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摆的复杂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102.61 KB
- 文档页数:4
单摆的运动规律解析单摆是由一个质点与一个铅直线相连接,并以线与垂直方向成角度θ悬挂的物体。
它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模型之一,具有简洁而规律的运动特性。
本文将对单摆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单摆的基本概念单摆的基本组成包括质点和线,质点的运动受到重力和线的约束。
单摆的运动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是指质点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个平衡位置来回运动,且运动轨迹呈周期性重复的特征。
二、单摆的运动方程对于单摆来说,质点的运动可以用如下的运动方程表示:θ''(t) + (g/l)sinθ(t) = 0其中,θ(t)表示摆角,即质点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g表示重力加速度;l为单摆的摆长。
这是一个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它描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
根据不同的初始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解,从而得到单摆的运动轨迹。
三、单摆的运动周期解析求解单摆运动方程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似分析来得到单摆的运动周期。
当摆角较小(θ≈0)时,可以将sinθ近似为θ,此时运动方程变为:θ''(t) + (g/l)θ(t) = 0这是一个简单的谐振动方程,它的解可以表示为:θ(t) = A·sin(ωt + φ)其中,A 表示摆角的最大幅度,ω 表示角频率,φ 为初相位。
根据初值条件,可以得到初始时刻θ=θ0,θ'(t)=0时的解析解:θ(t) = θ0·cos(ωt)可以看出,单摆的运动角度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即振动。
振动的周期T定义为从一个极值点到下一个极值点所需要的时间,即:T = 2π/ω四、单摆的摆长对运动周期的影响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单摆的摆长 l 对运动周期 T 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公式T = 2π√(l/g),可以得知,摆长越大,周期越长;摆长越小,周期越短。
这是因为摆长代表了质点与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与摆动的幅度和受力大小有关。
单摆的受力特点、运动特点、能量特点。
无绳单摆和等效重力场中的单摆单摆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系统,其受力、运动和能量特点可以通过分析来理解。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无绳单摆和等效重力场中的单摆的受力特点、运动特点和能量特点:无绳单摆:1. 受力特点:•单摆的受力主要包括重力和张力。
重力作用于摆锤的质心,指向摆锤的重心方向。
•张力作用于连接摆锤和支撑点的绳子上,沿着绳子方向。
•在理想情况下,绳子是轻、不可伸长的,因此张力可以忽略不计。
2. 运动特点:•单摆的运动是一个周期性的摆动过程,称为简谐运动。
•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相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
•在摆动过程中,单摆的振幅不断减小,直至最终停止在平衡位置。
3. 能量特点:•在摆动过程中,单摆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总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
•最高点处,动能为零,势能最大;最低点处,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单摆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势能和动能之和,总机械能守恒。
等效重力场中的单摆:在等效重力场中,单摆的受力特点、运动特点和能量特点与传统单摆相似,但存在以下不同点:1. 受力特点:•单摆仍然受到重力的作用,但重力方向可能与垂直方向不一致,而是与等效重力场的方向一致。
2. 运动特点:•单摆在等效重力场中的运动也是周期性的简谐运动。
•摆动的周期仍然与摆长有关,但由于等效重力场的影响,周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3. 能量特点:•单摆在等效重力场中的总机械能仍然保持不变,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势能和动能的变化仍然遵循在普通单摆中的规律,总机械能等于其势能和动能之和。
综上所述,无绳单摆和等效重力场中的单摆都是周期性的简谐运动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总机械能守恒,但在受力方面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单摆运动题解题技巧单摆运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运动形式,也是高中物理中的常见题型。
解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单摆运动题解题技巧。
一、把单摆运动问题转化为简单谐振动问题单摆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周期性的摆动过程,与谐振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因此,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将单摆运动问题转化为简单谐振动问题,从而应用谐振动的知识来求解。
例如,当我们遇到如下问题:“一个质点以角速度ω_0做平面内的简谐振动,质点与一根长度为l的轻细线相连,构成单摆。
求单摆的振动周期T。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谐振动的振动周期公式T=2π/ω,其中ω为角速度(ω=ω_0)。
将ω_0代入公式中,即可求得单摆的振动周期。
二、利用保守力求解单摆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的重力是一个保守力,因此在解题时可以利用保守力的性质来求解。
例如,当我们遇到如下问题:“一个质点以角速度ω_0做单摆运动,当摆动角度为θ时,质点的机械能为E。
求质点在摆动过程中的最大摆动角度θ_max。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机械能守恒的原理,将问题转化为机械能守恒方程:E=mgh+1/2mv^2+1/2Iω^2,其中m为质点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质点的高度,v为质点的速度,I为质点的转动惯量,ω为质点的角速度。
将已知条件代入方程,即可求得最大摆动角度θ_max。
三、利用几何关系求解在单摆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关系来求解一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当我们遇到如下问题:“一个长度为l的单摆,当摆动到最高点时,与竖直线夹角为α。
求摆动过程中质点的速度v_max和加速度a_max。
”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关系,通过绘制合适的图像来确定质点在摆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
根据几何关系,我们可以得知当摆动到最高点时,速度为0,即v_max=0;加速度为g*cosα,即a_max=g*cosα。
四、利用微分方程求解在一些复杂的单摆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微分方程的方法来求解。
1.倍周期分岔行为对于单摆有阻尼有驱动情形,通过前面所讨论过的单摆的相图与庞加莱截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单摆的倍周期分岔行为。
f增至1.07时出现二倍周期;从1.35增至1.45时,又从一倍周期过渡到二倍周期。
f增大到1.50时,出现四倍周期。
在出现倍周期行为后,逐渐过渡,最后都出现貌似无规的运动。
由于单摆的运动还是太复杂了一点,以至于它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的细致过程,我们在这里不易看清楚。
对单摆的仔细分析发现,无论是它的分岔图,还是计算它的费根鲍姆常数,都与逻辑斯谛映射模型所得到的结果相似。
例如,单摆的一个倍周期分岔序列为f = 1.066,1.077,1.080,由此计算出的费根鲍姆常数为4±1,在计算误差范围内是与逻辑斯谛映射的结果相符合的。
2.单摆的混沌吸引子MIT的气象学家洛伦兹(E.Lorenz)在1963年发现了奇怪吸引子。
洛伦兹在研究大气对流对天气的影响时,提出了洛伦兹方程:(9)现在这个方程已成为混沌理论的经典方程。
对此非线性方程求数值解,洛伦兹得到了一个三维吸引子,其二维投影如图10所示。
总体上由两个套环组成,看上去像一对蝴蝶翅膀。
实际上每一环套都有靠得很近的无穷多层,每层上都细密地排列看无穷多个回线,代表系统相点在这边转几圈后又到那边转几圈,完全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从这一边过渡到另一边。
刻划混沌吸引子的主要手段为分形维数和李雅普诺夫指数。
分形概念的实质就是标度变换下的自相似性。
图11即为单摆的混沌吸引子。
由图中可以看出单摆混沌吸引子的分形结构,即自相似结构。
李雅普诺夫指数描述混沌吸引子的初值敏感性,单摆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证明,在计算的误差范围内,单摆具有混沌吸引子,是初值敏感的。
图10 图113.并非结束这里所讲的混沌,只是混沌理论的一个小的部分,有很多内容,甚至是很重要的内容(例如KAM定理等)只字未提。
就是对于单摆的混沌运动,我们这里也只讨论了它的某些方面。
单摆在不同角度下的周期变化引言:单摆是物理学中一种经典的力学系统,其周期变化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单摆在不同角度下的周期变化规律,并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周期定义和基本原理周期是指一个物理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或重复运动的时间间隔。
对于单摆而言,周期即为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单摆的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以及摆角有关。
二、小角度下的周期变化当单摆摆角较小(通常小于10°)时,可以近似认为单摆的运动是简谐振动。
根据简谐振动的特性,周期与摆长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和摆角无关。
换言之,无论摆角如何变化,单摆的周期都保持不变。
三、中等角度下的周期变化当单摆摆角较大(通常在10°-30°之间)时,简谐振动的近似不再成立。
此时,周期与摆角的大小有关,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实验表明,摆角越大,周期越长。
这是因为摆角增大会导致摆锤在摆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增大,从而减缓了摆动的速度,进而延长了周期。
四、大角度下的周期变化当单摆摆角大于30°时,周期的变化规律更为复杂。
此时,摆角的变化不仅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还会产生非线性效应。
实验观测发现,摆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周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周期倍增、周期减半等现象。
这是由于非线性效应导致周期变得不规则,无法简单地用摆角来描述。
五、影响周期的其他因素除了摆角的大小,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单摆的周期。
首先是摆长的变化,摆长越大,周期越长。
其次是重力加速度的变化,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短。
此外,温度、摆锤质量等因素也会对周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应用和实际意义单摆周期的研究不仅是对力学规律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单摆的周期计时装置被广泛应用于钟表、钟摆等领域。
此外,研究单摆周期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复杂的振动系统,如摆钟、摆线等。
结论:单摆在不同角度下的周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单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稳定性分析单摆系统是物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力学问题,它由一个质点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细线组成,质点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垂直线运动。
本文将探讨单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稳定性分析。
一、单摆系统的运动规律单摆系统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拉格朗日方程来描述。
假设质点的质量为m,线的长度为l,质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几何关系,可以得到质点的运动方程:mgsinθ = mlθ'',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θ''表示角加速度。
这是一个二阶常微分方程,可以通过适当的数值方法或解析方法求解。
在解析方法中,可以将上述方程转化为标准形式。
令ω² = g/l,将θ''表示为θ的导数的形式,即θ'' = d²θ/dt²。
代入原方程,可以得到:d²θ/dt² + ω²sinθ = 0。
这是一个非线性的微分方程,通常需要借助数值计算或近似方法进行求解。
二、单摆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微扰下是否趋于平衡态。
对于单摆系统来说,平衡态即为竖直向下的位置,即θ=0。
根据线性稳定性理论,可以通过线性化的方法来分析单摆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将方程d²θ/dt² + ω²sinθ = 0在θ=0处进行泰勒展开,保留一阶项,得到近似方程:d²θ/dt² + ω²θ = 0。
这是一个简谐振动的方程,其解为θ = Acos(ωt+φ),其中A和φ为常数。
由此可见,单摆系统在微扰下会以简谐振动的形式回到平衡态,因此是稳定的。
然而,当θ不再接近0时,上述近似方程不再成立。
此时,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或非线性分析方法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
一种常用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是相图法。
相图是描述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系统的状态变量。
对于单摆系统来说,状态变量即为θ和θ',其中θ'为角速度。
单摆的工作原理
单摆,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
我们可以把单摆想象成一个正在运动的弹簧,在弹簧的一端有一个小球,在另一端有一只小锤。
当小球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小锤就会向弹簧里敲去,使弹簧发生形变,同时单摆也会被撞得发生摆动。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单摆的工作原理。
在单摆的中间放一块厚度为1cm、面积为2cm×2cm的木板,当单摆受到一个力时,木板会产生一个水平位移,我们把它称为“摆长”。
然后将一根小木棒在木板上轻轻敲几下,这时单摆会做摆动。
单摆有两个摆动周期:当它受到一个力时,单摆会向反方向摆动;当它受到两个力时,单摆又会向同方向摆动。
因此单摆可以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平行四边形。
但是由于单摆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一些阻力,所以它在做摆动运动时是不稳定的。
为了使单摆稳定地运动下去,就必须设法增加摆角和摆动频率。
当单摆摆角很小时(摆动频率小于30°),它的运动可以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当单摆摆角很大时(摆动频率大于30°),它就可以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了。
—— 1 —1 —。
单摆的运动方程公式单摆这玩意儿,咱在物理学里可没少接触。
单摆的运动方程公式,那可是解开它神秘运动规律的钥匙。
咱先来说说啥是单摆。
想象一下,一根不能伸长、质量不计的细线下端系着一个小球,把这个小球拉到一边,让它偏离平衡位置,然后松手,小球就开始来回摆动,这就构成了一个单摆。
单摆的运动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藏着大学问。
那它的运动方程公式是啥呢?这公式就是:$x = A\sin(\omega t + \varphi)$ 。
这里的$A$ 表示振幅,就是小球摆动的最大偏离角度;$\omega$ 是角频率,跟单摆的长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t$ 就是时间啦;$\varphi$ 是初相位,决定了单摆的初始状态。
给大家讲个我自己观察单摆的小经历。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闲着没事,就用一根绳子和一个小重物自己做了个简易的单摆。
我把它挂在黑板上方的钉子上,然后轻轻把小重物拉到一边,松手让它开始摆动。
我就瞪大眼睛,盯着那个小重物,心里想着这公式里的各种参数到底是咋在它的摆动中体现出来的。
一开始,小重物摆动的幅度很大,我心里就想,这肯定就是公式里说的振幅比较大的时候。
随着时间推移,摆动幅度慢慢变小,我就明白这是因为能量在逐渐损耗。
我还拿着手表,一边看时间,一边对照着单摆的位置,试图去感受那个角频率的作用。
咱再回到这公式上来。
这个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理解了每个参数的意义,就能很好地描述单摆的运动。
比如说,振幅$A$ 越大,单摆一开始摆动的幅度就越大,看起来就更“猛”;角频率$\omega$ 越大,单摆摆动得就越快,就像个急性子。
在实际生活中,单摆的应用也不少呢。
比如有些时钟就是利用单摆的等时性来准确计时的。
还有一些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检测,也可能会用到单摆的原理。
学习单摆的运动方程公式,可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
就像我自己做的那个简易单摆,虽然简单,却让我对物理世界的奇妙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考虑空气阻力描述单摆运动摆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之一,而摆钟的核心部件就是单摆。
在物理学中,单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运动的规律和力学原理。
在研究单摆运动时,我们通常会考虑空气阻力对其运动的影响。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单摆的基本原理。
单摆由一个质点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细线组成,质点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个固定的轨道做周期性的来回摆动。
在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摆球的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我们来看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质点的运动由重力决定,可以看作是一个简谐运动。
但是,当考虑到空气阻力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空气阻力会使得质点的下摆速度减小,上摆速度增加。
这是因为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且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因此,在每个摆动周期内,质点的下摆时间将会增加,上摆时间减少。
这也就导致了单摆的周期变长,摆动幅度变小。
接下来,我们来看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水平方向上的空气阻力与速度方向相反,但与速度大小无关。
因此,空气阻力不会对质点的水平方向运动产生影响,质点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单摆的水平运动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空气阻力对单摆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使得摆动周期变长,摆动幅度变小,但不会改变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性。
这是由于空气阻力与速度方向相反,但与速度大小无关。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因此对于单摆运动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除了空气阻力,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对单摆运动产生影响,例如摆长、质点质量等。
当摆长变化时,单摆的周期也会发生变化。
当质点质量变化时,单摆的周期和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单摆运动的影响。
在研究单摆运动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结果。
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摆长、质点质量等参数,观察单摆的运动特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理论的准确性。
单摆的复杂运动
摘要:采用相图方法和庞加莱截面法描述单摆的复杂运动,研究单摆运动中的分岔,混沌等非线性特征。
关键词:单摆;混沌;相图;庞加莱映射
正文:
物理学家伽利略观察比萨大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定律:摆动的周期与摆幅无关。
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发现了钟表,直至电子表出现前,摆始终是计时装置的心脏,均匀韵律的象征。
在高中,大学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不讲单摆定律的,在物理实验中,没有不做单摆实验的。
单摆是物理学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传统力学教材一般只讨论单摆在摆幅很小的条件下作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特征。
事实上,如果不限制其摆幅,单摆在周期性策动力的作用下,其运动将有意想不到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单摆的动力学方程出发,采用相图,牌庞加莱截面等描述方法研究单摆的复杂运动。
1.单摆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我们把传统的单摆模型一般化:单摆的摆线换成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刚性杆,摆角θ的取值范围不受限制,设摆长为L ,摆球的质量为m ,沿切向受阻力yl θ∙
-(y 为阻尼系数),重力的分力sin mg θ-以及周期策动力cos F t ω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此单摆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为 sin cos ml rl mg F t θθθω∙∙∙∙=--+ (1)
为使(1)式各物理量无量纲化,作如下标度变换:
令20/g l ω=,wt τ=,0/ωωΩ=,02Y m βω=,20F F f ml mg ω==,则(1)式变为: 222sin cos d d f d d θθβθπττ=--+Ω (2)
引入新变量ω,ϕ,将(2)式化成自治方程形式 :
2sin cos f θω
θβωθϕ∙
∙==--+ (3)
这是一个反映单摆运动所遵循的动力学规律的不显含时间的微分方程组。
(3)式中有3个可调参量;β,f 和Ω,每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引起解的变化。
可以通过控制Ω,β,f 参量的变化,从而得出反映系统运动特征的信息。
2 单摆运动的相图及庞加莱截面描述方法
由于(3)式含有非线性项。
一般而言,不能用解析法求解,对于这类微分方程,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在十九世纪末创建了一种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发明了相图和拓扑学方法,在不求出解的情况下,通过直接考察微分方程的系数及其本身的结构去研究它的解的性质。
相
图方法是非线性动力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描写动力学系统状态的空间成为相空间,相空间的每一点都代表系统的一个状态,反映系统状态演化过程的图像就是相图。
下面我们用相图方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庞加莱截面法描述单摆的运动。
无阻尼,无策动力相当于β=0,f =0的情况,此时单摆是一保守系统。
若θ很小,sin θθ=,在此情况下我们容易得到方程的解,它归结为简谐振动情形,以便于从相图的角度来分析其运动特征。
可得
222A θθ∙+=
其中,积分常数2
2A H =,H 由初始条件决定,对应于系统的总能量。
由式可作出单摆的角速度θ∙与角位移θ关系图像。
如图1,即为单摆作简谐运动的相图。
图中的圆称为相轨道,圆上一点确定了单摆的一个运动状态,圆形闭合回线反映系统状态周而复始的演化过程。
3 单摆的混沌现象
(1)倍周期分岔行为
对于单摆有阻尼有驱动情形,通过前面所讨论过的单摆的相图与庞加莱截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单摆的倍周期分岔行为。
f 增至1.07时出现二倍周期;从1.35增至1.45时,又从一倍周期过渡到二倍周期。
f 增大到1.50时,出现四倍周期。
在出现倍周期行为后,逐渐过渡,最后都出现貌似无规的运动。
由于单摆的运动还是太复杂了一点,以至于它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倍周期分岔进入混沌的细致过程,我们在这里不易看清楚。
对单摆的仔细分析发现,无论是它的分岔图,还是计算它的费根鲍姆常数,都与逻辑斯谛映射模型所得到的结果相似。
例如,单摆的一个倍周期分岔序列为f = 1.066,1.077,1.080,由此计算出的费根鲍姆常数为4±1,在计算误差范围内是与逻辑斯谛映射的结果相符合的。
(2)单摆的混沌吸引子
MIT 的气象学家洛伦兹(E.Lorenz)在1963年发现了奇怪吸引子。
洛伦兹在研究大气对流对天气的影响时,提出了洛伦兹方程:
现在这个方程已成为混沌理论的经典方程。
对此非线性方程求数值解,洛伦兹得到了一个三维吸引子,其二维投影如图10所示。
总体上由两个套环组成,看上去像一对蝴蝶翅膀。
实际上每一环套都有靠得很近的无穷多层,每层上都细密地排列看无穷多个回线,代表系统相点在这边转几圈后又到那边转几圈,完全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从这一边过渡到另一边。
刻划混沌吸引子的主要手段为分形维数和李雅普诺夫指数。
分形概念的实质就是标度变换下的自相似性。
图11即为单摆的混沌吸引子。
由图中可以看出单摆混沌吸引子的分形结构,即自相似结构。
李雅普诺夫指数描述混沌吸引子的初值敏感性,单摆的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证明,在计算的误差范围内,单摆具有混沌吸引子,是初值敏感的。
(3)并非结束
这里所讲的混沌,只是混沌理论的一个小的部分,有很多内容,甚至是很重要的内容(例如KAM定理等)只字未提。
就是对于单摆的混沌运动,我们这里也只讨论了它的某些方面。
同步镇锁、伸展与折叠等这里都未涉及,混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混沌无处不在,没有混沌,就没有复杂性,没有进货与发展,大概也不会有生命乃至宇宙。
4 单摆的混沌运动的特征
(1)单摆产生混沌行为时以在大振幅条件下,动力学方程中含有非线性项为前提,在小振幅的条件下,方程可简化为线性方程,其解所描述的运动是规则的,不产生混沌运动。
(2)单摆的混沌运动是一种确定性的随机行为。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演化为一种稳定的貌似无规的运动,不能再确定某时刻系统沿着哪条轨线运动,系统处于哪一个确定状态,但是,那些永不相交的杂乱无章的轨线还是右动力学方程所决定,相图上出现的任何一点都仍能满足动力学方程,因此说混沌是决定性的混乱。
这种混乱不是完全随机的,也与外界的噪声无关。
(3)单摆的混沌运动有其内在的规律,系统单个的运动轨道敏感地依赖初始条件,从而系统的长期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即有“蝴蝶效应”。
系统长期行为的某些全局特征却与初始条件无关,与其它混沌行为一样,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β,Ω给定,逐渐增大f时,(4)单摆的混沌行为可以通过参量的变化进行控制。
当
f继单摆的周期行为和混沌行为交替出现,而且都是经倍周期分岔再演为混沌。
事实上,
续增大,还将多次出现混沌行为。
不仅如此,改变其它参量,同样也可以使系统进入混沌运动状态。
从以上分析讨论可以看出,单摆作为一个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
其演化过程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单的单摆并不简单。
尤其是其混沌行为,在这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
参考文献:
杨青勇《单摆的混沌运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9卷第5期2003年5月
曹钢王桂珍《单摆的非线性运动》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第20卷第2期2006年6月赵凯华《从单摆到混沌》现代物理知识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