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22.50 KB
- 文档页数:34
心理学课程教案模板下载〔共3篇〕第1篇:心理学课程教案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学目的]认知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开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节心理科学的开展一、心理学开展的历史〔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开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开展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指导思想,遵循客观性原那么、系统性原那么和理论性原那么。
一、心理学研究的根本原那么〔一〕客观性原那么〔二〕系统性原那么〔三〕开展性原那么〔四〕理论联络实际的原那么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详细方法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一〕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展研究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展研究的一种方法。
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假设干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p ,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展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
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方案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展研究的一种方法。
一、教案概述《心理咨询与治疗》电子教案及课件教学对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流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能力。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第一章:心理咨询与治疗概述1.1 教学内容1.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定义2.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历史与发展3.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与任务4.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伦理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概念。
1.3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
2. 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与任务。
3. 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伦理要求。
三、第二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基础2.1 教学内容1. 心理动力学理论2. 认知行为理论3. 人本主义理论4.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种理论。
2.3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2. 掌握认知行为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3. 理解人本主义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4. 掌握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
四、第三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3.1 教学内容1. 倾听与理解技术2. 沟通与表达技术3. 咨询技巧4. 治疗方法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
3.3 教学目标1. 掌握倾听与理解技术。
2. 掌握沟通与表达技术。
3. 掌握咨询技巧。
4. 了解各种治疗方法。
五、第四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程4.1 教学内容1. 咨询前的准备工作2. 咨询过程中的各个阶段3. 咨询结束阶段的工作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程。
4.3 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2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模型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建构的过程第三章:学生心理与发展3.1 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2 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情绪调节与情绪智力3.3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差异个性发展与自我概念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学策略4.1 教师的认知与情感教师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4.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4.3 课堂管理与发展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估与测量5.1 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估的定义与目的教育评估的类型与方法5.2 教育测量的基本技术教育测量的原则与工具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5.3 教育评估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评估与课程评估教学评估与教师评估第六章:学习动机与激励6.1 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定向理论6.2 学习动机的因素与培养内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3 学习激励策略与实践奖励与惩罚的运用任务设计与管理第七章:课堂交流与合作7.1 课堂交流的基本原理交流的模型与过程有效沟通的技巧7.2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学习的定义与原则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7.3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第八章:特殊教育与差异教学8.1 特殊教育的需求与策略特殊教育的定义与范围特殊教育的学生评估与适应策略8.2 学习差异与个体教学学习差异的类型与识别个体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8.3 多元文化教育与包容性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与实践包容性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九章:教育技术应用9.1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种类与用途9.2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9.3 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教学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的概念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与展望10.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跨学科研究的发展10.2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10.3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中的1.3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1 心理学的定义解释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性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介绍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概述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贡献1.3 心理学的分支和应用领域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子领域探讨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价值第二章:认知心理学2.1 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解释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2 认知过程探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分析认知过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2.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研究和认知测试的重要性第三章:发展心理学3.1 发展心理学的概念解释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发展心理学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的理解3.2 心理发展的因素探讨遗传、环境、文化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和阶段3.3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强调长期跟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情绪心理学4.1 情绪心理学的概念解释情绪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4.2 情绪的类型和作用探讨基本情绪类型和复合情绪的形成和影响分析情绪在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4.3 情绪调节和情绪智力介绍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机制探讨情绪智力对个体社交和情感管理的重要性第五章:社会心理学5.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解释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和群体互动的重要性的理解5.2 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探讨从众、服从、认同和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分析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的现象和机制5.3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的重要性第六章:心理测量学6.1 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解释心理测量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6.2 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和技术探讨心理测量学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如问卷调查、智力测试、性格测验等分析心理测量学中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标准化问题6.3 心理测量学的应用和限制介绍心理测量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就业、心理咨询等探讨心理测量学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第七章:心理病理学7.1 心理病理学的概念解释心理障碍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症状探讨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心理障碍的病因、症状和影响分析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7.3 心理卫生和心理疾病预防介绍心理卫生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心理疾病预防的措施和策略,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第八章:咨询心理学8.1 咨询心理学的概念解释咨询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强调咨询心理学在解决心理问题和促进心理健康中的作用8.2 咨询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探讨咨询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如个体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等分析咨询心理学中的建立信任、沟通技巧、心理评估等重要环节8.3 咨询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介绍咨询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医疗、企业等探讨咨询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第九章:工业与组织心理学9.1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概念解释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9.2 员工心理与行为探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领导力等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员工心理与行为对组织绩效和发展的影响9.3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介绍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探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第十章:心理学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0.1 心理学伦理的概念解释心理学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心理学伦理在心理咨询、研究、教学等领域的作用10.2 心理学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探讨保密性、客观性、尊重、公正等心理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分析心理学伦理决策的困难和解决方法10.3 心理学与法律的关系介绍心理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如法庭咨询、犯罪心理分析等探讨心理学在法律诉讼中的证据价值和限制第十一章:健康心理学11.1 健康心理学的概念解释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健康心理学在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中的重要性11.2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探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如生活方式、应对策略等分析心理疾病对个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1.3 健康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介绍健康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健康心理学的实践案例和干预策略第十二章:教育心理学12.1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解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12.2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探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学习辅导等方面的应用12.3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与研究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探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第十三章:临床心理学13.1 临床心理学的概念解释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强调临床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评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13.2 临床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临床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如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咨询等分析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治疗计划和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13.3 临床心理学的应用和发展介绍临床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精神病院、康复中心等探讨临床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十四章:跨文化心理学14.1 跨文化心理学的概念解释跨文化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强调跨文化心理学在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中的重要性14.2 文化差异与心理现象探讨文化对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现象的影响和差异分析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4.3 跨文化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介绍跨文化心理学在跨文化交流、国际商务、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应用探讨跨文化心理学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5.1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解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15.2 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和步骤探讨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心理学研究设计类型和步骤分析心理学研究中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重要环节15.3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和责任强调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如保护参与者权益、确保研究真实性等探讨心理学研究者在社会和伦理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教案,涵盖了心理学概述、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病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心理学伦理与法律问题、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十五个章节。
《心理学》教案王明珠一、课程名称:《心理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二、授课班级:15汉语言文学①②③班三、辅导内容(各章重难点)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2二、心理学为什么是中间科学?P61、心理现象的本质是脑的机能,心理学要研究脑对心理的关系与作用,研究的目标和手段跟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综上两点,说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6-7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P10-131、观察法(播放延迟满足实验的视频)2、心理测量法3、实验法4、个案法五、20世纪心理学有哪些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第一章意识和注意一、如何理解意识概念?P25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有哪几种?P27-28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三、什么是注意?它有何特点?P3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四、注意有哪些分类?P32-35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能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相对强烈的刺激;(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3)不断变化的刺激;(4)刺激物与周围事物的反差。
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是:(1)培养间接兴趣;(2)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活动;(3)丰富的经验;(4)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随意后注意。
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五、注意的品质主要指什么?P35-37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示图)3、注意的分配。
《心理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理论体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 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
2. 认知心理学: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
3. 发展心理学:个体从婴儿到晚年的心理发展特点。
4. 情绪心理学:情绪的定义、种类和影响因素。
5. 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心理学原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心理学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计划第1周: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心理学分支领域介绍第2周:认知心理学感知与认知过程记忆与思维方式第3周:发展心理学婴儿期至儿童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至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第4周:情绪心理学情绪的定义与种类情绪的影响因素与调节方法第5周:社会心理学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心理学导论》2. 辅助阅读材料:心理学相关论文和案例研究3. 网络资源:心理学相关网站和视频资料4. 软件工具:用于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软件八、教学活动1. 讲座与讨论: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2.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原理3. 小组项目:分组进行心理学相关项目研究4. 实地考察:参观心理研究所或相关机构九、学习活动1. 课堂笔记:记录关键概念和理论2. 阅读与总结:阅读辅助材料,总结主要观点3. 小组讨论:参与小组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十、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2. 作业与测验: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项目: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4. 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写作水平十一、教学策略1. 多样化教学: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社会知觉、态度与说服、从众与服从、领导与决策等社会心理现象。
3. 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
2. 从众与服从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与冲突解决。
教学难点:1. 社会知觉中认知偏差的理解与识别。
2. 从众与服从现象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它与个体心理学有何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1. 讲解社会知觉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分析印象形成的常见因素,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
3.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三、态度与说服1. 讲解态度的定义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2. 分析说服的技巧,如权威性、说服性、情感诉求等。
3. 讨论如何通过说服技巧改变他人的态度。
四、从众与服从1. 讲解从众和服从的定义及其内在机制。
2. 分析从众和服从现象的影响因素,如群体压力、社会规范等。
3. 讨论从众和服从现象在个体和社会中的利弊。
五、领导与决策1. 讲解领导的定义和领导风格。
2. 分析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风险偏好、信息获取等。
3. 讨论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效果。
六、人际关系1. 讲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
3. 讨论冲突解决策略,如合作、竞争、回避等。
七、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社会心理学在人际交往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2. 分析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思考如何在决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效果。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单元十教学心理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学难点:教师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1)学习准备的含义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心理学一、学科性质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六章记忆第七章思维第八章语言第九章动机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十一章能力第十二章人格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本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何研究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
或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
—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