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课堂笔记《纪念白求恩》这一课让我们认识到了白求恩医生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做到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白求恩的生平经历白求恩是加拿大的一位外科医生,他在二十世纪初期到中国从事医疗工作,先后在浙江、山西等地为中国人民治病救人。
在抗战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延安给毛主席等革命领袖做手术,同时带领着一支医疗队为战斗人员进行医疗救治。
他被誉为“白衣天使”。
二、白求恩的高尚品德白求恩医生一生坚守着医德、人道、国际主义的信念,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先后在中国从事医疗工作长达14年,除了进行手术治疗外,还积极开展医学研究,开设学校培养医学人才。
在抗战期间,他义不容辞地为战地伤员进行医疗救治,活跃在战场之上,不辞辛劳,不怕牺牲。
他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他始终坚定地执着于医疗事业。
三、白求恩的伟大贡献白求恩医生的贡献不仅于此,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许多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提高了中国的医疗水平。
在广大医生的心中,他永远是一面铿锵的旗帜,他的思想精神和医学成就激励着医界人士不断追求卓越。
四、为白求恩医生点赞白求恩医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无私奉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精神风貌,以及他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体现我们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向白求恩医生致以最高的敬意和青睐,让他的精神继续传递,激励和鼓舞每一个人。
五、白求恩的医疗精神白求恩医生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代表医疗精神的符号。
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中广为流传,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他一生临床实践丰富,不仅治疗了许多传统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还有着较高的成功率。
白求恩医生是一个爱心和责任心极强的人,他的敬业精神、献身的精神以及人道主义客观使他成为了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成功的标志。
他为患者奉献,并且热情地介绍给医科学生们。
部编版七年上册语文《纪念白求恩》知识点课文内容: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中心论点: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分析议论文中的叙述与记叙文中的叙述有何不同?“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纪念白求恩》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魄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面,表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作品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本文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诺尔曼·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1938年到达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
在那里,他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病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在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以示怀念。
知识积累1.殉.(xùn)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2.热忱.(chén):热情。
3.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4.冷冷清清:这里是冷淡的意思。
5.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感情。
6.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益,更。
7.一班:文中是一些的意思。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9.鄙.(bǐ)薄:轻视。
10.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11.派遣.(qiǎn):委派,打发。
12.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13.纯粹.(c uì):不搀杂别的成分。
本课中指白求恩高尚的人格是纯粹的。
14.漠不关心:态度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纪念白求恩》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深刻的立意: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
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1.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
这三个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本文结构简明。
全文共4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
第1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
文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
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
《纪念白求恩》——先叙后议,思路缜密夹叙夹议是一种叙述与议论有机穿插的表现手法,写法上灵活多变,先叙后议是其中的一种。
《纪念白求恩》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在很多段落中都采用了先简单叙事,进而在叙事的基础上生发议论的写法,缜密的思路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读者全面了解白求恩的感人事迹,深刻理解纪念白求恩的重要意义。
课文示例【示例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一段文字先记叙白求恩的国籍、年龄及来华的原因等,接着用“这是什么精神”设问,引出第一个论点。
先叙后议,思路清晰。
【示例2】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一段文字作者先叙述了自己与白求恩交往中的会面与通信之事,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议是在叙的基础上的自然升华,行文自然。
技法点评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简明概括,充当论点的根据,是为了议论服务的,区别于记叙文中的叙事。
议论文常见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即围绕某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分析问题,即对已经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解决问题,即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或强调,或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
仿写练笔【练笔1】考试失利时,我们常常只知道伤心和后悔。
其实,此时的我们该做的是努力寻找错误根源,并将其改正,从此更加勤奋地去学习。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纪念白求恩》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5课文学常识整理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牵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第十五课《诫子书》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
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纪念白求恩》课文讲解这是一篇教读课文,在完成单元整体任务方面承担很重要的功能。
既要在人文性方面做足文章,让学生充分学习白求恩的伟大品格,又要在语文能力和阅读策略上使学生获得提升。
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三方面的价值:其一,训练圈点勾画。
文章内容很精粹,语言简明,要言不烦,线索明晰,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语,很适合训练圈点勾画。
文中有些精彩的语句,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勾画出来,反复阅读,并写点个人感受;有些句子运用特殊句式,或者运用排比修辞,态度斩钉截铁,旗帜鲜明,充满热情洋溢,可作为文笔精华的内容画出来。
还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点,做一些专项的圈点勾画练习。
比如文章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分别圈出相应内容,梳理白求恩的行状、作者对其品质精神的概括、作者对他的情感等;再如,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既有正面的对于白求恩精神的阐发,又运用俭省的笔墨描摹反面的典型,可以用不同的线条分别画出正反的内容,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白求恩精神品质的可贵,以及作者弘扬白求恩精神的现实针对性。
其二,思路明晰,条理分明。
课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写作思路可概括为“叙—论—颂”,明晰而有条理。
一开始叙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引出对其国际主义精神的论述;接下来专门论述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处处结合正反两面展开论述;最后一段,先是叙述与白求恩的交往,暗含未能多多交流的遗憾,接下来抒情,表达个人痛惜之情,最后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用一个排比句高扬其品格而收尾。
这一点的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一和三完成。
其三,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
这是一篇议论文,其语言简练、鲜明、有力,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现在句式上,文章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且句式整齐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
例如结尾部分,作者运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一组排比句,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感情真挚,句式流畅,极富号召力。
《纪念白求恩》知识点详解【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派遣(qiǎn)纯粹(cuì)晋察冀(jì)鄙薄(bǐbó)殖民(zhí)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文中指心胸、思想、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热忱:热情。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冷冷清清:冷寂而凄凉。
文章中是冷淡的意思。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纯粹:文中指单纯地,单单。
漠不关心:不在意,非常冷淡。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一班:文中是一些的意思。
实践:文中指实行。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
五、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
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六、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纪念白求恩》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
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
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
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2.文题诠释《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3.文章主旨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4.内容解读本文的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1.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2.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3.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
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叙事简洁,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
《纪念白求恩》知识点详解【基础知识精讲】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殉职(xùn)狭隘(ài)热忱(chén)拈轻怕重(niān)派遣(qiǎn)纯粹(cuì)晋察冀(jì)鄙薄(bǐbó)殖民(zhí)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文中指心胸、思想、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
热忱:热情。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用两三个手指夹取东西。
冷冷清清:冷寂而凄凉。
文章中是冷淡的意思。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纯粹:文中指单纯地,单单。
漠不关心:不在意,非常冷淡。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变动。
鄙薄:轻视。
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一班:文中是一些的意思。
实践:文中指实行。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
五、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
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六、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初一语文第12课讲解一、作者介绍本文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二、文章内容解析1、文章结构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1)引言: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和来华背景。
(2)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3)阐述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4)阐述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3、重点语句解析(1)“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赞扬和肯定。
作者通过强调“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来突出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认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2)“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成为对人民有利的人。
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品质的要求。
(3)“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这句话是对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赞扬。
作者通过强调白求恩的职业身份和他在医术方面的成就来突出他对技术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也表明了作者对于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重视。
三、知识点总结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专题12纪念白求恩-毛泽东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98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沁园春·雪》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白求恩简介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他于1939年11月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二、基础知识殉职狭隘热忱拈轻怕重派遣纯粹晋察冀鄙薄殖民见异思迁精益求精三、理清思路1.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根据重点句归纳出各段的要点。
讨论并归纳:第1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2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3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4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各段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纪念白求恩》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字润之,笔
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
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
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
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
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
热忱:热情。
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
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鄙视菲薄,轻视。
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
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第②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③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第④段):表达对白求恩的悼念之情,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作用?
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
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
通过对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句中“每一个”“一定”这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这两个限制词用得十分精当。
“每一个”在句中概括“共产党”的全体,表示无一例外;“一定”跟“要”
连用,表示决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两个词语气极为坚定,强调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6.文章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六、课文主题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