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2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院中西医班)一、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活用作状语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6、动词的为动用法二、句式1、特殊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2、被动句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不汗,后三日死。
(2)汗:发汗2、于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2)下:使……下;下:产下。
3、翁以母病脾,於醫亦粗習。
(5)病:患病。
4、遂北面再拜以谒。
(5)面:朝向5、蓋得之病後酒且内。
(5)酒:饮酒6、少选,子宫上。
(5)上:上缩7、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
(5)本:出;发。
8、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
(5)时:按时调理9、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5)友:结交10、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
(5)下:下问11、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8)亚:次一等。
12、命(于)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11)命:闻名。
13、重《经合》而冠《针服》。
(11)冠:在前面加上。
14、别目以冠篇首。
(11)目:拟订篇名。
15、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11)序:作序。
16、知我罪我,一任当世。
(16)罪:怪罪;责怪。
17、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17)经:效法18、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17)先:先用后用19、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17)法、则:取法,效法20、先寒而衣,先热而解。
(19)衣:穿衣。
21、慎简群材,官而任之。
(23)官:委任官职22、先生至,既脉曰(23)脉:切脉23、宁食不鲜羞,衣不裼裘……宁士不鲁邹,客不公候(23)鲜羞:吃鲜美的食物。
裼裘:穿漂亮的皮衣。
鲁邹:做孔子孟子。
公候:当公候24、至有视不暇脉,脉不暇方(23)脉:切脉。
方:开方25、時朱彥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過視予,飲予藥。
(32)客:客居。
日:每天。
飲:使……饮26、子南晨诣,愠形於色。
(32)形:表现(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便断肠煎洗,缝腹膏摩。
赤壁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赤壁赋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词类活用
1. 代词活用
(1)吾辈:此代词用来指人,包含了“我、我们”的意思,用于表达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战斗的信念。
例句:吾辈国士,不为五斗米折腰。
(2)尔等:此代词专用于指称对手,具有蔑视和轻蔑的情感色彩。
例句:尔等敌军,虽勇猛,难挡吾军威。
2. 动词活用
(1)戍卒:此动词用于表达守卫和抵御的意思。
例句:戍卒千人,所守城池,巨石为之摧。
(2)驱驰:此动词用于表达军队骑兵冲锋的意思。
例句:驱驰千里,再战江东。
二、特殊句式
1. 比兴句
(1)晴明霁,实相宜,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此类比句表达了客观事物的真实和自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2)昆仑之巅,峻岭千重;然而登高望远,世界无限。
此类比句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表达了人类的壮志和开阔的眼界,寓意深远。
2. 表语倒装
(1)土崩瓦解,山崩地裂。
通过将宾语移到主语前面来表达倒装语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通过将谓语移到主语前面来表达倒装语序,强调了发话人对权贵的蔑视和拒绝,表达了普通
百姓对权贵的不屈和抵抗。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的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
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
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
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
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
词类活⽤、特殊句式复习(可⽤)词类活⽤、特殊句式复习词类活⽤4、动词、形容词活⽤为名词规律规律: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与事物的意义。
它⼀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译法:⼀般要补出中⼼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句:A、形容词①宾语位置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兼百花之长.⽽各去其短.。
长处、短处②主语位置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乃弃其步兵,与其轻锐..倍⽇并⾏逐之。
轻装精锐的部队B、动词(宾语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盟约5、使动⽤法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古汉语中,动、形、名都可能带宾语活⽤为使动。
例⼦:项伯杀⼈,⾂活.之。
①动词的使动⽤法例: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让…回去(特殊)今以钟磬置⽔中,虽⼤风浪不能鸣.(之)也。
让…发出声⾳②形容词、名词的使动例:春风⼜绿.江南岸。
让…变绿先⽣之恩,⽣.死⽽⾁.⾻也。
让…活,让…长⾁6、意动⽤法(动、形、名)①主观上认为宾语如何如何例:且庸⼈尚羞.之。
(动词,以…为羞)成以其⼩,劣.之。
(形容词,认为…不好)②把…当作…例:吾从⽽师.之。
(名词,把…当作⽼师)⼩结:词类活⽤现象,概括地说,有这样⼏种情况:(⼀)、名词(⼆)、形容词(三)、动词1、名作动 1、形作名 1、动作名2、意动 2、形作动 2、意动3、使动 3、使动 3、使动4、为动 4、意动5、名作状特殊句式⼀、判断句(⽩话⽂中⽤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主语和宾语)1、⽤助词“者”和“也”配合,表⽰判断。
“者”表⽰主语后的提⽰和停顿,“也”结尾表⽰判断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②栗者.,民之所种。
“…者,…”③夫战,勇⽓也.。
“…,…也”和⽒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2、在主谓之间,⽤“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肯定判断,兼加强语⽓。
①梁⽗即.楚将项燕。
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六、特殊句式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
(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
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词类活用概念: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一、名词活用(一)一般动词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
(军:驻扎)(二)名词的使动用法概念: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2、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三)名词的意动用法概念: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把…当成鱼肉)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把…当成借鉴)(四)名词做状语概念: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
古汉语中,名词用在动词前,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
但有些名词处于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构成一种偏正关系。
1、夜缒而出(夜:在晚上)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3、时汉连伐胡。
(时:当时)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那样)总结:规律一: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1、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规律二: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1、籍吏民,封府库。
(籍:为…登记户籍)规律三: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穿衣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1、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蚕:养蚕;衣:穿衣)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蚕:养蚕)二、动词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回去)2、舞幽壑之潜蛟。
(使……舞动)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相斗)4、令诸君知天亡我。
(使……灭亡)规律:1、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一。
“词类活用”必备知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3)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2. 意动用法:(1)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3.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5.为动用法:为-----怎么样。
如:死国,可乎?皆为死节之臣二。
关键能力:词类活用的翻译第一组:翻译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1.晋侯饮赵盾(人名)酒。
使...饮酒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察看3.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对...感到奇异4. 梁(人名)以此奇籍(人名)。
认为...特别5.孟尝君客我。
把...当门客6.齐将田忌(人名)善而客待之。
以宾客之礼相待7.赵襄王郊迎甘罗(人名)。
在郊外8.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高9.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去10.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向前1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在朝廷上12.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13.生死人而肉白骨使...活过来;使...长肉14.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在袖子里15.异姓并起,英俊鸟集像鸟群一样聚集二、文言特殊句式判断与翻译一。
文言特殊句式必备知识(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2)“为”、“乃”、“即”、“则,皆等副词”或否定词“非,未,弗”等副词表否定判断。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一、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
7、雷鼓大振。
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12、已得履,置之其坐。
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
通"拒”。
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
16、才美不外见。
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通"诫”。
18、或隐弗章。
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
20、齐与楚从亲。
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
通"娶”。
22、至莫夜月明。
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
通"价”。
26、以偿责者矣。
通"债”。
27、奉厚而无劳。
通"俸”。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
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
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
通"蓄”。
35、少益耆食。
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