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
- 格式:pdf
- 大小:200.52 KB
- 文档页数:16
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标准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标准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之一,旨在培养选择机电维修方向的学生在从事汽车检测和维修工作中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认知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研究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汽车性能检测的原理、方法、标准及汽车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
掌握现代汽车故障波形分析、数据流分析、故障码读取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包括:熟悉汽车检测内容、原理和方法;熟悉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汽车一般故障的诊断方法;能够使用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汽车性能检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
本课程参考学时为144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使用、发动机技术、汽车底盘技术状况的检测与诊断、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排放和噪音检测等。
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参观汽车检测线、汽车检测基地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课堂教学条件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车、实物及教具模型。
实训条件应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并建议师生比在1:15~1:20.2.教材编写应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参照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紧密结合工作岗位,与职业岗位对接。
同时,应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贴近生产实际,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
3.教材编写应以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形式为设计基础,加强实训内容,选用典型案例。
应按照“必需、够用、兼顾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地组织材料内容,把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4.教材编写应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突出创新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出发,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改革0 引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其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这不仅表现在专业定位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定位上,更表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上。
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出发,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改革理论教学模式《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汽车整车与总成检测技术,了解汽车检测设备原理,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在教学中既强调理论性,更强调实践教学,加强应用性。
1.1 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上,为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聘请行业、企业界内的资深人士加入到学校学术委员会以及专业建设委员会中来,使其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以便和当地经济、行业发展相适应。
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广”、“浅”、“新”、“用”的特点。
其中,“广”是指学科知识覆盖面宽;不仅要和当地当前经济发展适应,还要和行业发展、技术进步相适应。
“浅”是指理论深度适度降低,和应用型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相适应。
“新”是指授课中要不断把最新的与应用有关的学科知识加入到课程内容中,并且所使用的案例应该结合实际不断更新。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涉及到汽车的使用、维护和修理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因此,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汽车检测和故障诊断,并能够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维修操作。
同时,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能够遵守相关法规和操作规程。
三、思政元素融入1. 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汽车制造产业时,可以介绍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产汽车品牌的发展,支持国产汽车工业的壮大。
2. 责任意识教育: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可以强调驾驶员的责任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驾驶汽车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还关系到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遇到故障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维修人员的帮助,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3. 环保意识教育:在讲解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倡低碳出行,减少汽车的使用频率和里程数,选择环保、节能的汽车类型。
同时,在故障诊断和维修过程中,要注重环保措施的采取,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4. 职业精神教育:在故障诊断和维修过程中,可以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本课程内容包括汽车检测技术、故障诊断方法、维修操作规范等。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训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五、结语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大纲Automobile Fault Diagnosis Technology学分:2 总学时:32 理论学时:26 实验/实践学时:6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32学时2学分,考查课。
它包括汽车故障的成因、汽车故障分析方法、诊断与测试、汽车自诊断系统等,是发展汽车诊断系统的基础,为汽车的合理使用、安全运营、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理论基础知识。
了解汽车检测设备、检测工艺、汽车检测的检测参数及评判标准。
了解故障诊断的分析方法和人工凭经验及仪器的诊断工艺等知识。
了解汽车自诊断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初步具有对汽车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和诊断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汽车技术状况的变化规律、汽车故障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熟悉汽车诊断标准的制定方法;2.初步掌握汽车故障的分析法,能分析和简化一般故障;3.熟悉故障自诊断系统,能够依据故障码分析常见故障;4.熟悉发动机的典型故障,掌握常用的技术经验诊断方法;5.掌握汽车启动点火系统及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检测方法。
三、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汽车构造。
四、主要参考教材[1].戚杨主编.汽车故障诊断.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王凤岐主编.汽车诊断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3].张建俊主编.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高国恒主编.汽车检测诊断方法.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5].陈焕江主编.汽车检测与诊断.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6].薛宏建主编.汽车故障与检测500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7].卢梦法主编.轿车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故障排除500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8].肖云魁主编.汽车故障诊断学.北京:北京理工出版社.五、课程内容1.概论主要内容: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概述;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概况;汽车诊断基础理论。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概述1.1 汽车检测技术的意义和发展1.2 汽车诊断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3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在汽车维修行业中的应用第二章:汽车检测设备及使用2.1 汽车检测设备的分类和功能2.2 常用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2.3 汽车检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第三章:汽车主要部件的检测与诊断3.1 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3.2 变速器的检测与诊断3.3 制动系统的检测与诊断3.4 转向系统的检测与诊断第四章:汽车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4.1 故障诊断方法概述4.2 故障诊断技术的基本步骤4.3 故障诊断常用工具和设备第五章:汽车故障案例分析与诊断5.1 汽车故障案例的收集与整理5.2 汽车故障案例的分析与诊断方法5.3 汽车故障案例的解决策略与经验总结第六章:发动机检测与诊断技术6.1 发动机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6.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诊断技术6.3 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修复第七章:变速器检测与诊断技术7.1 变速器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7.2 自动变速器诊断与修复技术7.3 手动变速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修复第八章:制动系统检测与诊断技术8.1 制动系统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8.2 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8.3 制动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与维护第九章:转向系统检测与诊断技术9.1 转向系统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9.2 转向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技术9.3 转向系统舒适性与稳定性的优化第十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综合训练10.1 综合训练的目的与意义10.2 综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10.3 综合训练的评估与反馈第十一章: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与诊断技术11.1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1.2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修复11.3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检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十二章:新能源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12.1 新能源汽车概述及其检测需求12.2 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的检测方法12.3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修复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在维修中的应用13.1 汽车维修中检测与诊断的重要性13.2 汽车维修流程中检测与诊断的具体应用13.3 汽车维修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第十四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14.1 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4.2 数据分析在汽车检测与诊断中的应用14.3 未来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创新方向第十五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实训项目15.1 实训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训项目的实施与指导15.3 实训项目的评估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设计的全套教案,涵盖了从概述到实训项目的各个环节。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教案6优点:所用仪器轻便,测功速度快,方法简单,用小巧的无负荷测功仪就车检测即可。
对于汽车使用单位.经常需要在不解体条件下进行就车试验测定发动机功率。
缺点是测功精度较低。
二、无负荷测功原理及测试方案☐负荷特性:转速不变,发动机性能参数数值随节气门开度变化规律。
☐速度特性:节气门开度一定,发动机性能参数随转速的变化关系。
按测功原理,无负荷测功可分为两类:1. 用测定瞬时角加速度的方法测定瞬时功率;2. 用测定加速时间的方法测定平均功率。
1、用测定瞬时角加速度的方法测定瞬时功率根据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发动机有效转矩与角加速度间的关系为2. 用测定加速时间的方法测定平均功率根据动能原理,发动机无负荷加速过程中,其动能增量等于发动机所作的功。
即上式表明,加速过程中,发动机在某一转速范围n1~n2内的平均功率与加速时间成反比。
这样,测某转速范围的平均功率,实质上就成为测定该转速范围加速时间的问题。
n1—n2加速时间越长,表明发动机的功率越小dtdnn C P e ⋅⋅=1TJ T A P em ∆-⋅⋅=∆=212221ωωTC P em ∆=210003021212222n n J C -⋅⎪⎭⎫ ⎝⎛⋅=πn1—n2加速时间越短,表明发动机的功率越大无负荷测功仪按其测功原理可分为两种测试方案:测瞬时加速度方案和测加速时间方案。
1.测瞬时加速度方案是一种通过测量加速过程中某一转速的加速度从而获得瞬时功率仪器方案。
按这一方案设计的仪器,由传感器、脉冲整形装置、时间信号发生器、加速度计算器和控制装置、转换分析器、转换开关、功率指示表、转速表和电源等组成.其方框图如图所示。
图测瞬时加速度方案的框图1. 传感器;2. 整形装置;3. 时间信号发生器;4. 加速度计算器和控制装置;5. 转速分析器;电磁感应式传感器装在离合器壳体上的一个特制的加工孔内,与飞轮齿圈气缸压缩压力的波动引起了起动机起动工作电流的波动,电流波动的峰值与气缸压缩压力成正比。
196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创新教育《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对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和汽车维修综合实训课程的对比分析,课题尝试与汽车维修综合实训课程融合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设置学习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化课程开发方法;在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以完整的工作任务,穿插理论知识于实践技能训练中组织实施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
1 学习领域—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地位《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类专业对前面所学课程的总结性提高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提升,又是对企业岗位能力的衔接的课程,课程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检测与诊断的原理),有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检测设备的选用与诊断技能),因此教学难度大。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相关的《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十分必要,课程地位十分重要。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院校对于《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的开设,主要面临了各个方面的难题:部分院校侧重于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基于实训设备或专业教师的欠缺,把检测设备的选用与诊断技能实训课减少了;又有部分院校过分强调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把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理论知识压缩了。
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既注重于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又使课程符合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在实践技能上进行提升,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基于以上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两难问题的认识及对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课程设计理念上以满足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致力于易学、易教、易操作的原则进行实训教学改革。
2.1课程设计理念我们通过分析实际工作过程发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和《汽车维修综合实训》课程在所需岗位职业能力和知识链上有很多共同点及前后关系,如图1所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
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相关问题。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第二章:汽车检测设备及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检测设备的基本类型和功能。
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对汽车检测设备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2.2 教学内容汽车检测设备的分类和功能。
汽车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常见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案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检测设备的基本类型和功能。
采用演示法,展示汽车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分组操作汽车检测设备。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检测设备的基本类型和功能的了解。
进行实践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对汽车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
第三章:汽车故障诊断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汽车故障诊断的原理和步骤。
培养学生对汽车故障诊断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3.2 教学内容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汽车故障诊断的原理和步骤。
常见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案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故障诊断的实际应用案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汽车故障诊断的相关问题。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的理解。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摘要:《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是我国高校汽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高校输送给企业的大部分是理论能力很强,但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毕业生。
针对以上现象,只有通过不断的更新教育发展的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汽车检测故障诊断教育理念当前,我国独立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而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的主导地位,我国汽车保有量在近年来更是有了飞速的增长。
因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这门课程是当今独立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主干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两部分内容,涉及到汽车在整车不解体条件下,运用检测工具和仪器对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进行的检查和测量;通过检测数据对汽车技术状况或故障部位和原因进行的检查、分析和判断。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教学既要强调理论性,更要突出实践性。
目前,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高校输送给企业的人才却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就是不少学生在感慨工作难找的同时企业却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符合岗位要求的新员工。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高校毕业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造成了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度降低。
具体到汽车类专业来说,高校希望培养出掌握扎实的汽车技术和汽车服务理论基础,能够从事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使该相关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相关实际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
针对现状,《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应该从教学手段、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
1 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手段是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是一门重要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汽车使用、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它与汽车安全、环保和高效使用密切相关,是现代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汽车故障诊断、检测和维修,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汽车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和检测;3.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汽车维修作业;4.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检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维修技术等。
具体内容包括:1. 汽车检测基础知识,如检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检测数据的解读等;2. 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等部位的故障诊断和检测;3. 维修技术,如维修工具的使用、维修方案的制定等;4. 实际操作训练,如故障模拟、维修实践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包括: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汽车检测和故障诊断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2.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3.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4.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实际操作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