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934.00 KB
- 文档页数:82
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不断变化,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为了做好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管理工作,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虫害预测的基础知识、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建立和管理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虫害预测的基础知识1.虫害的分类虫害是指以昆虫为主要危害对象的害虫,主要包括鞘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各类昆虫。
根据幼虫食性的不同,虫害可分为咀嚼性害虫和吸食性害虫两大类。
常见的咀嚼性害虫有蛾类、螟类、甲虫类等;吸食性害虫有蚜虫、白蚁、蝽类等。
2.虫害的危害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咬食叶片、莖、果实、种子或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枯黄、果实畸形等现象,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部分虫害还能传播病原菌,引发病虫害复合发生,造成更大的危害。
3.虫害的发生规律虫害的发生受气候、作物品种、土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度性。
有些虫害在特定的发生期内多发,如稻虫、红蜘蛛等;有些虫害则随着气温、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如棉铃虫、蚜虫等。
三、虫害预测的方法1.气象预测法气象因素是影响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气象预测法是虫害预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常根据虫害对气温、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的适应性,结合历史数据和气象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预测虫害的发生期和危害程度。
2.种虫关系法种虫关系法是通过研究害虫与其天敌、寄生虫、共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推断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可能的发生量。
比如蚜虫和天敌之间的数量关系、早发生的危害虫对后来者的保护作用等。
3.生态学预测法生态学预测法是以害虫的生物特性和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基础,通过研究其性态、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等因素,来推测害虫的发生规律和趋势。
例如,通过害虫成虫数量和寄主植物繁殖力的变化,推测害虫将来的发生情况。
四、虫害预测模型建立1.模型选择建立虫害预测模型时,需要选择适合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数学模型。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及其管理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就是在病虫害发生之前,预先估测出其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对森林的危害程度以及分布、蔓延范围等。
并在掌握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害虫数量变动、病害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出便于群众掌握的可操作性强的测报指标和方法,这项工作很复杂,因为影响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病害流行规律的因素很多。
诸如森自身林病虫害自身内在的生物学因素,病害的病原物与寄主关系等。
外界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
在外界环境因素中一般又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如食物(寄主)、天敌等。
非生物因素又包括气候因素和土壤等。
而气候因素中又包括有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
由此可见。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要求从事害虫测报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态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生理学、生物学和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测报有关的生理、行为等学科的知识。
对于从事病虫害测报工作的人员还要有植病流行学,病理学,生物学以及生物数学,数理统计,农业气象学等有关知识。
不仅如此,测报工作还要有连续性。
因为对于森林病虫害来讲,它所处的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生态系统中。
我们说天气预测就够复杂的了,然而,天气只是森林病虫害预测中的一个因子。
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某种森林病虫害自身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掌握它的规律就更加不容易,有的病虫种类甚至于要连续观察几年,十几年,多者几十年。
这也充分体现了测报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
正因为这些原因,做好测报工作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测报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
同时,还需要多与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进行充分的协调工作,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遵守“森林法”以及“森林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防治条例”等的自觉性。
一、森林病虫害情的调查森林病虫害情调查是进行预测预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尤其是对现时森林病虫害情调查的资料是进行预测分析的重要依据,是必备的参数。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它可以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方法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1.天气因素预测天气因素是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助于病虫害的繁殖与传播。
因此,通过监测和分析天气因素,可以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象站数据收集与分析、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气象模型模拟等。
2.病虫害历史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过去几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总结出其发生的规律和趋势,对未来的预测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病虫害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对病虫害的预测进行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
3.生物学特性研究病虫害的传播与繁殖与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原体或虫害昆虫的生命周期、繁殖特点以及环境适宜性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其发生情况。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田间观察等方式进行。
二、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应用1.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通过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农民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例如,在知道某种病虫害易发生的年份,农民可以提前购买相应的农药,并进行预防性喷洒,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优化农药使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还可以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过量使用。
通过预测可知,某种病虫害今年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农民可以相应减少农药购买量,从而节约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
3.农业保险及金融支持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于农业保险和金融支持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可以帮助农业保险公司合理制定保险费率和赔付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同时,预测预报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进行风险评估,保障金融支持的稳健发展。
三、结论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通过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农民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虫害预测预报方案虫害预测预报方案(通用5篇)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虫害预测预报方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虫害预测预报方案1应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预测预报的有效手段,降低病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能够丰产丰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监测调查、预警和信息发布力度,大力推广综合防控技术,加大绿色防控力度,提高防治效果,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治理。
二、目标任务健全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支持体系,力争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达到90%以上;扩大综合统防统治面积,科学用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达到控药减害的目的。
力争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三、主要措施(一)严密监测病虫发生动态,准确提供病虫发生信息。
由于各种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某种病害或虫害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区主要监测的地下害虫有小地老虎、金针虫等,危害性较强的害虫有草地贪夜蛾草地螟、向日葵螟、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红蜘蛛、蚜虫等。
主要监测的病害有蕃茄早晚疫病、向日葵黄萎病、菌核病等,瓜类果斑病、白粉病等。
为此,测报工作要结合我区种植作物的品种布局,严密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拓宽监测范围,不定时到各乡镇进行大田调查,对于危害性较重的害虫,实行重点监测,及时发布信息,为指导大面积防治提供准确情报。
(二)大力推广可持续治理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不利的气候因素,是病害和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测报工作要有效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力争把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综合治理技术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今年建成的三个病虫监测点,主要靠杀虫灯诱杀为主,并以每天诱虫量为依据,准确发布虫情信息),以生物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实现可持续治理。
虫害的预测预报实施方案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预测和预报虫害,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虫害预测预报实施方案。
本文将就虫害的预测预报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虫害监测系统。
通过设置监测点,利用虫情监测器具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了解虫害发生的情况。
同时,结合气象、土壤等环境因素,建立虫害监测数据的数据库,为后续的预测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借助气象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对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及时发布虫害预警信息。
同时,结合历史监测数据和气象环境因素,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开展虫害的定量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帮助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虫害防治措施。
根据虫害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方法,及时展开防治工作。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虫害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虫害预测预报信息的传播和应用。
建立健全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农民发布虫害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指导,引导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同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虫害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虫害防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虫害预测预报实施方案,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们需要加强虫害监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预测预报,建立健全的防治措施,加强信息传播和应用,共同努力,有效应对虫害问题,为农作物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病⾍害的预测预报及⽅法病⾍害的预测预报及⽅法病⾍害的预测预报,⽬的在于侦察病⾍害的发⽣动态,把侦察所获材料,结合当地当时的⽓候条件和作物⽣长发育状况,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正确判断病⾍害未来的动态趋势,采取⽐较切实可⾏的防治措施,要求蔬菜基地的⽣产者,不失时机地进⾏病⾍害防治,才能取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这是科学种⽥⽐较重要的措施,也是科学防治病⾍害,提⾼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调查点的设置及⽅式:每种昆⾍和病害在⽥间的分布都有⼀定的分布型称为空间分布型,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物种的⽣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长期相适应的结果,也可看作是昆⾍种的⽣活习性与环境因⼦统⼀的表现。
由于地形、⼟壤、寄主植物种类和栽培⽅式等的差异,调查点的设置⽅式也应是根据不同地形、地块、基地的不同分布来确定,同时调查的⼴泛性、代表性,是确保病⾍害调查是否准确的关键,最终直接关系到病⾍害的防治效果。
⽅法1:五点法:在⼀⽚被调查的地块⾥固定五个调查点。
其⽅法是选取某⼀种蔬菜种植⾯积⽐较⼤,⽽且地块⽐较⽅整连⽚的,地形、⽣产条件基本⼀致的⽥块作为调查⽥。
在调查⽥对⾓线上选择五个调查点(见图⼀),做为固定的调查点,每⼀次调查都在这些点上进⾏。
每点分四⾏选100棵蔬菜,调查点的蔬菜要求⽣长齐苗,与⼤⽥蔬菜长势⼀致。
某⼀种蔬菜在⼀个村的四⾯都有种植,⽽⽣产条件基本⼀致时,也可以采⽤这种⽅法,否则只能采取其它调查⽅式进⾏调查。
图⼀(五点调查法调查点的设置)⽅法2:随机法,调查点不固定。
这种⽅法适⽤⾯积⽐较⼤,⽽且⽣产条件有⽐较⼤的差异,选⽤五点法达到相近的准确程度有⼀定的难度时采取的调查选点法。
其⽅法是,在选调查点时,先⽤眼睛⼤体看⼀下作物⽣长的程度和差异,根据⽣长势进⾏随机确定,如⽣长差的占的⾯积⽐较⼤,调查点可以多1~2个,总的调查点⼀般在10个左右,只调查⼀次,下⼀次的调查点可以另⾏确定。
每点分四⾏共选100棵。
⽅法3:在不规则的地块⾥可选⽤对⾓线选点法(见图⼆)和三⾓定点法(见图三)。
害虫预测预报方法
1、期距法:各虫态出现的时间距离,称“期距”。
即昆虫由前一个虫态发育到后一个虫态,或前一个世代发育到后一个世代历经的天数。
只要知道了期距就可以推算后一个虫态或世代的发生期。
主要方法有(1)诱集法;(2)田间、草地调查法;(3)人工饲养法。
2、物候预测法:是根据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中,某些物种对同一地区的综合外界环境条件有相同的时间反应来进行预测预报。
3、有效积温法:就是利用有效积温法则进行测报的方法。
有效积温(K)是指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要的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的积加值。
是用来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其意义是:昆虫完成某一虫态或一个世代的发育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单位以日度表示。
4、种群数量估计法~生命表:以昆虫的产卵数或预期产卵数为起点,分别调查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对种群不同虫期所造成的死亡数,逐一列入表中,最后求出一个世代中所能存活下来的数量,再根据雌雄虫之间的性比及雌虫平均产卵量,求得下一代的发生量。
如发生量和起点发生量相似,说明种群数量稳定无增减;如大于或小于起点发生量,表明种群数量将要增加或趋于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