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隐喻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364.39 KB
- 文档页数:7
诗歌隐喻结构的理解与翻译——以《飞鸟集》中两首小诗为例一、引言隐喻在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仅仅以一种修辞现象存在。
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隐喻研究开始逐渐从修辞学角度转向认知角度,Hoff man,Ortony,Honec和Johnson 等人里程碑式著作的问世推动隐喻研究最终完成了认知转向。
特别是1987年Kittay 出版的《隐喻——认知力和语言结构》和1980年Johnson和Lakoff 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认知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知隐喻观为人们研究文学作品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入径。
1989年,Lakoff ,G 和Turner.在合著的《不仅说理——诗歌隐喻指南》一书中创立“诗歌隐喻”观,并提出“诗歌隐喻结构”,运用诗歌隐喻结构来分析和解读诗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意从“诗歌隐喻结构”出发,结合对《飞鸟集》53和84两首小诗的解读和翻译,探讨诗歌隐喻结构在解读和翻译诗歌中的意义。
二、诗歌隐喻结构(一)概念隐喻隐喻在传统观念里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存在,是语言的非常规使用,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不涉及人的思维概念。
但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研究则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但在更深的层次却属于思维现象。
“人遇到不可知的,特别是较抽象的事物时,总是借用熟悉的,唾手可得的事物来表达。
”[1]这种观念与传统隐喻观相对立,被称为认知隐喻观。
例如,“他陷入了愧疚中”,这句话其实是把愧疚这种情绪比喻成了类似泥潭的一个空间,是一个容器概念隐喻。
认知隐喻中包含三个基础的概念:源域,目标域和映射。
以“人生是植物”这个概念隐喻为例,植物是源域,人生是借助植物表达的概念,即目标域。
源域指涉目标域的过程就形成了映射。
(二)诗歌隐喻结构认知隐喻观让人们对隐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界开始运用认知隐喻的观点重新审视文学作品。
Lakoff 运用认知隐喻分析文学现象,对认知隐喻的底层思维逻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并在研究中提出了“诗歌隐喻结构”的概念,运用此概念来分析和解读诗歌。
结构性隐喻论文: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中文摘要】结构性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一个基本类型,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结构性隐喻框架下,始源域的概念结构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呈系统性的。
本文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出发,依托配价理论,在俄语、汉语内部和俄汉语两系统之间,探究结构性隐喻下的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映射在语言形式上是否也呈系统性(或一一映射)。
本文将对隐喻和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和句法语义搭配的理论及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查结构性隐喻下始源概念语词和目标概念语词的搭配能力是否一致。
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俄汉语间结构性隐喻在语言系统的映射方式上的差异。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概念系统的自由转换不等同于语言系统的自由转换,因而不能用语言系统的事实去证明概念系统的事实。
结构性隐喻仅仅指出了语词跨越概念域搭配的可能性,说明的也只是思维属性,语言事实对此的证明能力是有限的。
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和结语组成。
第一章绪论中将指出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第三章主要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以及结构性隐喻的典型特征作介绍。
第四章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时间—金钱”结构性隐喻,分析俄汉语两个概念域下的语词搭配的对应关系并对俄汉语词搭配的方式进行对比,观察俄汉语的概念映射方式是否存在区别。
第五章,以同样方式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教学—旅行”结构性隐喻。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
【英文摘要】【关键词】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句法语义搭配俄汉对比【英文关键词】【目录】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摘要7-8РЕФЕРАТ8-10第一章绪论10-15一、问题的提出10-11二、研究对象与目的11-12三、创新之处12四、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3五、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13-14注释14-15第二章课题的研究现状15-27一、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研究15-19(一) 隐喻理论背景15(二) 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的研究现状15-19二、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19-24(一) 配价理论背景19(二) 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研究现状19-24三、结构性隐喻与配价理论的关系24-25注释25-27第三章关于结构性隐喻的几个理论问题27-32一、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27-29(一) 结构性隐喻的来源27(二) 结构性隐喻理论的发展27-29二、结构性隐喻在思维框架下的映射特征29-31(一) 单向性29(二) 系统性29-31注释31-32第四章ВРЕМЯ—ДЕНЬГИ/ 时间-金钱32-53一、“ВРЕМЯ—ДЕНЬГИ”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32-46(一) 支配деньги的动词集合Vд33-36(二) Vд和время的搭配情况36-46二、汉语中“时间—金钱”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46-50(一) 支配金钱的动词集合V_金46-47(二) V_金和时间的搭配情况47-50三、俄汉概念映射方式的语言表征对比50-52注释52-53第五章ОБУЧЕНИЕ—ПУТЕШЕСТВИЕ/ 教学-旅行53-63一、“ОБУЧЕНИЕ—ПУТЕШЕСТВИЕ”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53-58(一) 支配путешествие的动词集合Vп53-54(二) Vп和обучение的搭配情况54-58二、汉语中“教学—旅行”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58-60(一) 支配旅行的动词集合V_旅58-59(二) V_旅和教学的搭配情况59-60三、俄汉概念映射方式的语言表征对比60-62注释62-63结论63-65参考文献65-6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68-69致谢69。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方法在文学研究中,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文学作品解读和分析方法,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I. 作家背景分析在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之前,了解作家的背景和生平经历对于理解其作品是有助益的。
作家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时代背景都会对其作品的创作和主题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作家的自传、相关的传记材料以及历史文献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II.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核心环节。
它包括对作品的结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本分析方法。
1. 结构分析作品的结构对于理解作品的整体连贯性和艺术形式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章节划分、故事线索的安排、时间和空间的安排等来揭示作品的结构特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究作品中的转折点、高潮部分和叙事手法等,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
2. 主题分析主题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观点。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对话、象征、隐喻、重复等元素,我们可以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或时代背景的联系,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深层主题。
3. 人物分析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互动,我们可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性格特点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观点。
同时,还可以通过人物的发展和变化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情节的发展。
4. 语言和文体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文体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以及句法结构等,揭示作品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同时,还可以探索作品所使用的具体文体(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III. 文学理论应用在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文学理论来提供更深入的解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学理论。
1.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作品的内在结构和符号系统。
事件结构隐喻研究综述事件结构概念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事件结构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
本文在Lakoff&Johnson的《当代隐喻理论》和《体验哲学》背景下,分别对ESM理论的提出及其在隐喻体系中的地位、哲学基础等方面加以概述。
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外ESM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标签:事件结构隐喻;映射;认知1.引言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纪元。
隐喻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够揭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束,2000)。
自此Lakoff等人不断丰富概念隐喻研究,并于1993年在《当代隐喻理论》中提出了事件结构隐喻。
Lakoff在此篇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隐喻和隐喻表达的区别。
隐喻(metaphor)是指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而隐喻表达(metaphodealexpression)是指语言表达,即跨域映射的表层实现形式。
事件结构概念(event-structure eoncepts)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Lakoff&Johnson,1999)。
事件结构概念包括状态、变化、事因、行动、过程、目的及方法等。
这些概念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类一般性知识。
即关于原因、变化、目的等方面的知识。
以新闻报道为例,对于一个事件的发生我们经常要追问事件的起因。
事态的发展变化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行动)。
然而,这些概念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的,这类隐喻被称为事件结构隐喻(Event-Stmeture Metaphor or ESM)。
2.ESM理论2.1定义事件结构隐喻(ESM),即事件结构的各个方面,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事因、目的和方法等都可以被隐喻为空间、力和运动。
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
ESM以空间、力和运动概念为源域,以事件结构概念为目标域。
ESM包含了如下映射:(1)状态即位置(Stares are locations):They are in love(2)变化即运动(Changes are movements):He went crazy(3)事因即力(Causes are foroes):The hil sent the CIOWdinto afrenzy.(4)行动即自主运动(Actions are self-propelled movements):We’ve taken the first step.(5)目的即终点(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He thany reached his goals.(6)方法即路径(Means are paths to destination):She went from fat to thin through an intensive exercise program,(7)困难即障碍(Difficulties m’e impediments to motion):Let’s try to get around this problem(8)预期进展即行程安排(Expeeted progress is atravel schedule):We’re behind schedule on this project(9)外部事件即大型移动物体(External events arclarge moving objeetsl:The flow of history…(10)长期、有目的的活动即旅行(Long-term,purposeful activities are journeys):You shodd move on withyourlife从上述概念映射和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ESM为我们理解最基本的概念如状态,变化,事因,行为,困难等提供了基础认知手段。
广告语中的隐喻分析广告语无处不在,其中广泛存在着隐喻现象。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脑思维的一种认知活动。
本文以莱考夫的隐喻理论为依据,将日常生活广告语中的隐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然后再分次小类,由此分析广告语中隐藏的隐喻概念,并概括隐喻在广告语中的作用。
标签:广告语隐喻概念隐喻类型隐喻作用一、前言广告大师Leo Burnett曾讲:“文字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利器,文字在意念表达中注入热情和灵魂”。
一个好的广告文案设计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
而隐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文案的创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传统的隐喻理论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饱满。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活动,即:“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语言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1]日常生活中,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的语言、思想和行为中。
人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隐喻的系统性具有凸显和隐藏功能,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源域、目标域和映射。
源域是用于理解当前概念的另一个概念,尤其对抽象的概念而言,源域有着很强的“助理解性”。
一般而言,目标域比较模糊,而源域比较清晰。
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让我们通过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概念隐喻的生成过程可以用“源域→认知经验、思维→映射→目标域”来表示。
现代社会中广告无处不在,而广告语中隐喻也无处不在。
莱考夫把隐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之后的隐喻研究大都以此为基础展开。
隐喻,意象等写作手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隐喻和意象是写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为作品注入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深度体验。
隐喻运用比喻的方式,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而意象则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描述,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和感知力的文学形象。
这两种写作手法都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体验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在写作中,隐喻和意象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隐喻可以突破直观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新颖的形象和比喻,让读者通过对比和感受来思考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运用,文章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研究,增加了作品的韵味和价值。
而意象则是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感官的表达,将作品中的情境和情感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通过对色彩、声音、气味等细节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主题,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意象的运用能够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感和可感知性,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作品。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隐喻和意象这两种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和技巧。
通过分析和解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诗歌,探讨这两种写作手法对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也将探讨隐喻和意象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如何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两种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文学的特点和审美效果。
通过深入了解隐喻和意象这两种写作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出独特而有力的表达方式。
隐喻和意象作为写作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灵,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
在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中,将对隐喻和意象进行更加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益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所启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决定了文章的层次和逻辑。
结构隐喻1,这意味着结构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经验。
This means that structural metaphors are grounded in our experience./doc/46040c2e4a7302768f993913.html2,根据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它们被分成三类: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位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they perform into three types: structural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 and orientational metaphor./doc/46040c2e4a7302768f993913.html3,结构隐喻起着⼗分重要的作⽤,因为它们使我们超越指向性和所指,给我们提供了基于⼀个概念构建另⼀个概念的可能性。
Structural metaphors play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because they allow us to go beyond orientation and referring and give us the possibility to structure one concept according to another./doc/46040c2e4a7302768f993913.html4,结构隐喻意味着⼀个概念是以另⼀个概念隐喻为基础⽽构建隐喻的。
Structural metaphors imply how on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ing one concept in terms of another./doc/46040c2e4a7302768f993913.html5,习语的结构隐喻特征指的是,在习语中⽤具有⾼度结构化的概念来构建其他概念。
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摘要】音乐文本中的隐喻是一种常见但又重要的表达手法,它可以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影响听众的情感和理解。
隐喻在音乐中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常见于歌词中,通过隐喻的使用,可以让歌曲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在不同音乐风格中,隐喻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运用方式。
通过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隐喻不仅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可以让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深度的艺术手法。
通过对隐喻的解读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感受其中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关键词】音乐文本、隐喻、重要性、手法、情感、理解、歌词、丰富内涵、音乐风格、不可或缺、深入理解。
1. 引言1.1 介绍音乐文本中的隐喻在音乐中,隐喻可以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各个方面进行表现。
一首悲伤的曲子可能使用柔和的音符和凄凉的旋律来表达情感,从而引发听众心灵深处的共鸣。
隐喻还可以通过歌词中的隐喻手法来增强对歌曲主题的理解,使听众更加贴近音乐的内在含义。
隐喻在音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还可以拓展听众的思维和想象力。
通过探寻音乐文本中的隐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从而让音乐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隐喻在音乐中的重要性隐喻在音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创作灵感的来源。
隐喻可以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让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趣。
通过隐喻,音乐可以不仅仅传达表面的意义,还可以引发听众对于音乐作品的更多思考和联想。
隐喻是音乐中的一种象征性语言,通过比喻、借喻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或思想转化为具体的音乐元素,让听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享受和启发。
隐喻不仅让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带给听众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隐喻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连接音乐创作者和听众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音乐作品中的一种灵感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苏轼词的结构隐喻分析作者:向静仪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基于莱考夫的结构隐喻理论,本文分析了苏轼作品中的隐喻概念映射方式,选取苏轼词中与人生有关的词句作为语料来源。
可以得出,在苏轼旷达超脱、从容自适的词句中,“人生”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梦、味、月、风雨、旅程、行舟、酒”等丰富的隐喻蕴涵,反映出结构隐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关键词:苏轼词;结构隐喻;人生隐喻根据莱考夫的理论可知,结构隐喻是将一个源域的内在结构图式映射到一个目标域上,利用源域来理解目标域,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
[1]这样的隐喻概念理解方式,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认知。
苏轼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他旷达超脱、从容自适的词句里,“人生”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梦、味、月、风雨、旅程、行舟、酒”等丰富的隐喻蕴涵,下面以苏轼作品中有关人生的隐喻表达进行举例分析。
(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在例(1)中,分别包含了两组隐喻。
一组是将“世事”的概念系统与“梦”的概念系统建立了联系。
其中,“梦”为源域,“世事”为目标域。
显然,“梦”所具有的“虚、变、奇、异、美”等等特征被赋予到了“世事”这个概念上。
“梦”还与人的意识有关,从“世事是梦”这一隐喻,便生成了“世事虚无缥缈”、“世事变化无常”、“世事难以预料”、“世事美轮美奂”等等连贯的隐喻表达。
在另一组隐喻中,“人生”是目标域,“秋季(季节)”是源域。
因此,“秋季(季节)”所具有的部分特点(如随时间而流逝变化、凄凉等)便被映射到“人生”的概念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几度新凉”意指人生又能有几个新秋到来。
此处“新秋(季节)”便饱含了对时间流逝、年华易老的惋惜和对季节变换、人生无常的悲慨。
在整句词中,词人自然巧妙地用“大梦”和“新凉”的概念抒发了对“世事无常”、“人生坎坷、时光易逝”的感慨。
结构隐喻的理解及例子
结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某一结构或组织方式来比喻另一种情境或概念。
它通过类比不同领域的概念或结构,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概念或情境。
下面是一些结构隐喻的例子:
1.社会组织隐喻:将社会组织比喻为建筑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强大的家庭是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大楼,意思是这个家庭牢固而稳定。
2.生态系统隐喻:将组织或团队比作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元素。
比如,我们说一个有效的团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每个成员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为整体的成功做出贡献。
3.行为模式隐喻:将行为模式比作机器或系统的运转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控制着各项决策和操作。
4.道路隐喻:将进程或思考方式比喻为行驶在道路上。
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条曲折的道路,需要不断地跨越障碍和调整方向。
5.剧场隐喻:将某种情境或事件比喻为剧场上的表演。
例如,我们可以说一场激烈的辩论是一个精彩的戏剧,每个发言者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观点。
这些例子展示了结构隐喻如何运用不同领域的概念或结构,用来比喻和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情境。
通过这种比喻,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所描述的概念或情境的特点和作用。
yuwenjianshe001@91概念隐喻理论下隐喻语篇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谌志远摘要: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的渊源、发展历程、隐喻语篇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被广泛应用在语言学当中。
概念隐喻以构建语言层次为表征,反映出思维的建筑感,作用在语篇当中,立体化体现语言的每个层次。
本文以分析隐喻语篇在语言学当中的功能作用,以求得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言学 概念隐喻 隐喻语篇 明喻引言隐喻与明喻概念相对,是把本体转化为看似不能用喻体却有着相同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换言之就是将二者的共性隐藏了起来。
从语言学涵盖范围上来说,隐喻始终存在其中。
它广泛应用在文学、文艺学、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之中,帮助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重新架构,完成文化、宗教、语言艺术的升华。
[1]隐喻非常具有生活性,这种广泛性又带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出现在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又给语言学研究造成了一定难度。
现今研究多是从词汇层面对隐喻做出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缺乏语篇层面研究。
但在实际生活当中,隐喻在语篇当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作为组织语篇的重要方式,隐喻体现在以词汇、句子组成的语篇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衔接功能。
隐喻已经超越了基本的修辞手段本意,成为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和构建语篇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创作者必须先在头脑里建立起基本架构,明确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以及组织语篇的有效方法,在词汇组成句子及句子支撑起整个篇章的思考过程中,这种起到衔接作用的就是隐喻。
一、隐喻研究历史与现状对隐喻理论的研究发源于西方,按照研究范围与研究方式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时间跨度非常大,主要是将隐喻当作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时间从公元前300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提出“对比论”的亚里士多德。
他指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具有形象性特征是其他修辞方法所不能比拟和超越的。
从结构-符号看隐喻与寓言作者:马迎春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22期摘要:寓言和隐喻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
从结构-符号看,二者都是一个能指对应两个或者多个所指,都建立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的基础之上。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即寓言-隐喻,是由多次结构转换、生成的结构-符号整体,可以分为修辞类寓言-隐喻和故事类寓言-隐喻,根据二者所处结构层级的不同,前者又称为局部寓言-隐喻,后者为整体寓言-隐喻。
关键词:结构-符号;寓言;隐喻隐喻和寓言的关系比较复杂。
如果单从修辞格的角度看,二者区别无需赘言,很容易就能区别。
但是随着西方认知隐喻学的诞生和发展,二者的关系就难以厘清了。
隐喻学家Lakoff 就认为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来讲是隐喻性的[1]。
人们关于世界的概念是隐喻性的,隐喻存在于人的思维中,即,人通过隐喻来认识世界,人的思维是一种隐喻思维,由此事物对比、类比、映射彼事物,达到对彼事物的认知。
此事物之所以能够对比、类比、映射彼事物,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相似性。
这一点是隐喻和寓言能够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由此可见,隐喻和寓言在这点上是相同的。
于是隐喻和寓言的关系就成为探讨的热点,二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寓言是隐喻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是隐喻是一种寓言?因为维柯说,隐喻是最受到人们赞赏的一种表述方式,最初的诗人们就是用隐喻来造就寓言故事。
他认为,以以己度物的方式形成的隐喻就是具体而微的寓言[2]。
维柯就认为至少有一类隐喻是寓言。
鉴于隐喻和寓言的关系复杂,笔者打算从符号-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寓言是一种特殊的隐喻从中国古代相关文献看,“寓言”最早是用于批评的一个术语,《庄子》中有云:“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與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结构隐喻的理解及例子(一)结构隐喻的理解及例子结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读者对某一事物的理解。
下面是几个结构隐喻的例子,以及对其详细的解释。
1.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是一个经常被使用的结构隐喻。
我们把时间与金钱进行类比,是因为它们都是有限资源。
时间就像金钱,我们需要合理管理与利用它,否则就会浪费或者错失一些宝贵的机会。
这个隐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
比如,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意思是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它。
我们还常听到“记住时间就是赚到了钱”,这是指我们应该尽快完成任务以节约时间。
2. 知识是力量知识是力量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结构隐喻。
这个隐喻让我们将知识与力量进行类比,是因为它们都可以给人带来优势和影响力。
拥有知识的人通常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个隐喻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指的是通过学习和获取知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商业领域,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知识就是金钱”,强调了知识的商业价值。
3. 生活是一场旅程将生活比作一场旅程是常见的结构隐喻之一。
这个隐喻让我们将生活与旅行相比较,是因为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经历各种经历和变化,就像旅行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地点和场景一样。
这个隐喻在文学中经常被使用。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话:“生活是一场旅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困难与挑战。
4. 问题是一道障碍问题是一道障碍也是一个常见的结构隐喻。
将问题比作一道障碍,是因为它们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
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努力去克服问题,就像跨越障碍一样。
这个隐喻在日常对话中也经常使用。
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常说“遇到问题就是遇到机会”,意思是通过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5. 希望是一盏灯希望是一盏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结构隐喻。
将希望比作一盏灯,是因为它们都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指引。
- 198 -校园英语 /语言文化概念隐喻简析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滕兆娜【摘要】隐喻在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
但是,认知语言学家眼中的隐喻是认知世界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本文将陈述概念隐喻的基本研究和应用。
文中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隐喻的定义以及起源。
第二部分是隐喻的分类以及在翻译和认知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分析隐喻是一种思考方式,第四部分总结。
【关键词】隐喻 分类 应用一、隐喻的定义隐喻该单词“metaphor ”源于希腊单词“meta ”和“pherein ”.“meta ”的意思为“穿过,通过”,“pherein ”的意思为“改变”。
从该词来看隐喻的功能是将某事物从一地点改变到另一地点。
从句法学的观点,隐喻由三部分因素组成:喻题(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
在一个比喻中并不是所有成分都要呈现,也就是说有个别因素缺失。
隐喻存在着众多的定义,如下:1.隐喻:使用一个单词或短语来描述某事物,使之区别与字面意义。
——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四版2.隐喻: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与其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而没有用“像”,“好像”一类的比喻词。
——朗文当代高阶词典3.隐喻即为转换实体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用其他的描述方式表述概念。
——彼得•纽马克4.隐喻: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方式。
用该词所附有的意义去描述其他事物。
二、隐喻的分类1.彼得•纽马克的分类。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里将隐喻分为四类:“化石级;现存级;新创级和原创。
化石级,其名称本就是一种隐喻。
从字面上理解为已经成为化石,实际指过时的比喻的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和死去的隐喻差不多。
举一例,下倾盆大雨,用 “rain cats and dogs ”(字面意义为下猫狗)来比喻。
在现代社会,如果还采用这样比喻的人就如同生活在祖父之前的年代。
现存级隐喻即为现被收录在各种词典,被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比喻。
新创级,至少目前商未被收入词典,同时又让人接受,并感到新意扑面;原创,这种比喻并非随处可见,唾手可得。
以下资料可能对你有帮助Conceptual metaphors 概念隐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隐喻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
通过跨域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茶壶嘴”、“山脚”、“山腰”、“没面子”、“首领”、“桌子腿”、“火山口”,“脚注”等。
英语里有:“eye of a needle”, “mouth of a volcano”, “bottle-neck”, “head of department”, “arm of a chair”, “footnote”等等。
这些语言形式也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了普普通通的语言。
可见,隐喻式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1.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用较为熟知的、具体的概念词语谈论不熟悉的概念。
2个概念的认知域虽然不同,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E.g. The Internet is a highway.2.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Lakoff在提到的用方位词语 (up, down) 描述人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情绪等抽象概念时所给的例子happy /good is up; sad/bad is down.low/high spiritFall into depression3.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英语中有许多用土豆来指人或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