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遗产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贵州是一个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
以下是一些贵州的非遗文化:
1. 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人弹奏琵琶,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音乐形式在贵州省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
2. 苗族踩堆节:苗族踩堆节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在广场上堆起一座高大的“堆”,然后在上面跳舞、唱歌、吃喝,庆祝丰收和生命的延续。
3. 布依族唢呐:布依族唢呐是贵州省布依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唢呐,同时唱出歌词,表达情感和思想。
4. 苗族蜡染:苗族蜡染是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是一种用蜡在布上绘制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的技艺。
这种技艺在贵州省的苗族地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
5.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音乐之一,是一种由多人合唱的歌曲形式。
它通常是在特殊的场合,如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演唱,表达情感和思想。
6.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贵州省侗族地区的传统乐器之一,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管乐器。
它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演奏,同时演唱歌曲,表达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贵州省的一些非遗文化,它们代表了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符号。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着神奇和历史的地方。
除了自然风光的壮丽,贵州还拥有丰富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这些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这个地方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贵州人民的宝贵遗产。
1. 贵阳青岩古镇贵阳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部,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镇之一。
这个古镇建于明代,在清代达到繁华,有"西南第一名镇"之称。
青岩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包括古街、古亭、古堡等。
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传统,如古代的川剧表演和古代的手工艺品制作等。
青岩古镇展示了贵州古代城镇的独特风貌,是一个重要的非自然文化遗产。
2. 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地。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战略。
遵义会议旧址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了会议的历史和意义。
遵义会议旧址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3. 黔东南侗族苗族风雨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闻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风雨桥位于侗族聚居的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木桥建筑,被誉为"东方第一风雨桥"。
风雨桥建筑优雅别致,是侗族人民传统建筑技艺的杰作。
风雨桥记录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是贵州的宝贵非自然文化遗产。
4. 铜仁大方土司城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之一。
土司城建于明清时期,是当地土司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土司城内有土司官衙、土司官府、土司祠堂等建筑,保存完好,展示了土司政权的特色。
现在,铜仁大方土司城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铜仁大方土司城是贵州省的重要非自然文化遗产,见证了土司时代的辉煌。
在贵州省,还有许多其他非自然文化遗产,如黔西南布依寨子、毕节岜沙古猿人遗址、安顺龙宫等。
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29个)一、民俗类(5个)花溪苗族跳场(花溪区)、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乌当区)、头堡棋子灯(乌当区)、高坡苗族射背牌(花溪区)、喷水池苗族“四月八”(云岩区)。
二、民间手工技艺类(14个)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个:苗族挑花制作工艺(花溪区)、香纸沟土法造纸制作工艺(乌当区);罗吏目布依族龙制作工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卡堡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乌当区)、木头寨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南明区)、布依族幡书制作工艺(南明区)、青岩玫瑰糖制作工艺(花溪区)、赵司贡茶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花溪区)、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花溪区)、青岩刺梨酒米酒制作工艺(花溪区)、花溪布依族纸染绣花制作工艺(花溪区)。
三、民间舞蹈类(4个)杨武沟苗族花鼓芦笙舞(乌当区)、小尧苗族花鼓舞(乌当区)、卡堡花棍舞(乌当区)、孟关苗族猴鼓舞(花溪区)。
四、传统戏剧类(4个)蓬莱布依族地戏(白云区)、头堡文琴坐唱(乌当区)、大寨地戏(花溪区)、青岩花灯戏(花溪区)。
五、传统体育竞技类(1个)湖潮布依族铁链械(花溪区)。
六、民间文学类(1个)花溪布依族叙事歌(花溪区)。
第二批(33个)一、民俗类(14个)花溪区高坡乡悼洞(花溪区)、新堡布依族地蚕会(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婚宴盘古歌(乌当区)、羊昌黄莲六月六民族风情节(乌当区)、东风石头寨苗族跳场(乌当区)、羊昌黄莲布依婚礼夜宴歌(乌当区)、青山苗族四月八活动(息烽县)、开阳县苗族服饰(开阳县)、布依族坐夜筳(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杀鱼节(开阳县)、开阳县苗族斗牛节(开阳县)、布依族三月三(开阳县)、布依族六月六(开阳县)、清镇中秋瓜灯节(清镇市)二、传统技艺类(12个)花溪区高坡乡苗族绣背牌(花溪区)、花溪区青岩镇豆制品制作工艺(花溪区)、新堡香纸沟卧轮式水伞手工技艺(乌当区)、偏坡布依族土酒酿造技艺(乌当区)、金华翁井麻布制作技艺(金阳新区)、朱昌酿酒手工技艺(金阳新区)、扎佐石竹蹄膀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海马明代造纸工艺(修文县)、修文龙场镇平地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修文县六桶黄金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修文县)、苗族刺绣技艺(开阳县)、窑上坪土陶制作工艺(开阳县)三、传统戏剧类(4个)新场乡可龙红灯戏(乌当区)、流长阳戏(息烽县)、禾丰地戏(开阳县)、开阳县汉族阳戏(开阳县)四、传统舞蹈类(3个)下坝岩底苗族长竹舞(乌当区)、修文县久长镇下堡村苗族舞蹈(修文县)、开阳县清水江花苗跳圆(开阳县)第五批共32项,其中新增项目31项(31处),扩展项目1项(1处)。
贵州著名古建筑介绍
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古建筑有:
1. 龙宫寺:位于贵阳市,是贵州省内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多次重修,是贵州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2. 黔南土司城: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市,是明代建立的苗族土司的行政中心,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具有独特的苗族建筑风格。
3. 贵州省博物馆:位于贵阳市,是贵州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建筑设计独特,结合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
4.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5.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安龙县,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周围有众多苗族民居和传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区。
6. 高山海子: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境内的一个独立山峰,山脚下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古建筑群与山川风景相得益彰,成为了贵州的旅游胜地之一。
以上只是贵州省内一部分著名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贵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
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新增项目152项(174处)(一)民间文学12项(13处)。
尹珍传说(正安县)、贵阳灯谜(贵阳市)、榜郎歌(花溪区、惠水县)、米花古歌(花溪区)、王阳明传说(贵阳市)、水东宋氏传说(贵阳市)、支格阿鲁英雄史诗(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高磊山传说(盘州市)、苗族婚嫁礼辞(松桃苗族自治县)、唱夜郎(石阡县)、张三丰传说(福泉市)、水族古歌(三都水族自治县)。
(二)传统音乐6项(7处)。
锣鼓引子(余庆县)、苗族箫笛曲(雷山县)、彝族呣哼(金沙县)、彝族月琴调(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苗族阿玛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苗族口弦(晴隆县、册亨县)。
(三)传统舞蹈5项(5处)。
蚌鹤舞(余庆县)、棋子灯(乌当区)、苗族抢鼓棒(白云区)、西迁葬笙曲乐舞(赫章县)、苗族回门舞(晴隆县)。
(四)传统戏剧5项(6处)。
文昌戏(桐梓县)、梓潼戏(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龙县)、目连戏(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麒麟狮子灯(施秉县)、京剧(贵阳市)。
(五)曲艺1项(1处)。
竹琴说唱(正安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3项(14处)。
少林俗家功夫(绥阳县)、畲族武术(麻江县)、侗族武术(天柱县、黎平县)、杨氏太极拳(南明区)、彝族秋千(盘州市)、苗族迦尕(六枝特区)、思南僰牌(思南县)、苗族手毽(贞丰县)、布依族“朵苟”(普安县)、布依族山龙(册亨县)、布依族“耍吉篮”(望谟县)、布依族耍猫叉(独山县)、贵州黑虎拳(贵州省非遗中心)。
(七)传统美术4项(4处)。
仡佬族刺绣(遵义市)、回族刺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土家刺绣(德江县)、布依族马尾绣(贵安新区)。
(八)传统技艺55项(70处)。
贵阳肠旺面(云岩区)、辣子鸡制作技艺(卫城辣子鸡制作技艺〔清镇市〕、阳郎辣子鸡制作技艺〔息烽县〕)、赖氏酿酒技艺(贵阳市、遵义市)、红酸汤丝娃娃制作技艺(云岩区)、香酥鸭制作技艺(云岩区)、八大碗烹饪技艺(卫城八大碗〔清镇市〕、织金水八碗〔织金县〕、遵义八大碗〔汇川区〕)、绿茶制作技艺(开阳贡茶制作技艺〔开阳县〕)、张氏配穴法(观山湖区)、“禹谟醋”酿造技艺(金沙县)、宫保鸡丁制作技艺(织金县)、羊肉粉制作技艺(金沙羊肉粉制作技艺〔金沙县〕、水城羊肉粉制作技艺〔钟山区〕、虾子羊肉粉制作技艺〔新蒲新区〕、兴义羊肉粉制作技艺〔兴义市〕)、侗族芦笙制作技艺(从江县)、波波糖制作工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屯堡银饰制作技艺(西秀区)、布依族蜡染技艺(黄果树旅游区)、蓝靛制作技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铁器制作技艺(西秀区、兴义市)、民间乐器制作技艺(水城布依族唢呐制作技艺〔水城县〕、凤冈唢呐制作技艺〔凤冈县〕、沿河唢呐长号制作技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长号制作技艺〔贞丰县〕、晴隆月琴制作技艺〔晴隆县〕)、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盘州市)、盘州火腿制作技艺(盘州市)、布依族百草酒酿造技艺(六枝特区)、水族百草药酒制作技艺(榕江县)、羊(牛)瘪制作技艺(榕江县)、苗族植物彩色染技艺(雷山县)、鱼酱酸制作技艺(雷山县)、苗族酒曲制作技艺(丹寨县)、侗族织锦技艺(从江县)、镇远素席(镇远县)、侗族银饰锻制技艺(锦屏县)、布依族银饰锻造技艺(普安县)、启蒙酸菜制作技艺(锦屏县)、油纸伞制作技艺(赤水市)、竹扇制作技艺(赤水市)、竹雕工艺(赤水市)、遵义鸡蛋糕制作技艺(红花岗区)、书画装裱制作技艺(红花岗区)、古琴制作技艺(汇川区)、习酒酿造技艺(习水县)、仡佬族古法“浇烛”制作技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黄糕粑制作技艺(播州区、瓮安县)、仡佬族酿酒技艺(仁怀市)、新舟麸醋制作技艺(新蒲新区)、宋窖酒酿造技艺(习水县)、土家族桶子屋建造技艺(江口县)、花甜粑制作技艺(思南县)、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都匀市)、匀酒酿造技艺(都匀市)、独山虾酸制作技艺(独山县)、制香技艺(土香制作技艺〔册亨县〕、手工制香技艺〔独山县〕)、水族牛角雕制作技艺(三都水族自治县)、藤编技艺(平塘县、绥阳县)、苗族麻布制作技艺(福泉市)、刺梨干制作技艺(贵定县)、布依族酿酒技艺(荔波县)、瑶族树膏染技艺(荔波县)。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省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该省的重要财富。
以下是一些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 苗族鼓藏节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是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活动。
节期为13年,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歌舞表演。
2.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歌唱形式。
其特点是无需乐器伴奏,由合唱队集体演唱,具有强烈的和声效果和优美的旋律。
3. 侗族拦路歌侗族拦路歌是侗族人民在迎接客人时所唱的歌曲,具有独特的歌唱形式和歌词内容,表达了侗族人民对客人的欢迎和敬意。
4. 铜鼓十二调铜鼓十二调是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打击乐,因有12个调而得名。
铜鼓十二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苗族长裙苗绣苗族长裙苗绣是苗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珍品之一。
6. 瑶族服饰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优良,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传统的居住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营造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雷山银饰制作技艺雷山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人民传统的首饰制作技艺,具有精湛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产品包括银梳、银镯、耳环等,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苗族医药苗族医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其治疗方法包括草药、针灸、推拿等,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10. 侗族鼓楼建筑技艺侗族鼓楼是侗族人民传统的公共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
其建筑技艺包括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占里侗族生育习俗是占里侗族人民在生育方面所遵循的传统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贵阳市文物保护名录
一、历史建筑
以下列出贵阳市内受到保护的历史建筑:
1.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上,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之一。
建于明朝,后多次修缮,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2.文昌阁: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建于清朝,是古代读书人祈求神灵保佑的地方。
其结构独特,是贵阳历史文化的象征。
3.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是明朝时期的军事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的明清古建筑群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4.天主教堂: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建于清朝,是贵阳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游客喜爱。
5.阳明祠: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而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古代遗址
以下列出贵阳市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古代遗址:
1.黔中岩溶地质博物馆: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是一个展示古代岩溶地质特征的博物馆,对于研究地球地质史具有重要价值。
2.太慈桥遗址: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是明朝时期的古桥遗址,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修文恐龙地质公园:位于贵阳市修文县,是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对于研究古生物演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4.开阳磷矿遗址:位于贵阳市开阳县,是世界著名的磷矿遗址,对于研究古代采矿技术和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
5.白沙井遗址: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是明朝时期的军事设施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其独特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得这里的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体现着当地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值得关注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保留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传统节日等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苗族的“跳花灯”活动。
跳花灯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一种祈福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段内,苗族的村寨都会举办跳花灯活动。
在活动中,人们手持花灯,绕着篝火跳舞,边跳边歌唱,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许。
跳花灯活动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苗族人民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
除了跳花灯外,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侗族的“侗寨歌舞”、“侗族长鼓舞”等,这些项目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侗族人民的传统情感和审美观念。
布依族的“原创舞蹈”、“锣鼓舞”等,还有土家族的“花灯节”、“龙抬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项目,如苗族的“侗族大武灯”、“高跷表演”等,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着贵州的文化底蕴,更让世人感受到了贵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爱。
第二篇示例:贵州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族传统为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富,前阵子又购了痛疣膏,落实行动,制备野生物品来也不停,但较为人不知的是,贵州省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是人们记忆中的高度文化,是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贵州五大世界遗产介绍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省份,其中有五个被列为世界遗产的地点,分别是黔南布依寨子、镇远古城、黄果树瀑布、贵州喀斯特、白云山。
以下是对这五个世界遗产的介绍和拓展。
1.黔南布依寨子黔南布依族寨子是布依族传统村寨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国最后的摇篮”。
黔南布依寨子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的龙里、三都、台江、雷山等地,建筑风格独特,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贵州乡村自然风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镇远古城镇远古城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南部,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建于1368年至1399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镇远古城的城墙长约2公里,城内保存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街巷等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3.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部,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瀑布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黄果树瀑布受到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影响,瀑布呈现出壮观的“一落三跳十八级”的景象,落差达77.8米,水量巨大,散发出强烈的水汽和负离子。
4.贵州喀斯特贵州喀斯特分布在贵州省南部的凯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等地,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之一。
贵州喀斯特以地貌奇特、独特的地貌景观而闻名,包括喀斯特山地、峡谷、地下河、溶洞、天坑、石林、风景线等,风景秀美、奇异多姿。
5.白云山白云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南,是中国著名的山水胜景区之一,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白云山景区包括白云峰、仙女湖、菜园坝、龙潭河、白云洞等多个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以上是贵州省五个世界遗产的介绍和拓展,这些景点的独特性、美丽性、历史性和文化性,都让贵州成为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精彩亮点贵州,这片多彩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芦笙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姿,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芦笙作为主要乐器,其悠扬的声音伴随着舞者灵动的步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舞者们身着盛装,手舞足蹈,通过身体语言讲述着苗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
无论是庆祝丰收,还是重大节日,芦笙舞都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它传递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显著特点。
侗族同胞们在田间地头、鼓楼之下,齐声高歌。
歌声中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歌颂,更有对生活的感悟。
那和谐美妙的和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对话,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而深沉的力量。
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以蜡为防染剂,在白布上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然后浸染上色。
最终形成的作品,图案细腻、色彩鲜明。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着布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水族的马尾绣,独具特色。
用马尾作为主要材料,将丝线缠绕在马尾上,然后绣在织物上。
绣品立体感强,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水族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每一件绣品都承载着水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贵州的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
演员们戴着面具,通过舞蹈、歌唱和表演,演绎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承载着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此外,贵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
火把节上,人们手持火把,载歌载舞,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吃新节则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品尝新米,感恩大自然的恩赐。
贵州的非自然文化遗产名录0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02苗绣苗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传统美术的一种重要代表,它代表了苗族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
苗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精细的绣绣绣,展现了苗族妇女独特的服饰和装饰品。
03蜡染技艺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是贵州苗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
04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村寨中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
05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由于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等原因,相当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传,但目前保存较好的有交下、巫忙、党道、南宫、反排、番召、革东、宝贡、台盘等地。
芦笙舞与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
06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07花灯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苗族芦笙、侗族大鼓舞、布依族苗族舞蹈、彝族古乐、侗族大锣鼓、布依族刺绣、苗族服饰等。
其中,花灯戏是贵州省思南县的一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08阳戏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阳戏、苗族侗族侗族舞蹈、侗族戏曲、苗族传统戏剧、侗族刺绣、苗族刺绣、苗族传统服饰等。
09傩戏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傩戏、荔波布依族傩戏、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
10侗戏侗戏是贵州省黎平县、从江、榕江等地侗族村寨的地方传统戏剧。
侗戏由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11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其产生与变化总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地形复杂,高山险地是每个布依族地区的自然屏障。
12木鼓舞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木鼓舞。
一、彝族撮泰吉: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
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字意为鬼,“泰”字意为变化,“吉”字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
其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其演出多在夜晚进行,表演形式十分独特,表演者用白色头帕将头缠成尖锥形,身体及四肢用布紧缠,象征裸体。
部分人头戴面具,所戴面具主要有五面,分别是彝族老人(1700岁)、老妇人(1500岁)、苗族老人(1200岁)、汉族老人(1000岁)及小孩。
面具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再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古朴和森严。
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
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
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词,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
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
演出中人物角色所代表的彝族、苗族、汉族等民族成份,表现了其作为区域文化历史交流中多民族间交流团结互助的重要纽带。
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撮泰吉因在一个偏远并切相对狭窄的区域流传,保存比较完好,但传承纽带相当脆弱,急需抢救保护。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间信仰类(6个)
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独山愿灯(独山县)、布依族扫寨(都匀市)、仡佬族毛龙节(石阡县)、盘县地坪乡彝族毕摩祭祀文化(盘县)。
二、民间音乐类(6个)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布依铜鼓十二则(贞丰县)、盘江小调(关岭县)、铜鼓十二调(镇宁县)。
三、岁时节令类(11个)
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清水江杀鱼节(福泉市)、水族端节(三都县)、水族卯节(三都县)、查白歌节(兴义市)、赶毛杉树(安龙县)、大狗场吃新节(平坝县)、水城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水城县)。
贵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看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建筑到神秘的民俗,从壮丽的自然景观到精湛的手工技艺,无一不让人为之着迷。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贵州的镇远古城。
这座古城坐落在舞阳河畔,四周皆山。
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图古城风貌。
镇远的古街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
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都保存得较为完好。
走在镇远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上千座苗族特色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
夜晚,千户苗寨灯火通明,犹如繁星点点坠落人间。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苗族的歌舞表演,品尝到特色的苗族美食,如酸汤鱼、苗族米酒等。
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更是令人赞叹,那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无不展现出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建筑和民俗,贵州的海龙屯土司遗址同样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海龙屯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它见证了古代土司制度的兴衰,其城墙、关隘、石道等遗迹,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军事防御体系。
站在海龙屯的废墟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之声,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贵州的侗族大歌更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音乐,其歌声婉转悠扬,和谐动听。
每逢节日或重要场合,侗族人民就会唱起大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贵州的织金古建筑群同样值得关注。
织金古城山清水秀,古迹众多。
其中,以财神庙、东山寺、鱼山等古建筑为代表。
财神庙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巧妙,是国内罕见的古建筑。
织金古建筑群融合了汉、彝、苗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贵州特色历史文化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云南、四川、湖南、重庆等省市的交汇处,是中国山地区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贵州特色历史文化的一些介绍:1. 侗族文化贵州是侗族聚居地,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侗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
侗族文化是贵州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包括侗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还经常用于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
2. 风景名胜区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观包括黔东南三江侗族风景名胜区、贵州荔波天生桥、九龙洞风景区、贵阳花溪公园等。
这些景观体现了贵州省的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并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3. 历史遗迹贵州省还拥有许多历史遗迹,这些遗迹是贵州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历史遗迹包括黄果树瀑布、陵水古城、纳雍龙宫、贵城古城等。
这些遗迹记录了贵州省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贵州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资源优势贵州省还有许多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包括贵州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有色金属产区和农产品产区,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
这些资源为贵州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5. 传统文化贵州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系统。
这个文化系统包括贵州省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宗教和美食等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包括歌舞、戏曲、民俗、民居、传统手工艺和饮食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是贵州省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于举办“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巡回展览”的申请
贵州省博物馆领导:
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全国各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和宣传活动。
欣闻文化厅也将主办这样的大型活动,这对于宣传和保护贵州多彩瑰丽的民族文化又是一次大好时机。
我们是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分属文化保护、博物馆、影视三个方向),也是一群有志于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热血青年,在学校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们成立了“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保护协会”。
在这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我们协会将在校内开展自己的活动。
但是,我们尤其希望这次由文化厅主办的大型展览宣传活动能够及时走进各高校,使文化保护意识更加深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灵,同时,也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广泛参与,提升专业素养,所以,我们热切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愿领导同意让我们协会人员在“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现场担任解说、保管、维持秩序等任务,且能大力支持我们拟定在全省各高校内进行的“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巡回展览”。
一、巡回影展目的
我们认为借助这样一股特殊的文化热潮,在各高校举办文化遗产巡回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扩大文化视野,而且,可以进一步满足各高校大学生接触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需
求和热情。
它将扩大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各高校大学生中的舆论影响,营造高校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并力争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文化保护中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献计献策。
二、巡回活动内容
本次巡回展以博物馆的“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品为主,附加由我协会准备的联合国、中国、贵州三个级别下发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条例文件通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知识。
“文化遗产日”的相关内容,以及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方式手段措施等。
1、活动地点
主要拟在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宝山校区)、贵阳医学院等高校。
2、活动时间
拟在博物馆展出结束后,即6月 10~20日之间。
3、活动组织者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保护协会全体会员及各高校社团相关人员。
三、巡回展览活动计划:
拟在省有关领导批准后,由我协会全体会员进行准备工作和具体开展。
1、以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保护协会的名义向各高校发出“巡回
展览”的倡议书,此项内容由协会会员分头完成。
2、博物馆为贵州民族学院师生提供一次义务展出,场地由贵州民族学院提供。
3、制作宣传横幅(“纪念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保护文化遗产从我做起”。
)
4、由我协会为省博物馆举办的“贵州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挑
选实干、责任心强的解说员、保护展品人员、维护秩序人员,并切实按博物馆的要求行动。
5、迅速与以上高校的校团委及大形式联合会取得相关联系,并落实场地和展出时间。
6、如实归还展品。
7、总结巡回展活动得失,递交相关部门。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保护协会
200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