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2
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1.湿地的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它一种广义的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我国重要湿地分布。
1.湿地资源的功能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3.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传统农业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污染和土地的退化问题严重。
湿地具有很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对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作用。
1. 湿地水资源的调节作用湿地作为自然的调节性水体,具有很好的水资源调节作用。
湿地的植被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水的流失和泛滥。
同时,湿地还能够调节水的分布,保证农田的灌溉和渔业的发展。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湿地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作用湿地具有较强的土壤保持作用,它能够减少农田的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学多样性。
湿地是自然的生物保护区域,它们允许大自然在其中自由地发展繁荣,不但能够维护食品链和生态平衡,还能维护众多的野生动植物。
因此,湿地的维护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3. 湿地净化水质的作用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是净化水资源,将它们转化为可再生的资源。
湿地中的植物和土壤可以有效地过滤有害物质和疾病媒介。
湿地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净化农业和城市排放的废物水,提高了这些水源的质量。
湿地的净化作用对于农田水源、饮用水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湿地的温度调节作用湿地具有一定的温度调节作用,能够明显地影响周围的气候系统和温度变化。
它们可以吸收和释放水蒸气,保持温度平衡。
这使得湿地成为一种有效的自然调节器和气候调节器。
因此,在严峻的气候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护尤为重要。
结论综上所述,湿地生态系统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和土地的退化,提高了土壤的质量,保障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湿地的净化特性和温度调节作用对于农田水源、饮用水和环境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浅析湿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功能价值摘要:湿地能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起到系统性的服务功能。
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湿地的重视程度,应用相应的措施,让湿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修复。
基于此,文章阐述我国湿地的现状,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提出发挥湿地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功能价值引言湿地是复合型生态系统的一种,其中包括基质、微生物以及植被等。
我国虽然地域辽阔,湿地资源丰富,但是过去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程度不足,存在一些建设与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湿地的发展,甚至还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可见,湿地在生态系统发展中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当前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应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必要时应该开展人工湿地建设,提升我国湿地资源利用效率,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
1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湿地公园设计原则1.1因地制宜原则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的差异性,因此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当对场地的土壤、水体、气候等情况进行勘探调研分析,优先考虑选择乡土植物或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修复和丰富场地内的植物群落;同时,应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和经济条件,尊重地域的文化脉络,融入地域文脉元素,体现出湿地公园的地域特色。
1.2生态设计原则在设计湿地公园时,应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不必要的破坏。
既不能忽视湿地生态系统自身承受力,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也要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尽可能地对湿地生态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还要通过适宜的规划设计策略,利用生态修复方法,实现蓄水调洪、水体净化、气候改善的目标,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1.3协调发展原则在设计湿地公园时,要充分尊重自然演替规律,通过生态修复策略的设计和建设,可让各个功能分区协作发展,共同维护湿地生态。
比如可以利用透水砖作为地面铺装,建筑材料可以选用乡土材料,在满足景观设计要求的同时,满足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要求。
盘锦市湿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摘要根据盘锦市湿地的基本状况,对盘锦市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保护湿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辽宁盘锦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50-02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类型也多种多样。
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效益是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用途和属性的总称。
人们可以直接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也可以间接地从湿地所具有的功能中获益。
辽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辽东湾北岸,集中于大凌河、辽河之间,即盘锦市境内。
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是辽河三角洲的核心,代表着整个三角洲的特征,地处东经121°30′~122°30′,北纬40°40′~41°30′。
东西宽87 km,南北长85 km,总面积4 071 km2,由水域带、滩涂带、芦苇带和农田、草地带组成[1],辽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湿地芦苇沼泽和潮间滩涂,境内的大凌河河口、辽河与大辽河河口之间又分布着虾蟹池、河口水域等湿地类型,湿地分布比较零散,景观结构复杂多样;沟渠纵横交错,呈网状结构。
辽河三角洲湿地总湿地面积为31.5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7.4%。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6.0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面积为15.5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
这就为此地区带来了天然的生态效益、丰厚的经济效益。
地理地形知识:湿地是什么?对环境有哪些重要作用湿地是指地表或浅层地下水处于不断或周期性淹没、水分充足和互通的地区。
它们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可以包括泥滩、沼泽、湖泊、河流、湿地森林等多种生态环境,也被广泛称为“地球的肾脏”。
湿地在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可以净化水质,促进水文循环,形成水源涵养区,稳定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湿地可以吸收污染物质,在水体中起到自然过滤的作用,起到净水的效果,因此被广泛地认为是全球性的水污染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过滤器。
同时,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水分、潮湿和厌氧等特性,利于维持种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使之得到充分的生长和繁衍。
其次,湿地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很强。
湿地的水位可以影响水、土和气的交换,调节全球气候的变化。
湿地还可以影响大气环境的温、湿、氧、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比例分布,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和气候调节功能。
再次,湿地对于维持人类生活也非常重要。
湿地提供了生物多样性资源,为许多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此外,它们还为人类的水源保护、农业、渔业、旅游业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服务,同时又可作为能源和原材料的资源突破口。
不过,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湿地面积的逐步减少,湿地生态效益受到了破坏。
许多湿地被围垦填海,污染排放、养殖、工业污染等活动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
这些情况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人类进行保护。
为有效防止湿地退化,必须积极地开展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保护和修复人类自然环境的关键,通过加强湿地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重建和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从而防止湿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破坏,并共享湿地内的各种重要资源。
同时,加强湿地环境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并使之贯彻于各阶段的管理过程中。
在湿地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湿地保护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律规范和制度标准,促进科学合理的湿地开发和利用,从而切实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湿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重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1. 生态意义: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止洪涝、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生物多样性意义:湿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都生活在湿地中。
保护湿地资源,有利于维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 经济意义:湿地资源对农业、渔业、水资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湿地可以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生计保障;湿地也是农田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社会意义:湿地资源保护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2.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湿地资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掌握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动社会宣传教育: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参与湿地资源保护的积极性。
4. 加强生态修复和持续利用:加强湿地资源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退化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环境;在湿地利用中,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实现湿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湿地资源合作,推动跨国界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共同保护并合理利用全球湿地资源,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湿地资源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及其效益分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为周边居民及来往旅客提供了休憩娱乐的空间,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通过论述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概况,分析评价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提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更好为城市发展服务。
标签: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效益评价引言湿地公园是在全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背景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以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等功能的湿地保护方式。
2000年,泰晤士河畔的伦敦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为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利用模式。
同年年底,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建成并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首个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与远离城市并以自然湿地保护为主的湿地公园不同,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
本文通过对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促使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
一、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概况(一)建设背景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旅游区北部,毗邻郭郑湖、汤菱湖及磨山等风景区,处于东湖绿道的“黄金地带”,占地面积约120000m2,水域面积约70000m2。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原为废弃的“田”状鱼塘,在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退渔还湖”政策的指导下,武汉华侨城秉承央企社会责任,将其经过活化改造,修复再造生态栖息地,重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成为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被称为“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
(二)建设工艺本工程秉承自然生态的理念,充分利用湿地空间及地形条件,将水生态与水景观结合,构建集水质保障、生态修复及景观建设为一体的的生态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生态保护措施分析摘要:湿地保护区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智慧生物的生存予以各种宝物资源。
湿地保护区一般在阴暗的森林和缓流或流水的水域,蕴藏着各种独特的地理优势。
事与愿违,在前期的快速发展阶段,没有认识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过度开发利用湿地储备,从而致使湿地储备资源不断减少。
鉴于不断研发,已被化学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湿地保护势在必行,但湿地保护不是简单的退耕还林等补救措施。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保护引言:湿地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与原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的区域,其良好的生态净化功能非常强大,更是享誉海内外的“地球之肾”。
本文内容探讨了湿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救措施,并参照结湿地保护区具体情况的测算提出了相应的有力建议。
一、湿地保护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社会效益湿地保护区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创造了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湿地保护区自然风光秀丽,是当时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此外,湿地保护区适宜的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智慧生物栖息的选择之一。
在当今社会的研究内容中,很多湿地保护区历史悠久,在外有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它们具备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市场价值,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予以了充分的证据。
2、经济效益湿地保护区内还有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盛产鱼、虾等农产品。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区内群众的支出力度,对区内的农业经济、化工、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最低限度的支持。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湿地保护区蕴藏着各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结合现场实际,大量资源为全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予以了指引。
尤其是众多的湿地保护区隐藏油田着,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具备重要的社会意义。
3、生态效益湿地保护区还具备强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在有机物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湿地保护区充分发挥了良好的生态自然修复系统作用。
湿地的作用(一)提供水源: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
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
其它湿地,如泥炭沼泽森林可以成为浅水水井的水源。
(二)补充地下水:我们平时所用的水有很多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而湿地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
从湿地到蓄水层的水可以成为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 又可以为周围地区的工农生产提供水源。
如果湿地受到破坏或消失,就无法为地下蓄水层供水,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
(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四)保护堤岸,防风: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湿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台风和风暴的冲击力,防止对海岸的侵蚀,同时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稳定堤岸和海岸,保护沿海工农业生产。
如果没有湿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会遭到海浪的破坏。
(五)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
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湖莲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
再现实生活中,不少湿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地,这一过程能够提高水的质量,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六)保留营养物质:流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 或者积累在湿地泥层之中,净化了下游水源。
湿地中的营养物质养育了鱼虾、树林、野生动物和湿地农作物。
(七)防止盐水入侵: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
但是如果过多抽取或排干湿地, 破坏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减少了人们生活、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的淡水供应。
(八)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以给我们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以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利用。
湿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分析引言: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但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湿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并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系统分析湿地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探讨湿地保护的必要性、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
一、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是由水域和陆地相交融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湿地能够调节水文循环,防止洪水灾害和干旱。
湿地可以作为大自然的海绵,具有良好的水调节能力,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降低洪峰流量,减轻洪水的危害;同时,在干旱季节,湿地释放储存的水分,提供水源,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生存条件。
其次,湿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鱼类、鸟类、昆虫、植物等等,均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湿地还能够净化水质和改善大气环境。
湿地具备着降低水质污染、吸附重金属、分解有机物质、抑制藻华等能力,对维持水质清洁、改善环境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湿地保护的必要性1. 生态平衡维持:湿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其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具备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可以确保物种的繁育和栖息场所,促进物种的繁衍生息,维护生态平衡。
2. 水资源保障:湿地可以起到调节水文循环的作用,保护湿地有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日益短缺,湿地保护和恢复成为重要的手段,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三、湿地保护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1. 生态服务功能:湿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
湿地还能够提供风景旖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湿地还能够保持地质稳定,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并减轻地震和风暴的影响。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浅析湿地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进行浅析。
湿地资源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通过保护湿地资源,可以保护各种生物种群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持。
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湿地资源丰富,包括水资源、土壤资源和特产资源等,可以为当地农业、渔业、旅游业等提供支撑。
湿地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作为灌溉地和养殖场使用,提供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基地。
湿地也可以开展水产养殖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湿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也是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提升生态经济效益。
保护湿地资源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和悬浮物的输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湿地的植被、土壤和底泥等可以吸附和分解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提供优质的水源。
湿地作为自然的防护屏障,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洪涝、干旱和风沙等。
湿地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需要加强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支撑。
湿地资源的保护涉及多个领域和利益主体,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加强湿地资源的监测和调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需要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科普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利用活动。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互为因果。
湿地资源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
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邛海湿地对西昌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赵发明随着西昌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城镇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人口、产业等不断增加,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速度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能源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西昌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到该市居民的健康发展。
为了恢复西昌市生态系统,通过借鉴以往的研究,认为“城市之肾”的人工湿地具有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水体质量、调节气候变化等作用,称为人们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
因此规划建设邛海湿地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本文对邛海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结合邛海湿地的现实运行结果,总结了邛海湿地对西昌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一、人工湿地概述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与水资源,人为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圈结构,使其具有自然湿地的改善气候、净化污染、恢复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个人工湿地建成以来,人们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的人工湿地多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吸附、过滤、沉淀、降解、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生物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的处理,达到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恢复生态结构的效果。
如人工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多是依靠植物的根茎与微生物作用,富营养水中的N、P等的去除主要是依靠人工基质的吸附交换作用与微生物降解的作用等。
按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的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人工潜流湿地与垂直水流型湿地。
这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能,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污水是在湿地表面流动,水位较浅,这也使得其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不强,不适合处理高盐、富营养水与有机污染物多的水质,且由于水流在表面,易滋生蚊虫和结冰。
但是这种湿地投资少,易于操作且运行费用低。
对于人工潜流湿地来讲,由于水流从人工基质中流过,所以去污能力较强,且卫生条件好,但是植物的根部易缺氧,冬季处理效果较差,运行费用比自由水面人工湿地高。
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湿地实质上是一个综合生态系统,是一个似沼泽的环境,能够利用土壤、植物、人工介质以及微生物物理等协同作用,对污水和污泥进行有效处理。
对城市生态环境中的环境污染、热岛效应以及水资源缺乏等问题都能进行很好解决,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因此对湿地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湿地;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引言当前,生态环境建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其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森林植被的种植和栽培,能够增大我国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居住指数,为此应当把握森林培育工作的现实意义,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培养工作。
1湿地结构特点概述湿地主要由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所组成,一般在分类上有着潜流和表流两种。
其中在表流型中,对污水的处理主要是依靠植物茎叶和污水直接接触,这种过程实质就是湿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
而对于潜流型而言,污水的处理是通过和植物根系,在污水处理过程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一是可以为植物或者微生物提供必要的生长介质,二是可以直接去除一些污染物,比如对氮磷污染物均能够达到80%以上的去除率。
水生植物同样在湿地上有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对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对一些重金属以及有毒害的物质进行吸附,达到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其次,水生植物还可以运用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区,在水生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环境当中,形成一种氧区、厌氧区以及兼氧区,为一些微生物能够提供厌氧环境。
此外水生植物的作用,还在水力运输上有着体现。
最后,水生植物无论是茎还是叶,都可以为一些藻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依托作用。
2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遇到的问题2.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由于植被稀疏或缺少所导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干旱和绿色植物的缺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土地因为没有植被涵养而干旱缺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现象,在季风影响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将会愈演愈烈。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湿地是指地表被水淹没或者泉水涌出的土地,包含沼泽、泥炭、湿草地、浅水区、河流泽地等多种类型。
湿地是地球上最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它们可以过滤水质,减缓洪水,避免沙漠化和土壤侵蚀,维护了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
2. 水资源保护:湿地是地下水补给的天然压力水库,湿地水温低、含氧量高、水质好,地下水域与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增加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多组合性,养护水源、净化水质和持续提升水利服务。
3. 碳汇:湿地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同时湿地水体沉积物质,是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控制的重要载体,湿地可以起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释放大气中碳含量的作用。
4. 经济效益:湿地旅游、渔业、农业、畜牧业、药材采摘等是湿地为当地带来的游、渔、农、畜等经济收益,同时还可以推广湿地生态产品的开发,增加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
5. 教育和文化: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有助
于公众认识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意识,传承湿地传统文化和环保理念。
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湿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由于违法占盐、填湖、倾倒污水、非法开荒、违法捕捞等原因,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小,湿地功能被严重影响。
我们应该保护和恢复湿地,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铭记湿地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湿地产业联盟,让保护湿地成为公共责任和社会使命。
湿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湿地是指地表水源和土壤中的水分充足,植被以湿生植物为主,并且具有一定的水文和地理环境特征的地区。
湿地不仅具有生态保护功能,而且还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
首先,湿地具有重要的水资源调节作用。
湿地可以储存雨水并逐渐释放,起到调节降水过程,维持水文平衡的作用。
在干旱地区,湿地可以为河流和湖泊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城市供水。
此外,湿地广泛吸收和净化降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使得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湿地是丰富的生态系统。
湿地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成为了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湿地内的湿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候鸟等形成了复杂的生态链条,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湿地保护和恢复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地的湿地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观光客和鸟类爱好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小的收入。
此外,湿地还能提供丰富的资源。
湿地中的植被和动物多样性丰富,许多蕨类、苔藓植物以及水生植物都具有药用价值。
湿地还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很多湖泊和河流成为渔民的捕鱼场所,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同时,湿地湿润的土壤条件也适宜种植农作物,很多湿地周边地区发展了农业,带动了农产品的产销和农民的增收。
最后,湿地还对气候调节和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湿地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湿地还能够缓冲洪水和风暴的袭击,起到防洪和防风的作用。
很多地区的湿地经过保护和修复后,成功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损失。
综上所述,湿地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
它为水资源调节、生态旅游、资源利用、农业发展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带来了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湿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湿地生态效益是什么湿地的生态效益:1、维持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在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中,约有1/2生活在湿地中。
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亚洲有57种处于濒危状态的鸟,在中国湿地已发现有31种;全世界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鹤类占9种。
中国许多湿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珍稀水禽、鱼类的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利用野生稻杂交培养的水稻新品种,使其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在提高粮食生产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
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许多湖泊曾经发挥着储水功能,防止了无数次洪涝灾害;许多水库,在防洪、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沿海许多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
中科院研究资料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蓄水达38.4亿立方米,由于挠力河上游大面积河漫滩湿地的调节作用,能将下游的洪峰值消减50%。
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
3、降解污染物。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它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