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原典选讲1
- 格式:ppt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9
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绪论第一《教子要言》【原文】清陈文恭公言:“天下有真教术,斯有真人材。
《儒家经典选读》《学而篇第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融)注: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周代的制度规定,公侯伯子男为五等爵位,其中“子”是五等爵位之一。
因此,能称为子,是具有一定身份的表现。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周制,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大夫虽贵,不敢称子。
春秋自僖文以后,执政之卿始称子。
”如周王辅臣有称刘子、单子者,齐国则有高子、国子者。
‘王朝生称子,没配谥称公,列国生称子,没配谥亦称子。
此其别也。
’(汪中《述学别录》)“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老子、孔子是也。
”(顾炎武语)其实,在春秋时代的外交场合,往往用“吾子”尊称他国卿大夫,用作第二人称。
一些人的“字”中间,也用“子”作为美称。
因此,子虽然是男子的通称,但是,其中包含者对其地位、道德的尊美之意,邢疏云:“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
”后世同他来称谓学派宗师,也是这个道理。
曰,直译为“说”。
皇侃疏引用《说文解字》云“开口吐舌谓之曰”。
邢疏也引用《说文解字》云“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
”所引文字不同。
段注校订为:“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学,《说文》云:“学,觉悟也。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
”朱熹注云:“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以时,按时。
作为副词成分。
皇疏云:凡学有三时,一是就人身中为时,二是就年中为时,三是就日中为时。
一就身中者,《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也。
既必需时,故《内则》(《礼记·内则))曰:“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学书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
”二就年中为时者。
《王制》(《礼记·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
”春秋是阳,三就日中为时,前身中、年中二时,而所学并日日休息,不暂废也。
“元典”与“原典”代\报刊\报刊精选\1994\02.txt)②头(具体物)上的紧箍.共46例,占56.1%.如:(4)哼哼哼,戒指掉都掉了,我又能咋办呢,真是的,下次只能买个跟紧箍咒一样紧的给某人了.(文件名:\当代\应用文\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哈佛经理的谋略.txt)(5)不把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套在土地上的”紧箍咒”便取摘不下,土地仍会是死水一潭.(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7a.txt)③束缚人(思想)的事物.共18例,占21.95%.如:(6)从各方的态度来看,所谓”公平自由贸易”不过是企图约束对手的紧箍咒.(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Rm9505b,txt)(7)”廉政卡”,”挡箭牌”,”紧箍咒”三者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件名:\当代\报刊\人民日报\19951Rm9509a.txt)尽管以上我们是按三个义项分别统计的,但实际上义项②和义项(的关系十分紧密,因为某些具体的事物常常具有抽象的比喻义.这一点在例句(7)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例(7)中和”紧箍咒”并列的还有两个具体的东西——”廉政卡”和”挡箭牌”.”廉政卡”指一个具体实物是毫无疑义的,但“挡箭牌”此时已不指具体的盾牌,而是”推脱或掩饰的借口”(《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因而这里的”紧箍咒”既可以看做具体之物,也可看做抽象的比喻义,实际上更倾向于后者.因此,义项②和⑧应该可以合并为一个,即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比喻义,这时它就可以很自然地跟动词”戴”“套”“摘”“上”“安”“顶”“丢”等,以及名量词”个”“道”“根”等搭配使用了.一些作者特意给”紧箍咒”加上引号以标明使用的不是它的具体义,而是由具体事物引申来的抽象义.在82例”紧箍咒”中,共有39例使用了引号,占到47.56%.笔者又做了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30人,均受过正规大学本科教育),请被试者回答”剥,悟空头上戴的东西叫什么”,结果有16位被试者认为孙悟空头上戴的是”紧箍咒”(包括写成”金箍咒”的).这从男一个侧面反映了”紧箍咒”“元典”与”原典”的语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转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错误”可能是受电视剧《西游记》台词的误导所致.笔者没有调查电视剧《西游记》的台词,也认为没有调查的必要,因为即使电视剧中把“紧箍咒”当成了”金箍”,那也是编剧和台词制作者的理解,而他们也正是普通的用语大众.因此充其量是媒体扩大了这种用法,归根结底还是语言演变的内部机制在起作用,基于此我们认为,”紧箍咒”属于正常的语义扩展.结论: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知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理据,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紧箍咒”由最初的”念”发展到“套”“戴”等,正是人的主观认知在发生作用,它符合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因此当前文本中的灵活使用没有错.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紧箍咒”不仅可以念更可以戴,后一种用法已初占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加强之态势.圈参考资料:[1]胡壮麟着《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2()o4年版.[2]赵艳芳着《认知语言学概论》,l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口浙江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宋闻兵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2005年)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丛书包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着作.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着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c≤mzJIz∽卜{m称之为‟科学元典‟.”“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着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1/1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 “…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白创.”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在冯教授此后的着述中,”元典”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相关论文如《试论中华元典的”神人之辨”》(1992年),《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1993年),《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1994年) 等,专着如《元典:文本与阐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与此同时,”元典”一词也逐渐出现在其他学者的着述中,相关论文如陈友峰《论元典文化对戏曲泛喜剧化审美特征之影响》(2003年),张远山《”江湖”的词源——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谈到江湖文化第一元典(庄子)》(2004年),夏立安《法律元典与人本主义》(2006 年),专着如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大钧《元典哲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等.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为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普遍使用, “元典”在当今社会语言交际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参考冯天瑜教授等专家的意见,结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给“元典”下这样一个定义:”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着作,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可以纳入”元典”的范畴.正如金宁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华文化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中所指出的,元典”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往往具有首创性,博大精深,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永远的精神象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因为是一个新词,加之缺少权威辞书的及时界定,”元典”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常与”原典”一词混用.冯天瑜教授”曾以…原典‟称呼此类特别文本,后经友人建议,决定改做‟元典‟,因为‟元典‟更能包容所要研讨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征”.(《论”文化元典”》)王联斌在《中华武德文化研究》一文中说:”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民族文化元典(亦即‟原典‟)意义的《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等着作中,无不散发着武德文明之花的馨香.”对“元典”与”原典”不加区别.李嗣水等着《中华民族精神论》书中有”原典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节,指出”冯天瑜先生将春秋战国时期定型的《诗》《书》《礼》《易》《春秋》等蕴涵着民族原创精神的典籍称为‟文化原典…,紧接着又指出”忧患意识是充溢于中华元典的一种基本精神”,对”元典”和”原典”也不加区别.人们之所以把”原典”与“元典”无区别地使用,是因为“原典”与”元典”一样,也是一个没有被当前各种中文辞书收录的词语.既然缺少权威性的界定,大家在具体使用时无据可依,混用当然也就难免了.但是,考虑到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经济性特征,对这两个词语的定义和区别还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使用中,”原典”所涵盖的范围相对于”元典”来说更加广泛,如载伟主编的《国学原典导读》一书就选录了儒家”五经”之外的《楚辞》《国语》《战国策》《孙子兵法》《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着作.更为主要的是,”原典”多与被翻译或被重新诠释以后的文本相对,强调自身所具有的”原始文献”的性质.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朱庆之教授在《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1995年)一文中说:”在对汉语文建设Yu≤ENJI》NsHEoo∞-4应用指南<≤mZ∽21256译佛典作语文学研究时,或由于年代久远而语义淹没,或由于外来词语源不明而费解,我们常常会引用原典来对这些问题做出研判.”钱理群教授在《”回到传统”与”沉入国民”》(1999年)一文中说:”我这里说的…从头读起‟,就是从老老实实地.一本一本地读中国的原典开始.要抛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讲解.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塞满你的“小姚,张芳两人正在屋里说话,突然李菲破门而入.”问:门到底破了没有?上述文字摘自网络上一则标题为”让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汉语考试题”的短文.看后觉得挺有意思,外国人是否目瞪口呆暂且不管,门到底破了没有——咱们中国人能说得清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5版),它对”破门”的解释为:”I通过砸或撞等把门打开.”却没有具体说门是否破了.于是随机拿到自己所教班级去测试,105名学生(全部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意见分歧.7名学生认为门肯定破了,29名学生认为门或门锁可能有轻微的破损,其他69名学生则认为门没有破.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破门而入”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在社会语言心理中,对”破门而入”的头脑……直接面对古代原典的白文,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发现其魅力.”这两例中的”原典”部是指未经后人诠释或适译的原始典籍,并且这里的“适译”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和同一种语言古今之间的翻译两种情况“原典”的这一内涵特征还有一个有趣的参证:在日文中,“原典”一词指的正是被引证或翻门到底破了没有——说”破门而人”口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军金木根理解还是倾向于门没有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门没有破.为何却说”破门而入”.而不说”撞门而入”“推门而入”等呢?难道”破门而入”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或一种语言习惯吗?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近现代一些文献进行了考察,发现”破门而入”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主观化过程.即词义越来越虚,而主观感情色彩却越来越浓的过程.我们检索到”破门而入”的最早用例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1)明旦,日加辰巳,宫门不开.季述诣中书白崔胤日:”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乃帅禁兵千人破门而入.(卷二百六十二)宫门不开,是因为有事变,率领千余士兵去当然也不可能轻易就把宫门打开,得许多人一起猛力砸或撞,那么宫门的破损程度肯定译的原始文献.总之,作为汉语中刚出现不久而且使用较为广泛的两个新词, “元典”和”原典”在词义方面的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元典”强调典籍对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根本而又深远的影响意义, “原典”则强调典籍所保有的未经诠释或适译的原始的性质,二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不应混淆.固较严重.再如:(2)塔察儿与金人战南薰门,亦未尝破门而入.(清?赵翼《廿二史制记》卷二十九)(3)元鼎黎明起,盛仪从谒客,中道折至民家,破门入,缚治其豪,取出所略女妇数十人各放归,欢声雷动.(《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六》)例(2)”未尝破门而入”是因为城门紧闭,打不破,因而不能进去.例(3)元鼎破门而入把恶人捆绑起来解救妇女,那些恶人当然也不可能仅仅把门关着而任由元鼎推开,因而也可以肯定门是被元鼎砸破了.从上面所举用例来看,最早的”破门(而)入”确实指门被打破或撞破后才进去.但是在民国时期的小说《古今情海》中有许多“破门而入”的用例,语境上有些指门破了,有些似乎门没有破.。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张翼星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00:00:00“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国学》第十二册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左丘明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第2课谢太傅盘桓东山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第3课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唐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第4课记承天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5课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元典”与“原典”作者:宋闻兵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4期近几年,出版界涌现出一股“元典丛书”热。
例如广西民族出版社的“中国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999年),河南大学出版社的“元典文化丛书”(2001年),西苑出版社的“西方元典丛书”(2005年)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了一套“科学元典丛书”。
丛书包括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至于何谓“科学元典”,丛书《弁言》中有这样的说明:“这套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
为了区别于时下被广泛使用的‘经典’一词,我们称之为‘科学元典’。
”“这里所谓的科学元典,是指科学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在人类智识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理性精神的载体,具有永恒的价值。
”丛书《弁言》对“科学元典”的解释之所以不厌其烦,固然是为了与目前已被人们泛化使用的“经典”一词相区别,使丛书的名称新颖而又贴切,此外还应该有语言学方面的考虑,即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甚至《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中型语文辞书中都查不到“元典”这个词。
对于一个新词,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典”一词是冯天瑜教授首先使用的。
孙友忠在《“中华元典精神”的现代阐释》(《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文中指出:“‘元典’作为一个整词,系冯氏自创。
”1992年,冯天瑜教授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
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
在冯教授此后的著述中,“元典”一直是颇受关注的一个学术概念,相关论文如《试论中华元典的“神人之辨”》(1992年)、《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1993年)、《关于中华元典“人文性”的思考》(1994年)等,专著如《元典:文本与阐释》(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元典精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黄侃等):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作者:梁启超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
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
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
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选讲篇目無逸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逸而廢也。
益戒舜曰:“罔遊于逸,罔淫于樂”。
舜大聖也,益猶以是戒之。
則時君世主其可忽哉?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無逸也,故作是書以訓之。
言則古昔必稱商王者,時之近也。
必稱先王者,王之親也。
舉三宗者,繼世之君也。
詳文祖者,耳目之所逮也。
上自天命精微,下至畎畝艱難,閭里怨詛,無不具載。
豈獨成王之所當知哉,實天下萬世人主之龟鑑也!是篇凡七更端,周公皆以嗚呼發之,深嗟永歎,其意深逺矣。
亦訓體也,今文古文皆有。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
則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所,启也,开始,“启其”周人成语。
参于省吾《尚书新证》。
君子开始就不要贪图安逸,動静食息無不在是。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者,以勤居逸也。
依者,《述闻》隐也,苦衷。
民非稼穡則無以生。
故舜自耕稼以至為帝,禹稷躬稼以有天下,文武之基起於后稷,四民之事莫勞於稼穡,生民之功莫盛於稼穡,周公發無逸之訓而首及乎此。
諺,通喭,《论语》“由也谚”,刚猛不恭。
誕,延,长久。
否則,于是。
視小民其父母勤劳稼穡,其子乃生於豢養,不知稼穡之艱難,乃縱逸自恣,乃逸豫游戏,叛谚不恭,习之既久,則又讪侮其父。
母曰:“古老之人無聞無知,徒自勞苦,而不知所以自逸也。
”昔劉裕奮農畝而取江左,一再傳後子孫,見其服用,反笑曰田舍翁。
开篇提出主题,要求成王关注民生。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其在髙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隂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按当为太宗,此为三宗之首当移在中宗前,高宗之后为帝甲,非贤主。
《汉石经》残字高宗事紧接“自時厥後”,见《隶释》),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国学经典选读》讲义说说“道”——老子和《道德经》课型:新课时间:4月11日上午九点教室:517班级:09秋物流(本)授课方式:讲座授课手段:多媒体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了解老子其人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使学员了解《道德经》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教材选读章节的深刻涵义。
三、教学内容两千多年来,有两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铭刻于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在我们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自觉的会流露出它们的影子。
这两种思想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
今天,我们说说其中的一个,老子和他的思想。
一、老子其人当我们翻开介绍老子的书籍,或打开互联网,通过搜索工具查找老子,你就会看到很多介绍老子的文字。
老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东汉出现的道教供奉他为祖师,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唐朝建立者奉他为先祖,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不下一千种,又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这样神化的故事可以说出许多个版本,但我更相信是方言引起变化,当地的口音中“李”和“老”两字音比较接近,后人传为“老”。
其实,我们能够看到关于老子生平的记载很少很少,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幼年聪颖,静思好学,做了图书馆馆长后,更是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公元前538年,孔子在弟子南宫敬叔陪同下拜见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国学经典著作篇一:国学经典全集及解释国学经典全集及解释(280部)更新日期:2015-07-14 汉语字典国学经典文论诗词 - 诗词国学经典全集及解释(280部)为你推荐的诗词:毛泽东诗词 | 现代诗 | 诗句欣赏对于我国的国学经典,或许你会因为他们太过高深渊博而不敢触及,单单看作品的名字并不能够使我们了解到作品说的到底是什么。
为了拉近你与国学经典的距离,此文收罗了280部国学经典著作,并且用一句话解释了国学经典的内容,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部十三经(13种)001.——领袖群经,神龙见首002.——尧舜禹汤,昭如日月003.——所谓天籁,在此一方004.——天地四时,百官居位 005.——尊卑有序,亲疏有别006.——六艺之教,中庸之道 007.——跌宕不群,纵横自得008.——三科九旨,一统大同009.——鲁鱼亥豕,是非难辨 010.——百善之首,立国之基011.——聚类释名,经纬百科 012.——半部治天下,布衣成圣贤013.——民贵君轻,王道荡荡其他(7种) 014.汉韩婴——诗在言外,意在诗外 015.汉伏胜——劫后馀生,似伪似真 016.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儒术独尊017.汉戴德——礼外别传,今文嫡派018.汉班固——古今论战,继往开来019.宋朱熹集注——一朝编定,千载不移020.清皮锡瑞——六经致用,孔教救国史部二十六史(26种)021.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022.汉班固——断代为限,一朝国史023.南朝宋范晔——简而且周,疏而不漏024.晋陈寿——分述三国史,合为一部书 025.唐房玄龄等——竞为绮艳,不求笃实 026.南朝梁沈约——煌煌三十志,几占一半书 027.南朝梁萧子显——事常伪造,辞尚溢美028.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芜冗之习029.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书 030.北齐魏收——魏收作色,秽史扬名 031.唐李百药——廿载六帝,墙内相阋 032.唐令狐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 033.唐魏征等——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 034.唐李延寿——杏花春雨江南 035.唐李延寿——骏马秋风塞北 036.后晋刘昫等——志与表,不如新 037.宋欧阳修、宋祁等——纪与传,不如旧038.宋薛居正等——五代分叙,十国合述039.宋欧阳修——五代合叙,十国分述040.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041.元脱脱等——怎一个“乱”字了得042.元脱脱等——乱中取次,差强人意043.明宋濂等——其速无比,其陋无敌044.清张廷玉等——一波三折,百年乃成045.民国柯劭忞——一人之力,千钧之功046.民国赵尔巽等——草书之笔,急就之章别杂史(24种) 047.——收之圣人,失之圣人 048.——风云一代,春秋八国049.西汉刘向集录——纵横四方,睥睨天地050.汉刘向——女子无才便是德 051.东汉赵晔——不类信史,反类小说 052.后汉袁康——吴言越语,君问臣答 053.三国魏刘邵——知人善任,书中伯乐 054.晋常璩——巴蜀春秋,美不胜收 055.——山中奇谭,海外奇观 056.北魏郦道元注——别开生面,妙不可言 057.后魏杨衒之——梵乐已远,佛香犹闻 058.唐玄奘——遐方异俗,绝壤殊风059.唐颜师古——隋炀一世,烟花一现060.唐吴兢——君贤臣忠,长治久安061.宋司马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062.清毕沅编著——宋元易鼎,蒙汉交锋063.宋陶岳——道听途说,亦足补史064.唐樊绰——滇水之边,云天之南065.唐陆广微——大唐江南,全景苏州066.唐李林甫等——建官之制,为政之方067.唐杜佑——典章制度之通史,经国治世之良模 068.唐刘知几——为史者宜置于座右 069.宋岳珂——说朝说野,公是公非070.清章学诚——六经皆史,学兼性情野史(14种)071.——思接千里,神驰八极 072.明张大龄——兴废始末,焕焉在目 073.五代王定保——登科落榜,得意失意 074.五代王仁裕——闲话宫中事,有裨后世闻 075.宋张齐贤——末世衰民,旧都遗老 076.宋佚名——内忧外患,两宋交迫 077.宋李纲——开封之战,靖康之耻 078.宋赵珙——草原之鹰,天骄之国 079.清王国维校注——弯弓大漠,立马中原080.元佚名——黄金家族黄金册081.明卜大同辑——空言空语,纸上谈兵082.明沈德符——虽云野获,堪比正史083.清三馀氏——江山已逝,苟延残喘084.清陈康祺——清史遗珠,四笔探骊目录(6种)085.宋王尧臣等——秘阁藏书,官修名册086.宋晁公武——校雠之馀,提要之祖087.清叶德辉——百科书史,源远流长 088.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089.清张之洞——读书指南,治学门径 090.清纪昀等——经史子集,纲举目张子部诸子(30种)091.春秋李耳——道不可道,玄之又玄 092.战国庄周——神与物游,逍遥尘外 093.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名不符实 094.战国韩非——人非有爱,法本无情 095.西汉刘安——荟萃诸子,旁搜异闻 096.战国列御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097.战国墨翟——兼爱其仁,非攻其义 098.战国荀况——尊王称霸,崇礼讲法 099.春秋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篇二:国学必读书籍介绍国学必读书籍:做事先做人,高处修身最关键。
国学第一课一、龙生九子:囚牛:天生艺术家睚眦:战神传说嘲风:镇宅神兽蒲牢:声振寰宇的胆小鬼狻猊:温柔的狮子赑屃:亚历山大的青年狴犴:正义的守护神负屃:爱书法的文艺青年螭吻:称职的消防队员二、历史1.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2、三皇五帝:燧人、伏羲、神农。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古诗《将进酒》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四.三国24位名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马超、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黄忠、许褚、孙策、太史慈、夏侯敦、夏侯渊),二张徐庞甘周魏(张辽、张颌、徐晃、庞德、甘宁、周泰、魏延),神枪张锈与文颜(张锈、文丑、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三国九大悍将简介①吕布:特征值:帅兵刃:方天画戟座驾:赤兔马;相信不会有人对吕奉先排第一有什么异议。
温侯吕布虎牢关战三英,十八路诸侯如同草芥,一些成名多时的大将,在吕布的马前走不上三个照面就销声匿迹了。
辕门射戟,大将纪灵在他掌控中如同小孩般;还曾以一敌六大战曹操六员上将,全身而退。
(一些大家公认的事实就不再赘述)吕布在三国中杀法之悍勇无人能及!②关羽:特征值:武圣兵刃: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座驾:赤兔马;三十六路春秋刀法,出神入化,使刀的无人能出其之右,俗语说“关公面前耍大刀——班门弄斧”。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根据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讲义整理(原载《饮冰室专集七十一》)序(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朱熹《四书集注》、戴望《论语注》、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论语通释》《易经》《系辞传》、《文言传》、《卦象传》程颐《程氏易传》、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礼记》《中庸》、《大学》、《礼运》、《乐记》《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淄衣》、《儒衣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老子》《墨子》孙诒让《墨子间诂》、张惠言《墨子经说解》、梁启超《墨经》、梁启超《墨子学案》《庄子》《内篇》、《外篇》、《天下篇》郭庆藩《庄子集释》《荀子》《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王先谦《荀子注》《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王先慎《韩非子集释》《管子》戴望《管子校正》《吕氏春秋》《淮南子》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春秋繁露》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康有为《春秋董氏学》《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朱熹著江永注《朱子年谱》王懋竑著《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爱钱德洪等记《王文成公全书》、《阳明记》《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宋元学案》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续成《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思间录》王夫之著《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戴震著《雕菰楼集》焦循著《文史通义》章学诚著《大同书》康有为著《国故论衡》章炳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著(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尚书》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逸周书》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竹书纪年》王国维辑本《国语》《春秋左氏传》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战国策》《周礼》孙诒让《周礼正义》《考信录》崔述著《资治通鉴》王夫之《读通鉴论》《续资治通鉴》毕沅著《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明史》)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廿二史札记》赵翼著《圣武记》魏源著《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著《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著《史通》刘知畿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著(丙)韵文书类《诗经》陈奂《诗毛氏传疏》《楚辞》朱熹《楚辞集注》《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谢玄晖《汉魏百三家集》张溥《五代诗选》王闿运《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抄《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白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著《说文释例》王筠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古书疑义举例》俞樾著《文通》马建忠著《经籍纂诂》阮元编(戊)随意涉览书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水经注》郦道元撰戴震校《文心雕龙》刘勰《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慧立《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沈括《困学纪闻》王应麟撰阎若璩注《通艺录》程瑶田《癸巳类稿》俞正燮《东塾读书记》陈澧《庸盦笔记》薛福成《张太岳集》张居正《王心斋先生全书》王艮《朱舜水遗集》朱之渝《李恕谷文集》李恭《鲒琦亭集》全祖望《潜研堂集》钱大昕《述学》汪中《洪北江集》洪亮吉《定盦文集》龚自珍《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胡文忠公集》胡林翼《苕溪渔隐丛话》胡仔《词苑丛谈》徐钪《语石》叶冒炽《书林清话》叶德辉《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剧说》焦循《宋元戏曲史》王国维附录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附录二治国学杂话附录三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附:梁先生致清华周刊记者书(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