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 之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大禹治水古文
大禹治水,古文如下:
昔者,黄帝之孙曰启。
启者,有才艺而聪明,能智计。
黄帝崩,禹立。
禹者,启之子也,得帝位而治天下。
禹即位之初,天下洪水泛滥,九州大地尽为水域。
禹千方百计,勤奋治水。
禹派遣众人分赴各地,寻找地势高的山川,修筑防洪堤坝,开挖渠道,引导洪水流至海洋,保护了百姓的安身立命之地。
同时,禹还组织修筑水利工程,开辟灌溉渠道,使河川的水能够让百姓的田地润泽,农作物丰收。
禹治水之艰难可想而知,但禹始终不懈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地驯服了洪水,使大地恢复了生机和繁荣。
百姓对禹忘我工作的付出,深感敬仰和感激。
禹治水的成就传颂后世,成为古代治理水患的典范。
禹治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追求治理自然灾害,造福人民的理想。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篇一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
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故事讲述的是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并非是大禹无情,而是大禹心中不仅装有妻子与儿子,更多的是天下百姓!大禹离家十三年了,怕进了家门后会牵肠挂肚,影响了自己治水的决心,最后还是咬咬牙挺了过去。
大禹治水的启示
尧舜时代,禹奉舜之命,负责治理黄河水患,采用疏导之法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历时十三年,终于平息了这滚滚洪水,消弭了水患。
大禹成功治水,传诵至今,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历久弥新,给世代之人带来启发。
启示一,将大禹治水的方法借喻到教育上,变“堵”为“疏”,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正值年轻气盛的年龄阶段,往往会犯各种错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遇到问题学生往往会以“禁止”、“不许”、“责令改正”等字眼来限制学生行为,但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将学生管教的服服帖帖规规矩矩,抑制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学习的兴趣与个人的才智都会收到影响,“高压之下,草木难萌”,正确的教育方式应秉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式,重于引导,而非堵塞。
启示二,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这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就大家牺牲小家的奉献精神已融入民族精神之中,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当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
可见其治水恒心,与先忧家国的责任心。
大禹治水读后感_大禹治水读书心得五篇大禹治水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大禹治水这故事,让我懂了许多道理。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家。
尧派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这是因为鲧虽然花费了好长时间,但都做了无用功,他没有利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舜接替尧选禹去治水,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大水治服了。
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不同,大禹父亲用的是堵,大禹用的是疏通,治水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仅要有毅力和决心,还要充分利用原理,发挥自己的智慧,不能像大禹父亲那样。
我的学习也不例外,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草率解决,不遵守规律,这样都是不行的。
以后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要有不怕挫折的精神,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把各科的学习成绩搞好,也能把生活中的事情解决好!大禹治水读后感(二)自然界里有许多我们想不到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家园带来的是极大的伤害。
有的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家;有的人失去了亲人;还有的人失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今天我就读了一个有关治水的传说,是谁治的水呢?他的名字叫:大禹。
读了这个故事,很是让我感动。
这个传说的内容是这样的:自从舜接受了皇位以后,果真不负所托。
他内修政令,外抚百姓,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这使当时的社会环境较尧在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舜年老的时候,他也到处求才访贤,也让手下推举有才之人。
当时人们一致说到了治水有功的大禹是个治世之才。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13年之间,他曾经3次经过家门,但是因为水患未除,他就没有进家门。
小古文《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
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
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修筑河岸)九泽,度(duó)九山。
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译文:
尧、舜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家被淹,房屋被毁。
尧任用鲧来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把洪水制伏。
后来舜用禹来治水,禹采取疏导的办法,带领老百姓开通许多州,疏通许多河道,修建许多湖,勘测许多大山,疏通河道,一切顺其自然,13年里,没有发生过任何水灾。
大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就在于治法不同。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大禹治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
距至也。
其国名曰终北,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槌①,顶有口,状若贠环,名曰滋穴。
有水涌出,名曰神瀵②,臭过兰椒,味过醪醴③。
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
经营一国,无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
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埒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识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
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
过则醉,经旬乃醒。
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不进酒肉,数月乃复。
【注释】①甔槌:盛水的陶器。
②瀵:泉水。
③醪醴:美酒,④埒:山上水道。
⑤札厉:瘟疫。
⑥侪:共同,一起。
⑦孳阜:繁衍盛多。
孳,繁殖,阜,通“富”,繁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迷而失涂,谬之一国。
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缘水而居,不耕不稼。
15.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过则醉,经旬乃醒译文:既反周室,慕其国,惝然自失。
译文:17.请概括“终北国”的特点,并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14.通“涂”,道路。
气味沿着,顺着。
15.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16.喝多了就醉,十多天后才能醒。
回到国内以后,思慕那个国家,怅然若失,精神恍惚。
17.“终北国”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理想的社会环境,这里气候宜人,环境舒适;人人平等,和睦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瘟疫,没有战争,没有病痛……几乎是“大同世界”的具体描写,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桃花源”,作者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但在当时,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幻觉。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大禹治水文言文翻译]大禹治水文言文一:[大禹治水文言文]课文大禹治水主要内容大禹治水原文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
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于是,大禹决定去治理洪水。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
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
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爸爸。
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
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
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
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的向前奔去。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治理洪水。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大禹治水(小学课文)《大禹治水》是人教社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朗读者是杨海波。
本文讲述了鲧和禹治水的故事,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该事迹也被多数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
解读《大禹治水》——从大禹身上解析英雄元素课堂讨论话题:1、什么是神话故事?2、人们为什么要将大禹神化?(引出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3、英雄身上有什么元素?英雄元素解析:一、责任的担当。
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大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文中的这句话很关键,第一这是父命,父命不可违。
第二,鲧为什么要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继续自己未完的事业?追溯到第一自然段,洪水泛滥带来的灾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时候,大丈夫要用于但当责任,什么是天下,这里是指在天下生活的黎民百姓,真正的英雄要担当起百姓的兴与亡的责任,这是通常意义下英雄身上具备的元素。
神话故事⼤禹治⽔内容神话故事⼤禹治⽔内容 禹,姓姒,名⽂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密。
史称⼤禹、帝禹,为夏后⽒⾸领、夏朝开国君王。
禹是黄帝的⽞孙、颛顼的孙⼦(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
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之⼥修⼰。
接下来⼩编为你带来神话故事⼤禹治⽔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
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或在晋阳),国号夏。
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禹治⽔》 要说⼤禹,应该先说他的⽗亲鲧。
因为⼤禹是为了继承其⽗的遗志⽽出⽣,并且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其⽗未竟的事业,因⽽名垂青史的。
鲧是黄帝众多⼦孙的⼀个,他⽣活在尧的时代。
舜在位的时候,发⽣了巨⼤的洪⽔灾害,天下洪⽔泛滥。
⼤⽔铺天盖地,⽼百姓有的在树梢上像鸟⼉⼀筑巢,有的在⼭顶洞⾥像野兽⼀样⽳居,有的⼲脆在⽊筏上安家,随着⽔流东漂西荡。
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风⾬之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
飞禽⾛兽游蛇也⽆处藏⾝,来和⼈争抢地盘。
由于洪⽔长期不消退,滋⽣了⼤量的野草。
⽽⼈们赖以⽣存的庄稼却⽆法⽣长,⾷物也越来越少。
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是多么可怕啊。
这个时候,仁慈⽽盛明的尧开始为⼈们处于这样的困境⽽忧虑不安起来,他召集有⽂治武略的⼤⾂,来商讨如何对付如此泛滥的洪⽔。
天上众神,对于天下万民所遭受的苦难都⽆动于衷,惟有鲧真⼼哀怜难民。
鲧和防风是好朋友。
防风是⼀个巨⼈,站⽴的时候好像⼭那样⾼,躺下的时候好像河那样长。
鲧则刚好相反,他的⾝体⾮常⼩,长三⼨,重六两。
当两⼈站在⼀起时,⼤⼩对⽐⼗分明显,常常令⼈发笑。
鲧对防风说,找们俩应该为苍⽣百姓去治理洪⽔。
于是向地皇请命。
地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他俩听说在天帝那⾥有⼀种名叫“息壤”的神奇东西,那是⼀团能⽆限膨张、⽣长不息的泥⼟。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篇1禹姓姒,名叫文命,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代贤圣的帝王,他继承了尧、舜“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美德,虔心敬神,治理洪水,行德化民,功绩卓著,人们都说他是秉承天命而来,消除水患、救助百姓,所以被称为大禹或神禹。
当时中原地区洪水为患,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导致人民居无定所,民不聊生。
舜帝了解到禹是一位有抱负并且聪敏勤恳的青年,贤名远播,于是命禹治水。
禹受命之后,立即召集百姓前来协助。
他为人十分谦虚,听到别人对他的善言相劝,常感激的下拜。
他广纳善言,采用疏导的办法,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极其虔诚的祭拜天地,仪式严肃庄重,他走步恭敬的姿态就连后人祭祀神明时也有“禹步”之说。
相传他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相帮。
黄河神给了他一张河图;治理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时,黄龙摇着尾巴帮他疏导河道;诸神赐予他玉桶、神斧、屠蛟之剑等。
他用玉缸量天地,定河海水位;用神斧切开河南洛阳的龙门,让河水畅通无阻;把清水搅浑,兴风作浪的龙被杀蛟龙之剑杀死,洪水被治愈。
俞冒着风雨,不畏艰难,历经十三年,走遍全国,过家家不入,疏浚九条河,修九条大泽,挖通九座山,不仅治理了洪水,而且构成了全国江河入海,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在治理水患的同时,于还指导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和水运,种植粟、黍、豆、麻等作物,在低洼处种植水稻。
就这样,面对东边的大海,西边的沙漠,南北统一的九州,天子的道德教育到达了遥远的边疆,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宜人富饶的壮丽景象。
在举行的盛大祭祀仪式上,禹被授予一块玉桂,以表彰他在治水方面的成就。
禹治理四海之后,又辅助舜帝,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对舜帝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
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
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天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完美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高兴的说:“禹啊,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用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忙我。
《大禹治水》之三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四)全课.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道理?五、板书设计:疏导法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人定胜天同甘共苦《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之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读写迟到等7个词语,并初步学会运用。
2、会把两句简单的话合并陈一句话,会根据提问把话说具体。
3、会流利的朗读课文。
4、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利益、爱护庄稼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什么情况下,谁赶紧怎么样的句式把句子写完整。
懂得爱护庄稼的道理。
教学难点:迟、晨、绳、紧是字音难点,紧、稻是字形难点。
正确理解秋生上学迟到和老师表扬他的内在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绞丝旁,学会它的写法,理解迟到、稻田、稻秧、牛绳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读题。
(2)通过预习,知道这是谁说的话,读出问的语气,再读课题。
(3)学习生字迟。
迟与尺的区别,用迟到说一句话。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轻声读读课文,读准音,读通课文,认清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读一读,你会读哪几个生字?(2)各种形式读生字。
(3)哪几个生字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重点指导稻、紧、绳等字。
(4)认读生字词语。
(5)看图,从图上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理解:稻田、稻秧、牛绳。
4、读通课文指名分段读。
5、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生是个爱护庄稼的好孩子。
2、结合课文,理解赶紧的意思,学会看图运用赶紧把句子写完整。
3、能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
(2)填空:迟的第四笔是什么?晨是什么头?什么和什么都是禾字旁,牵是什么结构?紧是什么底,稻的笔顺是什么?(3)卡片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第3段。
(1)读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找到着句话,读读这一段,老师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怎么问的?问什么要奇怪的问?用奇怪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2)师接着读第二句话,漏掉小声的,问什么要加上这个词?讨论这个问题。
读这句话。
(3)如果你是秋生,会怎样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自由说,指名说。
3、学习课文1、2两段。
(1)读第一段所说你知道了什么?理解稻田、稻秧。
(2)如果你是秋生看到牛在吃草,会怎么想,怎么做?(3)读这一段。
(4)看第二幅图,秋生在干什么?找到写这幅图的这句话,读一读这句话,出示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其中一句漏掉赶紧。
(5)齐读这一句话,注意读好赶紧一词。
再看图说说秋生怎样把牛拉出稻田,学着他的样子再表演读读这句话。
(6)读第二句,秋生把牛交给放牛的人,会跟放牛的人说些什么?(7)秋生把牛交给放牛的人,问什么马上向学校跑去?(8)指导朗读这一段。
4、课堂作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知道秋生是为了爱护庄稼而迟到,因此老师表扬了他。
初步培养爱护庄稼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
2、能正确、流利的郎读课文。
教学过程:1、复习(1)认读生字、新词。
(2)出示课堂作业2,比一比,说说异同,完成后反馈讲评。
(3)口头填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课文1、2、3段。
3、自学第4段,完成练习,出示填空秋生不让牛吃(),他爱护庄稼,所以老师()他。
4、.总结课文(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要向秋生学习,做个()、()的好孩子。
(2)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去拉牛,该从哪些方面做起?(3)郎读课文。
5、课堂作业4、5。
附板书:2、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老师奇怪秋生牵牛老师表扬秋生2《你今天怎么迟到了》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狼和小羊》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小溪、故意、借口、吃惊、温和、上游、气冲冲、家伙、背地里、争辩、逼近、反正”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像狼一样的恶人是蛮不讲理的,对这样的恶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
要勇敢机智地跟他斗争。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狼说的话是故意找借口,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
2、教学难点:理解狼为什么找借口。
三、教学过程:(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
1、揭示课题,联系学生原有认识,说说对狼和羊的了解。
2、快速读课文,指名用贴图在黑板上贴出狼和小羊正确的位置。
(理解上游和下游的意思,并懂得小羊不会弄脏狼喝的水。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狼和小羊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狼故意找借口吃掉小羊的事。
)(二)从理解“借口”入手,理清课文脉络。
理解“借口”的意思。
引导比较“借口”与“理由”。
方案1: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理由”,那就顺势引导:是怎么样的理由。
方案2:如果有学生说“借口”就是站不住的理由,那就直接转入下一个学习步骤。
3.朗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讨论: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哪些借口?(三)、划出小羊说的话,练习朗读,用自己的话反驳狼找的借口。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反驳——鼓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说法说,促成从课文语言到个性化语言的转换)1、你可以找出哪些理由来说明狼说小羊把他喝的水弄脏了是个借口?——除了课文上说的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理由,如:小羊是在那里喝水,又不是在那里玩水,怎么会把水弄脏呢?(这里可结合进行反问句的练习。
)再说,狼其实根本不想喝水,而只是想吃小羊,说小羊弄脏了河水是故意找事儿。
2、狼说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为什么说这也是个借口?(班级基础比较好的话,可以请学生用上“难道”加以反驳——帮助学生掌握反问句的又一种说法。
)3、随机结合课后题练习。
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四)进一步理解狼的险恶用心。
1、狼找了这么多借口,他到底想干什么?(狼想吃掉小羊)狼想吃小羊,想到什么程度?课文第二段哪个词语告诉了我们。
(非常)2、看图,说说狼想吃小羊的外部表现。
(狼恶狠狠地瞪着小羊,咧着嘴,龇着牙,血红的舌头伸得老长,馋得直流口水。
)3、狼心里又会怎么想?谁能结合狼的外部表现连起来说说。
4、狼这么想吃小羊,现在他找的借口都被小羊一一反驳,所以就——(引读“狼不想再争辩了┉)“反正都一样”什么一样?也就是说无论小羊——都要——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小羊又是一只怎样的小羊?四、发散填空,理解寓意。
()()()的小羊()()()的狼能填几个就填几个,看谁填得又多又合适。
(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多角度理解寓意。
)五、训练分角色朗读。
1.三人一组,分旁白、狼、小羊练习朗读。
2.二次组合,两人一组,直接对话。
3.自我设计,表演朗读。
(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水平;设计表演,培养创造能力。
)六、结尾补续,读写结合,发展思维,加深理解。
1.导讲。
课文写到狼“向小羊扑去”就没有了,结果到底怎样呢?谁能把故事再讲下去?(让学生自由发言)2.补充角度,打开思路。
老师很高兴,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不希望可怜的小羊受到伤害。
可是小羊最终难逃恶狼的魔掌,因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光讲道理是没用的。
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小羊,你准备怎么办呢?3.读写结合。
(自选一个内容。
)(1)选一种故事的结尾写下来。
(2)对狼(或小羊)说几句话。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生字卡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欲望。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见过农村的美景吗?让我们随着图画去游览农村的美景。
2.出示挂图。
3.揭题这美丽的村子叫什么名字?相机板书(月亮湾)4.读题。
注意正音“亮”(轻声)过渡:月亮湾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送生字回家”。
要求:自由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与生字交朋友,别喊错了它们的名字”。
2.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1)平舌音:载zai;翘舌音:朝zhao 、绕rao ;后鼻音:映ying(2)指导读好句中轻声。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想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4.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月亮湾是什么?请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月亮湾是什么?(是一个美丽的村子)(是我家住的地方)(是作者的家乡、是美丽的村子)说说是谁的家乡?3.指导朗读。
(1)你觉得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2)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重读“美丽”一词。
四.过渡:这美丽的村子为什么叫“月亮湾”呢?1.默读全文,找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相机出示句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