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标准}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65
生猪养殖标准
生猪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养殖标准对于生猪的健康生长和肉
品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猪养殖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管理,保障生猪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首先,生猪的饲养环境要符合卫生标准。
饲养场的卫生条件直接影响着生猪的
健康状况,要保持饲养场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清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饲养场的通风、排水等设施也要符合标准,保证生猪的生长环境舒适和健康。
其次,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也是生猪养殖中需要严格把控的关键环节。
合理
的饲料配比和营养搭配可以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肉品质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同时,饲料的存储和保管也要符合标准,避免发霉、变质等问题影响生猪的饲料摄入和健康状况。
另外,生猪的饮水也是需要严格管理的一项工作。
饮水设施要保持清洁,水质
要符合卫生标准,保证生猪的饮水安全和充足。
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保障生猪的健康饮水需求。
除此之外,生猪的生长周期和饲养密度也是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生长周期安排可以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肉品质量,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保证生猪的生长空间和舒适度,避免因为过度密集饲养而导致的压力和疾病传播。
总的来说,生猪养殖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肉品质量,
保障生猪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养殖效益,保障生猪的生长健康,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制定了规模化养猪场的选址与设计、选育与繁殖、饲粮配制、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等七个方面的技术要求,为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和养猪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性指导。
1选址与设计1.1选址与布局1.1.1规模化猪场建设用地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区域内土地使用规划,场址选择不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禁止的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1.1.2应选择地形整齐、开阔,地势高燥、平坦、向阳,土质坚实、未被污染,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供电和交通方便的地块建设猪场。
应距铁路、公路、城镇、居民区或其它公共场所1000m以上,并应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距屠宰厂、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旅游区2000m 以上。
1.1.3占地面积应符合生猪养殖需要,每头出栏猪占地面积为3~4m2。
1.1.4场区总体布局参照GB/T17824.1《规模猪场建设》,做到生产区与管理区分开,生产区内母猪区、保育与生长区分开。
并应设有粪污处理区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区。
1.1.5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猪舍的种类和布局,按配种舍、妊娠舍、分娩哺育舍、保育仔猪舍、生长猪舍、肥育猪舍和装猪台进行排列。
1.1.6应根据当地的主风向和地理位置确定猪舍朝向,黑龙江省猪舍的理想朝向是座北朝南偏东15°~20°。
1.1.7每相邻两栋猪舍的间距不应小于一栋猪舍的宽度,一般应为12~15m。
1.1.8场区内分设净道和污道。
净道一般位于场区中部靠近每栋猪舍管理间一端,用于饲养人员出入和饲料的运送,进口与场区大门相通;污道一般位于猪舍的另一端,用于运送粪污,出口与堆粪场相通。
1.1.9场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绿化带。
生猪养殖场(小区) 标准化建设规范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现根据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现状与猪场建设经验,特提出本规范。
一、选址适宜,布局合理(一)养殖场(小区)选址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通风良好,给排水相对方便,猪场进出道路通畅,有供电稳定的电源。
(二)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满足防疫要求,猪场与居民点、工厂、学校、商业区、其他养殖场、屠宰场、兽医院、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水源保护区保持一定距离。
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生活环境。
(三)养殖场(小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防疫沟、设置防鼠带,并建设绿化带,但应保证围墙、绿化带不影响猪场的通风。
(四)在养殖场(小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界限分明。
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
二、设施完善,设备配套(一)猪场建筑设施及有关生产辅助设施根据养殖场(小区)生产实际和不同猪群特点,分类别建设猪舍,舍内必须有相应的采食、饮水、通风、降温和取暖等设施设备,有条件的猪场要增加圈顶喷淋降温设施。
各类猪舍应采用轻钢结构或砖混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半开放式或有窗式封闭猪舍。
猪舍朝向和间距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防疫的要求,猪舍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
圈舍应采用硬化地面,地面应向粪尿沟处有一定坡度,不滑,易清扫和清粪。
地面结实、易于冲刷,能耐受各种形式的消毒。
养殖场(小区)管理区主要是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饲料房、兽医室等生产辅助设施。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四川省地方标准DB 51/ T1076—2010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环境要求5 卫生防疫6 生产管理7 饲料8 饲养管理附录A(规范性附录)猪饲养管理细则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吕学斌、应三成、何志平、龚建军。
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卫生防疫、生产管理、饲料、饲养管理各环节应遵循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适度规模场生猪的饲养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471 猪的饲养标准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GB/T 17823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GB/T 178824.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NY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NY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DB51/TXXXX 种猪繁殖配种技术规范DB51/TXXXX 生猪养殖场疫病防疫技术规范DB51/TXXXX 规模猪场建设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净道 non-pollution road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2污道 pollution road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
3.3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3.4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生猪养殖标准生猪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养殖户来说,科学合理的养殖标准是保障生猪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本文将从饲养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生猪养殖的标准要求,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保障生猪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饲养环境是影响生猪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养殖场应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无积水的场地,保持饲舍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饲舍的设计应考虑猪只的生长特点,保证每头猪的活动空间,避免拥挤造成的压力和争斗。
此外,饲养场的卫生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定期清理饲舍,保持饲养环境的整洁,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其次,饲料管理是影响生猪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饲料配比和营养水平可以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饲料应根据生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进行科学搭配,保证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
同时,饲料的质量和卫生安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养殖户应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避免使用劣质饲料或者受污染的饲料,以免影响生猪的健康。
另外,疾病防控是保障生猪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养殖户应定期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生猪的饮水卫生和饲料卫生,防止因为水源或饲料受污染而引发疾病。
此外,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对生猪进行规定的疫苗接种,提高生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生猪养殖标准是保障生猪健康生长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保障。
养殖户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管理,保证饲养环境的良好和饲料的质量安全,加强疾病防控,提高养殖水平,实现生猪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养殖户有所帮助,提高生猪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2018 年第 9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229科研◎畜牧兽医生猪养殖,由于地区不同、饲养规模、模式不同等因素,造成生猪的养殖标准不统一,影响生猪标准化生产。
为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需制订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 猪场布局1.1 选址:符合当地畜牧规划,距主要交通干线、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区500米以上, 距畜禽屠宰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等10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空气流通良好、排废水方便;水源稳定、水质良好,非人饮用自来水水源的水质检验合格;电力供应充足有保障;交通便利。
1.2 布局:场区布局合理,规模大的场应将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分开,各区之间界限分明;生产区设在生活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生产区中的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同样要分开,并有50米以上的距离,生产区中设有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
2 养殖设施2.1 猪舍建造:猪圈舍面积充裕,建筑结构牢固,内部设计科学,外观整洁协调,通风采光、做到保温隔热。
温度能保持在10~25℃,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同时应充分考虑操作方便,降低劳动强度,便于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实现机械化。
对猪舍建造的要求,南部地区主要是注意防潮防暑,北部地区应考虑保暖,沿海地区多风,要注重猪舍的坚固性和防风设备。
猪圈舍建筑最好在通风向阳处坐北向南而建,猪舍一般分为单列式、双列式,双列式猪栏中间设一通道,一般宽度为8~12米,长度50~70米,沿高3.2~3.5米。
2.2 生产设施:猪场配备自动喂料、饮水等装置,配备合适的自动控温或控湿、通风等设备;饲料、疫苗、药物等分类分开储藏,设施设备完善,储藏标识清晰。
建有储粪池、堆粪场等,并附合防雨淋、防渗漏、防溢流质量要求。
2.3 防疫设施:场区有围墙或防疫沟,防疫标志明显,有出入场消毒通道(室)、消毒池、消毒器具、免疫器具、专门的兽医工作场地、诊疗设备等防疫设施齐全。
生猪养殖标准
生猪养殖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对优质肉类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和质量,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生猪养殖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生猪养殖场的选址应远离城市或者居民区,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居民生活。
养殖场周围应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如水源和饲料来源,以满足生猪养殖的需求。
其次,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应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和建筑规范,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养殖场内的圈舍应合理设计,保证猪只的生长空间和活动空间,避免过度拥挤和造成压力。
在生猪饲养方面,应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
饲料的配比应科学合理,符合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避免营养过剩或者不足导致的健康问题。
另外,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疫病防控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猪只的疾病,避免疫病的传播和扩散。
同时,生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垃圾处理和粪便处理系统,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最后,生猪的屠宰和加工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保证生猪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养殖场和肉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生猪养殖全程的质量安全。
总之,制定和执行科学的生猪养殖标准对于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益和质量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保障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对优质肉类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生猪养殖标准
生猪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生猪养殖行为,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制定了一系列的生猪养殖标准,以确保生猪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首先,生猪养殖场的选址应该远离居民区和水源保护区,避免污染环境。
养殖场的场地应该选择在地势高、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积水和污染。
养殖场的建筑物应该符合相关的建筑标准,保证生猪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生猪的饲养管理也是生猪养殖标准的重要内容。
生猪的饲料应该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营养均衡,避免使用过量的抗生素和激素。
饮水设施也应该保证生猪有充足的清洁饮用水。
定期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
另外,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也是生猪养殖标准的重要内容。
养殖场应该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定期清理生猪粪便,保持养殖场的卫生整洁。
加强病媒生物的防治,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最后,生猪养殖标准还包括了生猪的屠宰和肉品质量的要求。
屠宰场应该符合卫生标准,保证生猪的屠宰过程卫生无污染。
肉品质量应该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肉类安全、健康。
总的来说,生猪养殖标准是为了保证生猪养殖的安全、健康和高效。
只有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保证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安全的肉类产品。
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重视生猪养殖标准,做到规范养殖,提高生猪养殖效益,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篇一: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生猪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猪产业向安全、生态、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准化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大内容:品种优良化: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
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引种时要求其提供“种猪合格证”或“种猪档案证明”。
合格证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种猪的耳号标记方法、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
有了这些资料和数据,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养殖设施化: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猪场选址应选在当地政府划定的可养区内;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道,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屠宰、加工交易场所1000米以上。
猪场布局合理,有一定规模的应将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分开;生产区中的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同样要分开,做到功能分区清晰,并有50米以上的距离,最好设置有隔离带;生产区中设有净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污染,猪流、物流科学、顺畅,有利防疫。
猪场的占地面积符合生猪养殖需要,总的要求每头能繁母猪占地40㎡以上,如存栏30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猪场建筑占地面积至少要12000㎡(18亩)。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有自动饮水器,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
饲料、药物、疫苗等不同类型的投入品分类、分开储藏且储藏设备完善。
场区入口有消毒池、生产区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设施齐全。
有一定规模的场还可以安装自动送料系统,配备B超用于妊娠检查以及信息化管理设施等。
生产规范化: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现根据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现状与猪场建设经验,特提出本规范。
一、选址适宜,布局合理(一)养殖场(小区)选址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 通风良好,给排水相对方便,猪场进出道路通畅,有供电稳定的电源。
(二)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满足防疫要求,猪场与居民点、工厂、学校、商业区、其他养殖场、屠宰场、兽医院、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水源保护区保持一定距离。
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生活环境。
(三)养殖场(小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防疫沟、设置防鼠带,并建设绿化带,但应保证围墙、绿化带不影响猪场的通风。
(四)在养殖场(小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界限分明。
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
二、设施完善,设备配套(一)猪场建筑设施及有关生产辅助设施根据养殖场(小区)生产实际和不同猪群特点,分类别建设猪舍,舍内必须有相应的采食、饮水、通风、降温和取暖等设施设备,有条件的猪场要增加圈顶喷淋降温设施。
各类猪舍应采用轻钢结构或砖混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半开放式或有窗式封闭猪舍。
猪舍朝向和间距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防疫的要求,猪舍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
圈舍应采用硬化地面,地面应向粪尿沟处有一定坡度,不滑,易清扫和清粪。
地面结实、易于冲刷,能耐受各种形式的消毒。
养殖场(小区)管理区主要是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饲料房、兽医室等生产辅助设施。
生猪养殖场(小区) 标准化建设规范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以“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为基本目标,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通过粪污综合处理、猪舍以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行养殖场规范化生产,实行清洁养殖,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现根据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现状与猪场建设经验,特提出本规范。
一、选址适宜,布局合理(一)养殖场(小区)选址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 通风良好,给排水相对方便,猪场进出道路通畅,有供电稳定的电源。
(二)距主要交通干线和居民区的距离满足防疫要求,猪场与居民点、工厂、学校、商业区、其他养殖场、屠宰场、兽医院、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水源保护区保持一定距离。
在城镇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避免气味、废水及粪肥堆置而影响居民区生活环境。
(三)养殖场(小区)周围应建设围墙或防疫沟、设置防鼠带,并建设绿化带,但应保证围墙、绿化带不影响猪场的通风。
(四)在养殖场(小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局,各功能区界限分明。
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道污道分开,正常猪与病猪分开,种猪与商品猪分开。
二、设施完善,设备配套(一)猪场建筑设施及有关生产辅助设施根据养殖场(小区)生产实际和不同猪群特点,分类别建设猪舍,舍内必须有相应的采食、饮水、通风、降温和取暖等设施设备,有条件的猪场要增加圈顶喷淋降温设施。
各类猪舍应采用轻钢结构或砖混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半开放式或有窗式封闭猪舍。
猪舍朝向和间距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防疫的要求,猪舍长轴朝向以南北向为宜。
圈舍应采用硬化地面,地面应向粪尿沟处有一定坡度,不滑,易清扫和清粪。
地面结实、易于冲刷,能耐受各种形式的消毒。
养殖场(小区)管理区主要是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饲料房、兽医室等生产辅助设施。
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精选5篇)第一篇: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环境与工艺猪场生产区应建在管理区的上风或侧风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建在生产区的下风或侧风处,场区净道与污道要分开,要实施“单元式”或“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猪舍要冬季保暖,夏季隔热,通风良好,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二、引种应从具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16567进行检疫。
引进的种猪应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
三、饲养条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NY5032的要求。
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应配置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8471要求,禁用高铜、高锌口粮。
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兴奋剂、镇定剂、激素类。
使用含在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应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
不使用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
饮水—应保持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5027的要求。
免疫—猪群免疫应符合免疫要求。
免疫用具应在免疫前后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
兽药使用—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使用要符合NY5030的要求;育肥后期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应严格执行停药期。
种猪必须用药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淘汰猪出售。
四、卫生消毒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5030的规定。
消毒方法—包括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水表、喷撒消毒。
消毒制度①环境消毒:每2—3周用2%火碱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大门口、猪舍入口设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
生猪标准化建设规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为规范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产、管理过程中的选址、规划、猪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废弃物处理、组织管理行为和备案管理规定,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促进生猪生产方式转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云南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规模标准和备案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一、建设原则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坚持人畜分离、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综合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二、建设要求(一)选址条件1、符合本区域内养殖业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建在非禁养区、非限养区和非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且距禁养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不小于500m。
2、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
新建、改建和扩建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方案。
3、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建设永久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充分利用空闲地和未利用土地。
4、坚持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果牧结合、生态养殖,既要充分考虑饲草饲料供给、运输方便,又要注重公共卫生安全,实现行业交叉、循环利用、相互得益、持续发展。
逐步实现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布局合理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资源循环利用化、环境清洁化。
.5、建在地势平坦、场地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污方便、交通便利、供电稳定、通风向阳、无污染、无疫源的地方,处于村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6、距铁路、县级以上公路、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和其它畜禽养殖场500m以上;距屠宰厂、畜产品加工厂、畜禽交易市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所、风景旅游区1500m以上。
7、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规划布局。
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猪健康养殖过程中猪场规划建设、猪只引进、饲料、兽药、各类猪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也可供一般猪场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HJ/T81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NY/T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682 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 5027 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猪人工养殖的肉用活猪3.2净道供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3污道供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专用道路。
3.4猪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猪粪、尿、胎衣、死猪、垫草、过期兽药、过期及剩余疫苗、疫苗空瓶和污水等。
3.5 全进全出制同一猪舍或猪舍内同一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饲养制度。
3.6饲料添加剂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
3.7药物饲料添加剂为预防和治疗猪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预混物。
3.8休药期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上市)的间隔时间。
3.9无害化处理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使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猪场废弃物失去传染性、霉性和污染力的过程。
4猪场的建设与设施4.1选址与建场条件:4.1.1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
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1. 引言生猪标准化养殖是指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操作,以确保生猪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是指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所需遵循的技术规定和操作要求。
本文档旨在对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2. 规范内容2.1 养殖场选址与建设在选择生猪养殖场的选址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生猪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 生猪养殖场附近的交通便利性; - 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 - 生猪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水源等。
建设生猪养殖场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符合当地的建设规划和环保要求; -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水和消毒设施; - 建设合理的猪舍和饲养设备; - 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监控。
2.2 生猪品种选择在进行生猪饲养前,应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生猪品种。
选择生猪品种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 - 生猪品种的适应力和耐病性; - 生猪品种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 生猪品种的繁殖性能和产仔数。
2.3 饲料供应和管理合理的饲料供应是保证生猪健康快速生长的重要条件。
在进行饲料供应和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配备健康、优质的饲料原料; - 根据生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科学配制饲料; - 采用合理的饲喂方法和饲喂时间; - 定期进行饲料质量检测和评估。
2.4 疾病防治和免疫措施生猪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和免疫措施是确保生猪群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相关措施: - 定期进行生猪的体内外寄生虫检测和治疗; - 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 - 严格防止生猪养殖场的外来病原体侵入; - 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和报告机制。
2.5 群体管理和环境控制对生猪群体的管理和环境控制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相关要点: - 对生猪群体进行分类和分群管理; - 保持猪圈的清洁和卫生; - 控制猪圈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 保证生猪饮水的质量和供应。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主要技术参数(精选五篇)第一篇: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主要技术参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主要技术参数(试行)自繁自养模式的猪场,按每一头能繁母猪年产活仔猪20头建设母猪舍和仔猪保育舍,按年出栏量的三分之一作为存栏量建设育肥猪舍。
猪舍可选择单列式、双列式、多列式等几种。
下面是双列式猪舍设计和建设尺寸,其它形式可参照。
一、圈舍建设尺寸1、每栋圈舍屋檐距地面高度为不低于2.6米。
2、圈舍长度因各场地形及养殖规模而定,每栋长度不宜超过70.0米,宽度8.0米以上为宜。
3、走道宽不低于1.2米。
4、每栋猪舍大门设消毒池,长度同走道宽,宽度不低于0.7米,深度不低于0.1米。
5、相邻二猪舍纵墙间距不低于6.0米。
6、猪舍距围墙不低于2.0米。
二、猪栏尺寸1、公猪栏公猪栏要比母猪和肥猪栏宽,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头,圈高1.2米以上,栅栏结构可以是混凝土或金属,便于通风和管理人员观察和操作。
2、母猪栏空怀和妊娠采用限喂栏或小群饲养,两种模式可任选其一。
限喂栏长1.8米~2.2米,宽0.6米~0.7米。
小群饲养的圈栏宽度不低于2.4米。
3、母猪产床母猪分娩可采用母猪产床或在平养圈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两种模式可任选其一。
母猪产床长2.0米~2.2米,栏宽0.6米~0.7米;仔猪围栏左右宽各0.4米~0.6米。
平养圈舍内设置的仔猪保温箱长1.0米~1.1米,宽0.5米~0.6米,高0.6米~0.8米。
4、保育栏保育栏长2.1米~2.4米,栏宽1.7米~2.4米;设置1个保温箱长1.0米~1.1米,宽0.6米~0.8米,高0.6米~0.8米。
5、育肥猪栏圈长3.0米以上,宽3.2米以上;栏高0.8米~1.1米,圈栏门宽0.6米左右。
三、猪舍间距综合考虑防疫、采光、防火、排污条件要求,猪舍间距为6.0米以上。
四、猪场大门及猪舍门窗1、大门宽4.0米以上、高2.0米以上。
在大门处设置边小门。
生猪生产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猪生产技术的术语、基础设施与环境、引种、饲料、饲养管理、兽医防疫的要求和技术操作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种猪场、商品猪场、养猪小区进行生猪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GB⁄T13079-2006饲料中总砷的测定GB⁄T13080-2018饲料中铅的测定原子吸收广谱法GB⁄T13083-2018饲料中氟的测定离子选择性电极法GB⁄T13092-2006饲料中霉菌总数的测定方法GB⁄T36858-2018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3086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GB⁄T13091-2018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测定GB⁄T16569畜禽产品消毒规范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NY5031-2001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5032-2006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GB22549-2017饲料添加剂磷酸氢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舍区swine farm section指生猪直接生活环境区。
3.2场区swine building指猪场围栏或院墙以内、舍区以外的区域。
3.3缓冲区buffer section猪场外周围,沿场院向外500m范围内生猪保护区。
3.4药物饲料添加剂medicated drug addition饲料药物添加剂是指为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和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的需要,将兽药与适当的载体混合制成的剂型。
3.5休药期withdrawal period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猪健康养殖过程中猪场规划建设、猪只引进、饲料、兽药、各类猪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常德市生猪健康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也可供一般猪场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71猪的饲养标准GB 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 16567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HJ/T8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NY/T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682畜禽场场区设计技术规范NY5027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猪人工养殖的肉用活猪3.2净道供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
3.3污道供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专用道路。
3.4猪场废弃物主要包括猪粪、尿、胎衣、死猪、垫草、过期兽药、过期及剩余疫苗、疫苗空瓶和污水等。
3.5全进全出制同一猪舍或猪舍内同一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饲养制度。
3.6饲料添加剂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
3.7药物饲料添加剂为预防和治疗猪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预混物。
3.8休药期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上市)的间隔时间。
3.9无害化处理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使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猪场废弃物失去传染性、霉性和污染力的过程。
4 猪场的建设与设施4.1选址与建场条件:4.1.1符合当地土地利用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
4.1.2有便利的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