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34.46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如下是有关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 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子,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士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拼]: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在世界是一个礼仪之国,在世人的眼中是一个礼仪之邦。
那么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常识有哪些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三: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首先,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必须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进行交往。
比如,当一个普通百姓见到一位高官时,他必须要以恭敬的态度行礼,并等待高官先行行礼后才能作出回应。
这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既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
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遵循一种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对长辈要行大礼,问候要恭敬,言语要谦虚,不可过于放肆和粗鲁。
即使在与同辈或晚辈的交往中,也要言谈举止得体,避免冒犯他人的感情。
这种谦恭有礼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尊重他人的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宴会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举办宴会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宴会上,人们不仅要注意与他人的交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比如,在进席时要以右手为主,右足先进,坐下之后要稳坐,不可乱动,用餐时要有节制,不可过于贪婪和贪吃。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言辞得体,尽量避免争吵和口角。
总之,宴会礼仪不仅是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也是展示社交能力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场合。
此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还特别注重礼尚往来的原则。
在古代社交中,如果受到了他人的款待,就要回赠礼物以示回报。
礼物可以是一些珍贵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无论是贵重的珠宝,还是朴素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这种礼尚往来的行为,不仅表现了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关怀的精神,也有助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古代人际交往礼仪是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仪规定了人们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在语言和行为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在宴会和款待中如何表现自己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礼仪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中国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中国传统礼仪常识【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间的礼节。
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
周、秦、汉代以右为上。
“左迁”表示降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那么有关古代的社交礼仪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一: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及社交礼仪在古代中国,文人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在诗词、书画、音乐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还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
这些规范和礼仪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修养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展示了他们的风范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行为规范及社交礼仪,带您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面貌和心态。
1. 文人的修养与操守古代文人重视个人修养,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
他们始终秉持着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追求道德的高尚。
文人视自己为社会的楷模,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高度的道德操守。
1.1 仁德之道古代文人认为,做人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对他人关怀备至。
他们以身作则,关心家人、朋友、邻里,尽力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而在社交场合中,他们也对他人保持谦和、礼貌的态度,展现出仁德之风。
1.2 忠诚的品质古代文人崇尚忠诚,视之为重要的品质。
他们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坚守个人的立场和原则。
即使面临压力和诱惑,他们也能坚守初心,不为私利而做出动摇。
1.3 诚实守信诚信是古代文人的基本准则,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遵守自己的承诺。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交往中,他们坚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2. 文人的穿着与仪表作为社会的精英,古代文人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穿着,他们认为外表的整洁和得体可以彰显自己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2.1 衣着的讲究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衣着非常讲究,他们注重色彩和款式的搭配。
在正式场合,他们穿着端庄的长袍和礼帽,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则选择简朴、大方的衣着,避免过于奢华和浮夸。
2.2 发型和胡须的修饰古代文人对发型和胡须的修饰也非常讲究。
他们以整齐、干净的发型展现自己的端庄和内涵。
同时,文人们还注重修剪胡须,使之整齐有序,展示自己的成熟和稳重。
2.3 仪态端庄古代文人的仪态端庄,举止得体。
他们注重举止的优雅和得体,尽量避免粗俗和猥亵的动作。
文人们走路时保持笔直的身姿,坐立时保持端庄的姿势,展示自己的风度和气质。
中国古代的女子社交礼仪★中国古代的女子社交礼仪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中国古代女子社交礼仪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唐代的社交礼仪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唐代,社交礼仪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文化修养、social 地位和家族的荣耀。
因此,在唐代社交场合中,讲究着一些特定的礼仪规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绚丽多彩的时代,去了解唐代的社交礼仪。
一、宴席礼仪唐代有着许多的宴席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冠盖相望”。
这种宴席通常需要举行在富翁家中,宾客们在宴席开始前先分别前往富翁的家中拜访。
在进入宴会现场后,首先是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坐在宴席桌上。
通常,最尊贵的客人会被安排在主宾席上方,而其他人则依据其身份在不同的席位上坐。
在宴会期间,每个人都需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应酬用语、饮酒方式、端正的坐姿等等。
此外,打闹拥挤、乱说乱动,是不礼貌的行为。
二、交际礼仪在唐代,有见面礼和别离礼二种交际礼仪。
见面礼是指在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礼仪。
当时,男子要展现出自己的仪表端正、文学才华和热情好客,而女子则需要展现出美貌与文雅,当她们见面举止得体之后,相互之间便能够轻松愉快地交流。
别离礼则是指在朋友或亲人离别之前所要进行的礼仪。
在别离礼中,人们会送上一些小礼物,如香囊、手帕、书籍、纪念品等等。
这些礼物都有着特定的含义,例如香囊代表着香气奇香、祥和宁静;手帕寓意着互留手绢,伤感离别;书籍则提醒着相约下次相见,共同讨论文学等等。
三、礼仪讲究1、衣着得体。
唐代人比较注重自己的仪态和穿着,通过衣服的颜色、形状和款式,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影响接待人对自己的印象。
2、座位有序。
唐朝人比较注重就坐的位置,通常在重要的场合,人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和级别坐在分配好的位置上,这是一种表现尊严和掌握场合规则的方式。
3、语言文雅。
在唐代,人们常常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文雅程度,因为人们的言语可以影响场合氛围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在一些重要场合,人们需要时刻注意用语,以免失态。
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三)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古人的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时,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古代称呼礼仪常识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导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下面由xx为您整理出的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
路拱而立。
”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
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