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47.44 KB
- 文档页数:4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一」1、中和热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5、燃烧热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二」一、物质的量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三」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
△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H2O 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
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题2】(09四川高考)25℃,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1B.KOH(aq)+ H2SO4(aq) = K2SO4(aq)+H2O(l);△H=-57.3 kJ·mol-1C.C8H18(l)+ O2 (g) = 8CO2 (g)+ 9H2O(g);△H=-5518 kJ·mol-1D.2C8H18(g)+25O2 (g) =16CO2 (g)+18H2O(1);△H=-5518 kJ·mol-1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A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燃烧热要求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项中生成物水为气态,应该为液态。
中和反应反应热公式中和反应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也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来衡量反应的放热程度,它的计算公式如下:反应热 = 反应物的物质的热容× 反应物的物质的摩尔数× 反应的摩尔数其中,反应物的物质的热容指的是反应物在反应中每摩尔释放出的热量,它是一个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反应物的物质的摩尔数指的是反应物在反应中的摩尔数,它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得到。
反应的摩尔数指的是反应物中与反应物发生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数,它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得到。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公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实验时,可以将酸和碱以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在反应容器中,然后测量反应容器的温度变化。
根据温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反应放热量。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物的摩尔比例、温度的测量以及实验设备的准确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计算公式是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得出的。
根据热力学原理,反应热可以通过反应物的焓变来计算。
焓变是指物质在恒定压力下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在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焓变可以通过反应物的热容和温度变化来计算。
根据热力学原理,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焓变,所以可以使用反应物的热容和温度变化来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不同酸碱的中和反应热。
不同酸碱的中和反应热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不同酸碱之间的化学性质不同所导致的。
通过测量不同酸碱的中和反应热,可以了解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和反应的热学性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中和反应反应热公式是用来计算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公式,它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通过测量不同酸碱的中和反应热,可以了解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公式是根据热力学原理推导得出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和反应的热学性质,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一、根据已知条件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1.0.5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时,放出445 kJ的热量。
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2. 25℃ 1.01×105Pa下,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3.已知在1×105Pa,298K条件下,2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4. 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的热化学方程式5. 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114.6 kJ。
则表示酸碱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二、判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误1.已知在1×105 Pa、298 K条件下,2 mol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H2O(g)===H2(g)+1/2O2(g)ΔH=+242 kJ·mol-1B.2H2(g)+O2(g)===2H2O(l)ΔH=-484 kJ·mol-1C.H2(g)+1/2O2(g)===H2O(g)ΔH=+242 kJ·mol-1D.2H2(g)+O2(g)===2H2O(g)ΔH=+484 kJ·mol-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SO2+O2====2SO3ΔH=-196.6 kJ/molB.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C.2H2(g)+O2(g)===2H2O(l)ΔH=-571.6 kJD.C(s)+O2(g)===CO2(g)ΔH=+393.5 kJ/mol3.丙烷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其燃烧热为-2217.8 kJ/mol,则下列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B.C3H8(g)+5O2(g)===3CO2(g)+4H2O(g) ΔH=-2217.8 kJ/molC.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17.8 kJ/molD.1/5 C3H8(g)+O2(g)===3/5CO2(g)+4/5H2O(l) ΔH=-443.6 kJ/mol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叙述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联系与区别反应热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题型一般为选择和填空,考查的内容主要有:热化学方程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有些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自发进行。
实际上反应热就是反应物分子中旧的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的生成物分子中新的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之差。
△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同样当“△H”为“-”即△H<0时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这时“△H”为“+”即△H>0。
【例题1】(09重庆高考)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B.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 kJ/mol(中和热)C.S(s)+O2(g)=== SO2(g);△H=-269.8 kJ/mol(反应热)D.2NO2== O2+2NO;△H=+116.2 kJ/mol(反应热)解析:A项燃烧热要求可燃物的物质的量必须为1mol,得到的氧化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即H2O的状态必须为液态,因此A选项错误;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H应小于0,因此B选项错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注明物质在反应时的状态,因此D选项错误。
只有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题2】(09四川高考)25℃,101 k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1。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2H+(aq) +SO42-(aq)+Ba2+(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1B.KOH(aq)+ H2SO4(aq) =K2SO4(aq)+H2O(l);△H=-57.3 kJ·mol-1C.C8H18(l)+ O2 (g) =8CO2 (g)+ 9H2O(g);△H=-5518 kJ·mol-1D.2C8H18(g)+25O2 (g) =16CO2 (g)+18H2O(1);△H=-5518 kJ·mol-1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生成1 mol H2O(l)时所放出的热量,A项不符合中和热的定义;燃烧热要求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项中生成物水为气态,应该为液态。
中和热和反应热的区别与联系
中和热和反应热都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但它们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不同。
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中和热只适用于酸碱中和反应,是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中和热的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
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之间的差值。
反应热可以是正的(吸热反应)也可以是负的(放热反应)。
反应热的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
中和热和反应热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都可以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它们的区别在于中和热只适用于酸碱中和反应,而反应热可以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
(1)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公式
化学反应热(ΔH)是指在能量守恒条件下反应物吸收(ΔH>0)或释放(ΔH<0)的能量,可以用牛顿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计算:
ΔH=ΔU+Δ(PV),其中ΔU 是反应的化学变化,Δ(PV) 是反应状态变化
的热力学因子。
(2)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
中和反应热(ΔH)是指在一定环境(如常温常压)下,在酸与碱发生
反应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中和反应热是物质特性及结构变化的表现,不受环境的影响,但受酸碱的性质与结构的影响。
因此,中和反
应热的计算可以用下面的公式:
ΔH=ΔHf (酸) +ΔHf (碱) - ΔHf (中和物),
其中ΔHf (酸)、ΔHf (碱)、ΔHf (中和物)表示酸、碱、中和物的放热值,放热值可通过观测或实验获得;也可以从常用的放热表中查得,综合
各物质的放热值,就可以根据上面公式计算当前中和反应中释放或吸
收的能量值ΔH。
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中和反应热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反应物完全转化为产物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它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参数,用来衡量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
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基于热力学原理,主要涉及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反应焓的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了能量是守恒的原理,表示为:ΔE=Q-W其中,ΔE是系统内能的改变量,Q是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W是系统对外做功。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反应焓的关系:ΔH=ΔE+PΔV其中,ΔH表示反应焓的变化量,P表示压力,ΔV表示体积的变化。
对于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开放系统,即允许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对外做的功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简化为:ΔH=Qp其中,ΔH表示反应焓的变化量,Qp表示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根据反应焓的定义,当反应为放热反应时,ΔH为负值;当反应为吸热反应时,ΔH为正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表示为:ΔH=∑nH(产物)-∑mH(反应物)其中,n是产物的系数,H(产物)是产物的标准摩尔反应焓,m是反应物的系数,H(反应物)是反应物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反应焓的标准摩尔反应焓使用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下的物质进行计算,一般参考值可以从热化学手册或相关参考资料中获取。
这些参考值已经过实验测定,并保证了一定的精确度。
需要注意的是,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是根据化学反应均处于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下的条件来推导的。
如果反应不在标准条件下进行,则需要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出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焓变。
总结起来,中和反应热的计算公式为:ΔH=∑nH(产物)-∑mH(反应物)其中,ΔH表示反应焓的变化量,n是产物的系数,H(产物)是产物的标准摩尔反应焓,m是反应物的系数,H(反应物)是反应物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这个计算公式是中和反应热计算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
同时,它也是热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在化学热力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定义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溶液混合后发生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即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
在化学实验室中,中和反应经常被用来测定酸碱溶液的浓度。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是指在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当酸和碱完全中和时,反应热可以通过测量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来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反应热等于混合溶液的终温与初始温度之差。
反应热可以用来判断中和反应的强弱。
当反应热为负值时,表示反应是放热反应,即放出热量。
反之,当反应热为正值时,表示反应是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反应热越大。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种类和化学键的特性有关。
一般来说,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热较大,而弱酸和弱碱的中和反应热较小。
这是因为强酸和强碱的离子化程度高,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更多的热量。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对于生活和工业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中和反应来调节酸碱溶液的pH值。
例如,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水中的酸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水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在工业上,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来控制化学反应的温度和能量释放。
例如,在石油炼制过程中,中和反应可以用来去除酸性物质,净化石油产品。
在制药工业中,中和反应可以用来合成药物。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提供能量。
除了中和反应,其他化学反应也可以有反应热。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放热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释放出或吸收热量。
燃烧反应也是一种放热反应,当物质与氧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的性质和能量释放情况。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对于调节溶液的酸碱度、控制化学反应的温度和能量、合成药物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中和热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有热量放出,可以通过实验测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当1L1mol
/L的稀盐酸跟1L1 mol/L的NaOH溶液起中和反应时,能放出57.3kJ的热量。
NaOH(aq)+HCI(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
如果用1L1mol/L的KOH溶液中和1L1mol/L的HNO3溶液,也能放出57.3 kJ
的热量。
KOH(aq)+HNO3(aq)=KNO3(aq)+H2O(l)
ΔH=-57.3 kJ/mol
中和热
H+ (aq) + OH- (aq) = H2O(l) ΔH=-57.3 kJ/mol
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实验原理:
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ρ酸=ρ碱=1 g/cm3 c=4.18 J/(g·℃)
Q=mcΔt①
Q=(V酸ρ酸+V碱ρ碱)·c·(t2-t1)②
Q=0.418(t2-t1)kJ ③
H+ (aq) + OH- (aq) = H2O(l) ΔH= ---0.418(t2—t1)/0.025kJ/mol
●实验目的
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
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下图所示。
*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
答案:.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若换用隔热、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
(如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2.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
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答案: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杯,若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 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若用HCl过量行吗?
答案:为了保证0.50 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l/L 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若使盐酸过量,亦可。
*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答案: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
*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议一议]你所测得的数据是否为57.3 kJ/mol,若不是,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 mL的酸、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于50 mL或小于50 mL都会造成误差)
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讨论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答案:1.会有所变化。
因为醋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时要吸热,故将使测得结果偏小。
2.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否。
因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其数值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无关,故所测结果应基本和本次实验结果相同(若所有操作都准确无误,且无热量损失,则二者结果相同)。
[练习]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1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无影
响”)。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用50 mL 0.50mol/L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
1环形玻璃搅拌棒
2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偏小
4不等相等因为中和热是指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所放出的能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5偏小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