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热门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被赋予了重要的理论地位,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讨论,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关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意识则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基础。
物质和意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被提出,强调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上。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的认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才能取得真知。
同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改造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再次,我们需要关注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
物质和意识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物质的发展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
而意识的发展变化则是主观存在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认识和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必须根据物质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认识和利用物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它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无论
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譬如,一个人
想要变得不那么娇羞害羞,他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做勇敢大方的事情。
当他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勇敢的事情积累的经验作用于大脑形成了一条
神经回路,这就让他慢慢地不在娇羞,反而由于这个神经回路越来越强他
就变得勇敢开朗了。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理解: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
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
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勇于表现自己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姓名任耀翔班组1班1组学号 201650004
摘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可以用自身特有的思维想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思想意识反作用
在我的生命中对我产生重大影响思想有很多;如乐于奉献、积极分享、诚实守信等等。
但要选出这些年来影响我成长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勇于表现自己。
正因为我一直用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才能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因为要勇于表现自己,我的思考多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我的目的,还要计划好每天的生活学习,保证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娱乐搞笑。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改造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在意识的强大作用下,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就具有选择性。
我会不由自主地举手、发言、抢先回答问题、主动代表小组出面;我会参加艺术中心,学着丰富自己的才艺;我想让每一个人都认识我、欣赏我。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
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
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
误的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辨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若不承认物质对立于意识之外则无客观实践坐标,意识是对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辨证唯物论一、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3、世界观: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的力量,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1、世界观: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2、世界观: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方法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世界观: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方法论: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世界观: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唯物辩证法一、联系1、世界观: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世界观:联系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世界观: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5、世界观: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活动不但形成了社会存在,而且还创造了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使世界二重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采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映像。
因此,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面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其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尽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面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国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什么意思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引发了人们对心灵和物质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考。
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物质、意识是分开的实体,二者之间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意识具有独立的存在性和能动性,可以影响物质世界。
那么,当我们讨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意识和物质。
意识是指人类的思维、感觉、知觉和主观体验等心理活动的总称,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认知和体验的反映。
物质则指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身体、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
在传统的科学观点中,意识被视作生物大脑的产物,与物质世界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关系。
然而,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一些理论开始探讨意识可能与物质之间存在更为复杂的联系。
一些研究者认为,意识可能不仅仅是生物大脑的附属产物,而是一种独立存在且具有能动性的实体。
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物质世界的运作,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产生作用。
具体来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一些研究显示,人的意念和情绪可以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比如免疫系统、激素分泌等。
这种影响可能通过心理-生理机制的调节而产生。
其次,意识的态度和信念也可能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导致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实际表现。
最后,一些哲学理论认为意识具有自由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命运和生活轨迹,从而对物质世界产生长期的影响。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影响并非已被科学证实的客观事实,而是一种假设或猜想。
尽管有些实验证据支持意识的确可以影响物质现象,但其内在机制和作用方式仍然不为人们完全理解。
因此,我们仍需对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在人类思维探索的道路上,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命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之窗。
通过不断地探讨、实验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意识作用的奥秘,并为人类认知的未来做出更为深远的贡献。
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国开电大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专用资料。
试题: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同时,马克思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从而构建了物质和意识的辫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