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67.41 KB
- 文档页数:10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审计)【案例简介】该主体工程为砖混结构住宅楼,实际建成建筑面积为14300平方米,包括土建、水、暖、电等工程。
配套设备用房为地下一层479平方米。
送审工程结算造价不仅包括上级批复的工程建设费用,而且包括该住宅楼工程户外配套工程所发生的费用。
【案例分析】1. 审计思路和流程分析。
主体工程采取邀请招标。
工程招标计价方式采取综合单价法,按(2004)《陕西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计价。
按照工程量清单招标原则——综合单价固定不变原则,工程结算造价原则上等于工程竣工图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加上措施项目费及其他项目费用和规费、税金。
但经过审前发放审计调查工作记录了解到,该工程在招标时,斜屋面钢结构屋顶尚未出具正式施工图,招标采取的是暂定价,且在基础地基处理过程中发生较大设计变更,由桩基础变更为大开挖基础,因此招标中标报价中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不能完全适应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的计算。
经过审前调查及审计思路分析,确定了以合同为基础。
进行合同价调整、变更签证造价审核、施工单位投标价与建设单位现场认价价差审核、甲供材料费用调整、前期油库拆除费用审核、代缴城建稽查费审核,从而审核认定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流程。
这一审计思路流程的审计工作量。
相对要少得多,且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相对要单纯和简单得多,对于不是从事土建工程专业的审计人员,也相对要容易人手得多。
2.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情况分析。
由于本审计项目是对施工承包单位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
而不是工程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故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侧重于对工程结算造价的审计程序的设置,即重审价。
而对于工程管理过程的审计则侧重于围绕有关工程结算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审计程序的设置。
比如对影响工程结算造价的招标过程、工程资金渠道及其资金到位和资金缺口情况的审计。
此外,为了让管理层全面了解工程情况,对于工程前期管理及其工程投资计划批复情况、工程竣工决算造价构成情况、概算执行情况以及工程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和薄弱环节也相应设置了必要的审计程序。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一、项目背景某研究所科研试验配套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其中车间 , 框架 2 层,其它综合楼 , 五层,建筑高度米,桩基础,包含科研、试验、联调、库房、办公等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室内外装饰(不含室内橡胶地板、外墙铝合金玻璃幕墙及塑钢窗)、给排水系统,不含电气及塑钢窗工程。
合同包干价 11,262, 元,建设时间为: 2008 年 05 月— 2009 年 03 月,本项目结算审核结果为:总造价 14,440, 元(含合同包干价),变更增加3,178, 元。
二、案例分析(一)审计过程1、整理送审资料对建设单位的送审资料进行整理,备齐审计依据。
本项目收集整理了以下资料: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图纸会审记录、施工单位投标文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工作联系函、施工图及竣工图、开、竣工报告、桩基检测报告及验收记录、施工日志、地基验槽记录及其他与造价有关的文件;2、熟悉并甄别送审资料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上述送审资料进行熟悉,然后进行甄别,初步判断哪些资料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化,对此类资料重点分析与审核,对与造价无关的资料如: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开、竣工报告(建设单位明确表示不追究工期延误的责任),作为备查资料留用;3、现场踏勘根据上述送审资料及对项目的了解,同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核对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包干内容是否相符,并有针对性的拍照取样,填写施工现场勘察记录单,作为审计依据;4、计算工程量、确定初审造价按照有关行规、法规文件及对本项目掌握的情况和资料进行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内容,重点审核现场签证单及设计变更单的真实性与关联性,从而确定初审结果;5、核对工程量与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对无争议的项目双方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对有争议及依据不充分的项目,尤其是现场签证单,组织参与本项目的各个单位如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等以协调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与核实,又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资料。
审计机关在对某建筑工程实施竣工结算审计中,发现该项目所用的装饰建材大都在外省市采购,且以合同单价包干,材料的质量、型号和价格的真实性确认较难。
审计组通过周密的审前调查,把审计重点放在建筑内外装饰及安装工程方面,并将外墙石材的用量、质量、价格作为突破口,开展审计工作。
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分别采用了:现场丈量法——发现了工程量高估冒算;开凿测量法——发现了石材质量弄虚作假;样本询价法——发现了石材价格明显偏高;专业检测法——证实了审计询价的建材与施工所用建材同类同型号。
审计人员掌握了充分的证据,胸有成竹地向被审计单位提出质疑,成功地突破了对方的心理防线,代甲方和施工单位从最初的百般阻挠、千方百计狡辩,到最终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心悦诚服。
一、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审前调查发现,该审计项目有以下特点和实施难度:一是项目投资额较大,上报完成投资1.38亿元,列入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各方面关注度较高,审计压力较大;二是该项目的代建单位管理经验丰富,区里较大的政府投资项目都由该单位代建,审计协调难度高;三是该项目代建单位已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全过程投资控制,并进行了审价,出具了竣工结算审价报告,施工单位已经接受过一次审价,对审计机关再审计有抵触情绪,审计核减较难;四是审计人员对建筑工程主体的柱、梁进行了抽审,认为主体工程量计算基本准确,但建筑所用的装饰建材大都在外省市采购,数量大,价格高,且以合同单价包干,因此材料的质量、型号、价格的真实性确认较难。
面对上述困难,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统一思想,明确了工作思路:一是因为该工程是区重大工程项目,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审计更应履行监督职责,把好关,守好门,保证工程质量和结算如实;二是对该项目进行审计,如发现代建单位管理方面问题,可能在区层面带有一定共性,不仅可以为同类其他项目的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进一步规范该代建单位的管理行为,促进代建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对财力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是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被审计单位及施工单位有义务积极配合,社会中介机构的审价结果也应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某立交桥结算审计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市区某立交桥工程,该工程招标时为初步设计图纸招标,经公开招标,确定了中标单位,施工合同参照?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订立,合同工期为2005年4月10-2006年12月31日,合同条款作了如下约定:1、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形式,结算工程量以实际发生为准。
2、施工期间主要材料价格上涨或下降幅度在5%以内〔含5%〕时,其差价由承包人承担或受益,当上涨或下降幅度超出5%时,其超出局部的差价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
3、变更合同价款按以下方法进行:(1)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2)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3)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03计价表组价,按中标下浮率让利,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
4、承包人可按以下程序以书面形式向发包人索赔:(1)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2)发了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向工程师发出延长工期补偿经济损失的索赔报告及有关资料;(3)工程师在收到承包人交送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于28天内给予答复,或要求承包人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4)工程师在收到承包人交送的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后28天内未予答复或对承包人作进一步要求,视为该项索赔已经认可。
施工过程中,业主提出为迎接06年底的经贸洽谈会,尽快与相邻已完工的高架道路相接并通车,要求东西线立交局部于06年11月底保证通车,总工期不变。
承包方重新调整了进度方案并按变更后的方案施工,保证了东西线立交局部于2006年11月底通车。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遭遇了拆迁不及时,甲供的商品混凝土不能及时供应等非承包人原因,除东西线立交在11月底通车外,其余工程最终竣工时间延期至2006年4月30日,在施工过程中承包人上报了延期申请并获得批准。
承包方上报了竣工结算,甲方委托中介单位进行了内审,承包方对内审结果存在争议,提请国家审计决定。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个超有意思的工程结算审计案例。
话说有一次,在一个大型建筑项目里,就好像是一场盛大的游戏。
甲方呢,那可是满心期待自己的工程能完美收官。
例子:这就像一个焦急等待孩子出生的父亲,满心都是欢喜和期待呀!而乙方呢,也觉得自己干得可出色啦!
可到了工程结算审计的时候,哎呀呀,问题来了!审计人员就像侦探一样,一点点地审查着每一个细节。
他们发现有些费用居然报得超高,简直离谱!比如说材料费用,明明市场上没那么贵呀!例子:这就好像去买菜,明明一斤青菜就几块钱,你非说要几十块,这不是坑人嘛!
甲方这下可不干了,气呼呼地找乙方理论:“你们这怎么回事呀!”乙方还一脸无辜:“哎呀,我们都是按照规矩来的呀!”这双方争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就跟在菜市场砍价一样热闹!
后来呀,经过仔细的核对和协商,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
原来乙方在一些环节上确实存在疏忽和错误。
最后呢,双方达成了一致,该调整的调整,事情才算是圆满解决了。
从这个案例里,我们能明白什么呢?那就是在工程结算审计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呀,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每一个数字都关乎着大家的利益呢!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都要对工程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呀!不然,就会出现像这样的麻烦事,大家说是不是呢!。
综合方法核减工程造价——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案例摘要: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即是通过对竣工项目的结算情况进行审计,以确认建设项目全部投资支出、建设资金来源、建设资金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
竣工结算审计的目标是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客观评价投资效益,促进总结建设经验,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程量工程造价结算审计2010年3月,某高校委托审计事务所对其高校实验楼工程进行竣工结算审计。
在审计中,发现该工程竣工结算中存在较严重的高估冒算、高套定额、虚列工程量等问题,通过细心比对、谨慎审查,从而核减工程造价440万元。
1 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进校之后,按照惯例首先对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竣工图、设计变更文件以及工程结算书等资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发现此项目存在很多疑点。
结算书中土石方工程253.3万元,全部执行石方定额,工程量如此之大,其中是否存在虚假计量工程量的情况?另外结算书中人工费的调整额高达108万元,结算中是否存在无依据调整人工费的现象?结算书中的部分子目如大理石台阶、楼梯、地面砖、墙面砖、玻璃幕墙、不锈钢栏杆扶手、卷帘门、防火门、铝塑板、外墙涂料等从工程外观上看,有些子目没有做,有些子目工程数量也与实际不符。
为什么定额子目的工程量比实际工程量要大呢?是否多计了工程量?设计变更签证28~55号签证工程73万元中明显存在重复计算工程量的现象。
价差表一般情况下有调增有调减,而结算书中的价差表全部是调增,且数额较大,这是否说明存在高估冒算的现象?该结算书列有材料价差148万元等等,这些均问题使审计人员产生了疑问:原结算造价的计算是否有据可循呢?2 审计的重点本次审计的目的是协助建设单位核定该工程的实际造价。
在审计前经调查了解到该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的管理缺乏经验,对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该工程签证手续不全、竣工资料缺漏较多,编制的工程结算也大多存在高估冒算等问题,结算金额的可信度较低。
(典型案例)工程结算审核中如何处理和预防不平衡报价的案例分析1工程结算审核中如何处理和预防不平衡报价某国有资金房屋建筑工程结算审核,建筑面积约37000m2,框架6层,室内装饰工程业主另行单独招标。
开竣工日期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30日,质量评定标准为合格。
招标文件规定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的部分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合同实施过程中综合单价不作调整(但招标文件和合同约定允许调整除外),措施费招标文件规定由于分部分项工程量变化(含工程量的增减、增项或减项)或设计变化而引起的措施项目费按投标报价时的措施费之和与分部分项工程费之和的比例作相应调整。
承包人结算报送造价为7236.56万元,业主委托结算审核审定造价为6150.08万元。
因为审核时发现承包人在投标报价时为了达到获取更大利润的目的,投标报价采用了不平衡报价策略,把预计可能出现变更的项目(地下室外围土方回填的措施费)和将来取消不实施的项目(楼面水泥砂浆找平层、天棚水泥砂浆抹灰等),刻意调整了报价中的项目综合单价,以致审核结算时不平衡报价因素影响结算造价130多万元,所以结算审计主要争议是对承包人的不平衡报价项目进行了审核和调整。
1 双方主要争议焦点(1)对不平衡报价处理是否有相关造价文件规定等。
(2)调整合同报价内的措施费是否合理。
2 内容简要评析争议焦点一:一般不平衡报价主要是把将来有可能减少或取消的工程项目和可能发生变更的工程项目单价报低,把将来可能增加的项目单价报高,以达到获取更大利润的目的。
一般处理措施第一情况是在清标、评标时对单价进行评审,降低有严重不平衡报价的投标单位的中标机率。
第二情况如果在清标评标阶段没有处理好,只有在签订合同前把不平衡报价的单价进行调整,要求承包人作出书面解释和承诺,对计算错误进行书面确认。
并在合同中明确,以利于以后结算不扯皮。
如果前期前两道程序都没执行好,只有遗留到结算处理了。
本案例的不平衡报价就是在结算时处理的,虽然没有明确的造价文件具体规定,但可以参照工程清单计价规范等相关规定处理。
工程项目结算审计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大学新建图书馆工程,建筑总面积约32600平方米。
竣工结算工作包括基坑支护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屋面工程、电气工程、弱电工程、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工程等。
工程项目于2012年7月进行公开招投标,2012年10月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2012年12月开工,2015年12月竣工,竣工验收评定质量等级为合格。
2017年5月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将初步审核的施工单位结算送审资料报学校审计处进行竣工结算审计。
二、审计过程及方法(一)结算资料认真核1.首看材料先评估。
学校基建管理部门结算送审函显示本工程合同价为14,082.75万元(其中暂列金559.29万元),结算送审价为17,778.08万元。
审计人员第一反应是扣除暂列金后实际合同价为13,523.46万元,结算送审价超出实际合同价4254.62万元,超出31.46%。
造价超出这么多是什么原因?是施工单位大量虚报还是合同外发生了较多变更、新增和签证等项目?带着疑问,审计人员向基建管理部门初步了解情况,基建管理部门答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虽然有变更、新增和签证等项目,但不可能增加这么多造价,并表示在初步审核施工单位结算资料时,就施工单位结算送审价太高提醒过施工单位重新复核结算书,但施工单位仍坚持这样报送。
2.确定审计思路与方法。
审计组决定,除采用全面审查法对造价进行审计外,对比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和结算送审价,找出差异,重点审查变更、新增、漏项、签证、工程量较大和造价较大等分部分项工程。
主要审查结算编制依据是否准确;审查结算方式是否正确;审查套用定额是否准确,是否存在高估冒算;审查取费标准是否准确;审查设计变更、签证内容是否真实,手续是否齐全;审查其工程量是否准确等。
3.审查结算送审资料。
审计人员全面审查结算书、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书、中标通知书、工程招标图、施工图、竣工图、现场签证单、设计变更单、工程联系单、工程投标文件、招标文件及答疑及其他工程结算资料。
白山工程审计结算超过合同价
白山工程是一项涉及基础设施的大型建设项目,其合同总价在项目启动初期已由甲方与乙方协商确定。
在项目竣工并进行最终审计时,发现实际的结算金额超出了原合同价。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相关方的高度关注。
我们来梳理一下造成超支的主要原因。
在白山工程中,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部分建筑材料的价格出现了上涨,这直接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可预见的地质问题,需要采取额外的技术措施来解决,这也增加了额外的费用。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项目管理和执行层面的失误也是导致超支的重要原因。
例如,项目预算在初期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潜在的风险,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不够严格,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面对这样的情况,审计机构在对白山工程进行审计时,采取了公正客观的态度,对每一项费用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
审计结果显示,虽然有些超支是由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管理上的疏漏。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甲方、乙方以及审计机构共同商讨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对于因市场波动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双方同意按照一定比例分担增加的成本。
对于因管理不善导致的超支部分,乙方承诺在未来的项目中加强成本控制,并采取措施减少浪费。
甲方也认识到在预算制定时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通过这次白山工程的审计结算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超出了合同价,但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协商,各方还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不仅体现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管理和执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工程项目财务审计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案例:
某公司计划建设一座新工厂,并委托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
审计师对工厂建设项目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审查,并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审计师注意到工厂建设项目的成本估算存在异常。
原本预计为1000万元的项目,实际成本却超过了1500万元。
经过进一步调查,审计师发现部分成本被错误地计入了其他项目中,导致成本估算不准确。
其次,审计师还发现工厂建设项目存在一些不合规的付款情况。
例如,部分供应商在没有提供发票的情况下收到了款项,还有一些付款金额与合同条款不符。
审计师怀疑这些付款可能存在贪污或欺诈行为。
最后,审计师还发现工厂建设项目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例如,项目进度报告不准确,部分合同条款不明确,导致项目进度受到阻碍。
审计师建议公司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控制成本。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向公司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财务审计报告。
报告中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公司根据审计报告进行了整改,加强了项目管理,确保了工厂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一个关于工程项目财务审计的案例。
通过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治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并降低财务风险。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工程结算审计是指对工程项目的经济账目进行核对、比对、核实和审定的过程,主要包括工程费用核算、工程支付文件审查、工程财务记录查阅等内容,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的准确性和合法合规性。
下面将以一些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案例进行分析。
公司在2024年承接了一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为1亿元。
这个项目分为3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费用都需要进行核算和结算。
为了确保该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公司设立了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工程结算审计。
在第一阶段的工程结算审计中,审计人员首先核查了工程的预算情况。
他们仔细对比了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包括材料采购、工人工资、设备租赁等方面的费用,并对每一项费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
审计人员还查阅了相关的支付文件和财务记录,对每笔支付进行了核实和审核,并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比对。
通过这一阶段的审计,公司确认了第一阶段的工程费用结算没有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
在第二阶段的工程结算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核实。
他们分别到现场和工程主管人员进行了沟通和了解,核对了工程进度和完成情况。
同时,他们还对工程的预算情况进行了核查,对工程费用的支出进行了审议。
审计人员还抽查了部分支付文件和财务记录,核对了费用的正确性和合规性。
通过这一阶段的审计,公司确认了第二阶段的工程费用结算没有出现问题。
在第三阶段的工程结算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了全面审查。
他们检查了相关的工程验收文件和报告,对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了核对和比对。
审计人员还进一步查阅了工程的质量抽查记录和整改情况记录,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审议。
同时,他们还对工程的预算情况进行了最后的核查和比对。
通过这一阶段的审计,公司确认了第三阶段的工程费用结算没有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并且工程的质量符合要求。
通过对该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公司确认了该项目的预算和结算的准确性和合法合规性。
审计人员还根据审计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包括严格控制工程费用、加强工程财务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等。
在建工程审计案例(一)案例线索及分析案例一: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中在建工程项目时发现,公司在建工程支出较大,并且明细账中只设有“综合楼”一个项目。
经向公司有关人员了解,并查问了有关工程预、决算资料,其“综合楼”项目中分别包括了实验楼、机修车间土建、仓库改造等工程内容,公司未按具体明细项目设立账户。
案例一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九条规定:企业的在建工程,包括施工前准备、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
工程项目较多且工程支出较大的企业,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性质分项核算。
“在建工程”是一个归集性的科目,它反映固定资产从购建开始到交付使用过程中所有全部支出的集合,最后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按照单项进行管理和核算的,因此,注册会计师李文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处理,并向管理当局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书,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具体的管理建议。
案例二: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的在建工程项目时,通过现场核查,发现公司第三车间项目已投入使用,但大华公司有关人员理解为本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手续,可不按规定转入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案例二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可先按暂估价记账进行会计处理。
这是因为,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的客观事实既然已经存在,移交手续办理与否,其自然损耗和为生产经营提供和创造价值与财富也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按照收入与配比的原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自然也是合理的,不能强调未办理移交手续而不履行法规和制度的规定。
为此,注册会计师李文应作如下审计处理:1.提请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对上述经济事项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有关手续,进行会计处理,并相应调整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数额。
2.应将审验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调整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3.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应调整数额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一、项目背景某研究所科研试验配套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8968.95m2,其中车间3896.57m2,框架2层,其它综合楼5077.75m2,五层,建筑高度19.8米,桩基础,包含科研、试验、联调、库房、办公等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室内外装饰<不含室内橡胶地板、外墙铝合金玻璃幕墙及塑钢窗>、给排水系统,不含电气及塑钢窗工程.合同包干价11,262,000.00元,建设时间为:2008年05月—2009年03月 ,本项目结算审核结果为:总造价14,440,443.14元<含合同包干价>,变更增加3,178,443.14元.二、案例分析<一>审计过程1、整理送审资料对建设单位的送审资料进行整理,备齐审计依据.本项目收集整理了以下资料: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图纸会审记录、施工单位投标文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工作联系函、施工图及竣工图、开、竣工报告、桩基检测报告及验收记录、施工日志、地基验槽记录及其他与造价有关的文件;2、熟悉并甄别送审资料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上述送审资料进行熟悉,然后进行甄别,初步判断哪些资料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化,对此类资料重点分析与审核,对与造价无关的资料如: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开、竣工报告<建设单位明确表示不追究工期延误的责任>,作为备查资料留用;3、现场踏勘根据上述送审资料及对项目的了解,同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核对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包干内容是否相符,并有针对性的拍照取样,填写施工现场勘察记录单,作为审计依据;4、计算工程量、确定初审造价按照有关行规、法规文件及对本项目掌握的情况和资料进行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内容,重点审核现场签证单及设计变更单的真实性与关联性,从而确定初审结果;5、核对工程量与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对无争议的项目双方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对有争议及依据不充分的项目,尤其是现场签证单,组织参与本项目的各个单位如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等以协调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与核实,又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资料.本项目在审核过程中补充了桩基检测报告、地基验槽记录、施工日志等,同时召开协调会四次,有争议项目的工程量解决后再次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6、确定工程审定价根据已核对的工程量,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进行工程结算造价的确定,对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调整工程价款,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参照类似价格调整工程合同价款,对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采取与合同包干价中相同取费费率标准进行重新组价,并在双方认可的结算书上签字形成初审结果;7、形成审核结果将初审结果报建设单位复核,同时填写"建设工程造价内审确认表".对建设单位及内部复核的意见进行调整与修改,最终形成审核成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单位三方在"建筑工程造价编审确认表"上签字盖章,并出具咨询报告.<二>审计发现1、通过现场踏勘发现合同包干价内有部分工程内容未按图纸施工,即未按包干内容执行,如:室外坡道外栏杆、卫生间纸盒及烘手器等;2、合同第六、23.2<1>条约定合同价款的风险范围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与施工图误差在10%以内……",针对此条施工单位不主张标底多算的扣减,只主张少算的增加,而且合同没有约定漏项和错算的计算方式;3、投标报价与结算报价计价方式不统一,投标报价按清单计价,而合同约定合同外变更及签证按定额计价;4、施工过程中随意变化太多,如砌体砌了拆,拆了砌又没有相应的记录或是签证,竣工图与施工图室内部分未施工的墙体是先砌后拆除还是原本就没有施工,无法确认.三、审计评析通过对本项目的结算审核分析,发现建设单位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相当到位,比如:1、在合同中约定了变更工程的人工及主材价差计取综合费<见合同第六、23.2<1>条>,为审核工作减少了争议与分歧;2、在合同中约定了材料价差变化的处理原则<见合同第六、23.3条>,使审核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3、现场签证及联系函建设单位代表签字比较灵活但不失原则;4、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在整个审核过程中的立场分明,从而保证了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合理.四、审计建议本项目从造价的角度看,合同外增加比例为合同价的28.22%,远远大于常规的5%-10%,分析原因并总结体会与建议如下供建设单位及同行参考:<一>、招投标阶段1、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给施工单位减少索赔机会工程量清单是所有投标人投标报价最重要的依据,其项目特征的描述与数量的准确直接影响本项目的投标报价,也是影响合同价的最基本因素.本项目合同第六、23.2<1>条约定合同价款风险范围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与施工图误差在10%以内……",而本工程工程量清单存在严重的漏项和工程量错误,主要表现在桩基础的钢筋笼<漏项>及预应力钢筋工程量<错误>,仅预应力钢筋工程在结算时就增加了23.18万元.针对此种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先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可以是两家咨询公司背对背的计算后再进行核对,以最大程度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包括工程量及项目特征的描述〔,然后再对招标控制价<拦标价或标底价>进行审核,可以把造价控制在招投标阶段,同时杜绝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也减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机会,从而保证合同价或综合单价真正意义上的包干;2、对大宗材料<尤其是装饰及安装材料>指定品牌、档次或价格,不给施工单位创造增加造价的条件本项目在招标阶段没有对装饰及安装材料指定品牌、档次或暂定价,但在施工过程中才确定了很多装饰材料及安装材料的价格,这些价格比施工单位投标时的价格高出许多,仅此项费用约增加50.60万元,占合同外增加费用的15.92%,是本次结算增加费用比例较大的.为此建议建设单位在招投标阶段指定装饰材料的品牌、规格或是档次,可以提供三个以上的品牌供投标单位自行选择,在施工过程中只要能满足投标时的档次要求,品牌、规格与投标时一致,就可以合理控制合同外的增加费用;3、对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进行清标,不给施工单位留下增加合同外费用的伏笔本项目的屋面工程<Ⅱ级防水>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描述上很清楚,有砂浆找平层、聚氨脂隔气层、2厚双面及1.5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防水层<Ⅱ级防水>、陶粒找坡层、40厚聚苯乙烯保温层、屋面缸砖面层,可施工单位报价仅105元/m2<综合单价>,远远低于**市当时的市场价,可以判为低于成本价.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以防水和保温隔热效果更好为由建议建设单位将陶粒找坡层变更成现浇泡沫砼找坡,将双面及单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防水层变更成三元乙丙橡胶及SBS 改性沥青卷材,屋面缸砖改为釉面砖等,最终建设单位同意此变更,由此增加费用35.55万元,占合同外变更增加费用的11.18%;另有因预应力钢筋的工程量严重少算,施工单位采取了不平衡报价将此项目的综合单价报得很高,致使结算时此项目增加费用的比例也很大.针对此种现象,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单位中标后由咨询公司对其投标报价进行"清标",对不平衡报价或低于成本价的现象要求施工单位作出书面整改或书面澄清,杜绝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以联系函的方式、以建设单位利益为名誉进行建议或变更等来达到低价进高价出的目的.<二>、签订合同阶段施工合同条款的字斟句酌对项目结算造价的增加与否起着关键作用.本项目合同第六、23.2<1>条约定"……设计变更等按实际发生工程量乘以定额直接费<含主材及人工费调整差值>后另取10%综合费率……",仅此一条就有三个问题给结算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此条款针对的内容仅仅是设计变更的计价方式,但没有对合同外的内容进行约定,尤其是室外工程如外网、道路项目没有约定.在结算时施工单位认为室外工程不属于设计变更则要求按市政工程计算,且应脱离合同另外计取各项费用.但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此类室外工程如外网、道路等是附属于主体工程的,主体工程的合同条款对此类室外工程照样适用,虽然最终这样结算了,但给结算带来了多次协调、沟通,还使合同外费用增加比例加大.本项目增加费用53.94万元,占合同外增加费用的16.97%.建议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把"设计变更"改为"合同外增加项目",这样就避免了争议,并对室外工程设置预留金,使合同外增加费用占的比例控制在常规中;2、此条款约定了主材及人工费允许调整差值即价差,但调整差值的标准没有约定,是参照原投标时的价格还是参照变更当期的市场价还是信息价,施工单位抓住这个漏洞,要求按当年信息价的最高一期执行,最终审定价参照了施工合同的通用条款第八条第31.1条,即合同中已有或适用或类似的价格,则按已有或参照类似价格执行,没有的则按当期信息价执行;3、计价方式有误,使变更增减的标准不统一.本项目招投标时采用清单计价,而本条款为定额计价.**省人民政府令第311号第九条规定"建设工程计价方式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或定额计价办法,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但两种计价办法不能在同一工程项目中混合使用".针对此类合同文字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字斟句酌并咨询专业公司,让咨询公司对此合同从造价专业的角度对合同条款尤其是专用条款进行仔细推敲与斟酌,不为结算留隐患,从而规避争议、歧义与风险.<三>、施工阶段1、办理签证资料时说清事实,标明时间,为结算争取有力的依据现场签证是证明施工过程和实事,但并不是每一份签证都会引起费用的增加,要分清是哪一方的责任引起的签证,因而签证资料发生的时间就尤其重要.本项目签证单比较多,但签字资料上没有签注时间,比如:竣工图上有些部位未标注墙体,而施工图上该部位又有墙体,那么这些部位的墙体是先砌后拆除还是原本就没有施工,施工单位说先砌后拆的还有口头叫拆除的但都没有相应的资料,这样就得既要算砌墙的费用还要算拆墙的费用,如果是本身就没有施工,则应从原合同中将此部分造价扣除,而签证资料上没有时间进行推敲,虽然最终解决办法只能以现场签证为准,涉及到拆除的就是先砌后拆,没涉及到的就定论为没有施工,但使审核过程变得非常艰难.对此类问题建议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在签字时把实事说清楚,并签注上时间,涉及到的费用待结算时由专业人员根据签证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应该调整费用;2、熟悉招投标文件,减少施工过程中签证的发生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应充分了解并熟悉招投标文件.招标文件上有一些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的要求,尤其是报价方面的要求,投标文件中施工单位可能也会对建设单位进行一些承诺.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会对现场发生的一些情况进行签证申请,如果不熟悉招投标文件,则会签批不应发生费用的签证,结算时就不好再控制费用了,比如本项目中23号签证是施工单位为确保整体工期及安全文明现场达标将钢筋制作区迁移到场外加工而申请的加工转运费,在招标文件第7页第13.10.9条明确了"投标人可先到工地踏勘以充分了解工地位置、情况、道路、存储空间、装卸限制及任何其他足以影响承包价的情况,任何因忽视或误解工地情况而导致的索赔或工期延长申请将不被批准",因此对施工单位的申请完全可以不签批,但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可了这一申请,还将费用明确<按贰万元包干计取>.根据国家财政部建设部文件<财建[2004]369号文件第十五条规定"……凡由发、承包双方授权的现场代表的现场签证以及发、承包双方协商确定的索赔费用,应在工程竣工结算中如实办理……",因此,在结算中对此类签证只能合理计取;3、图纸变更或签证频繁时,应收集相关的记录与完整的资料本项目送审资料有三套图纸,其出图时间分别是2007年8月份<结施>、2007年12月<结施修>、2008年5月<建施修>,但没有完整的竣工图,投标报价及施工过程中分别采用的图纸是什么时间的图纸,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也记不清楚了,最终只得以施工单位所申报的造价来计算.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就注意收集整理相关的记录与完整的变更资料,至少要要求施工单位将变更单、签证单、工程联系单等资料连续编号,防止施工单位只提供增加费用的资料,不提供减少费用的资料.总之,工程结算审核关系着甲乙双方的利益,审核只有有理有据,合理合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才能使结算公平、公正,才能使利益双方达到共赢..。
工程审计10大领域问题与案例分析没有对项目全过程的系统性把握,就难以全面理解造价形成的过程,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而没有造价专业知识的深度,就难以将发现的问题进行量化,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成果。
在数十个项目中从中提炼了工程审计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01工程审计问题及案例分析1、前期报建手续方面前期手续不齐实质上是违规建设。
有的项目前期手续不齐就开始建设,例如没有开工报告;没有办理环评;边办概算审批边施工等等。
案例分析:某煤矿的技改项目,项目的初设和概算得到了某省的批复,但集团一直未批复,而且该项目开工前没有办理完环境评价和煤矿安全评价。
该煤矿是二级公司从私人手里收购部分股权,二级公司占股比为51%,其他私人股东占股比为49%,技改建设资金集团未批,所有资金暂由二级公司借款。
项目原计划2年完成技改,但实际实施了7年仍未建成,主要原因是手续不齐全,煤矿安全管理部门阶段性地要求项目停工,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项目的概算从最初的5亿元,现在准备调整到10亿元,其中建设期每年的人员工资奖金就2000多万元。
2、内控制度方面项目实施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容易造成管理的权责不明确,从而给工作的开展带来隐患(内审网注: 制度设计问题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各类企业,审计项目组应注重自上而下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宣贯,推动从意识角度有所提升,让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更多审计干货,请关注公众号内审网)。
有的项目的内控制度不全,缺少项目管理的个别环节的制度规定;有的项目内控制度规定与上级单位的制度有冲突;有的项目的内控制度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有的项目的内控制度缺少可执行性等等。
案例分析:某氧化铝项目,项目专门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主要成员系从建设单位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这个指挥部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项目管理内控制度,但是其中的甲供材料内控制度基本参考了原建设单位的材料管理制度,其中一些机构的权责与指挥部的机构无法对应,导致甲供材料管理制度无可操作性。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一、项目背景某研究所科研试验配套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8968.95m2,其中车间3896.57m2,框架2层,其它综合楼5077.75m2,五层,建筑高度19.8米,桩基础,包含科研、试验、联调、库房、办公等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室内外装饰(不含室内橡胶地板、外墙铝合金玻璃幕墙及塑钢窗)、给排水系统,不含电气及塑钢窗工程。
合同包干价11,262,000.00元,建设时间为:2008年05月—2009年03月,本项目结算审核结果为:总造价14,440,443.14元(含合同包干价),变更增加3,178,443.14元。
二、案例分析(一)审计过程1、整理送审资料对建设单位的送审资料进行整理,备齐审计依据。
本项目收集整理了以下资料: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图纸会审记录、施工单位投标文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工作联系函、施工图及竣工图、开、竣工报告、桩基检测报告及验收记录、施工日志、地基验槽记录及其他与造价有关的文件;2、熟悉并甄别送审资料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上述送审资料进行熟悉,然后进行甄别,初步判断哪些资料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化,对此类资料重点分析与审核,对与造价无关的资料如: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开、竣工报告(建设单位明确表示不追究工期延误的责任),作为备查资料留用;3、现场踏勘根据上述送审资料及对项目的了解,同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核对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包干内容是否相符,并有针对性的拍照取样,填写施工现场勘察记录单,作为审计依据;4、计算工程量、确定初审造价按照有关行规、法规文件及对本项目掌握的情况和资料进行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内容,重点审核现场签证单及设计变更单的真实性与关联性,从而确定初审结果;5、核对工程量与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对无争议的项目双方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对有争议及依据不充分的项目,尤其是现场签证单,组织参与本项目的各个单位如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等以协调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与核实,又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资料。
某地产公司的⼯程决算,除⼩型零星合同由审计部造价审计师审核外,其余全部外包给⼀些知名造价事务所进⾏。
该公司审计总监前期参加了⼀个培训,了解到⼯程款决算审计委托造价事务所审核后很可能还有⽔分,公司往往为此多⽀付的⼯程款仍有15%-30%的空间。
这个培训课给他猛击⼀掌,他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
原来公司多个负责造价审核的审计师陆续跳槽,并曾给他留有多封建议,请他⼀定要考虑对委外造价审核进⾏复核,不然我们这些审计⼈员⽩养了,审些⼩合同,⽆关痛痒。
他都认为中介做的双⽅认可,有公信⼒,⽽未予考虑。
现在想来那些部下倒是颇有见地的。
审计总监⽴即组织审计师对近期已经结算的某⼩区15万平⽶建安⼯程决算进⾏复查,该⼯程由公司长年合作的的建筑铁军承包,⼯程按期、保质完成,并获得当地市优⼯程奖杯,⼯程造价由审计部遴选的当地⼀家造价事务所审核,核减了12%,项⽬⼯程款除应予暂扣的质量保证⾦外均已结清。
审计师审核中发现:部分⼯程存在定额套⽤错误、部分变更签证存在重复计算、个别设计变更未实施⼯程仍计算在内、⼯程奖励条款错⽤省优奖市优等情况,整体计算下来,经核减的决算报告仍多算⼯程款1800余万元,⽐例接近8%。
审计总监⼜将审计师的审核结果委托其⼀个在造价事务所的同学参谋了⼀下,确认了该审核结果的可靠性。
审计总监犯难了,数据出来了,结算已经完结,该款项能与施⼯单位洽商,追回来吗? 请为审计总监⽀招: 1、⽬前审核结果怎么向公司⾼层报告? 2、如何进⾏与施⼯单位的谈判,并争取收回这部分多结款项? 3、对审核单位怎么处理? 4、审计总监拟修正公司⼯程款结算流程,将⼯程决算审核报告的审计部复核通过作为最终结算的前置程序,这个想法能获得你的⽀持吗? 1、⽬前审核结果怎么向公司⾼层报告? 审计师必须要向公司⾼层报告,“结算⾦额多出1800万元,⽐例⾼达8%”,⽆论是从绝对额还是从相对⽐例来讲,都超过了出内审所容忍的重要性⽔平。
⾄于如何向公司⾼层报告,还要从该公司⼯程结算的管理模式谈起,⾸先要确定“除⼩型零星合同由审计部造价审计师审核外,其余全部外包给⼀些知名造价事务所进⾏”这⼀管理模式是如何确定的?造价事务所是由谁来委托的? 从案例中可知,审计部参与了部分⼯程项⽬结算的审批流程,如果是审计部委托了外部中介机构进⾏结算审计,那么审计部应该对外部中介机构的审计质量负责,⾄少应负监督之责,我们的问题出在机构的选择和⼯作质量的监督上; 如果是其他部门委托中介机构进⾏审计,审计部也要承担责任,这种责任应该是风险评估不⾜之责,我们的问题出在对此举的风险估计不⾜或有估计但提⽰不⾜。
单价合同模式下竣工结算审计的要点与案例单价合同模式下竣工结算审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文件审查:审计人员需要仔细审查与竣工结算相关的合同文件,包括合同条款、变更通知书、补充协议等,确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和合规性。
2.合同执行过程审查:审计人员需要对合同的执行过程进行审查,包括合同变更、工作量确认、材料采购、支付审批等,以确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或误操作。
3.计价依据核实:审计人员需要核实竣工结算的计价依据,包括工作量清单、定额单价、材料采购价格等,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
4.成本核算分析:审计人员需要对竣工结算中涉及的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并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5.审计报告编制: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结果编制审计报告,明确发现的问题、原因和建议,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数据支持。
以下是一个单价合同模式下竣工结算审计的案例:某城市政府在招标过程中,以单价合同的方式与一家建筑公司签订了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的施工合同。
审计人员接受了审计任务,对该工程的竣工结算进行了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了以下问题:1.竣工结算的计价依据中存在大量工作量不准确、重复计价等错误,造成了工程成本的虚高。
2.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材料采购价格的违规调整,使得材料成本明显超过市场价格。
3.施工单位在支付审批过程中存在虚报工作量、虚开材料发票等行为,谋取个人利益。
基于以上发现,审计人员向城市政府下发了审计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1.要求施工单位重新核定工作量清单和定额单价,并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执行。
2.加强材料采购的价格监管,建立合理的采购渠道和定价机制,避免价格违规调整。
3.加强对施工单位支付审批的监督,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和流程,防止虚报虚开行为。
城市政府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建议,对合同结算进行了调整,同时对施工单位进行了处罚。
这个案例表明,单价合同模式下的竣工结算审计可以发现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保障合同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工程结算审计案例分析一、项目背景某研究所科研试验配套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其中车间,框架2层,其它综合楼,五层,建筑高度米,桩基础,包含科研、试验、联调、库房、办公等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室内外装饰(不含室内橡胶地板、外墙铝合金玻璃幕墙及塑钢窗)、给排水系统,不含电气及塑钢窗工程。
合同包干价11,262,元,建设时间为:2008年05月—2009年03月,本项目结算审核结果为:总造价14,440,元(含合同包干价),变更增加3,178,元。
二、案例分析(一)审计过程1、整理送审资料对建设单位的送审资料进行整理,备齐审计依据。
本项目收集整理了以下资料:招标文件、招标答疑文件、图纸会审记录、施工单位投标文件、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变更通知单、现场签证单、工作联系函、施工图及竣工图、开、竣工报告、桩基检测报告及验收记录、施工日志、地基验槽记录及其他与造价有关的文件;2、熟悉并甄别送审资料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对上述送审资料进行熟悉,然后进行甄别,初步判断哪些资料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化,对此类资料重点分析与审核,对与造价无关的资料如:预应力工程施工方案、开、竣工报告(建设单位明确表示不追究工期延误的责任),作为备查资料留用;3、现场踏勘根据上述送审资料及对项目的了解,同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一起对施工现场进行踏勘,核对实际施工情况与合同包干内容是否相符,并有针对性的拍照取样,填写施工现场勘察记录单,作为审计依据;4、计算工程量、确定初审造价按照有关行规、法规文件及对本项目掌握的情况和资料进行工程量计算,核实工程内容,重点审核现场签证单及设计变更单的真实性与关联性,从而确定初审结果;5、核对工程量与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对无争议的项目双方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对有争议及依据不充分的项目,尤其是现场签证单,组织参与本项目的各个单位如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单位现场负责人等以协调会的形式进行沟通与核实,又以书面形式通知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资料。
本项目在审核过程中补充了桩基检测报告、地基验槽记录、施工日志等,同时召开协调会四次,有争议项目的工程量解决后再次填写工程量核实记录单;6、确定工程审定价根据已核对的工程量,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办法进行工程结算造价的确定,对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调整工程价款,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参照类似价格调整工程合同价款,对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采取与合同包干价中相同取费费率标准进行重新组价,并在双方认可的结算书上签字形成初审结果;7、形成审核结果将初审结果报建设单位复核,同时填写“建设工程造价内审确认表”。
对建设单位及内部复核的意见进行调整与修改,最终形成审核成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单位三方在“建筑工程造价编审确认表”上签字盖章,并出具咨询报告。
(二)审计发现1、通过现场踏勘发现合同包干价内有部分工程内容未按图纸施工,即未按包干内容执行,如:室外坡道外栏杆、卫生间纸盒及烘手器等;2、合同第六、(1)条约定合同价款的风险范围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与施工图误差在10%以内……”,针对此条施工单位不主张标底多算的扣减,只主张少算的增加,而且合同没有约定漏项和错算的计算方式;3、投标报价与结算报价计价方式不统一,投标报价按清单计价,而合同约定合同外变更及签证按定额计价;4、施工过程中随意变化太多,如砌体砌了拆,拆了砌又没有相应的记录或是签证,竣工图与施工图室内部分未施工的墙体是先砌后拆除还是原本就没有施工,无法确认。
三、审计评析通过对本项目的结算审核分析,发现建设单位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相当到位,比如:1、在合同中约定了变更工程的人工及主材价差计取综合费(见合同第六、(1)条),为审核工作减少了争议与分歧;2、在合同中约定了材料价差变化的处理原则(见合同第六、条),使审核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3、现场签证及联系函建设单位代表签字比较灵活但不失原则;4、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在整个审核过程中的立场分明,从而保证了审核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合理。
四、审计建议本项目从造价的角度看,合同外增加比例为合同价的%,远远大于常规的5%-10%,分析原因并总结体会与建议如下供建设单位及同行参考:(一)、招投标阶段1、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给施工单位减少索赔机会工程量清单是所有投标人投标报价最重要的依据,其项目特征的描述与数量的准确直接影响本项目的投标报价,也是影响合同价的最基本因素。
本项目合同第六、(1)条约定合同价款风险范围包括“……工程量清单中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与施工图误差在10%以内……”,而本工程工程量清单存在严重的漏项和工程量错误,主要表现在桩基础的钢筋笼(漏项)及预应力钢筋工程量(错误),仅预应力钢筋工程在结算时就增加了万元。
针对此种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先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可以是两家咨询公司背对背的计算后再进行核对,以最大程度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包括工程量及项目特征的描述),然后再对招标控制价(拦标价或标底价)进行审核,可以把造价控制在招投标阶段,同时杜绝施工单位不平衡报价,也减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机会,从而保证合同价或综合单价真正意义上的包干;2、对大宗材料(尤其是装饰及安装材料)指定品牌、档次或价格,不给施工单位创造增加造价的条件本项目在招标阶段没有对装饰及安装材料指定品牌、档次或暂定价,但在施工过程中才确定了很多装饰材料及安装材料的价格,这些价格比施工单位投标时的价格高出许多,仅此项费用约增加万元,占合同外增加费用的%,是本次结算增加费用比例较大的。
为此建议建设单位在招投标阶段指定装饰材料的品牌、规格或是档次,可以提供三个以上的品牌供投标单位自行选择,在施工过程中只要能满足投标时的档次要求,品牌、规格与投标时一致,就可以合理控制合同外的增加费用;3、对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进行清标,不给施工单位留下增加合同外费用的伏笔本项目的屋面工程(Ⅱ级防水)在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的项目特征描述上很清楚,有砂浆找平层、聚氨脂隔气层、2厚双面及厚单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防水层(Ⅱ级防水)、陶粒找坡层、40厚聚苯乙烯保温层、屋面缸砖面层,可施工单位报价仅105元/m2(综合单价),远远低于武汉市当时的市场价,可以判为低于成本价。
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以防水和保温隔热效果更好为由建议建设单位将陶粒找坡层变更成现浇泡沫砼找坡,将双面及单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防水层变更成三元乙丙橡胶及SBS改性沥青卷材,屋面缸砖改为釉面砖等,最终建设单位同意此变更,由此增加费用万元,占合同外变更增加费用的%;另有因预应力钢筋的工程量严重少算,施工单位采取了不平衡报价将此项目的综合单价报得很高,致使结算时此项目增加费用的比例也很大。
针对此种现象,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单位中标后由咨询公司对其投标报价进行“清标”,对不平衡报价或低于成本价的现象要求施工单位作出书面整改或书面澄清,杜绝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以联系函的方式、以建设单位利益为名誉进行建议或变更等来达到低价进高价出的目的。
(二)、签订合同阶段施工合同条款的字斟句酌对项目结算造价的增加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本项目合同第六、(1)条约定“……设计变更等按实际发生工程量乘以定额直接费(含主材及人工费调整差值)后另取10%综合费率……”,仅此一条就有三个问题给结算带来相当大的难度:1、此条款针对的内容仅仅是设计变更的计价方式,但没有对合同外的内容进行约定,尤其是室外工程如外网、道路项目没有约定。
在结算时施工单位认为室外工程不属于设计变更则要求按市政工程计算,且应脱离合同另外计取各项费用。
但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此类室外工程如外网、道路等是附属于主体工程的,主体工程的合同条款对此类室外工程照样适用,虽然最终这样结算了,但给结算带来了多次协调、沟通,还使合同外费用增加比例加大。
本项目增加费用万元,占合同外增加费用的%。
建议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把“设计变更”改为“合同外增加项目”,这样就避免了争议,并对室外工程设置预留金,使合同外增加费用占的比例控制在常规中;2、此条款约定了主材及人工费允许调整差值即价差,但调整差值的标准没有约定,是参照原投标时的价格还是参照变更当期的市场价还是信息价,施工单位抓住这个漏洞,要求按当年信息价的最高一期执行,最终审定价参照了施工合同的通用条款第八条第条,即合同中已有或适用或类似的价格,则按已有或参照类似价格执行,没有的则按当期信息价执行;3、计价方式有误,使变更增减的标准不统一。
本项目招投标时采用清单计价,而本条款为定额计价。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11号第九条规定“建设工程计价方式可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或定额计价办法,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但两种计价办法不能在同一工程项目中混合使用”。
针对此类合同文字问题建议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字斟句酌并咨询专业公司,让咨询公司对此合同从造价专业的角度对合同条款尤其是专用条款进行仔细推敲与斟酌,不为结算留隐患,从而规避争议、歧义与风险。
(三)、施工阶段1、办理签证资料时说清事实,标明时间,为结算争取有力的依据现场签证是证明施工过程和实事,但并不是每一份签证都会引起费用的增加,要分清是哪一方的责任引起的签证,因而签证资料发生的时间就尤其重要。
本项目签证单比较多,但签字资料上没有签注时间,比如:竣工图上有些部位未标注墙体,而施工图上该部位又有墙体,那么这些部位的墙体是先砌后拆除还是原本就没有施工,施工单位说先砌后拆的还有口头叫拆除的但都没有相应的资料,这样就得既要算砌墙的费用还要算拆墙的费用,如果是本身就没有施工,则应从原合同中将此部分造价扣除,而签证资料上没有时间进行推敲,虽然最终解决办法只能以现场签证为准,涉及到拆除的就是先砌后拆,没涉及到的就定论为没有施工,但使审核过程变得非常艰难。
对此类问题建议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在签字时把实事说清楚,并签注上时间,涉及到的费用待结算时由专业人员根据签证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应该调整费用;2、熟悉招投标文件,减少施工过程中签证的发生“投标人可先到工地踏勘以充分了解工地位置、情况、道路、存储空间、装卸限制及任何其他足以影响承包价的情况,任何因忽视或误解工地情况而导致的索赔或工期延长申请将不被批准”,因此对施工单位的申请完全可以不签批,但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签字认可了这一申请,还将费用明确(按贰万元包干计取)。
根据国家财政部建设部文件(财建【2004】369号文件第十五条规定“……凡由发、承包双方授权的现场代表的现场签证以及发、承包双方协商确定的索赔费用,应在工程竣工结算中如实办理……”,因此,在结算中对此类签证只能合理计取;3、图纸变更或签证频繁时,应收集相关的记录与完整的资料本项目送审资料有三套图纸,其出图时间分别是2007年8月份(结施)、2007年12月(结施修)、2008年5月(建施修),但没有完整的竣工图,投标报价及施工过程中分别采用的图纸是什么时间的图纸,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也记不清楚了,最终只得以施工单位所申报的造价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