里、和平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组成。
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入驻隐云楼,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
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也曾在此居住。
1998年一路发展文化公司进驻该区,同年起陈逸飞、尔冬强、赵春等艺术家的入驻开启了田子坊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门。
1999年起,对泰康路艺术街的开发,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康福织造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海华制革厂、永明瓶盖厂、上海华美无线厂),在150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仓库,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设计师加盟。
2004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号命名“田子坊”。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方案1. 项目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和软实力,在此提出建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方案。
2. 建设目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集创意设计、传媒艺术、数字娱乐等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推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 产业园规划3.1 选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选址在上海市中心地带,便于交通出行,并且方便人流的聚集,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2 建筑布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建设多功能办公楼、创意工作室、文化展示中心等,形成集办公、创新、展示为一体的园区。
3.3 设施建设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技术支持的需求。
同时,园区内还设立咖啡厅、餐饮区、休闲空间等公共设施,为创意工作者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4. 产业支持政策为吸引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提供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创业补贴和项目孵化等。
同时,建立行业资讯发布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市场拓展和专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创意企业更好地发展。
5. 产业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定期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峰会、展览和论坛等活动,推动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专业交流。
此外,与其他文化创意园区进行联合举办活动,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6. 社会效益与文化传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将有助于活跃市场经济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同时,园区内的文化创意活动和项目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满意度。
此外,产业园还将与当地的博物馆、艺术学院等文化机构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上海田子坊调研报告上海田子坊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区。
该区域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意产业,打造了一个集文创产品、艺术展览、精品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独特景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田子坊的发展状况和特色,我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
首先,上海田子坊的文创产品具有较高的创意和艺术性。
在田子坊的各个巷弄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独立设计师的作品以及手工艺品。
这些产品融入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韵味。
游客可以在此购买到许多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为自己带回一份与众不同的东西。
其次,田子坊的艺术展览也相当丰富多样。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参观了一些艺术画廊和展览场馆。
这些场馆展示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摄影等。
这些展览不仅提供了一个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还创造了一个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使人们更好地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此外,田子坊的精品餐饮也备受赞赏。
在游览中,我们品尝了一些当地的美食。
这里有许多小吃摊位和餐厅,提供各种口味的美食,从传统的上海菜到国际化的西餐,应有尽有。
无论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还是享用高级餐饮,都能在田子坊找到合适的选择。
除了文创产品、艺术展览和美食,田子坊还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方式。
在该区域的某些街区,我们看到了一些独立书店、咖啡馆和音乐演出场所。
这些场所营造了一个放松、愉快的氛围,让游客可以在品味美食和购物之余,享受一段悠闲的时光。
经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发现上海田子坊作为一个文创产业区,不仅具有丰富的创意产品和艺术文化资源,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餐饮和休闲娱乐选择。
这使得田子坊成为了一个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热门地点。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今后的发展将更加繁荣,为更多人带来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是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的一片历史街区,现已成为上海的文化艺术区和旅游景点。
田子坊的案例成功之处在于它将过去的老工业区改造成一个融合了艺术、文化、商业和旅游的综合体,大大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价值和吸引力。
以下是对上海田子坊案例的详细分析:1.历史背景:田子坊的区域原本是一个老旧的石库门工业区,大部分建筑物建于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该地区的工业活动逐渐减少,建筑物开始多数废弃。
2.改造策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文化,改造者没有对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而是修复了原有的建筑物,保持了其石库门和红砖外观。
同时,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他们给建筑物增加了新的功能和设施,例如餐馆、咖啡馆、艺术画廊、精品店等。
3.文化艺术元素:田子坊注重文化艺术的融合。
他们邀请了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为这里的建筑物增添艺术元素,例如壁画、雕塑、艺术装置等。
这些艺术品在古老的建筑物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4.店铺经营方式:田子坊的店铺经营方式以小而精为特点。
这里的商店和餐馆都是独立经营的小店,他们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
这种经营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满意度与留存率。
5.社区互动:田子坊注重与周边社区的互动。
他们经常与当地艺术机构和学校合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例如画展、音乐会、讲座等。
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区域的文化氛围,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6.旅游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田子坊积极推广自己的旅游资源。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宣传资料、建立了官方网站,并与各大旅行社和在线平台合作,推广田子坊的旅游产品。
此外,他们还提供了导览服务和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古典舞蹈表演等。
7.环境规划:田子坊注重环境的改善。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措施,例如改善街道照明、增加绿植覆盖、规范垃圾处理等。
这些措施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田子坊的规划、保护,及其商业运作(归派咨询研究出品,2014.01)田子坊作为延续街区的特色历史风貌和石库门文化的载体,发挥了历史建筑的多重功能。
它积极利用创意产业,既改善街区的居住生活条件,又促进了街区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意义的旧城改造模式之一,它的存在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多样化,进而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特色。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和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呈现出复杂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社区形态也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这里,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
在这个面积仅为7公顷的地块,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
保护旧城文化与建筑,进行完全的商业开发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如上海新天地和成都宽窄巷子,这种模式可以为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而创意产业的开发则是一种新兴的改造模式,这种模式兼具了商业开发和文化打造的优势,适应了国际软实力竞争的趋势。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首先必须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确定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确定保护和更新的内容。
田子坊作为集中反映了包含上海租界中的里弄社区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风貌区,对于其保护不能仅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保护,而且要保护社区发展的这一重要历史延续性的非物质层面,是社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例子,是传统里弄空间和里弄工厂在新时期下继续保持生命力并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
村文化创意园区实施方案一. 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本方案旨在创建一个村文化创意园区,以便发挥乡村特色资源,吸引游客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二. 目标1. 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2. 挖掘和发展乡村的特色资源;3.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4. 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5. 促进农民增收。
三. 实施步骤1. 确定规划范围根据乡村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作为村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范围。
考虑到交通便利性和环境资源,可以选择靠近主要道路和自然景观的地方。
2.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对于已有的文化遗产建筑和景观,进行保护和修缮工作,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对于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整理,使其能够展现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创意产业资源整合整合乡村特色产业资源,特别是农业、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一个可以吸引创意产业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通过与文化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吸引创意产业公司进驻园区,进行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
4. 设施建设和提升根据园区定位和规划,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道路、照明和排水系统等。
提升园区的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风貌,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5. 宣传推广通过多种途径,如线上平台、展览和文化活动,宣传和推广村文化创意园区。
利用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的力量,吸引游客和创意产业投资者,将园区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目的地。
6. 培训和支持为村民和创意从业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提升其创作和经营能力。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农村发展的融合,引导农民创新创业,增加农业附加值。
四. 实施策略1. 多元筹资通过政府资金、社会投资和项目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实施园区建设和运营。
建立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降低园区的运营成本。
2. 深度合作与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相关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
摘要: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发展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早),社会各部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陌生,许多相关工作都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
“中国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个城市在整合社会创意资源、积累创意资本、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
”[4] 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景和趋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外创意企业,推动地方创意产业企业成长。
目前,上海市在政府的规划下正着手兴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打造高效的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农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
一、田子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号,是由打浦桥地区的一条里弄发展起来的以“视觉艺术及工艺设计”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田子坊始建于1930年,曾是“华洋”结合区,由多个里、坊(天成里、和平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组成。
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入驻隐云楼,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
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也曾在
此居住。
1998年一路发展文化公司进驻该区,同年起陈逸飞、尔冬强、赵春等艺术家的入驻开启了田子坊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门。
1999年起,对泰康路艺术街的开发,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置换(康福织造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海华制革厂、永明瓶盖厂、上海华美无线厂),在150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仓库,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设计师加盟。
2004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号命名“田子坊”。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
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
[5]
田子坊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和发展成就,有诸多因素作用。
政府的适当干预,时代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历史文化,便捷的地理位置与交通等。
二、田子坊实地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根据2010年4月和7月对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实地调查,田子坊在产业结构、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1. 配套服务比重较大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区,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2公顷,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但参观游客较多的区域集中在以210、248、274等石库门里弄区。
这一区域除较知名的主要门店外,如气味图书馆、金粉世家等,餐饮类商铺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有空红罗、莲池·南亚餐馆、华越楼、万泰绿洲、丹、瑞士火锅、角落亚洲、37号阁楼上的餐厅等,咖啡铺有如云南邱公馆咖啡。
2. 商铺经营状况良莠不齐
根据对田子坊商铺的随机调查,45家商铺中9家属于餐饮类,17家属于服装、饰品类,13家属于艺术品(摄影、字画、瓷器)范畴(包括工作室2家),6家属于其他娱乐性商铺。
3. 销售终端居多
附加值相对较低,除餐饮类店铺及数量有限工作室之外,田子坊内很多商铺的功能为零售。
很多知名品牌的设计研发都在其本国完成,田子坊内的商铺仅用于终端销售,如气味图书馆,销售的是美国纽约香水品牌“DEMETER”的产品,在北京等其他城市同样设有店铺。
4. 店铺流动性大
2011年田子坊实地调查45家商铺中各个入驻时间阶段的店铺数量根据对45家商铺的调查,许多商铺入驻田子坊的时间较短。
其中12家的商铺竟然不足1年,18家商铺入驻时间为
1年到3年,13家商铺入驻3年到5年,仅2家商铺入驻超过5年。
店铺年龄偏小是店铺流动性较大的体现之一。
一些入驻时间较短的商铺店主反应,将店铺租给他们的并不是房子的所有者,而是前商铺店主的“转租”。
事实上,转租在田子坊商铺租用中十分常见。
租金的上涨迅速,二三房东作为中介从中赚取利差,这也成为租金快速上升的推手之一。
5.租金上涨过快
根据《新闻晚报》记者采访,2011年底租约续签的高峰期到来时,田子坊一些业主大幅涨租,再加上店铺中介、二三房东的层层转租,致使部分店家的租金上涨3到10倍。
如位于田子坊建国中路155弄15号邱公馆咖啡,2006年该商铺入驻田子坊时租金价格是每月1万1千元,但2011年底合约续签时,大房东却将租金涨至每月3万8千元,折合每天每平米63元,还被要求其补缴前几年的赔偿金12万元。
其它近期入驻的店铺租金也超过每天每平米50元。
三、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
通过对田子坊的实地调查及与其他案例的比较,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及其内部店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从地缘到时代,从一国经济状况到法治建设水平,从市场机制运行到政府机制干预,都会影响并随时影响到一个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四、对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1. 对历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不论是田子坊、长乐路还是苏荷,都是在历史遗留的特色建筑群里发展起来的——这是“自发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共同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利用历史遗留建筑开发创意园区的优点如下:
1)节约资源,消除“拆旧屋、建新房”的巨大的成本
2) 保护历史资源
3) 遗存建筑的独特风格能够为创意产业区的建设增光添彩
4) 使政府、开发商及房屋所有者获得合理利益分配
2. 政府的适当干预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田子坊的“基建改造”到长乐路的“自生自灭”之中能搞看到政府作用的重要性。
政府机制对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具有必要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创意产业的外部效应。
3.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产权”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共四个部,而这每一类都有庞大的工业部门与之相适应,加在一起“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13]这表明“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资源, 但一个创意能否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产品、进入流通和消费, 还取决于这个创意能否在知识产权的层面上具有价值。
”
4. 创意产业价值链与集群优势
创意产业价值链以创意为核心,一般是由创意开发者、创意产品制作者、推广发行商、不同消费群体等组成的网络化系统,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企业或组成部分之间价值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动态控制,完成创意产品其中包括服务从原始的创意萌生、创意产品制作、创意产品推广等环节,直到完成最终产品消费的全过程。
创意产业实施价值链管理之后,取得了企业之间超越界限的组合,协同运作,进而实现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多赢和共赢,提升创意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5)对文化创意企业或商家的建议
1) 注重设计与独创,建立“品牌”,通过专利、版权等形式保障产品品牌的权益。
2) 在选择入住创意产业园区时合理规划,权衡自我实力(如产品盈利能力、生产周期、运输费用等),估计成本与收益,避免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 创意改变中国[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 张京成.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1
[3] 厉无畏. 创意改变中国[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4.14
[4] 杨冬滕芙勤. 上海田子坊租金赶超“梅泰恒”[N]. 上海:新闻晚报20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