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13.《第一次抱母亲》

四年级13.《第一次抱母亲》

四年级13.《第一次抱母亲》
四年级13.《第一次抱母亲》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3。《第一次抱母亲》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疚”字,学会并规范书写“脖、摔、瘦、翻” 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积累由生字组成的重点词语“愧疚、翻山越岭、突发奇想”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顺序,概括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三处“没想到”,感受作者内心情感变化。

3. 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4.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母爱伟大”的作文,和同学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和三处“没想到”体会母亲为家庭的无私奉献,感悟母爱的伟大。2.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1.理解“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激发我们对母爱的报答。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读,感悟母爱的无私和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整体感知环节,根据课题和教师提供的提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悟“愧疚、翻山越岭”的真正含义。并借助于音乐、图片等多种手段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报答。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预习单

学生: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人,是她给了我们生命;是她教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是她,含辛茹苦,只是为了我们的幸福。这个人是?(齐说)(播放抒情的音乐和一张张生活中体现母爱的图片。)

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有关于母亲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领悟和回报母爱的。

2.板书课题,指导:“第”是竹字头,“抱”上面的横折钩要短一些。

3. 齐读课题,说说你通过题目知道了什么?(第一次,抱,母亲;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我第一次抱母亲。)

4. 质疑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作者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抱的母亲?

作者为什么抱母亲?

抱母亲有什么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

2.检查预习生字词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针对学生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了为止。

(2)重点指导“摔”“瘦”都是翘舌音,“疚”读作“jiù”。

(3)默读红色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①“脖、摔”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摔”的右边第一横要短一些。

②“瘦”是半包围,病字框的横要短一些。

学生再在田字格里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

3.检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不正确的词句,切实读通读顺为止)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课文先写了“我”抱母亲的(),接着又写了(),最后写“我”突发奇想()

(4)交流:按照“抱母亲的原因—抱母亲时的感受—抱母亲入睡”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抱母亲的原因(1)

抱母亲的感受(2、3)

抱母亲入睡(4、5)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直入主题,感受第一次抱母亲

1.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1)学生自读课文,划下相关的语句

(2)交流:(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的语段)

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圈出“我”的动作。

2.你们看,通过我们的思考,我们发现课题虽然叫“第一次抱母亲”,而实际上,“我”却用了两种不同的姿势!你们能把其中的不同姿势读出来吗?

(学生再读两段文字,课件显示出语段中的动词)

这一抱抱出了怎样的感受?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词语。并讲评指导,齐读积累。

2.读题导入

(1)谁愿意把课题再读给大家听听?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三种重读的情况,师相机引导理解不同的重

音突出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2)师读课题,强调“第一次”,这是一个关键词,说明作者文中记下的这“一抱”是很特别的,是头一回啊!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课题。

(二)感悟“抱”中之情,走进“我”的心灵

1.关注“第一处”,感受“我”的心情

引导: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让我们再来品一品文中第一处写“我”抱母亲的句子。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1)指名读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理解。

(2)通过这一抱“我”知道了什么?(母亲很轻)以前“我”知道吗?哪个词语说明了这一点?(没想到)

“没想到”就是意料之外的,不知道的。如果不是母亲生病住院,如果不是轮到我守护母亲,如果不是护士要换床单,如果不是这一抱,“我”依然怎么样?(引导学生说不知道母亲这么轻。)

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

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接: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接: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接: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指名读)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一起读好这句。(齐

读)

2.品读关键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当“我”使劲一抱差点摔倒的时候,当护士责怪我使劲大的时候,当“我”知道母亲最重时只有89斤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表示我心情的句子。

(1)电脑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①谁来读读这两句。

指名读并评议。

齐读。

②出示第一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和上文的哪个词语相照应。(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

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

2.母亲竟然这么轻,那母亲现在会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引导从母亲的话中猜测:此时的母亲体重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来斤)

说说自己有多重?母亲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难过)

3.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齐读)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

过渡:“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呢?默读第二小节画出有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写在旁边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圈画、注释。

2.小组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探究“我”为什么那么难过?

3.集体交流理解。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1)指名读。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翻越很多山头。)同学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山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身上最多也就背个小背包,就这样已累得气喘吁吁。再看看“我”的母亲,母亲总是手里(引读……)。

母亲翻山越岭容易吗?齐读“翻山越岭” ( 要读出仿佛看到了母亲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还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正在艰难地翻山越岭。) 我们一起跟着母亲翻山越岭。(齐读第一句。)(3)出示: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①“年复一年”是什么意思?(一年又一年)。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这样辛苦的日子很长,母亲一直在付出)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②课件出示: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展开想象同桌交流。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4)出示句子: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①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是啊,母亲多么疼爱我们啊,请同学读一读这句,感受母亲的爱。

过渡:从小到大,重担都是母亲一个人挑的。可是母亲叫过苦,喊过累吗?从来没有。所以,

母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力大无穷。

②从这一句中你还可以感受到了什么?(母亲含辛茹苦,毫无怨言)

母亲如此坚强,如此能吃苦耐劳,在我的眼里,她是高大的,她是力大无穷的。

③指导朗读:是呀,母亲用她瘦小的身躯承受了那样的重担,而现在她却?(学生接:病了,住在医院里。)我的心情怎么样?(难过)试着把作者的这种难过、心疼读出来。

(5)出示句子: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①又是一个“没想到”。指名读。

②引导领会“担子”的深层含义:母亲肩上的担子仅仅指的是100多斤的重物吗?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繁重的家务活、下地干活、外出挣钱……)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的担子是那么重!

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母爱的力量)是呀,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啊!这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啊!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我”和妹妹越来越大,越来越重,母亲还是年复一年,“肩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走过这弯弯曲曲的山路。

(6)示出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同学们,你们看,承受了这么多苦和累的母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病床上的老母亲,回想起过去的事,此时,“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难过、愧疚、崇敬。板书:愧疚)

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愧疚的心情涌上心头。

指导朗读:带着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之情再来读课文。

此时的你们我想一定很想对这位母亲说:母亲你真是------

连护士也动情地对母亲说:“大妈,你真了不起!”面对赞扬,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

3.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说说你的理解。(每个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

(2)其实,母亲的艰辛,又岂是这简简单单的两个词能概括的!(用上你的第二只眼睛)引导想象:

在狂风暴雨中,母亲在烈日炙烤下,母亲在寒冬腊月里,母亲(学生写话,交流)

4.小结:再次强调,理解“难过”

是啊!每个母亲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都用那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让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而文中的我竟然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生答)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的感受怎样?(难过,愧疚)

5.挖掘文本内涵,联系自己的母亲

(1)孩子们,也许我们的母亲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不用肩挑重担,但在的你记忆里,还存有这些画面吗?(课件出示一组画面:平凡的母爱播放阎维文的《母亲》)

a给孩子喂饭b送孩子上学c给女儿扎头发d安慰孩子e看孩子学走路……

这一幅幅平凡得近乎被我们忽略的画面,不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吗?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娘。

(2)爱要大声说出来!此时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把它快速写下来,

(三)定格动人画面,体味其中深情

1.文中的“我”,也终于从这个让他“差点仰面摔倒”的一抱中,顿悟出母亲的爱,和母亲的坚忍,更感到母亲这一辈子生活的艰辛!

引读:于是,他突发奇想:――(生跟读,指导朗读)

2.一个儿子抱着自己母亲的动人画面就在此刻出现了:师配乐朗诵“我坐在……”

配乐课件出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互相依偎的母子吧!(生读,配乐)

3.再引读最后一句“……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

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水啊?(幸福、激动、欣慰、感动、甜蜜的泪水)

4.这样的画面,不论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此刻,在这安详的寂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5.指导朗读。儿时,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今,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给了母亲第一次爱的回报。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受这人间最真挚、最纯美的真情吧!齐读第五自然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第一次”对比“无数次”从小到大,母亲抱过儿子多少次,而儿子长这么大,却是第一次;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母亲对儿子的爱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一个孩子,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啊!老师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当孩子第一次抱母亲时,内心怎能不?(引导学生说,激动不—)呢!

最后齐读课题。

2.孩子们,现在的你们还小,不可能,也不必去抱自己的妈妈,但老师希望,《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能永远留在你的心里,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的亲人老去时,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别忘了伸出你拥抱的双手,就像小时候,他们抱你那样……(播放《感恩的心》)

(五)拓展延伸。

从你们凝重的表情中,从你们晶莹的泪水中,我感受到了此时你们的心中激情澎湃,你可能想到了妈妈平日里对我们的照顾,可能想到了我们是如何的对待她的。也许我们的心中有愧

疚、有感激、有报答的想法。请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向作者那样把心中对母亲的感情写出来吧。(六)布置作业

详细叙述一件母亲为我们做的事例,歌颂妈妈的伟大抒发对妈妈的热爱之情。

七、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难过愧疚)无数次(疼爱、关心)

我抱母亲

感恩怀念无私、伟大

八、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1.“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入文字,领会文意,真正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努力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语言文字。如我抓住“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担的重量。然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蕴意,从而感受母亲的辛劳,母爱的伟大和无私。2. 围绕“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紧紧抓住三处“没想到”教学,并在下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逐步溶解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缺少对课文写法方面的引导。

教学建议:《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美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文字,领会文意,真正理解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可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手段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

附《第一次抱母亲》学习单

班级:姓名:

一、我会识,我会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2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脖摔瘦翻

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瘦小仰面责怪摔倒翻山越岭

脖子闭上轮流愧疚突发奇想

二、我会读,我会想。

1.给课文标自然段序号。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我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知道了

我不明白的问题是:

三、我会观察,我会记录。

记录某一天妈妈为我做的事以及我为妈妈做的事。

山亭区店子镇罗营小学张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后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金色的鱼钩》课后题及答案 一、先补充词语,再回答问题。 喜出()外热气()()目不转()无边无()1.描写神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我能写出与它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词语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赏析句子。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表示神态的短语可以看出,老班长吃这些草根和鱼骨头是非常困难、痛苦的。“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既表明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表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

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1.“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________的心情。 3.“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对老班长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班长认为“我”表现得不够坚强,所以批评“我”。 B.这是老班长对“我”的批评,不让我暴露秘密。 C.“我”明白了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后,心里过意不去,老班长劝“我”不要放在心上。 4.选文表现了老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品质。 四、读材料,结合本课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在新时代,为什么还要重走长征路”。 6月1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活动自启动以来,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网友纷纷表示,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精神,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长征永远在路上。(摘自《人民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猫》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猫》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课文原文】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 满月的小猫们就更好玩了,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__________ 本文作者老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 1、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就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既警觉又有决心和耐心,所以说它在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一次抱母亲优秀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第一次抱母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从小到大,妈妈抱过我们无数次,在妈妈的怀里,我们感到是那样的(温暖、安全)。2.那你有没有抱过你的妈妈呢?抱自己的母亲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瘦小重担力大无穷翻山越岭难过愧疚突发奇想轻轻摇动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3)文中“我”突发奇想想干什么呢? 2.过渡:第一次抱母亲,是在什么地方?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我”又是什么感受?现在请打开书,认真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第一次抱母亲,我感到怎么样?(难过、愧疚,更多的则是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那么母亲呢? 3.是啊,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我对母亲的情!第一次抱母亲,抱出了母亲对我的爱!现在,请你大声地、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4.学生再次深情朗读。 5.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请同学来分小节读读课文。(指名分小节读) 【适时指导、提示一些语句注意点: " 赶紧" 读说的话速度快一些,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一种关爱之情。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 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 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百)上背(b B)着妹妹”。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感人的最后一段。】 四、品读课文。1.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

幸福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幸福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导读:幸福的那一刻作文600字篇1 幸福就像颗无形的种子看不见摸不着,当你感觉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生根发芽。甜蜜的露水滋润它根深蒂固,痛苦的雨珠则会让它茁壮成长。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天空上,紫色的晚霞笼罩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水面上一缕缕银光若隐若现。一丝丝柳絮在那晶莹剔透的水面怡然梳妆。 鸡鸣声中黎明已至,与母亲在渔船上嬉戏。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母亲在船旁采摘着初熟的藻荇。我与她在潺潺流水的激荡涌浪中唱着歌谣。母亲缓缓回首,是一张憔悴而苍老的脸庞。但不乏温情与柔美。令人如同沉醉在沁人心脾的花海一般幸福。昨天同父亲发脾气,今天刚起床。便看到母亲向我款款走来,脸上带着久违的微笑,双手端着一杯温热的牛奶,显得那么慈祥与和蔼。我疑惑不解,难道母亲不生我的气?她用轻而快的话语说:“别再伤心了,因为你还有我。”然后她将我拥抱在怀里。一刹间,我感觉很温暖。突然心中有种似曾相识,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一般。其他的都不再重要,时光也似乎永远停在了这一刻。有个东西已经悄然种在我心里。她冲我微笑,那笑容十分纯洁,却又显得幸福与甜蜜。 幸福在她的笑窝里赫然绽放,这幸福的笑窝十分迷人,仿佛就在那一刻发出了芽儿般。爸爸也是爱我的,而我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那盛着牛奶的玻璃杯,竟在太阳下熠熠生辉,折射出炫丽而幸福的七

彩阳光。它哺育了迷茫的我,沉思的我,沸腾的我。使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使我明白了幸福的真谛。 为什么幸福的那一刻总会心暖?因为那便是幸福之花绽放前的 光彩。 幸福的那一刻作文600字篇2 让我感到最幸福的那一刻是短暂也是有力的。 事情是这样的,这次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世 界性的活动有许多来自各地的人来次参观。 在今年八月二日星期一,妈妈带着我去看世博会,在世博园外要等,在世博园内要等。在这严酷的夏天去等,那真是热。 第一天,我们在浦东这边玩,浦东主要是是世界各国的自建馆,单单第一天,我们才玩了二十几个馆。第一天虽然充实,但不是那么的快乐,我收获的知识是有不少,但并没有第二天快乐。 第二天,我们一开始在浦东看完瑞士馆之后,就去浦西玩。在浦西那边我们看了城市未来馆、日本产业馆与城市足迹馆。在日本产业馆等的时间比较长,在日本产业馆有福袋,每人都发了一个袋子,里面会有许多许多的东西,如果在你的福袋里发现有“世界最舒适卫生间”邀请函,你将会在最后看见那里。日本的科技可真发达,但是大部分都是看电影之类的。我们看了生命之心……妈妈一开始说我没有,她也没有,等我们走到最后,看到最后,我们看见了世界最舒适卫生间。妈妈站在那里拿着福袋仔细找一找,发现我的那个袋子有这个邀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课后作业及答案 1.让生字走入语境。 (1)炎dì()不但是农业之神,而且是医药之神。 (2)古语yuē():“nì()子如杀子。”意思是:过分疼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2.选字填空。 [返版] ()回()本()权迷途知()[衔街] ()来()道()坊()接 3.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衔:①用嘴含,用嘴叼;②心里怀着;③职务和级别的名号。(1)他在抗洪抢险和地震救援中屡次立功,军衔.一再提升。()(2)衔.泥的飞燕迎来春日的暖阳,为我们送来和煦的春风。()(3)关汉卿的元杂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次我看到“窦娥衔.冤”这一场都不禁为窦娥鸣不平。() 4.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炎帝之少女”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孟浩然之广陵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久而久之 D.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5.下面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B.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以/堙于/东海 6.书读百遍,而义自见。几个同学读完课文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在正确的理解后面打“√”。 (1)晓云:《精卫填海》这个故事非常动人,充满神奇的想象力,用离奇的手法教给我们道理。() (2)小林:精卫鸟非常执着,坚韧不拔,表现出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3)小凡: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根本就不能把大海填平。《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量力而行。()7.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结合对古文的理解,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换成合适的字词。(填序号) A.溺 B.故 C.堙 D.少女 ①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要注意安全,防被水淹没事件发生。() ②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 ③晶晶生病了,因此今日不能做学校的领操员。() ④乌鸦叼来许多石块,填塞在瓶子里。() (2)故事的主人公是。精卫填海的原因是,精卫填海的过程是。(引用原文的话)

父母的心精选作文七篇

父母的心精选作文七篇 篇一:父母的心 相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一位父母亲最大的殷切心愿和亘古不变的期盼与热切的希翼。又迈进了新的一年,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懂事。而父母的爱却任由年龄的增长仍然至始至终的伴随在身边,不曾增加,也不曾减少。 得以认真的观察他们,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的奔波与朝朝暮暮的繁忙:母亲,想象中的一头乌发如今却已能随手拨出几丝银霜的银发,虽用“几丝”来形容,可此时却是那般的夺目,那般的透人心弦。我的心酸了,我悔,我悔我从来没有如此认真的观察过那头梦中的“乌发”,没有彻彻底底地发现过它的变化。父亲,饱经多年的风霜雨雪与劳劳碌碌,使那原本牵着我小手的温馨p温暖的大手,任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磨损,如今已满是茧痕。再次握起那熟悉却生疏的大手,扎手的茧子使手心一阵刺痛,我想,刺痛的不单单是我的手。 而这些,似乎在讲述着一个个足以令我无数次感动的故事,又似乎在演绎着不悔的人生,在昭示着一种责任。无怨无悔,永不放弃,一如既往的坚持。 相信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然而我似乎在刚出生时就感到很富足,因为我有父母给予的满满的财富——一笔永远述不完的爱,这种爱有如大海般博识和深沉,足以让我在何时何地都

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这种爱恰似挺拔的高山,雄浑p壮丽,足以让我体验到它深沉的重量,凝聚着多少心血。精选作文 虽然没有过多的话语,也没有那令人崇高的哲学与历史,更多的是沉默不语,和那充满期盼p希冀与祥和的双眼,但好比“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份默默支持的力量,似乎平凡,却一直鼓励着我,给我力量p信心与勇气一直昭示着我,让我永无止境地勇往直前一直鞭策着我,让我这般坦然的面对路上的坎坎坷坷,颠簸流离一直给予着我,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欢乐与感激。 父母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父母是高山,任我尽情的跋涉父母是茫茫的大海,让我用生命去遨游父母是片天空,另我展翅于蓝天白云间。精选作文 有一句话颇令我感动:“我们是风筝,一心想飞上蓝天,给我们的力量恰是那根紧扯着我们的线??父母的期望和思念。”惟有走得越远,飞得越高,活得越精彩,在线那头的父母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与欣慰。 篇二:父母的心 若我们是小草,则父母就是替我们遮风避雨的苍天大树;若我们是小花,则父母就是滋润我们身心的甘霖;若我们是太阳花,则父母就是引领我抬起头向前进的太阳。 常常听到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但那都只是从故事上听到的,而这次的“故事”让我亲身领会到那最真切的父母的心。 记得有次回到家做完作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般的开心,突然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精卫填海》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dìnìshuǐfǎn huítóu xián míng yuē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的选择正确注音。 少女________(shǎo shào)名曰________(rì yuē) 故为精卫________(wéi wèi) 3.辨字填空,组词语。 (1)曰日美其名________ ________记 (2)违伟________反________大 (3)弱溺________亡微________ (4)古故________诗________事 4.形近字组词。 帝________ 曰________ 溺________ 衔________ 返________ 旁________ 日________ 弱________ 街________ 反________ 5.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1)名曰女娃。________ (2)溺而不返。________ (3)故为精卫。________ (4)以堙于东海。________

6.给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横线上。 衔:①用嘴含,用嘴叼;②心里怀着;③职务和级别的名号。 他在抗洪抢险和地震救援中屡次立功,军衔一再提升。________ 衔泥的飞燕迎来春日的暖阳,为我们送来和煦的春风。________ 关汉卿的元杂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次我看到“窦娥衔冤”这一场都不禁为窦娥鸣不平。________ 7.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 8.课文整体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________而填海,用西山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________的故事。 二、阅读理解 9.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________女娃。女娃游于________,________,故为精卫,常 ________,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3)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我的母亲读后感400字

我的母亲读后感4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的母亲读后感400字(一) 读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之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这篇文章。说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使这篇文章在我的脑中总是余音绕梁挥之不去。可能是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又都是那么伟大的缘故吧。经过这许多年后,再次到网上找到这篇文章,又仔细地温习了一次。这文章是相同的,但由于我人生经历不同了,感触也有了新的改变。 小时候,妈妈是天。由于有妈妈的存在,做事情时总是有仗义,这构成了我自信的基石。每当害怕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保护,便不怕了。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只要想到有妈妈的帮助,便有了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每要当犯错误时,只要想到妈妈会生气的,便停止错误的妄想而克制住自己的行为。 我的妈妈是幼教老师,她的梦想是写一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她总跟我说,希望我长大后有出息,到时候就可以为我写一本书,写一本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书。可是我知道我并不聪明,每当老师讲高深的问题时,我总是反应很慢,每当考试时,我总是非常紧张非常害怕。妈妈告诉我笨鸟要先飞,勤能补拙。妈妈也知道我没有别的孩子聪明,可是她总是让我向聪明的孩子学习,可是有时候有总东施效颦的感觉。妈妈让我向伟人学习,结果我向马克思学习不收拾屋子,向牛顿学习

不会做饭,向爱迪生学习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厌其烦的向老师提问。结果我的初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高中会学到;高中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到大学会学到;大学老师告诉我,这些知识还是要自已研究吧。 小时候我非常迷信妈妈的话,我认为我妈妈是老师,我妈妈告诉我的知识一定是对的。有一次我和老师犟一个文字的读音问题,我底气十足的告诉老师,这是我妈教我的,不会错的。后来经过查字典,证明是我错了。是我妈告诉我的知识是错的。这是我第一次对我妈妈的话产生怀疑。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要谨慎和女孩交往,不许对女孩子笑。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克制自己尽量不要对女孩笑。结果我连心中曾经喜欢过的女孩长得什么样子都记不得。妈妈告诉我看人要看心灵美,不要注重外表美。结果我找了个不漂亮的女朋友时,妈妈却问我,你为什么不找个漂亮女孩啊?从此我开始疑惑我妈妈对我的忠告了。 小时候总是觉得妈妈不理解我,每天对我说的话几乎都一样。“你要好好学习。”“你怎么还不学习?”“怎么又玩了?快学习去!”其实有时我已经学得很累了,可是由于妈妈不认为我学累了,所以还得继续学下去。有时真是挺痛苦的。 我家在家村,可是我的爷爷家,姑姑家,叔叔家都在市区居住,而且都是住的楼房。于是我问妈妈:“妈妈,我们家什么不能住上楼房呢?”妈妈告诉我:“你好好学习,长大了考大学,然后上班挣钱了,就能买起楼房了。”我又问妈妈:“那得多少年啊?”妈妈无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3课

1. 按要求默写。(7分) A.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B.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E.____________ 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F.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H.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2分) A、攒(zuǎn)动称(chèn)职咀嚼(jué)随声附和(hè) B、惬意(qiè) 骊(lí)歌炽(zhì)痛病入膏肓(huāng) C、恻(cè)隐荫庇(yìn) 狼藉(jí)叱咤风云(zhà) D、晒(shěn)笑荣膺(yīng)干涸(gù)踉踉跄(qiàng)跄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多姿多彩心旷神怡转弯抹角消声匿迹 B、眼花缭乱川流不息迫不及待阴谋鬼计 C、周道如砥遮天蔽日鳞次栉比张皇失措 D、再接再励惟妙惟肖万籁俱寂锋芒毕露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A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小 1

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礁石,在海浪的咬噬里,站成庄严的冷峻。一个有志气从困境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的;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市,是不可低估的;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让我们站出自己不羁的性格!站出自己磊落的襟怀! (1)从概括主旨(中心)的角度,在A处填写一句总起句。(写在下面)(2分) (2)仿写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不可照搬文中的语句)(2分) 小草,从乱石堆的缝隙里,站成蓬勃的绿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共5分) A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 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于是A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 喂着小的,带着大的,他该担水,担水,该拉磨,拉磨。(早晨一起来,一开门,看见邻人到井口去打水的时候,他总说一声:“去挑水吗!”(若遇见了卖豆腐的,他也说一声:“豆腐这么早出锅啦!”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①上面文段节选自(人名)的《呼兰河传》。人物A 是。(2分) ②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文中人物A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得分评卷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这首诗表达的感情?(2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关于《母亲节》的作文

作文一 妈妈的节日(650字) 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风轻轻地吹红了花,春雨也静静地润绿了叶,朝气蓬勃的我们正像那红花绿叶一样鲜活一样有生命力,而又有谁曾想到过是谁做了那春风春雨默默地滋润着我们呢? 当我们早上匆匆忙忙地从床上爬起时,是谁已经为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早餐?是妈妈;当我们背上书包急急地走出家门时,是谁的身影徘徊在窗前张望?是妈妈;当我们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时,是谁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洗澡水?是妈妈;当我们为了学习而挑灯苦读到深夜时,又是谁悄悄地在桌角放上一杯牛奶?是妈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这么多这么多却不求一点回报呢?是妈妈。 从小到大,妈妈一直是我们身边最亲最爱的人。在我们还不会说话时,妈妈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学习;当我们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妈妈用那博大无私的爱为我们遮风挡雨;当我们自认为已经长在要摆脱她的庇护时,妈妈不无担心地默默注视着我们;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妈妈用明亮的眸子微笑地看着我们;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妈妈明知道自己帮不了什么忙却还是陪着我们一起忧伤……妈妈为我们做的已经太多太多,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要求任何的回报,这是一种多么广博多么无私的爱啊! 妈妈不要华丽昂贵的首饰,不要价值不菲的礼物,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自己,也许就在昨天,一枝初叶蓓蕾的康乃馨,一块干净整洁的桌布,一张纯洁无邪的笑脸,便让妈妈倍感欣慰。因为孩子长大了,懂得如何疼妈妈了。 三月八日,那美丽的妇女节,然面对于每一个爱着妈妈的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孩子的节日,让我们用最温柔的心情,拥抱妈妈,告诉她:“妈妈,我爱你!” 作文二 母亲情(1000字) 站在岁月里留连,留连着那人、那事、那情,那份无以为报的深爱。 ——题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时

_五_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4_章(单元)节 13 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0.7表示()分之(), 0.9表示()分之(), 0.125表示()分之(), (2)0.3表示()分之(),写作()/( ) 。 师小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1、出示例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为10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 (1)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同学,分别板演到黑板上。 ①3÷10=0.3(m) ②3÷10=3/10(m) 3÷5=0.6(m) 3÷10=3/5(m) 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等分绳长的结果:

得出: 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将它们直接用等号联结。那么,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样写? 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2)提问:通过刚才的同学们的计算,3/10m和0.3m有什么关系? 师:这里的0.3和3/10,0.6和3/5只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它们分别相等。也就是说0.3化成分数是3/10,0.6化成分数是3/5。(3)提问:怎么才能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学生讨论:如果有困难可提示:我们先从小数的意义开始考虑。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什么? 师:小数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试着完成教材第77页的“自己试一试”。 0.07=7/( ) 0.24=24/( )=( ) /( ) 0.123=( ) /( ) 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24/100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所以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 (4)小结方法: 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能约 分的要约分。 2、出示例2: 把7/10,39/100,3/4,9/40,2/9,5/14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1)大家先来看看,7/10,39/100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该怎么化成小数呢?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该怎么化成小数呢?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请同学们尝试着把3/4,9/40化成小数。(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再请代表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方法一:把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一课一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精卫填海》一课一练 第一课时 一、组词。 帝()溺()返()衔() 啼()弱()饭()街() 二、看拼音,写词语。 dì wánɡ nì shuǐ fǎn huí xián tǔ ()()()() xián dì fǎn nì yuē()接皇()往()沉()美其名() 三、翻译句子。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溺而不返。 四、选择填空。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3.“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A.yān B.yīn 五、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溺() 堙()故()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注音后的括号内打“√”。 shǎo() rì() wéi()少.女名曰.故为精卫. shào() yuē() wèi () 二、辨字填空,组词语。 1.曰日: 美其名()()记 2.违伟:()反()大 3.弱溺:()亡微() 4.古故:()诗()事

三、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 溺: 故: 堙: 四、课文整体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而填海,用西山上的_____和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的故事。 五、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达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威尼斯商人(节选)》

威尼斯商人 (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欣赏生动优美的个性化人物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诵读。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分角色诵读精彩片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人物性格。 (2)欣赏。可以观看影像资料,直观感受戏剧文学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高利贷商人惟利是图的剥削本质;领会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语言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 戏剧冲突是如何逐层展开、曲折变化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资料链接 1.马克思和恩格斯评莎士比亚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很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人物,而且在论及戏剧艺术时充分肯定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他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杰出成就,提出“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原则,即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认为戏剧的发展应当是“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在人物的性格描写方面,恩格斯要求拉萨尔“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并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2.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时期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其主要成就是戏剧,按时代、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中期(1601~1607年):这时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重结,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猫》精讲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我会写: 忧:忧愁忧患隐忧无忧无虑忧国忧民 虑:忧虑过虑顾虑考虑深谋远虑 贪:贪玩贪睡贪婪贪心贪得无厌 职:尽职称职职业职务官职辞职 屏:屏息屏气屏除屏弃屏退屏迹 蹭:蹭吃蹭车磨蹭蹭破皮蹭一身泥 稿:稿纸草稿书稿投稿脱稿稿子 腔:腔调唱腔口腔胸腔南腔北调 解:解闷解恨解约瓦解难解难分 闷:解闷烦闷闷雷闷得慌闷闷不乐 蛇:毒蛇蟒蛇蛇蝎画蛇添足杯弓蛇影 遭:遭殃遭灾遭难遭遇第一遭 殃:遭殃灾殃殃及池鱼祸国殃民 盆:花盆脸盆水盆盆地盆栽盆景 勃:蓬勃生气勃勃英姿勃勃勃然大怒 形近字: 忧(忧愁)优(优秀)虑(考虑)虎(老虎)

蹭(蹭饭)赠(赠送)稿(草稿)搞(搞鬼) 腔(口腔)控(控制)遭(遭遇)糟(糟糕) 多音字: 屏:bǐng屏气píng屏幕 折:shé折本zhé打折zhē折腾 近义词: 古怪——奇怪凝视——凝望 勇猛——勇敢淘气——调皮 开辟——开拓变化多端——变化无常 反义词: 老实——顽皮丰富——贫瘠 勇猛——怯懦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生气勃勃——死气沉沉 理解词语: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开辟】开拓扩展。 【生气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舒畅。 【变化多端】指变化多种多样。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腔调丰富,会各种各样的声音。 词语扩展: “无~无~”式:无忧无虑无边无际 无缘无故无法无天无穷无尽无拘无束 句子解析: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小学作文7篇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小学作文7篇 我读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后,眼睛湿润了,我被文中的那位母亲深深地打动了。 文中的母亲生病住院了,她的儿子刘承恩来看她,把母亲抱起,让护士换床单。这时,他惊讶地说一句话:“母亲,竟然这么轻!”由可以看出刘承恩从没有抱过她的母亲。他对护士说:“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没想到她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 读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我小时候就爱吃咸鸭蛋,但是只吃蛋黄而不吃蛋白。外婆总是把鸭蛋黄给我吃而自己吃剩下的蛋白,我小时候觉得很好奇,为什么外婆不吃蛋黄?为此,我还问过她。外婆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说,她不爱吃蛋黄。我就被她这个美丽的谎言“骗”了好久。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外婆并不是不爱吃蛋黄,而是因为我爱吃,所以才把蛋黄让给我。所以,现在再吃咸鸭蛋时,我总是让每个人都吃自己的那个,不许别人代劳。 我的外婆就好比文中的母亲,她们无私奉献,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好好地爱她们! 今天,我读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讲的是:“我”的母亲病拉,住在医院里,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我”我抱起母亲,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仰面摔倒,还好有护士在我身后扶了我一把,护士责怪我使劲太大,我当时也没有想到,

母亲这么轻,这时母亲说:“我这一生也就87斤。”护士责怪我眼里这么差,跟了母亲这么久,也看不出来。 我说:“如果你跟着我妈也会看不准的。”,“为什么?”,“因为,在我印相中,妈妈手里牵着我,背上背着妹妹,在挑100多斤的担子,你说,能看准吗?” 读到这,我就觉的母亲真伟大,我真想大喊一声:“妈妈!我爱您!”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第一次抱母亲》,这个故事让我的心一颤一颤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用89斤的身体为儿女挑100多斤重担。这是多么的沉重呀,母亲的身体怎能承受的住呢?可为了儿女,母亲承受下来了,这是伟大的母爱呀! 在印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塔蜜莎维的母亲牺牲了自己,换来盲人儿子的光明,使她的两个儿子能看见七彩的世界。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这是生命的代价。我们的母亲虽然没有付出到这种程度,可点点滴滴的小事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温暖。儿女们能够理解母亲,去孝顺母亲,也能使母亲感到欣慰。 记得那一次,妈妈的第一根白发被我拔了下来。“女儿长大了,我也已经老了。”望着第一根白发妈妈感慨地说。“妈妈,您没老,您还年轻着呢!”我是这样笑着对妈妈说的。在我心里,妈妈永远是最年轻的,最美丽的,可一根白发却确定了妈妈的年龄,妈妈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的确,妈妈的面容早已失去了光彩,神色也大不如从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品析重点词句,理解母爱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四、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 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积累?欣赏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教师学生批注栏: 1、关于作者: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 教案 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堂类型:新授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教案

13、白鹅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课 1、教师: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儿诗《鹅》大家还记得吧!一起比比谁背诵得更好。同学们都喜欢鹅吧!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3、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 4、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可以简单介绍丰子恺。)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

字、难字、难句时作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1、读音:有“颈、吭、倘、供、郑”(后鼻韵)、“饮、邻等”(前鼻韵)。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坑、躺、共”,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郑”。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厉、餐、侍、脾、蹲、邻”时,要注意、它们与其他字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抄写生词。 3、自由读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1、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你有发现就可以与同伴交流,你有疑惑也可以去与朋友讨论。(学生分组可以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1、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听听同学们是怎样来理解这一句话的。 2、课件出示“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同学们交流之后的感悟是什么? 3、是啊!全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来展开的,那现在你对“高傲”这个词语有了哪些不同的理解。 4、作者写“高傲的白鹅”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5、作者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了解鹅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后,用生花妙笔表达了自己的对鹅的喜爱之情。那你想从本课中,学习些什么呢?同学们相互启发议论。 6、课件: a)词语通俗、准确:左顾右盼、厉声呵斥、三眼一板、从容不迫…… b)句子生动有趣: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c)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来写。“鹅是高傲的动物” d)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鹅的高傲:叫声高傲、步态高傲和吃相高傲。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