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

一次方程单元导学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课题3.1.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根据条件列出式子

①比a大5的数:;

②b的一半与8的差:;

③x的3倍减去5:;

④a的3倍与b的2倍的商:;

⑤汽车每小时行驶v千米,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千米;

1,x天完成这件工程的;

⑥某建筑队一天完成一件工程的

12

⑦某商品原价为a元,打七五折后售价为元;

⑧某商品每件x元, 买a件共要花元;

⑨某商品原价为a元,降价20%后售价为元;

⑩某商品原价为a元,升价20%后售价为元;

二、自主学习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b的一半与7的差为6

:;

③x的2倍比10大3:;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⑤某数x的30%比它的2倍少34:;

2.例1 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为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列方程得:。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解: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列方程得:。

(3)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学校学生数为x,则女生数为,

男生数为,依题意得方程:

【课堂练习】

1.课本82页练习

2.练习本每本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

习本

3.长方形的周长为24cm,长比宽多2cm,求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要点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拓展训练】: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5%,比男生多5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A、B两地相距 200千米,一辆小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离B地还有20

千米,求小卡车的平均速度。

【总结反思】:

课题 3. 1 .1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2: 判断下列是不是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3+x ;( ) ②3+4=7;( )

③y x -=+6132;( )④61=x

;( ) ⑤1082->-x ;( ) ⑥ 132≠+-x ;( )

二、自主探究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下面方程的特点

(1)4x =24;(2)1700+150=2450

(3)=80

小结:象上面方程,它们都含有 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2.方程的解

如何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如方程3+x =4中,x =

方程132=+-x 中的x 呢

请用小学所学过的逆运算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

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例 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1332+=+x x 的解。

解:当x=2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x=2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当x=3-时,

左边= = ,

右边= = ,

∵左边 右边(填=或≠)

∴x=3 方程的解(填是或不是)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打“√”,不是打“×”:

①3+x =4;( ) ② 132=+-x ;( )

③y x -=+6132; ( ) ④02

=x ; ( ) ⑤1082->-x ; ( ) ⑥3+4x =7x ;( )

2.检验3和-1是否为方程)1(21-=+x x 的解。

=1是下列方程( )的解:

(A )21=-x , ( B )x x 3412-=-,

(C )4)1(3=--x ), ( D )254-=-x x

4、已知方程232)1(2=-+-x x a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

【要点归纳】: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是方程的解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拓展训练】:

1.检验2和3-是否为方程212

5-=--x x 的解。 2.老师要求把一篇有2000字的文章输入电脑,小明输入了700字,剩下的让小华输

入,小华平均每分钟能输入50个字,问:小华要多少分钟才能完成(请设未知数列

出方程,并尝试求出方程的解)

【总结反思】:

课题 3.1.2等式的性质

【学习目标】:掌握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方程;

【重点难点】:运用等式两条性质解方程;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什么是等式

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例如:m+n=n+m ,x+2x=3x ,3×3+1=5×2,3x+1=5y 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

2.方程是__________的等式,为了讨论解方程,我们先来研究等式有什么性质

二、自主学习

1.探索等式性质.

(1)观察课本82页图3.1-2,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看,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同样的量,天平还

_________;

从右往左看,是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结果天平还是

___________;

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

等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________;

怎样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注: 运用性质1时,?应注意等号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

才能保持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否则就会破坏相等关系;

(2)观察课本图3.1-3,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可以发现,如果把平衡的天平两边的量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量,天平还

________;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

_________;

怎样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才能保持所得 2.等式的性质的应用

例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x+7=26; (2)-5x=20; (3)-13

x-5=4. 解:(1)根据等式性质____,两边同______,得:

(2)分析:-5x=20中-5x 表示-5乘x ,其中-5是这个式子-5x 的系数,式子x?的

系数为1,-x 的系数为-1,如何把方程-5x=20转化为x=a 形式呢即把-5x 的系数变为

1,应把方程两边同除以______.

解:根据等式性质____,两边都除以____,得

于是x=_____

(3)分析:方程-13x-5=4的左边的-5要去掉,同时还要把-13

x 的系数化为1,如何去掉-5呢根据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为______,所以应把方程两边都加上____ 。

解:根据等式性质______,两边都加上_____,得

-13

x-5+5=4+5 化简,得-13

x=9 再根据等式性质____,两边同除以-13

(即乘以-3),得 -13

x ·(-3)=9×(-3) 于是 x=_____

请同学们自己代入原方程检验;

【课堂练习】:

1.课本第84页练习;

【要点归纳】 :

如果b a =,那么=±c a

1.根据等式的两条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必须等式两边同时进行,即:?同时加或减,同时乘或除,不能漏掉一边;

2.等式变形时,两边加、减、乘、除的数或式必须相同.

3.利用性质2进行等式变形时,须注意除以的同一个数不能是0;

【拓展训练】

1.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b+c,能否得到a=c,为什么

(2)从a-b=c-b,能否得到a=c,为什么

(3)从ab=bc能否得到a=c,为什么

(4)从a

b

=

c

b

,能否得到a=c,为什么

(5)从xy=1,能否得到x=1

y

,为什么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3x=15;(2)2

3

x-1=5;

【总结反思】:

课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学习目标】: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重点】: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等式性质 1:

2:

2.解方程:(1)x-9=8;(2) 3x+1=4;

二、自主探究:

1.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___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______(即____)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_____________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根据分配律,x+2x+4x=(______)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

把方程转化为ax=b 的形式,其中a 、b 是常数.

2.自己试着完成

例1 解方程 364155.135.27?-?-=-+-x x x x ;

【课堂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2.某班学生共60人,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务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

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思路: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

___份,甲组人数占___份,乙组人数占___份,丙组人数占___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

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 人.

关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设每一份为x 人,则甲组人数为__人,乙组人数为___人,丙组为___人,?

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

合并,得________

系数化为1,得x=___

所以2x=____,3x=_____,5x=______

答:甲组_____人,乙组___人,丙组______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

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要点归纳】: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

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各部分量的和=总量”;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

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

时,注意x 或-x 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拓展训练】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

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列方程,不求解)

解:设全书共有____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页,第二天读了( )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书页

数;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课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学习目标】: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学习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学习难点】: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方程:(1)3x-2x=7;(2)1

4

x+

1

2

x=3;

二、自主探究

1.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

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1)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______本;共分出3x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2)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_______本;需要分出4x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分析:方程3x+20=4x-25的两边都含有x的项(3x与4x),?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x=a(常数)的形式呢要使方程右边不含x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x,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x+20 -4x-20 =4x-25 -4x-20 即 3x-4x=-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

变为-20 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x变为-4x后移到左边.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x+20=4x-25

↓移项

3x-4x=-25-20

↓合并同类项

-x=-45

↓系数化为1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2. 例2 解方程 3x+7=32-2x (自己动手做一做)

【课堂练习】:

1.解方程:

(1)6x-7=4x -5 (2)12x-6 =34

x (3)3x+5=4x+1 (4)9-3y=5y+5

【要点归纳】:上面解方程中“移项”的作用很重要: “移项”使方程中含x

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x 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

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x=a 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

“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拓展训练】

火眼金睛: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x+6=0得3x=6;

(2)从2x=x-1得到2x-x=1;

(3)从2+x-3=2x+1得到2- 3 -1=2x-x ;

【总结反思】:

课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学习目标】:

1.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

2.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下列方程:

(1)9x —5 x =8 ; (2)4x -6x -x =-15;

(3);72

32=+x x ; 二、自主探究

前几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实许多数列、游戏

活动中也蕴含着方程知识。

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

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

学生讨论后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

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解答过程:

解: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则第2个数为-3x ,第3个数为-3×(-

3x)=9x

根据这三个数的和是-1710,得

x -3x +9x=-1710

合并同类项,得

7x=-1710

系数化为1,得

x=-243

所以-3x=729

9x=-2187

答:这三个数是-243、729、-2187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学生讨论、分析:探索规律,找出相等关系

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同样给予鼓励。

【课堂练习】:

1.三个连续的奇数的和是27,求这三个奇数。

2.在某月内,李老师要参加三天的学习培训,现在知道这三天的日期的数字之和

是39;

(1)培训时间是连续的三天,你知道这几天分别是当月的哪几号吗

(2)若培训时间是连续三周的周六,那这几天又分是当月的哪几号

学生练习,教师点评。

【要点归纳】:

1.你是怎样分析数列中的规律的

2.你学会判明方程的解是否合理吗

3.试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拓展训练】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求这三个偶数。

2.小明和小红做游戏,小明拿出一张日历:“我用笔圈出了2×2的一个正方形,

它们数字的和是76,你知道我圈出的是哪几个数字吗”你能帮小红解决吗

【总结反思】:

课题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学习目标】: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下列方程:

(1)2385--=-x x ; (2)x x x 58.42.13-=--;

二、自主探究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91页的例4;

2、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5、你知道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

1、用方式一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元/分加收通话费;用方式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元/分收通话费。

2、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

=30+

移项得-=30

合并,得=30

系数化为1,得t=300

答:如果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相同。

5、如果一个月内通话时间大于300分,选择方式一更省钱;如果一个月内通话时间小于300分,选择方式二更省钱。

【课堂练习】:

1.课本94页10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要点归纳】:

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1)

----去括号

【学习目标】:1、了解“去括号”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

2、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方程;

3、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找出条件中的相等关系。

【学习重点】:了解“去括号”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

【学习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

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叙述去括号法则,化简下列各式:

(1))2(24-+x x = ;

(2))4(12+-x = ;

(3))1(73--x x = ;

2、解方程:2x+5=5x-7

前几节学习的是不带括号的一类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是学习带有括号的方程的解

法,如果去掉括号,就与前面的方程一样了,所以我们要先去括号。

要去括号,就要根据去括号法则,及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当括号前是“-”号,

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若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

意符号。

二、自主学习

问题:你会解方程8)2(24=-+x x 吗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解:去括号,得 ,

合并同类项,得 ,

系数化为1,得 。

例1 解方程)3(23)1(73+-=--x x x 。

注意:1、当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各项都要变号。

2、括号前有数字,则要乘遍括号内所有项,不能漏乘并注意符号。

解:去括号,得 ,

移项,得 ,

合并同类项,得 ,

系数化为1,得

【课堂练习】

1、解方程:

(1))3()2(2+-=-x x (2))1(72)4(2--=+-x x x

2、课本97页练习

解方程:

(1))4(12)22(34+-=-+x x x (2))13

1(72)421(6--=+-x x x

【要点归纳】

去括号时要注意什么

【拓展训练】

列方程求解:

(1)当x 取何值时,代数式)2(3x -和)3(2x +的值相等

(2)当x 取何值时,代数式4x -5与3x -6的值互为相反数

(3)当y 取何值时,代数式2(3y +4)的值比5(2y -7)的值大3

【总结反思】:

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2)

----去括号

【学习目标】:1、会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方程:

二、自主学习

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

驶,用了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顺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船速度指水不动(静水中)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 ,由此可填空:

顺流速度________顺流时间________逆流速度 _________逆流时间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 千米/时,则顺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

时,逆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时,

根据 相等,得方程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答: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

例3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1.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2.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

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2×1200x=2000(22-x)

去括号,得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

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课堂练习】

1.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

2.某水利工地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出土及时运走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拓展训练】

1.某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者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要在30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问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件的天数

【总结反思】:

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3)

----去分母

【学习目标】:会运用等式性质2正确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重点】 :去分母解方程。

【学习难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会漏乘公分母,及没有对分子加括号。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解方程: (1) 4-3(2-x)=5x (2) 2

x =3x-1 2、求下列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3,4;

(2)3,6,8;

(3)3,4,18;

在上面的1、(2)中,可以保留分母,也可以去掉分母,得到整数系数,这样做比

较简便。所以若方程中含有分母,则应先去掉分母,这样过程比较简便。

二、自主探究

1.解方程:4

3312-=-x x 解:两边都乘以 ,去分母,得 依据

去括号,得 依据 移项,得 依据

合并同类项,得 依据

系数化为1,得 依据

练习:解方程:6

55314+=-x x 例4 解方程:3123213--=-+

x x x 解:两边都乘以 ,去分母,得

去括号,得

移项, 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 得

【课堂练习】

1.小明是个“小马虎”下面是他做的题目,我们看看对不对如果不对,请帮他改正。

(1)方程1024

x x --=去分母,得214x x -+=;

(2)方程1136

x x -+

=去分母,得122x x +-=; (3)方程11263

x x --=去分母,得312x x --= ; (4)方程1123

x x -=+去分母,得3261x x -=+。 2. 课本第101页练习 (1)3

2213415x x x --+=-; (2)5

124121223+--=-+x x x ; 【要点归纳】: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

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 系数化为1 。

2、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两点)

【拓展训练】

解方程:(1)

632141+-=+-x x ; (2)223131x x --=--; 【总结反思】:

课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4)

----去分母

【学习目标】: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

解法;

2、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解方程: 5

1131+=--x x ; 2.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

3.一项工作甲独做a 天完成,乙独做b 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 ,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 ,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

二、自主学习

问题1:某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4小时,乙单独做需要6小时,如果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合作,问甲、乙合作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全部工作分析:

1. 知识准备

关系:(1)工作量= ×

(2)工作时间= (3)工作效率=

(3)注意:通常设完成全部工作的总工作量为

2. 设甲、乙合作还需要小时才能完成全部工作

3. 相等关系:

列方程 : (课后再解)

(师生共同完成)

例5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1)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2)有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

(3)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两段完成的工作量之和为。

(4) 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解:

归纳:

1.工程问题常见相等关系:

2.注意一件工作完成了,总的工作量是“1”;只是完成部分,工作量要由具体情况得出。

【课堂练习】:

1.一个道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9天完成,乙队单独做24天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共同施工3天,因甲另有任务,剩下的工程有乙队完成,问乙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要点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解决工程问题方面你获得了哪些经验

这些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什么特点

【拓展训练】

1、一件工作由一个人做要50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5小时,再增加8人和他们一起做10小时,完成了这项工作,问: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总结反思】:

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选修2-2导学案

高二数学导学案 §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导学案 【学习要求】 1.理解并掌握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2.会求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3.能利用平均变化率解决或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从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理解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也可以从图象上数形结合看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 【知识要点】 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已知函数y =f (x ),x 0,x 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Δx = ,Δy =y 1-y 0=f (x 1)-f (x 0)= ,则当Δx ≠0时,商x x f x x f ?-?+) ()(00=____叫做函数y =f (x )在x 0到x 0+Δx 之间 的 . 2.函数y =f (x )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Δy Δx =__________ 表示函数y =f (x )图象上过两点(x 1,f (x 1)),(x 2,f (x 2))的割线的 . 【问题探究】 在爬山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山坡平缓时,步履轻盈;当山坡陡峭时,气喘吁吁.怎样用数学反映山坡的平缓与陡峭程度呢?下面我们用函数变化的观点来研究 这个问题. 探究点一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1 如何用数学反映曲线的“陡峭”程度? 问题2 什么是平均变化率,平均变化率有何作用? 例1 某婴儿从出生到第12个月的体重变化如图所示,试分别计算从出生到第3个月与第6个月到第12个月该婴儿体重的平均变化率. 问题3 平均变化率有什么几何意义? 跟踪训练1 如图是函数y =f (x )的图象,则: (1)函数f (x )在区间[-1,1]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2)函数f (x )在区间[0,2]上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探究点二 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例2 已知函数f (x )=x 2,分别计算f (x )在下列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 (1)[1,3];(2)[1,2];(3)[1,1.1];(4)[1,1.001]. 跟踪训练2 分别求函数f (x )=1-3x 在自变量x 从0变到1和从m 变到n (m ≠n )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学练优(人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一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学练优(人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三、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6,+,0,—3.1415,200,—754200,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A组为必做题) A组1.任意写出5个正数: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五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 2)学生自学例题 (1) O D C B A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1.1《同底数幂的乘方》 课时:第 1 课时 姓名 班级 组别 编号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1在已有幂的基础知识之上,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 2.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基本运算; 3.在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观察、概括 与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温故知新(认真预习课本P1-4,预习后将确定的答案用钢笔写上,不确定的答案用铅笔写上,有疑难的用红笔标注,上课前检查) 1. a n 的底数是 ,指数是 ; (-2)3的底数是 ,指数是 ; (-2)4与-24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3与-23呢? 2.预习阅读课本P2问题情景问题,并认真思考; 3. 预习完成课本P 2“做一做”,并尝试解答; 4. 预习完成课本P2“议一议”,并尝试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 不变,指数 . 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 a m ·a n =__ __(m 、n 都是正整数) 5. 预习课本P3例1、“想一想”、例2,并尝试解答. 二、情景探索、交流展示 1.自主学习,完成课本P2的“做一做”,并与同学交流回答问题: 计算下列各式(提示:利用乘方的意义计算): ⑴103×102=(10×10×10) ×( )=10( ) ⑵105×108 =( ) ×( )=10( ) (3)10m ×10n =( ) ×( )=10( ); (4)a 2·a 5= ( ) ×( )=a( ); 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m ×2n = ;(-3)m ×(-3)n =__ __; (2 1 )m ×(2 1)n =__ __; 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和法则 (1)公式:a m ·a n =_ ___(m 、n 都是正整数) (2)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 , . 2. 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认真学习课本P3例1,并完成下列计算: (1)(-3)7×(-3)3 (2) ( 32)5×(3 2 ) (3) -b 3·b n (4) y m ·y m+1. 3.应用拓展:完成课本P3的“想一想”,并与同学交流回答问题例2: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

师生共用导学案 课题:5.3.2命题、定理、证明 学习目标: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重点: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习难点:能够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一、学前准备:(预习案) 补角的性质: 余角的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 垂线的性质: 平行公理的推论: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二、自主探究:(探究案) 练习: 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对事情作了判断的语句是否正确?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温柔的李明明; 6、玫瑰花是动物; 7、若a2=4,求a的值; 8、若a2=b2,则a=b。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结论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 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练习: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两平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4、3<2; 5、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7、等角的补角相等;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学案 统计导学案含答案

9.1随机抽样 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抽样调查 理解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 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等概念 数学抽象 简单随机抽样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 抽 样的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分层随机抽样 理解分层随机抽样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 问题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173-P187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量、样本数据的概念是什么? 2.什么叫简单随机抽样? 3.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哪两种? 4.抽签法是如何操作的? 5.随机数法是如何操作的? 6.什么叫分层随机抽样? 7.分层随机抽样适用于什么情况? 8.分层随机抽样时,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相等的吗? 9.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 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1)对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调查的方法,称为全面调查,又称普查W. (2)在一个调查中,我们把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调查对象称为个体W. (3)根据一定的目的,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的情况

作出估计和推断的调查方法,称为抽样调查W. (4)把从总体中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称为样本W. (5)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量W. (6)调查样本获得的变量值称为样本的观测数据,简称样本数据. 2.简单随机抽样 (1)有放回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 (N 为正整数)个个体,从中逐个抽取n (1≤n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3年大树中学七年级数学 第一章导学案 第1学时 内容: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三、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0.6,+1 3 ,0,—3.1415,200,—754200,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七年级数学(上)导学案全套(122页)

第一章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 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 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 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 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51- ,4 3 2-,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 C .0是最大的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213 -,+3.1,2 1 -,2004,+2010;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导学案全册

课题:5.1相交线 【学习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法指导】 一、 【自主学习】: (一)【预习自我检测】(阅读课本2-3的内容,完成以下1-4题)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43 2 1O D C B A 3 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有一条( ),而且另一边( )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 ),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4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

(1) O D C B A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 ④.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⑤.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5页,把不懂的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我的疑难问题: 二、 【合作探究】: 对顶角性质. (1)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是( )和( ) 所以∠AOC 与( )互补,∠AOC 与( )互补, 根据( ),可以得出∠AOD=∠BOC, 同理有( )=( ) 对顶角性质: 三、【达标测试】 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 b a 4 3 21 第1题 F E O D C B A 第2题 F E O D C B A 第3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题: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读一读,看一看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2.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二、自主探究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3.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邻补角的定义是: 对顶角角的定义是: 5.对顶角性质. (1)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对顶角性质: (2)学生自学例题

O D C B A 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课堂练习】: 1.课本P3练习 2.课本P8习题1 【要点归纳】: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拓展训练】 1. 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 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3.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5.1.2垂线(1) 【学习目标】: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学习难点】: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如图∠1=60°,那么∠2、∠3、∠4的度数 2.∠1=90°,那么∠2、∠3、∠4的度数 3.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二、自主探究 (一)垂直定义 1.出示相交线的模型,学生观察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 的位置变化 时,a 、b 所成的角a 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 、b 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结论:当b 的位置变化时,角a 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 是_____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 是_____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_____角,即a 、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_____角,都_____。 2.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角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_____”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 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 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4.垂直应用: ∵∠AOD=90°() ∴AB ⊥CD () ∵AB ⊥CD () ∴∠AOD=90°() 找一找:在你身边,你还能发现“垂直”吗? 5.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b b a

高中数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精编

高中数学必修二复习全册导学案

必修2 第一章 §2-1 柱、锥、台体性质及表面积、体积计 算 【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1-7,23-28完成下面填空1.棱柱、棱锥、棱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 ⑵棱锥:①有一个面(即底面)是,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 .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 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2.圆柱、圆锥、圆台、球的本质特征 ⑴圆柱: . ⑵圆锥: . ⑶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4)球: . 3.棱柱、棱锥、棱台的展开图与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1)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 ①若干个小矩形拼成的一个, ②若干个, ③若干个 . (2)表面积及体积公式: 4.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5.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叫棱柱。 (D)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组成的几何体叫棱台。 2.根据下列对于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8个面围成,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六边形,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旋转180°形成的封闭曲面所围成的图形。 3.五棱台的上下底面均是正五边形,边长分别是6cm和16cm,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侧棱长是13cm,求它的侧面面积。 4.一个气球的半径扩大a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强调(笔记): 【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 5.如图:右边长方体由左边的平面图形围成的是()(图在教材P8 T1 (3))

2017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套)

第一章有理数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阅读课本P和P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12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页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 【课堂练习】: 1. P3、1,2(直接做在课本上)。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133.已知下列各数:,,3.14,+3065,0,-239;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B.O是最小的正数C.0是最大的负数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1 5.给出下列各数:-3,0,+5,,+3.1,,2004,+2010;22 其中是负数的有……………………………………………………()C.4个 D.5个 A.2个 B.3个【要点归纳】: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导学案

1.2.2函数的表示法 第1课时函数的表示法 1.函数的表示法 (1)解析法:□1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图象法:□2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列表法:□3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对三种表示法的说明 (1)解析法:利用解析式表示函数的前提是变量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且利用解析法表示函数时要注意注明其定义域. (2)图象法: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离散的点. (3)列表法:采用列表法的前提是函数值对应清楚,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列表法表示.() (2)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用解析法表示.() (3)函数的图象一定是定义区间上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 答案(1)×(2)×(3)× 2.做一做 (1)函数f(x)是一次函数,若f(1)=1,f(2)=2,则函数f(x)的解析式是________. (2)某教师将其1周课时节次列表如下: X(星期)12345

Y (节次) 2 4 5 3 1 从这个表中看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__,值域是________. (3)(教材改编P 23T 3)画出函数y =|x +2|的图象. 答案 (1)f (x )=x (2){1,2,3,4,5} {2,4,5,3,1} (3) 探究1 作函数的图象 例1 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求出其值域. (1)y =2 x ,x ∈[2,+∞); (2)y =x 2+2x ,x ∈[-2,2]. 解 (1)列表: x 2 3 4 5 … y 1 23 12 25 … 画图象,当x ∈[2,+∞)时,图象是反比例函数y =2 x 的一部分(图1),观察图象可知其值域为(0,1].

初一数学导学案

仁和区四校联合编制导学案 七年级(上) 学校 姓名 班级 2010年9月——2011年2月

2010秋季学期初一数学1.1“与数学交朋友”(一)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编制人_钱红 _ 审核人__初一数学组____ 备课组长___ 一、学习目标: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难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2P 至5P 2、回答课本4P 的问题:说出图中的地面分别是由 形状的地砖铺成的。 三、合作探究:课本5P 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请在下列数据中选择你的步长………………………………………………………( ) A .50毫米 B .50厘米 C . 50分米 D . 50米 2.一张纸片,第一次将其撕成两小片,以后。每次将其中的一小片撕成更小的两片。则10次后,共有( )张纸片………………………………………………………( ) A .512 B . 836 C .1024 D .2048 3.用小刀截小正方体, 不可能是 ( ) A.三角形 B.四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4.小明于2008年8月20日在校门口小买部买了一包“毛毛鱼”,包装袋上标有“保质期:3个月”和“生产日期:20080515”的字样。你认为小明能食用该食品吗? (填“能”或“不能”)。 五、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字母的排序规律,???bdaba abacdbdacd 确定第100个字母应该 是……………………………………………………………( ) A .a B .b C .c D .d 2.如图,是一座房子的平面图,这幅图是由 图形组成的……( ) A .三角形、长方形 B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C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D .正方形、长方形、梯形 3.你知道“少年高斯速算”的故事吧?那么1+2+3+4+…+998+999的结果是……( ) A .100000 B .499000 C .499500 D .500000 4.给出下列算式:4333,3222,2111222?=+?=+?=+,则_____n n 2=+。 5.一组数1,10,101,1010,10100,10l001,1010010,10100100,101001000,10l001000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 欧阳家百(2021.03.07) 【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 二、自主探索(15分钟) 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 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 “对顶角”的定义呢?. 自学检测一: 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2)写出∠COE的邻补角:__; 图1 (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 (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_. 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 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 请归纳“对顶角的性质”:. 自学检测二: 1.如图,直线a,b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七下数学全册导学案 课题:5.1.1 相交线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 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的问题, 阅读课本P 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 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1)∠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 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 _O _D _C _B _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