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全面版
- 格式:ppt
- 大小:985.50 KB
- 文档页数:26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局部转战湘南,局部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开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根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根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根底,使根据地不断稳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开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开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1)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根底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湘潭市江南中学王冬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
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
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一.南昌起义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2.时间:1927.8.1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1.时间:1927.8.72.地点:汉口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1.时间:1927.92.领导人:毛泽东3.目标:长沙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井冈山革命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右倾:保守妥协退让三.工农武装割据(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1930年至1931年底,红一方面军连续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集11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以鲁涤平为总,怀念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一次"围剿"。
当时,红一方面军约4万人,苏区扩大到近20多个县,面对强敌进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接受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了"诱敌深入"方针。
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红军东渡赣江,退至苏区中心。
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后,急于与红军主力决战,但由于红军后撤而一再扑空。
敌军深入苏区后,红军和游击队不断袭扰,苏区人民坚壁清野,致使其疲劳沮丧,补给困难,弱点不断暴露;而红军主力则依据苏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做好了大举歼敌的准备。
12月30日,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全歼了冒进龙冈的敌"围剿"军主力第18师,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
接着,又于1931年1月3日,在东韶全歼敌第50师1个旅。
其他各路敌军狼狈溃退。
两次作战,共计歼敌1.3万人。
这样,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即被粉碎。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是红军在战略转变阶段以运动战方式歼敌的第一次战役行动,为以后各次反"围剿"作战积累了经验。
4月,蒋介石又纠集了18个多师共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和"分进合击,互相策应"战术,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发起第二次"围剿"。
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退至苏区前部持重待机。
随后,采取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5月16日至5月30日,由西向东横扫,在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连打5个胜仗,转战700余里,歼敌3万人,缴枪2.2万枝,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二、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