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1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养羊技术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
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
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
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 min 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
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
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
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
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
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
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
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和厌氧菌的检验•本类共包括8个属和1个科:1、弯曲菌属,2、水螺菌属,3、螺菌属,4、固氮螺菌属,5、海洋螺菌属,6、蛭弧菌属,7、吸血弧菌属,8、螺杆菌属,以及拟杆菌科。
•在医学检疫上有意义的是弯曲杆菌和螺杆菌属。
一、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动物界,其中有些可引起动物和人类腹泻、胃肠炎和肠道外感染。
目前弯曲菌属有18个种(含亚种),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和胎儿弯曲菌的胎儿亚种,前者引起人类急性腹泻,后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其次是胎儿弯曲菌和大肠弯曲菌等。
1983年分离的幽门弯曲菌则与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兽医临床上常见的有五个种(含亚种):空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和性病亚种)、小肠弯曲菌、幽门弯曲菌。
其中以空肠弯菌最多见,胎儿亚种次之。
致病性(一)形态与染色1、0.2-0.4×1.5-3.0μm; G-, 呈弧形、S形或海鸥展翅状,不易着色;2、无芽孢,一端或两端各有一根鞭毛,运动活泼,形态似霍乱弧菌;3、从微需氧到厌氧,CO2有利于其生长。
(二)培养特性•微需氧,最适生长环境: 氧气5%、二氧化碳10%、氮气85%;通常42℃初分离空肠弯和大肠弯曲菌,其他菌株37℃生长良好。
•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不生长,常用含头孢哌酮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抑制肠道正常菌群。
•含血的Skirrow培养基、头孢哌酮-万古霉素-两性霉素琼脂培养基(CVA)和不含血的碳-头孢哌酮-去氧胆酸盐(CCDA)、碳基选择性培养基(CSM)和半固体动力培养基等常用于分离该属的细菌。
•在凝固血清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
(四)抵抗力•抵抗力较弱,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56℃、5min可被杀死。
但耐寒,在4℃冰箱或水中可存活4周。
报告:第六次全国关于幽门螺杆菌处理的共识一、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主要存在于胃黏膜内,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病因。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医生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我国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新一次关于幽门螺杆菌处理的共识。
本报告主要介绍第六次全国关于幽门螺杆菌处理的共识。
二、共识概述2.1 诊断2.1.1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可用于评估个体感染情况,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过去感染。
-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是目前公认的非侵入性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佳方法,准确性高。
2.1.2 侵入性诊断方法- 胃镜取胃黏膜活组织检查:通过胃镜取得胃黏膜活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可靠,但为侵入性检查。
2.2 治疗2.2.1 治疗指征- 消化性溃疡:无论是活动性还是愈合期溃疡,均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以降低复发风险。
- 胃炎:伴有活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
2.2.2 治疗方案- 推荐以PPI或胶体铋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
- 对于克拉霉素耐药率高的地区,可将克拉霉素替换为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
-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肝功能异常等。
三、共识亮点3.1 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感染菌株、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关注耐药问题针对我国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的现状,共识推荐了相应的替代治疗方案。
3.3 强调多学科合作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如消化内科、感染科、外科等,共识呼吁多学科合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第六次全国关于幽门螺杆菌处理的共识为我国医生提供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有助于提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水平,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
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
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
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中文学名:布氏杆菌,拉丁学名:Brucella,界:细菌界,属:布氏杆菌属,种:布氏杆菌,分布区域:世界各地病理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
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
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
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
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
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
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
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
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多见。
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变化布氏杆菌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为多脏器的炎性变化及弥漫性的增生现象。
慢性期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的增生。
该肉芽肿可位于椎体内或邻近椎间盘的软骨下椎体骨质内。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王真北京农学院一、基本特性(一)形态和染色1. 细菌呈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新分离者趋向球形。
多单在,0.5-0.7μm×0.6-1.5μm。
2. 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运动。
3. 革兰氏染色阴性染色步骤:病料涂片干燥后,滴加2%沙黄液,加热至蒸汽l ~2min ,水洗,再滴加1%孔雀绿溶液复染(不加热) l ~2min ,水洗、干燥后镜检。
4.柯氏染色染成红色(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二)培养特性1.专性需氧,初次分离需要5%-10%的CO2,37°C、pH 6.6 -7.4;2. 营养要求高,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血液、血清或肝浸液可促进生长,常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3. 生长缓慢(48h可见针尖大菌落;3-7d; 20-30d)。
4. 泛酸钙、赤藓糖醇可刺激生殖器官(与赤藓醇含量较高有关),故病畜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子宫炎等。
孕期动物对布氏杆菌最敏感,感染后常引起流产。
5. 根据细菌表面脂多糖结构的完整性,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B. ovis和B. canis为粗糙型菌株,毒力强。
(三)生化反应大多数能分解尿素和产生HS。
根据产生H2S的多2少和对碱性染料抑制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可鉴别牛、羊、猪等布氏杆菌。
(四)抗原和变异属内抗原有A、M和R三种表面抗原成份⏹A抗原与M抗原:⏹其抗原决定簇位于细胞壁LPS多糖链上,暴露于细菌表面。
光滑型布氏杆菌具有A和M两种表面抗原。
–牛布鲁氏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布鲁氏菌M和A之比为20:1–猪种菌A:M之比为2:1;⏹R抗原:⏹低蛋白含量的脂多糖复合物。
粗糙型布氏杆菌具有R抗原。
•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菌体抗原有某些共同成分。
布氏杆菌最常见的变异是S-R变异表面抗原的不同,也是布鲁氏菌种型鉴定的依据之一。
二、致病性---布病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LPS)和透明质酸酶。
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主要通过口腔-口腔传播,存在于胃黏膜内,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有50%的人口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本报告对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及相关医疗机构公开发布的数据,数据时间范围为2015年至2020年。
三、病例分析3.1 感染人数及感染率2015年至2020年间,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5年感染人数约为6.5亿人,感染率为48.7%;2020年感染人数约为6亿人,感染率为45.2%。
感染人数下降约8000万人,感染率下降约3.5个百分点。
3.2 地区分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感染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其中,东北地区感染率最高,达到55.1%;其次为华北地区,感染率为53.3%;华东地区感染率最低,为40.2%。
3.3 性别与年龄分布男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高于女性,感染率差距约为5个百分点。
在不同年龄段中,5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达到51.8%。
3.4 城乡分布农村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感染率差距约为10个百分点。
这可能与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
四、防控策略与建议根据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以下为几点建议:1.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
2. 提高医疗机构检测能力,推广无创检测技术,便于早期发现感染患者。
3. 实施规范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治疗方案可采用铋剂四联疗法、铋剂七联疗法等。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它们代表了一类很重要的细菌,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均有着重要作用。
特征形态特征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呈杆状,长短不一,一般为0.5-1微米宽,2-20微米长。
生理特征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是一类能够吸收氧气并利用它来进行代谢活动的微生物。
它们生长迅速,需氧条件下生长较好,同时也能在厌氧情况下存活繁殖。
分布特征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动植物体内等,同时也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环境中,它们也是一类可以有效降解有机物的细菌。
分类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属于细菌界中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一类。
按照染色方法的不同,它们分为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和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两类细菌。
功能及应用有益作用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在环境中能够对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帮助维持环境的良性循环。
同时,在人类肠道中也是一类有益的肠道菌,能够协助人类消化和吸收营养。
危害作用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也能向人体、动物和植物等带来危害。
对于人体而言,这些菌株中存在一些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它们能够引起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
应用除了在环境和肠道中的应用以外,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在制药、制作发酵食品等产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发酵酸奶、药物生产等。
同时,由于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的兴起,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在肠道菌群修复以及肠道健康维护方面也逐渐受到关注。
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虽然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其中存在的致病菌种,我们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环境保洁和食品安全,以减少这些致病菌的危害。
同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我们也需要积极利用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的一些有益特性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