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李健
- 格式:pptx
- 大小:310.20 KB
- 文档页数:5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5章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率1.如何认识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以及利率之间的关系?答:(1)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
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2)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正是因为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偿还时,需要在本金之外附加一定数额的利息,这样利息也就成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具体体现。
(3)由于本金数量会对利息总额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比较利息额来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高低,在对不同信用活动中的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剔除本金数量多少对其产生的影响。
由此,我们引入了另一个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利率。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它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
由于利息率能够剔除本金数额多少对利息总额的影响,亦即给出了单位货币的时间价值,所以相对于利息而言,利率是一个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更好的指标,它使得各项信用活动中货币时间价值的高低变得可以相互比较。
2.如何认识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什么是收益的资本化?答:(1)利息的来源和本质西方经济学家对利息实质问题的分析散见于各个不同的利率理论之中,概括起来可以区分为非货币性因素和货币性因素两个不同的分析视角。
①从非货币因素对利息实质的考察。
古典学派以利息产生于借贷资本为基础,从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实际因素来考察利息的来源。
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
资本生产的费时性决定了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差额,利息在实质上即来源于这种差额。
②从货币因素对利息实质的考察。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货币性因素,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论颇具代表性。
凯恩斯把利息定义为是对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他认为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要作两种选择:一是对时间偏好的选择,即在既定收入下对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分配;二是对灵活偏好的选择,指在既定收入下对持有货币与债券的选择。
现代西方第一章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第二章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三章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四章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说第六章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章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八章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九章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章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一章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二章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通过学员要了解西方早期和近代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辨析西方货币本质观中的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了解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析银行主义和通货主义观点的差异;了解维克塞尔对金融理论的贡献和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货币本质观n代表人物:以十六、十七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
n主要观点: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
生产只是创造财富,而流通则增加财富。
n简要评价一、货币金属观n 代表人物:早期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等;近代有克纳普等人。
n 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
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
n简要评价。
二、货币名目观第一节货币本质观本世纪初,现代名目说盛行一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属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
1933年的世界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当代名目说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40余年。
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重建金本位制。
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第一节货币本质观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一、信用理论1.信用媒介论n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
n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
银行只有先接受存款,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前者决定后者。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试行)第一部分课程考核方案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课程基本情况“现代货币金融学说”是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全年滚动开出。
它以货币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主要通过对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阐述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从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李健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学生同时可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IP课件、网络课程、网上学习辅导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加强平时,注重实践,突出创新”是本次考试改革总的指导思想。
加强平时,发展能力,以评价促进步和提高,确立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加强技能性学生成绩的含量,不仅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供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构建适应开放教育特点的考试模式应从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现代货币金融学说课程正是在这种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下,确立网上考试改革的。
争取最终达到“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效果,以期全面提高成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西方货币金融理论解释、分析、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由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一)形成性考核目的:形成性考核所设计的任务反映了教学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形成性考核中最大限度地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得到检验。
通过完成形成性考核,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充分发挥电大系统教师群体的优势,把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落在实处;另一方面也能够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答:(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②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③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④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⑤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
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大为扩展.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随之而来的,也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同样需要重视的是,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①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
②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③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④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1.国家干涉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内涵与中心看法是什么?两大思潮的主要分歧安在?国家干涉主义基本内涵:泛指要求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干涉,限制经济自由的一种理论与政策主张。
中心看法:国家应当、也有能力对经济运转推行管理和干涉,为市场和社会供应必需的经济服务;不该当不过经济次序的悲观保护者,而应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踊跃参加者和干涉者。
经济自由主义基本内涵:泛指要求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涉的一种理论和主张。
中心看法: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理,自动均衡,其理论中心在于市场的价钱体制。
即价钱体制拥有自动调理作用,实现供求均衡。
主要分歧:1.国家干涉主义主张对经济活动进行干涉和管理,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涉的主张,倡导自由市场2.在运用博弈论研究钱币政策,经济自由主义的学者以为应当重申钱币政策的规则性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而国家干涉主义则主张采纳权变的钱币政策,以便相机调理钱币与经济运转。
3.在反古典革命与新古典宏观学派的较量中,前者以为市场价钱是富裕弹性的,供求能够自动实现均衡,只需存在合理预期,市场能够快速出清,而政府干涉只会损坏弹性价钱的调理体制,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由。
相反新凯恩斯主义以粘性价钱思想为武器对微观市场失灵做出还击。
2.凯恩斯理论系统的主要内容和政策意义是什么?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系统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看法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应价钱和总需求价钱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钱大于总供应价钱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出商品的供应,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钱小于总供应价钱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资本家或许被迫降价销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没法实现其最低收益而裁汰雇员,缩短生产。
所以,就业量取决于总供应与总需求的均衡点,因为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收益颠簸不大,因此资本家愿意供应的产量不会有很大改动,总供应基本是稳固的。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李健《金融学》章节练习及详解第16章货币供给一、概念题1.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中南财大2008研)答: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随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
其主要内容是认为货币供给“旧论”所隐含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观点是错误的,货币供给受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力货币(H)与货币供给(M)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明确的倍数关系。
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也会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其资产偏好行为,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扩张机制。
另外,银行的贷款要求等因素也影响内生性行为。
最后,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了其与商业银行间的区别,从而使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商业银行货币信用创造的行列,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变量。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等承认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
2.原始存款(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答: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两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
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
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部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健教育背景1983本科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9—1985.1: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进修硕士研究生学位课;1984.9—1985.7: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进修西方经济学;1997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金融专业),获经济学博士位。
工作经历1970年上山下乡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5-79年在浙江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工作;198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
其中,1986—1987年曾借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咨询研究工作。
“考金融,选凯程”!凯程2014中财金融硕士保录班录取8人,专业课考点全部命中,凯程在金融硕士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全日制封闭式高三集训,并且在金融硕士方面有独家讲义\独家课程\独家师资\独家复试资源,确保学生录取.其中8人中有4人是二本学生,1人是三本学生,3人是一本学生,金融硕士只要进行远程+集训,一定可以取得成功.讲授课程本科:《货币银行学》、《金融概论》、《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西方经济学》等;硕士研究生:《金融学Ⅱ》、《当代西方金融理论比较研究》等。
博士研究生:《中外金融理论源流研究》、《金融理论前沿》等。
研究领域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创新与监管、金融结构与发展、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等。
担(兼)任职务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金融学系主任。
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1990年起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主讲教师;1997年起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货币银行学》主讲教师;1998年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货币银行学》主讲教师。
荣誉和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