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指导2:给文章加题目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四年级阅读专项阅读之文章启示、感悟类题目启示、感悟类题目启示感悟:1、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写人、写事、写景、状物)2、把握文章主旨(情感、道理、启示)想做橡树的XXXXXX是XXX的总裁。
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XXX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XXX、政治家XXX、军事家XXX以及大发明家XXX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XXX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对,为了思考。
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像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XXX是既吃惊又高兴。
一有机会,老XXX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
XXX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XXX的同砚来他家做客,发觉XXX在看这些书。
禁不住猎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
”“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
”XXX坚定地说。
1、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耐磨的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 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 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 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指导方案【含例题】导入大家好,今天开始咱们就要上阅读练习课了,阅读是语文的中心,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要是一个中国人连自己国家的文章都读不好,写不好,那就太惹外国人笑话啦!(微笑稍停一会)二、新授1、那我们要咱们做好阅读题呢?首先拿到一篇文章,先不要急着做题,而是快速的浏览一遍,搞清楚文章讲了些什么。
来,咱们翻开练习看阅读三,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文章主要讲是了什么!2、生自由默读3、好,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随机指导(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家乡天鹅湖的美)4、好,第一步大家迈得非常踏实,真不错,接着我们还要往下走。
5、接着,第二步,看清楚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6、生再看7、指名答,随机引导第一自然段:天鹅湖的名称由来第二自然段:天鹅湖的景色8、第三步,仔细再看每段文字,找到每段的重点词、关键词,什么叫重点词、关键词?就是这段里最主要讲的东西,在短文中用什么词表达出来,来,大家找找这两自然段的重点词有哪些?9、生读找、交流(第一自然段:家乡、美丽、天鹅、名称第二自然段:湖水、树木、草地、小花、小桥)10、文章已经看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短文后的题目了,谁来读读(生读)11、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吗?他要我们做什么?(1)给文章起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他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直接点明中心,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天鹅湖的美景,那我们的题目就可以按照这个来,或者稍作修改!谁来说说你要起什么题目!(2)这是语基题,考大家会不会读,平常有没有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会读准确!所以读书还是很有必要的(3)这题是填空题,要我们回答的就是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关键词啊!(4)主要内容咱们在第一次阅读时就已经讲到了!(5)这种题目叫主观题,只要你肯做,就会有分数的!只要是你喜欢的,又是文章中有的, 就是正确的!12、要急着做吗?不,我们现在要用上“倒读法”啦!什么叫倒读法呢?就是看清楚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短文,来,大家一起倒读倒读!13、找到短文后面题目的答案了吗?找到啦,可以开始做题目啦!14、瞧,经过咱们刚才这么几遍的阅读,短文是不是变得简单起来了?现在我们来对对答案,相信大家肯定都会做对!阅读三答案: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湖,名叫天鹅湖。
第5课给阅读短文加标题的技巧一、温故知新。
1.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不知。
——【汉】王充(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唐】韩愈(3)为学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4)可怜九月初三夜,似真珠月似弓。
(5)不识庐山真面目,身在此山中。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一不(),二不休一是一,二()二三下五()二八九不()十不()三七二十一二、课堂小结。
给阅读短文加标题的技巧技巧一: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
技巧二:根据文章中心提炼出题目。
技巧三: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
技巧四: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做题目。
技巧五:用文章中主要人物做题目。
三、课堂小练。
(一)一只蟋蟀住在田埂下面,一天,蟋蟀看到田埂上开了一朵小雏菊,蟋蟀问雏菊:“你是来做我的朋友的吗?你的花那么香,是为了让我闻你的花香吗?”雏菊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朋友。
去年一只小鸟把我留在这儿,今年我就从这儿长出来了,开了花。
”“那你一定是我认识的那只小鸟留下来的,是他让你做我的朋友的。
去年我认识一只燕子,冬天他飞回南方去了,他答应回来的,但他今年没有回来,原来他让你留下来了。
”雏菊说:“我也不认识什么燕子,但我会跳舞!”雏菊就跳起舞来,她的腰很细,能跳出很多很好看的动作,还能在风里仰起脸旋转。
蟋蟀看到雏菊跳得这么妤看,忍不住鼓掌,还唱起蟋蟀之歌,为她伴奏。
雏菊说:“如果做朋友就是我跳舞的时候有人看,还有人鼓掌和伴奏,我喜欢和你做朋友。
”蟋蟀和雏菊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夏天秋风吹来的时候,蟋蜱看到雏菊的叶子黄了,花瓣也卷起来干枯了。
“你怎么啦?你生病了吗?”蟋蟀问雏菊。
“我没有生病,我只是要凋谢了。
”雏菊说。
“什么是凋谢呢?”蟋蟀问。
“凋谢就是花开过了,又落了。
”雏菊说。
蟋蟀不明白雏菊会落到哪里去,他问:“那你也像燕子一样,要到南方去吗?”“我不知道。
”雏菊说。
那一夜风很大。
蟋蟀在自己的洞里还听得到外面呼呼的风声。
第二天一早蟋蟀就跑出去看雏菊,可是,田埂上的雏菊已经不见了。
我爱大海阅读答案【篇一: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txt>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
“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
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
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
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礼炮”指的是,“玉花”指的是,“掌声”指的是。
解题指导: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
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参考答案:1、美丽的湖。
2、过渡句: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相照应的句子: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思路2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绅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遇到这种问题,其实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绅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技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汇总!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答题技巧的汇总。
第一,仔细阅读题目。
在阅读文章之前,要先看一下题目,明确自己需要回答什么问题。
第二,通读全文。
在阅读文章时,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第三,找出关键词。
在阅读文章时,要找出关键词,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第四,细节抓取。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细节,抓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第五,理解文章的结构。
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些答题技巧,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改写: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环节。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的总结。
首先,在阅读文章之前,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
其次,在阅读文章时,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此外,在阅读文章时,要找出关键词并注意细节,抓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最后,要理解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些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是整个试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点从它所占的分值就可以看出。
但是,许多同学在看完文章后,答题时很容易感到困惑。
那么,阅读理解应该如何作答呢?下面是一些解题步骤和主要题型的解题方法。
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如何给文章加标题【答题技巧】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做题目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他的目的,根据中心去命题能使人一下子抓住文章的灵魂。
如,《伟大的友谊》《丰碑》《做人要有尊严》2.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这是最常用的概括方法。
记事的文章提炼出中心事件做题目,比如,《草船借箭》。
3.以文中主要人物、事物或人物、事物的特点作为题目写人写景的文章以主要人物、景物或他们的特点来命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詹天佑》《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
4.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或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作题目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围绕某个物或景展开,这些物或景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通过姥姥的剪纸写了我和姥姥的几件事,表达对姥姥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另外,《腊八粥》、《桥》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种命题方法多见于抒情性比较强的文章。
5.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做题目某些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对于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或难以忘怀。
这些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像引子一样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或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如,《那个星期天》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李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母亲因为忙于家务,无暇带他出去玩。
作者由满心期待到最后的失望、绝望。
所以那个星期天对于作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李大钊的女儿回忆起十六年前父亲遇害的经过,那天,她永远无法忘怀。
课堂练习①天色灰暗,几名游客驱车行驶在山中一条铺满松针的小道上,茂密的常青树罩在他们的上空。
越往前去,山中的景色愈加荒凉。
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他们一下子得喘不过气来。
②就在眼前,就在山顶,就在沟壑和树林灌木间,有好大一片水仙花。
各色各样的水仙花怒放着,从象牙般的淡黄到柠檬般的嫩黄,漫山遍野地燃烧着,像一块美丽的地毯,一块燃烧着的地毯。
③是不是太阳不小心跌倒了,将金子漏在了山坡上?在这令人迷醉的黄色的正中,是一片紫色的风信子,如瀑布倾泻在黄色正中。
给阅读短文加标题(一)一般说来,给一篇文章加题目,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1、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这是最常用的概括方法。
记事的文章提炼出中心事件做题目,比如,《草船借箭》《狱中联欢》;写人写景的文章以主要人物、景物或他们的特点来命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詹天佑》《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
2、根据文章中心提炼出题目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他的目的,根据中心去命题能使人一下子抓住文章的灵魂。
像《伟大的友谊》《丰碑》《做人要有尊严》3、利用相关的物或景做题目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围绕某个物或景展开,这些物或景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比如,肖复兴写的《荔枝》一文,母亲和我之间的四件事都是围绕荔枝展开的,作者借荔枝表达了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爱。
另外,《半截蜡烛》《樱花情》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种命题方法多见于抒情性比较强的文章。
4、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也可做题目它们或者像引子一样引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或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景阳冈》5、用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做题目,如《顶碗少年》、《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下面我再提供一篇很适合这项训练的短文,让同学们练一练。
记忆中,我第一次走进商店时,大概四岁。
一进门,就被满柜台可爱的糖果吸引住了。
我贪心地要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糖果。
售货员是位态度亲切的阿姨,她问我:“你有这么多钱吗?”“我有许多钱。
”我伸出了紧握着的拳头,将一大把的硬币放在她的手中。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盯着她手中的硬币看了老半天,然后,她又看看我。
“够了吗?”我有些忐忑不安地问。
我想,多了一点,我还要找些钱给你。
”说着,她转身拿了两个硬币放在我手中。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和妻子经营一家海鲜店,供应各种新鲜活鱼。
一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带着她的弟弟来到我的店里,两个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盯着那些水里游动的美丽的鱼儿,看了老半天。
“这条鱼卖吗?”那个小男孩指着一条惹人喜爱的热带鱼问。
四年级阅读训练专题二 记事类文章阅读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计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
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一、认真阅读全文,抓住文章脉络思考。
全文的脉络就是文章的线索,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有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有的文章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一个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等。
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助于我们解答给文章分段、划分层次等类型的题目。
在答题之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认真读完全文,并从中找出文章的脉络。
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处理材料、安排材料的技巧,有助于了解文章的谋篇与布局,甚至有助于培养我们缜密的思维,这对我们做题有很大作用。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其具体含义和作用。
在记事类文章中,有一些重点词语需要我们去认真理解。
例如,过渡句中的关联词,表示时间变化或空间转换的词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的词语。
这些词语通常是文后答题时会涉及的,在阅读时,我们要及时地捕捉到它们,重点理解它们的含义和作用,这对后面的答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抓住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细节。
细节是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人物心态的真实体现,是窥视人物性格的最佳窗口。
能够折射出人物性格的寻常细节,包括肖像、动作、话言、心理、神态等。
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留意这些细节,并要子云结合故事情节和上下文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挖掘。
这种分析、挖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直切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地引发对人物的爱憎评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底盛开一朵花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②我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
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
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得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
小学阅读理解答题步骤与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 概括某段大意第一: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第二: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第三: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四: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3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4 说说主人公思想性格变化题型关键要答出“变”来,如:他从以前……变得……5.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所记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短文加题目阅读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大意,根据短文的内容能为短文写一个合适的题目。
2、学会用修辞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聚沙成塔家在梦中何日到,江南几度梅花发,,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游子久不至。
(杜甫),寒灯独夜人。
(马戴),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枚)?(卢纶)。
(刘著),百事荒芜。
(陈寿),下笔如有神。
(杜甫),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基础读破――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是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
练习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D.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下面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
A.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B.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C.小艇的船头和船尾向上翘着,犹如一弯新月。
D.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E.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
F.这种关心,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且是中国人人人都有的。
G.会场临时设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了“丁”字形。
3、根据画“”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以“妈妈”为本体,喻体仍是“一棵树”。
有首歌叫《好大一棵树》,我想:老师是一棵树,一棵青青的树,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饱满的种子;妈妈。
阅读宝典给短文加题目方法篇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
给文章加题目时应注意到:准确、简洁、醒目。
给短文加题目,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可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步骤、方法和技巧一、看题目。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能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三、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小学生阅读理解专题(二)——如何给文章起标题小学生阅读理解专题(二)——如何给文章起标题,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技巧】一、如何怎文章起题目?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做题目。
如《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用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词语或句子做题目。
如《一夜的工作》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做题目,或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作题目。
如《腊八粥》、《桥》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做题目。
如《那个星期天》、《十六年前的回忆》5.用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做题目。
如《草船借箭》《詹天佑》6.用文章中意味深长的词语、句子做题目。
如《唯一的观众》二、如何全面概括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职业、身份、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征。
2.清楚文章写了与人物有关的几件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3.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4.抓住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例文分析】1海琳.罗阿特是法国卢尔谷镇的一位居民,她多年前从法国巴黎搬来居住,一直过着无人照顾的生活。
2罗阿特在小镇生活的那几年,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但是,在这座不大的小镇上,没有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问它需要什么帮助。
是的,这个小镇上的人都不在乎有这样一个老人,即使她步覆蹒跚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3但是,小镇上的人做梦也没想到,老人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她2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小镇上的900多人。
这以意味小镇上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笔钱。
4老人下葬后,人们开始等着分这笔钱。
但是律师出示了获得遗产的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让人们傻了眼。
其中包括:领取遗产后镇上最长的一条街更名为罗阿特大街,镇长办公室里必须悬挂她最喜欢的油画,她的房子必须卖给来自巴黎的人。
最后还有一条,必须将她遗产的大部分,用来建造公寓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
5小镇上的人都不明白,老人既然捐赠了遗产,为什么还要附加那么多条件。
小学生阅读理解专题(二)——如何给文章起标题,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技巧】一、如何怎文章起题目?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句子做题目。
如《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用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词语或句子做题目。
如《一夜的工作》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做题目,或课文中重复出现的词语作题目。
如《腊八粥》、《桥》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做题目。
如《那个星期天》、《十六年前的回忆》5.用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做题目。
如《草船借箭》《詹天佑》6.用文章中意味深长的词语、句子做题目。
如《唯一的观众》二、如何全面概括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职业、身份、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征。
2.清楚文章写了与人物有关的几件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3.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4.抓住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例文分析】1海琳.罗阿特是法国卢尔谷镇的一位居民,她多年前从法国巴黎搬来居住,一直过着无人照顾的生活。
2罗阿特在小镇生活的那几年,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但是,在这座不大的小镇上,没有人来关心她,也没有人问它需要什么帮助。
是的,这个小镇上的人都不在乎有这样一个老人,即使她步覆蹒跚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3但是,小镇上的人做梦也没想到,老人去世前,立下了遗嘱:把她200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小镇上的900多人。
这以意味小镇上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一笔钱。
4老人下葬后,人们开始等着分这笔钱。
但是律师出示了获得遗产的许多附加条件,这些附加条件让人们傻了眼。
其中包括:领取遗产后镇上最长的一条街更名为罗阿特大街,镇长办公室里必须悬挂她最喜欢的油画,她的房子必须卖给来自巴黎的人。
最后还有一条,必须将她遗产的大部分,用来建造公寓楼,提供给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
5小镇上的人都不明白,老人既然捐赠了遗产,为什么还要附加那么多条件。
6小镇上有位牧师知道这件事后,不停地忏悔。
小学阅读指导
给文章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读题、审题,能大体知道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一篇文章后,能给文章一个恰当的题目,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试卷中,要求给文章加一个恰当题目的试题很多,一般2分左右。
那么,怎样给文章加题目呢?方法一般有四种:
1、用文章中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的名字作为题目。
例:
《詹天佑》这篇课文,用的是主要人物詹天佑作为题目;《落花生》这篇课文,以主要事物落花生作为题目;《猫》这篇文章,用主要动物猫作为题目。
2、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话作为题目。
例:
《你们想错了》这篇文章,用的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说的话作为题目,表达了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精神;《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文章,用的是白求恩医生对战士说的话作为题目,表达了白求恩为了救治伤员、不顾个人安危的大无畏精神。
3、用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作为题目。
例:
《课间十分钟》记叙了同学们下课后玩耍的情景,这篇文章,用时间作为题目。
《景阳冈》记叙了武松在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这篇文章,用的是武松打虎的地点——景阳冈作为题目。
4、用概括全文、表现中心的语句作为题目。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用的是表现中心的“为人民服务”作为题目。
文章1
____________
我爱春风和朝霞,也爱小草和鲜花,但我更爱落叶。
它们像彩色的风筝,常常飘到我的梦里来。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
当它们还高高地挂在枝头的时候,秋雨最后一次为它们洗去了身上的细尘,夕阳轻轻地为它们抹上一层金黄的色彩。
于是,它们终于落下来了,从相伴了一个春夏的树上悄悄地落下来了。
它们没有一丝哀愁,也不感到一点悲凉。
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的一生曾给人们献出了一片绿阴,把大地装扮成绿的海洋。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
当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老爷爷迎着火红的晚霞,把一堆黄灿灿的落叶轻轻地扫到花园里,微笑着告诉我它们是一种很好的肥料。
是啊,它们落在地上,或者被踩在脚下,踏入泥土;或者被烧成灰烬,埋入泥土。
它们仍像离开树枝的时候一样,没有一点怨恨,也不感到一点悲伤。
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虽然自己化成了泥土,但会换来更加美好的春光。
哦,朋友,如果你爱嫩绿的芽儿,那么,你也一定会爱这深秋的落叶!
练习:给本篇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加这个题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2
______________
从前有个国王酷爱马。
一天,他请来了一位画家画马。
国王一连等了五个月,还未见画家献画。
他等不及了,叫来画家,让他当面作画。
画家拿起笔,飞快地画了起来。
一眨眼的工夫,一匹形象逼真的骏马出现了。
国王惊讶地问:“你花了五个月画不好一匹马,为什么现在只要五分钟就画好了呢?”画家把国王带到画室,只见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张,张张都画满了马。
画家说:“五个月来,我画了一张又一张,没有过去的五个月,哪有今天的五分钟?”“是呀!成就是来自长期刻苦磨炼!”国王听后,意味深长地感慨道。
练习:给本篇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加这个题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8年初,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夏明翰不幸被捕了。
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地问:“你姓什么?”
夏明翰若有所思地说:“姓冬!”
“胡说!”敌人拍着惊堂木,“你明明姓夏,为什么乱讲?”夏明翰从容不迫地说:“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
夏,就当然应该说‘姓冬’!”
敌人无言以对,硬着头皮继续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党必胜,红旗一定要插遍全球。
”
敌人慌了,急欲收场,便匆忙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拿屠刀!”
敌人别有用心地说:“那你们没有信仰啰?”
“怎么没有信仰?”夏明翰大声宣布:“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夏明翰入狱后,敌人企图从他口中得到党的大量机密,特派人到狱中“规劝”,遭到夏明翰严厉痛斥,又施加以各种酷刑逼问。
可是软硬兼施,均告无效。
1928年3月20日,便对夏明翰下了毒手。
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夏明翰厉声喝道:“给我拿纸笔来!”
他接过纸,饱蘸浓墨,写下了使革命者振奋,反动派丧胆的五言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面对敌人的枪口,高呼着:“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了。
练习:给本篇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加这个题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4
____________________
峰峦挺秀的阿里山,以它奇特的“神木”、呼啸的林涛、变幻的云海、壮丽的日出为人们所称道。
这里奇树茂密,古木参天。
有三千多年树龄的红桧,高五十二米,离地面最低处的树围有二十三米,被誉为“神木”。
还有四千一百多年高龄的“大神木”和树中生树三代同堂的“三代木”。
这些奇树异木,汇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微风乍起,千枝娑娑,万叶摇动,像大海中涌起层层波浪,发出阵阵涛声。
每当黄昏的时候,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把山谷和树海遮掩得若隐若现。
伫立山峰,林涛呼鸣,遥望脚下,白浪翻飞,犹如置身海上仙山之中。
在观日楼看回日出更为壮观。
远远的玉山轮廓,在熹微的晨曦中逐渐显现出来。
天空忽而墨蓝,忽而淡青,忽而灰白,忽而殷红。
不一会儿,墨绿色的山影缓缓地清晰起来。
霎时,红橙橙的一轮朝阳蓦然升起,腾向空中,射出灿烂的光芒,给青山翠谷抹上一层瑰丽的色彩。
练习:给本篇文章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加这个题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文章1:
题目我爱落叶
方法用表现中心的语句作为题目。
文章2:
题目五个月与五分钟
方法用表现中心的语句作为题目。
文章3:
题目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方法用主要人物说的话作为题目文章4:
题目阿里山
方法用文章中的地点作为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