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硬笔行书技巧与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0.01 MB
- 文档页数:160
12侯登峰 三、行书与楷书的比较 人们称楷书如同人的“站立”,而行书则如同“行走”。
站不稳,固然走不好,但是,这并非说直到楷书写到非常精熟后才能写行书,而是说掌握楷书的基本书写法则对行有益的。
一定的帮助。
缓慢、稳重,笔速度相对较为快捷、轻盈,笔画连带明显,且行笔的速度起伏较大,节奏感强烈,笔画的轻重、粗细变化大。
2.从点画形态上看,楷书点画规整有余,且各自独立,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比较隐晦含蓄;而行书的点画生动活泼、变化多端,连带和呼应关系明显,笔画之间的牵丝成了行书中的精灵。
3.从字形上看,楷书形体端庄平和、大小如一,没有字形上的大小变化;而行书字形则大小、攲侧、俯仰等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即使技法讲座(连载・2)同一个字,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写法。
四、硬笔行书字帖的选择 字帖是学习书法的无声老师。
因此,选择字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字帖的优劣对当前的学习和书写规范,结字合乎法度。
2.具有扎实的传统书法功力,并能体现出时代特征和融入个人的理解。
3.在硬笔书坛上有较深造诣和艺术修养的知名书家所书。
除了上述之外,历代书家毛笔行书碑帖,也是上乘的选择。
不少当今在硬笔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书家,大多在古代碑帖上下过一番工夫,而最终取得了成功。
古代优秀碑帖很多,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图1),其笔法俊秀飘逸,结字造型神采活现,整幅作品气象万千,章法布局达到了极尽完美的境地,是临写的绝好范本。
唐代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僧人集王羲之的字而汇成篇,供后人临摹之用,也是很好的临本。
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写得端稳雍容,宋代米芾的代表作《方圆庵记》(图2)、《蜀素帖》挥洒恣肆,痛快淋漓。
此外明代文徵明、祝允明的行草书自成一家,赋予了图1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硬笔行书技法解析13技法讲座行草书新的面目。
这些书家的书法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是已被世人公认了的。
所以,我们从中选择临写,不会走弯路。
【硬笔行书技法解析】硬笔行书技法(三)竖画的写法行书中的竖画和楷书一样,往往是一个字的支撑点和力量所在,也有悬针和垂露之分。
在字的左侧的竖画,略向上带笔出锋,出现附挑,与右方呼应;中间或右侧的竖画可尽量向下伸展,既可写成垂露竖也可以写成悬针竖。
1.悬针竖。
写法与楷书基本相同,但运笔速度比较快。
一般用于中部或右部。
如:2.垂露竖。
这种竖可用于左部、中部和右部,由于其运笔较快,可略带弧弯,行至末端即停顿收笔,要写得挺拔有力,而不能过于弯曲。
如:3.回锋竖。
这种竖是用来更好地连接下一个笔画的。
回锋竖的回钩有左有右,其连带程度和回锋长短可灵活掌握。
如:4.短竖。
写法和垂露竖基本相同,但有时可以用点代替,收笔时出锋与下一笔相呼应。
如:5.二连竖。
第一竖较短,也可以写成点状,过渡牵丝要轻快,末笔竖画既可写成悬针竖,也可以写成垂露竖。
如:(四)撇画的写法撇在字中是最能展现字体舒展飘逸的一种笔画,它与随后的笔画连带关系明显,写法与楷书有较大差异,突出的表现是长撇和竖撇可以反向带出回锋,也可以直接连接下一笔画。
书写时要把握好长度、弧度和斜度,做到因字布势。
1.斜撇。
斜撇大多写得斜长而舒展,侧锋稍按,顺势向左下方撇出。
撇略带弧度,力送笔端,收笔有出锋和回锋两种不同写法。
如:2.回锋撇。
写这种撇时与楷书的要求不一样,楷书是要求力送到底,而回锋撇则可以写到撇的尾部后向上带出回钩,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如:3.回挑撇。
撇写至末端时折笔向右上挑出,出现附挑,以挑代替另外一个笔画,如木字旁,示字旁等。
如:4.竖撇。
侧锋起笔,折笔向下,行笔自上而下由轻到重,末尾处缓缓撇出,可以出锋,也可带出附钩。
多在字的左侧。
如:5.二连撇。
第一撇要收敛,第二撇放开,转折处要自然,不能写成圆弧线。
如:6.三连撇。
三连撇书写时,可连成一笔,也可变成三点;多撇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撇的长短和角度的变化。
如:(五)捺画的写法捺画在汉字中往往与撇同时出现在一个字里,在汉字里捺画是写得最伸展的笔画,很多情况下都是作为字的主笔。
钢笔行书字帖知识点总结一、钢笔行书字帖概述钢笔行书字帖是指用钢笔书写的行书字体的范本。
钢笔行书字帖作为学习行书字体的工具,对于提高书法功底、培养优美的书写风格、丰富书写技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字帖的选择、练习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有所帮助。
二、选择钢笔行书字帖的原则1. 选用规范:在使用钢笔行书字帖时,要选择规范、工整、笔画流畅、结构美观的范本。
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能够正确地引导他们认识字体的结构、笔画的构成以及书写的方法。
2. 丰富多样:在选择钢笔行书字帖时,还要多方面地了解不同书体的特点,如楷行书、颜楷行书、隶书等,从而更好地了解书法的魅力与精妙之处。
3. 注重练习:字帖的选择不仅要看其外观美观程度,还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的书写练习。
比如在选择字帖时,初学者要选择临摹难度适中的字帖,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练习效果。
三、钢笔行书字帖的练习方法1. 用心观摩:在开始练习钢笔行书字帖之前,要仔细观察范本的笔势、结构和形态,使自己对字帖的结构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临摹时不至于迷失方向。
2. 培养习惯:学习书法不能着急求成,要慢慢磨练。
因此,在练习钢笔行书字帖时,要养成每日坚持练字的习惯,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3. 专注练习:练字过程中,要集中精力,严格遵循范本的笔法和笔势。
具体地说,在临摹每一个字的时候,要注重笔画的顺序和力度,并且要注重笔画的连接,以保证整体的书写效果。
4. 反复练习:在练习钢笔行书字帖时,要多次重复练习同一种字体,直到掌握其基本要领。
只有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够真正理解书法的魅力,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四、钢笔行书字帖练习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练习时间和地点:书法练习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因此,在练习钢笔行书字帖时,最好选择清静、宽敞的地方进行练习。
同时,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时间,保证练习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调整姿势和心态:在练习书法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舒适、坐姿的端正,保持心态的平和、专注。
〖硬笔書法〗《千字文》硬笔行书技法解析(一)行书是我们在生活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无论是日常书写还是公文写作,行书都是最便捷和最高效的。
行书的特点主要有笔画流畅、牵丝映带较多、形体多变等。
行书,特别是行楷,其结构与楷书有很大的相似性,而楷书也讲求笔画与笔画之间势的呼应,这种呼应在行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因此,行书和楷书配合研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于行书形体多变的特点,我们以著名书家王羲之的行书取势为研习标准,以他的集字作品——行书《千字文》——为研习范本,进行逐字分析和研习。
在行书中,一个字的取势可以有很多种,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这一范本的取势方法,必定能够在将来的运用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一、天解析1、两横要注意一俯一仰。
2、撇捺的书写方法与楷书中“天”字的撇捺的书写方法相似,包括角度、相对高低等等。
解析1、左边部分的长竖作为主笔,这也是行书字形多变的表现。
2、注意笔画的实连与虚连。
3、因为起笔的横已经作为主笔,所以最后的竖弯钩要收住笔势,形成一主一次的势。
三、玄1、注意这种起首点与接下来笔画的呼应,笔断意连。
2、注意横折的书写。
3、最后一点画龙点睛,重而有力。
四、黄解析1、草字头的书写笔顺是:先竖,后横,再竖。
2、中间的横长而有力,书写时,落笔,然后把笔向右上拉出即可,书写时力度稍大些,而且速度少快,这样就有拙重但却流畅的感觉。
3、最后两点一呼一应。
五、宇解析1、起笔的两点注意图中的走势。
2、注意图中启上横的经典写法。
3、弯钩写得干脆有力。
六、宙解析1、一上一下,一方一圆的对比。
2、点竖对正的规律依然成立。
七、洪解析1、三点水的经典写法之一,注意积累。
2、注意连写的笔画的书写顺序和行笔过程。
八、荒解析1、草字头的写法之一。
2、行书中,呼应指的是笔断意连,牵丝是藕断丝连,实连是难舍难分,缠缠绵绵。
行书练字方法技巧钢笔行书是一种优美而独特的书法体系,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钢笔作为一种常见的书写工具,不仅方便携带和操作,而且可以通过合适的练字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行书的书写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行书练字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行书水平。
1.背诵经典篆刻品。
行书的基础是篆书,通过背诵和模仿经典的篆刻品,可以掌握行书字形的基本结构和笔画的运用。
从篆刻品中汲取灵感,并融入到行书中,能够使行书更加独特和具有个人风格。
2.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连续性。
行书以笔画为基本单位,每一个笔画都应该有明确的起止点,并且要通过笔画之间的连接来保持整个字的流畅性。
在练字过程中,要注重笔画的转折和连接部分的处理,运用适当的转弯和勾画方法,使字形更加流畅美观。
3.控制笔画的粗细和深浅。
行书笔画的粗细和深浅是展现字体韵味和墨意的重要因素。
粗细和深浅的掌握需要借助笔尖的力度和迈势来调节。
一般来说,行书中的粗细笔画要有明显的差异,既要突出字形的轮廓,又要凸显笔画的质感和墨意。
4.善于运用变化和变异。
行书的特点之一是笔势多变,可以通过变化和变异来增加字体的个性化和生动感。
在练字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字型和笔画的变异形式,如增、删、变、化等技巧,让字体更有变化和灵动感。
5.保持顺畅的节奏感。
行书的书写需要保持较快的速度和顺畅的节奏感,以表现出行书的动势和生命力。
在练字时,要注意提高书写的速度和连续性,不要停顿和犹豫,保持相对稳定的节奏感,才能使行书更加流畅自然。
6.分步骤练习和逐渐提高难度。
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行书不宜一蹴而就,要采取分步骤的练习方法,逐渐提高难度。
比如,可以先练习一笔直、竖、撇捺等简单的笔画,然后逐渐增加复杂的结构和组合。
钢笔行书笔法(收藏备用)播放GIF钢笔行书笔法司马彦、司马东著第一章行书概述第一节行书的形成与发展行书是介于真、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
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由此可以看出,行书是由楷书快写演变而来的,因其既部分的节省了楷书的笔画,且笔画之间又出现了许多连笔牵丝,书写起来既方便又快捷,易为一般人所认识和接受,具有实用意义,故很快得以广泛流行。
日常生活中,行书是最常用最流行的书体,尤以硬笔书写为最。
行书笔画、结构有一定的伸缩性,形态又多变化,运笔流畅,章法灵活,可塑性大,利于发挥艺术效果,其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超过其他书体,因而行书能经久不衰,盛行于世,并不断发展提高,日臻完美,使行书作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东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字实用范围不断扩大,一种简约的楷书快写体式即已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
这种书体用于行文起稿,简便迅速。
当时,通行的章草虽较隶书简便,但仍保留隶书的波势,今草又有识别上的困难,因此,笔画更为简约、书写更为便捷的行书逐渐流行起来。
据传,行书为东汉人刘德升所创。
实际上,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
行书先在民间流行,渐渐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承认和接受,经后汉刘德升整理、提高,才形成正式的行书体。
从安徽毫县发现的曹操墓砖上的“当奈何’’三字,以及熹平元年瓮上的一篇行书看,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婉丽而娴熟的行书字体。
晋代是行书的繁盛时期。
王羲之父子集古之大成,精研行书,不仅使行书发展到成熟完美的高度,而且“遂大行于世”,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行书巨匠。
尤以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开行书先河,被评为“超钟迈张”,其得意之作《兰亭序》更是尽善尽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虽历经千余年沧变,至今仍为书界所推崇,作为书法艺术殿堂的精品,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硬笔行书结构的基本法则
1. 笔画结构,硬笔行书注重笔画的结构,要求每个笔画都要清
晰可辨,形成整体的平衡和谐。
每个字的笔画要有起承转合的顺序,确保笔画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2. 字形比例,硬笔行书要求字形比例协调,整体上要求字体的
高度、宽度和笔画的长短比例适宜。
每个字的部首和偏旁部分也要
与整体字形相协调,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
3. 结构平衡,硬笔行书追求整体结构的平衡美。
每个字的上下、左右部分要保持平衡,通过笔画的运用使得字体整体看起来稳定、
均衡。
4. 空间利用,硬笔行书注重利用好纸面空间,避免字体过于拥
挤或过于稀疏。
每个字的笔画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使得字体的整
体布局舒展自然。
5. 线条饱满,硬笔行书的线条要求饱满有力,注重线条的粗细
变化和线条的流畅度。
笔画的起始和结束要有适当的用力,使得字
体线条看起来有张力和生动感。
6. 用笔技巧,硬笔行书的用笔要求准确、有力,注重笔画的粗
细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变化。
通过运用不同的笔尖和用力掌握,使得
字体的线条变化丰富,增加字体的立体感和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硬笔行书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结构的规整、线条的饱
满和整体的平衡美。
通过合理运用笔画结构、字形比例、结构平衡、空间利用、线条饱满和用笔技巧等方面的要求,创作出具有硬朗、
稳健、饱满的字体形态。
这些基本法则是硬笔行书书写的指导原则,也是学习和掌握硬笔行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