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建筑设计的中国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9
造了广州圆大厦的意大利建筑师说:中国改变了我2009 年,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 Joseph di Pasquale 在广州设计了一座高度达 138米的巨型圆形建筑广州圆大厦( Guangzhou Circle )。
历时 4 年,落成后的广州圆大厦坐落在广州西南边的珠江江畔,因其色彩和造型引来不少争议,被网友戏称为“土豪圆”。
在 Joseph di Pasquale 看来,广州圆大厦的设计理念是想做一幢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地标建筑,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西方摩天大楼。
Joseph di Pasquale 表示,其设计理念是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启发,将其设计为玉璧的形状,与珠江里的倒影形成两个圆形,形似“双环玉璧”,也与数字 8 的形状极为吻合,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解读价值,正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于 2008 年 8 月 8 日晚上 8 点零 8 分。
日前,他与另一位意大利建筑师 Pier Alessio Rizzardi 就象征意义对于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西方的建筑设计可以从中借鉴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而后者正是《中国建筑现状》 ( The Condi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 一书的作者。
( Joseph di Pasquale )《好奇心日报()》节选了两人对谈中的一部分精彩问答,一起来看看。
Pier Alessio Rizzardi :我想请你谈谈作为一个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经历。
你参与设计了像广州圆大厦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必然会面临很多不同的问题与方法。
能告诉我你在中国工作的经验吗?Joseph di Pasquale:主要问题是文化差异。
因为我要面对的是中国客户,而不管是背景、教育、传统还是工作方式,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
而文化之于我就是一个与人交往的问题。
比如广州圆大厦,客户就是想让我造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当时我是唯一一个参与竞标的西方建筑师,而其他的对手都来自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
意大利设计师的理念是什么意大利设计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们的设计理念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与精致:意大利设计师注重简洁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
他们擅长使用简单的形状和流畅的曲线来表达设计概念,追求设计的纯粹和精致。
他们相信,在简洁的设计风格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材质的质感和美感。
2. 欧式传统与现代感的结合:意大利设计师往往将欧式传统元素与现代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他们汲取欧洲各个时期的设计元素,并将其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相融合,使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3. 色彩运用与表达:意大利设计师对色彩的运用非常注重,他们善于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创造氛围。
他们常常选择鲜明明亮的颜色来注入活力和生机,同时也能够运用柔和温暖的色调来创造出安静和舒适的氛围。
4. 功能性与美学的统一:意大利设计师注重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他们追求设计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认为美学在功能性上的体现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他们设计的家具和家居用品常常不仅仅具有美观的外表,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方便人们的生活。
5. 注重人文关怀与个性化设计:意大利设计师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注重人性化设计,追求与用户的情感共鸣。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个体的需求和特点,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6. 呼应自然与环保:意大利设计师深受大自然的启发,并致力于设计作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他们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追求环保材料和可再利用的设计方案,力求让设计与自然相融合,为人类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意大利设计师的理念是追求简洁、精致、实用、美学与功能性的统一。
他们注重色彩的运用和个性化的设计,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呼应自然与环保,创造出独特而又与时俱进的设计风格。
这些理念使得意大利的设计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和追捧。
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点轴群理论最早由意大利建筑师马罗提于1969年提出,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理念。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点、轴、群三者的组合,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精心设计,从而在城市建设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三个要素:点、轴、群。
点是城市中的重要节点,可以是一个广场、公园、景点或者是地标建筑等;轴是城市的主干道或景观线,连接着不同的点;而群则是由点和轴组成的区域,是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域。
这三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规划。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点轴群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点、轴、群的互相关联,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有序性和协调性,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碎片化。
这对于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功能的合理分配和配置。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点、轴、群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区域的功能布局和分工,从而实现城市中各种功能的有序发展和合理配置。
这对于中国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交通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轴群理论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点、轴、群的有机组合,可以促进城市中的人文关怀和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这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借鉴点轴群理论进行规划和建设。
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就融入了点轴群理论,区域内的点(如陆家嘴金融中心)通过轴(如浦东大道)的连接形成了群,实现了区域内的有序发展和规划。
这些实践表明,点轴群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具有实际可行性,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点轴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它强调了城市规划中的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以及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如何在融合西方先进的建筑观念技术与传承中国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之间取得平衡,是从19世纪40年代至今,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经历了表面化的传承,以及尴尬的中西融合后,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建筑实现现代转型的关键。
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交汇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历经了多次的社会变革,朝代更替,民族融合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外来文化影响,但不同时代的建筑活动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在数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所具有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审美意识渐趋成为一个稳定的封闭体。
在这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由意大利郎世宁等设计监修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虽然建筑是意大利的巴洛克风格,但采用的是中国的琉璃瓦等建筑材料以及中国民族风格的细部装饰,是当时中西合璧的典范。
二、近现代中国的中西建筑文化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多种途径的传入,西方建筑逐步打破了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受到西方建筑审美意识和形式的强烈冲击。
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新要求以及适应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先进科技,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观念,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转型成为必然。
(一)西风东渐在经过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西文化剧烈冲突。
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中国,建筑尚处于西风东建之际,西洋建筑在中国还只是新奇之物,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经济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大都市的西式建筑工程完全操纵在外国人手中,建筑风格则以各国本土的古典主义和其他风格化的建筑占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尚未受到根本动摇。
1、办公类建筑。
教堂虽然出现得早而且数量虽多,但毕竟只是精神寄托之所。
列强们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和剩余价值,因而这一时期比教堂数量多的西洋式建筑还是与洋务沾边的各类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办公类建筑。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冲击提纲: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一、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代建筑的产生与演化西方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特色之一就是将功能和外观兼顾,强调在建筑中体现人类价值观的同时,维护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在18世纪之前,我国建筑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只注重内功,既缺乏对外观的把控,又缺乏对空间的优化。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纷纷借鉴了西方建筑思想,形成了一种近代化的建筑形态。
同时,在西方知识的影响下,我国建筑文化也开始摆脱了传统包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西方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根据所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差异,其特色各异。
与此同时,它也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岳麓书院采用了宏大的大型窗户,使整座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得到了极致的融合。
而碧云寺也在几何平面构造方面直接借鉴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式。
三、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材料的影响西方建筑以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技术而著名。
近代中国借鉴了许多西方建筑材料和技术,并将其用于各种建筑领域中。
比如,近代中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耐火等性能;此外,运用了玻璃钢等前沿材料,也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促进了中国建筑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
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技术的影响西方建筑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创新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的设计与研发,持续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它的传播也让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例如,西方建筑技术的引入,让中国的建筑结构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技术革新。
这种推陈出新的态度,推动了近代中国建筑技术的全面提升。
五、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影响西方建筑学科对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意大利古城保护在我国应用的实例1.引言意大利作为世界古城保护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著名。
在我国保护古城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保护我国珍贵的古城遗产,传承历史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意大利古城保护在我国的应用实例,以期给我们的古城保护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意大利古城保护经验的背景意大利拥有众多历史名城,例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这些古城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压力,这些古城也面临着许多威胁,如空气污染、过度开发等。
意大利政府为了保护这些古城,并使其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意大利古城保护在我国的应用实例3.1威尼斯的水利工程威尼斯是一座建立在水上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受到了水浸、涨潮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意大利政府启动了一项名为M O SE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通过建设大型活动堤防,可以在水位上涨时关闭入海口,有效防止洪水侵袭。
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古城保护中也可以借鉴,例如在杭州和苏州等水乡城市,通过类似的水利工程来保护古城免受水害的侵袭。
3.2佛罗伦萨的历史街区保护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街区,佛罗伦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修缮老旧建筑,修复古老的街道等。
这些举措在我国的古城保护工作中也可以有所借鉴,通过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历史风貌。
3.3罗马的交通管理罗马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独特的建筑和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然而,由于交通拥堵问题,游客的流动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政府在罗马采取了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措施,如控制私家车辆进入市区,建设地铁线路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了罗马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游客的体验。
意大利和中国的建筑设计风格有何不同?在当今世界的建筑设计领域,意大利和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两国的建筑设计风格各有特色,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讨意大利和中国的建筑设计风格的不同之处。
一、意大利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意大利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艺术历史和文化底蕴。
其建筑设计风格注重细节,对称和比例是其核心原则。
以下是意大利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1. 古典元素意大利建筑设计风格与罗马帝国同龄,继承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
古典风格的柱子、拱门、圆顶和雕塑、壁画等都是意大利建筑的特点之一。
2. 雕刻艺术意大利建筑设计风格最擅长运用雕刻艺术,其门窗、墙体、拱顶、柱子等处皆雕刻美术作品,展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魅力。
3. 地中海色彩意大利靠近地中海,其建筑色调也以地中海色彩为主,采用大量的白色调、黄色调和蓝色调,给人以清新明亮之感。
二、中国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建筑设计风格一直注重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和表现神秘气息。
以下是中国建筑设计风格的特点:1. 木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头为主要建材,采用斗拱、重檐、挑檐等木结构设计元素,展现出中国建筑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艺术魅力。
2.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
其建筑格局以中央为轴,四周为合院,形成一个封闭的建筑空间,在城市狭小的生活环境中显得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艺瑰宝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工艺上也颇有瑰宝,如建筑的柱子、门窗、雕花等处都展现了神秘华丽的工艺技巧。
三、意大利和中国建筑设计风格的不同之处意大利和中国建筑设计风格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矛盾的审美情感。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和谐、平衡、自然之美,而意大利建筑真求追求精巧、华丽、壮观之美,两种审美明显相反。
2. 体系结构的不同。
意大利建筑最受欢迎的是古典建筑,喜欢运用拱顶、柱子、罗马圆顶、雕塑等古典建筑元素,而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屋顶和木结构建筑成为各国所称道的美丽。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摘要:文艺复兴初期的建筑设计并不止于对于古典建筑形式的复兴,而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复兴与建筑师的天才智慧结合的产物,开启了新时代的建筑篇章,并为文艺复兴盛期的建筑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艺复兴初期建筑师也因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将其注意力集中到古典时期的建筑艺术之中,致力于在古典建筑形式语言中找寻与当今时代的对话方式。
本文首先阐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缔造的背景,剖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论述了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当今启示。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创作文艺复兴运动初期,在建筑上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复兴古罗马建筑风格为主旨,掀起复兴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热潮。
以比例作为控制性要素的设计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中,依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是经历了长达十个世纪基督教统治之后,兴起的资产阶级对于中世纪压抑人性的神权至上的统治思想进行的反抗,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各领域均有所创新与发展。
其留下的艺术作品堪称世界艺术史的经典之作,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日。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虽然源于古典时期的文明,但并非文明的复制:古典时期的文明对与它只是一种启发,经由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的发展与揣摩,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在建筑方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一,建筑领域在思想上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建筑的形式与种类也开始发生变化;其二,建筑师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从普通工匠中划分出来,是后来建筑师专业化的良好开端;其三,由于文化事业此时开始细化和专业化,建筑理论走向繁荣,各种建筑领域理论书籍陆续出版发行这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开放风气密切相连;其四,建筑形式和布局展现出有秩序且清新的面貌,为以后建筑发展不须遵照定式开辟了道路。
这一全新的时期,意大利是早有准备的;由于艺术家往往受制于技艺高超的匠人、金匠与金属匠人,像吉贝尔蒂、丹奈特罗以及伯鲁乃列斯基,均将建筑视为形式的艺术而非结构的艺术,因此,一个人即是画家又是雕刻家与建筑师是普遍的现象。
中国建筑借鉴西方建筑的例子中国建筑借鉴西方建筑的例子:1. 北京天坛北京天坛是明代建筑,其造型与罗马古建筑相似,尤其是天坛的圆形祭坛和圣道的设计,受到了古罗马竞技场和柱廊的影响。
2.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英国殖民地时期的影响,许多建筑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如外滩12号大楼的风格类似于巴黎的古典建筑。
3. 广州珠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美国的芝加哥,其中的一些建筑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如广州电视塔的设计与美国芝加哥的云门塔相似。
4. 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法国的凡尔赛宫,整个建筑呈现出现代主义和造型主义的风格,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相呼应。
5. 重庆洪崖洞重庆洪崖洞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欧洲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建筑采用了法国巴洛克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使整个洪崖洞区域具有浓郁的欧洲风情。
6.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的博物馆建筑,采用了现代主义的风格,整体建筑简洁大气,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7. 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美国的摩天大楼,建筑外观采用了现代主义和国际风格,使其成为成都市中心的地标建筑。
8. 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建筑外观采用了现代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上海的地标建筑。
9.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采用了流线型和现代材料,是奥运会期间的重要场馆。
10. 广州塔广州塔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西方的摩天大楼,建筑外观采用了现代主义和造型主义的风格,使其成为广州的地标建筑。
以上是中国建筑借鉴西方建筑的一些例子,这些建筑在设计和风格上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通过借鉴和创新,使得中国的建筑风格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建筑才华,也表达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融合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当今世界,日本的设计一直名列前茅,独树一帜,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
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因此日本这一设计强国的设计理念对中国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设计简述(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史1868年,日本开启明治维新,随着国门打开,一大批新鲜的事物和新奇的思想理念从西方流入。
也就是在这时,日本人对于工业设计开始产生一定认知。
当然,文化的传输是双向的,西方的设计理念也开始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
例如,工艺美术运动下的设计风格就含有日本式的平面设计特征。
而后,随着日本对西方学习的逐步加深,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产业也受到影响。
此时日本的设计还极为稚嫩。
但是,日本是一个极会借鉴学习的国家。
无论是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的民艺运动还是之后部分设计家去德国魏玛包豪斯交流学习,都为日后日本这一设计强国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日本不断地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设计理论,学习并发展,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受政治因素和环境影响,日本对设计的探索被迫终止。
1945年,日本战败。
1950年以后,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日本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制造强国,日本的设计随之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日本最终成为设计强国之一。
(二)日本设计的特点1.为人设计日本设计十分强调为人设计,讲求以人为本。
这一点无论是在日本的导识系统上还是日常使用的产品包装上都有体现。
日本的导识系统与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倾向于用图案、色彩、图标来代替文字。
这一点使得外国人或者有障碍人群能够无障碍地了解信息。
除了交通提示牌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外,日本还将此特点运用到产品包装设计上。
对比西方类似产品的包装设计,日本的包装总会用图像标示出重要的使用要点,便于消费者使用。
特别是对外国消费者来讲,避免了用翻译软件长篇翻译使用说明的麻烦。
除了对于产品包装的图像化运用,日本更强调无障碍设计。
意大利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有何异同?建筑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意大利和中国作为文化古国,都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意大利和中国建筑风格的异同。
一、建筑的历史意大利建筑发展历史悠久,从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建筑,再到现代建筑的形成。
古典建筑以大理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常见的建筑类型有竞技场、宏伟圆形建筑,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威尼斯舞台剧院等。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则更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常见的建筑类型是无论是教堂还是宫殿,如伦巴第大教堂和米兰达斯卡拉剧院等。
中国古建筑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建筑的木质结构到砖石结构建筑的出现,再到现代建筑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讲究“四合院”格局和“左右对称”的建筑风格,还注重建筑装饰和彩色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故宫、慈禧花园等著名景点。
二、建筑气势意大利建筑向来凸显震撼气势和宏伟庄严,建筑风格多为宏大壮观、巨石修建、精雕细琢。
意大利建筑对物理空间的把握也更为精确,完美地呈现出苏格拉底式的稳重莊郁气质,常带有“厚重”的建筑形态,如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等。
中国建筑注重气势恢弘和空间效应的巧妙呈现,以素色为主,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常有“高大上”的建筑形态。
如张家界玻璃桥、故宫等。
三、建筑材料意大利建筑多以大理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石是一种很坚硬的建筑材料,抗风化、水泥、光滑度都非常好。
也有用砖石搭建的建筑,如尼科洛贝霍宫。
中国传统建筑最初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和黏土砖,后来也逐渐使用大理石和花岗石等坚硬山岩。
四、建筑装饰意大利建筑装饰通常会加入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法,呈现出“繁华丰满”、“华美洒脱”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兰比亚索內教堂、四季酒店等。
中国建筑装饰注重科学性,一些古代建筑也会在建筑之间加入壁画、彩画等手法,甚至把整堵墙都画满细小的图案,产生出借以喜悦的独特艺术效果。
如慈禧花园、黄鹤楼等。
意大利和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何不同?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意大利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建筑文化的国度,其建筑文化在设计、构造、装饰、使用等方面各有不同。
下面,我们将对意大利和中国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
一、设计理念1.意大利意大利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其建筑风格多样,从古典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中汲取灵感,强调建筑的美学价值和纯粹性。
在建筑设计中,意大利人注重规划、比例、结构和细节的处理,将美学原则融入到设计中,让建筑成为艺术品。
2.中国中国建筑文化悠久,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倡导与天地相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所代表的意义,如角门的“角”字与山水的“角度”相符,取意“天人合一”;四合院的结构布局体现着中国的封建思想,阁楼、井、院墙等构件则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底蕴。
二、建筑材料1.意大利意大利有着丰富的自然石材资源,如大理石、花岗岩和砂岩等,这些天然材料因其优美的纹理和耐久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
此外,意大利还以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为主要建筑构造材料。
2.中国中国建筑材料丰富多样,砖、木、石等材料此起彼伏,文化特征极为鲜明。
例如,回族建筑中经常使用大雁砖、回砖、绿色石板等材料,这体现出了回族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审美。
而中国传统建筑中则常用白灰、土、木材等原始材料,既为环保贡献力量,也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三、建筑装饰1.意大利意大利建筑装饰注重细节、金属、雕刻和彩绘等技艺,富于艺术表现力。
例如,布鲁内莱斯基大教堂的立面,雕刻细节简直是观赏的美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壁画以明快的色彩和光影效果着称。
此外,意大利建筑装饰常以雕塑、镶嵌、绘画等形式体现壁画技术。
2.中国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强调“意在形外”,一般在静态的建筑物表面展现出活泼的形态,以“几何结构”的造型为基础创造出宏伟的景象。
中国汉族建筑大量使用彩色的琉璃瓦、画栋雕梁等技巧,这些装饰材料常常被堪称工艺品,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代表。
意大利建筑设计的中国启示
2007-10-12 09:31:38
托斯坎的旖旎风光使一部平庸之作《托斯坎艳阳下》摇曳生姿,从而变得有价值。
用意大利驻华大使孟凯帝的话说:托斯坎的种植葡萄园的自然风貌得以保留,而看着茶园的现状,我就在担心这种带有中国特色风貌的东西会消失。
孟凯帝在日前“意大利建筑设计日”的讲话,无法不让在座的中国人汗颜。
他说问题的关键是意大利对此有严格的法律保护,让罗马等城市都保留了原始风貌特点。
当地域文化的特色性逐渐衰微消失时,这个城市将失去其吸引力。
参与此次在举办的意大利建筑设计日的几位意大利顶级建筑设计大师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很值得中国建筑师反思。
建筑应该给人想象的空间
“高密度的建筑开始成为现代化的同义语时,外国人设计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庞然大物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并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也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和质量。
当人们开始把建筑看作文化的时候,建筑标准的惟一性消失了。
”意大利建筑设计师赛热江·乔孔第认为,后来居上的欧洲人在文化和历史上的优势显露无遗,他们正在成为新的导师。
欧洲漫长的历史,造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化,从而形成建筑文化传统的差异。
曾经被高度、宽度等技术特征征服,被外国建筑师的职业化、商业化所征服的中国建筑师,开始拜欧洲人为师了,变得习惯于接受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
一时间,中国好像变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田。
然而,我们看到了更多在摩天大楼的背后,传统建筑的苟延残喘。
面对现状,大师们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见解:建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自然界一样,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建筑应该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人身处其中有梦想,而不是回忆过去,创作灵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自然,来自于历史。
“建筑第一是为人们创造梦想的可能,让人们置身其空间中能拥有梦想。
第二就是功能性,我们不可能期待建筑改变太多的生活,但至少能够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机会就是足够了。
建筑是设计一个地方的脸面,好的建筑不仅可以唤起这一地区的历史感,而且还有它的地理特征。
”也有设计师认为。
在建筑风格中,最重要的是细节和协调。
我们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筑应该与之协调,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消失的文化因素
为了城市的再造与新生,设计师们在寻觅着一条接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源流。
赛热江·乔孔第谈到即将在中国建设完成的意大利中心,认为这是一个非盈利常设机构,主要是传播意大利和中国设计、建筑和技术领域的传统、文化、观念、风格、技术与创新精神。
在问他为何要在中国建设这样一座文化中心时,赛热江·乔孔第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项目,是一种新的建筑语言的运用机会。
这种建筑语言很显然,便是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和西方文化尤其是意大利文化的结合。
我觉得在缺少一个意大利中心,这个中心可以代表意大利的创造性和革新的传统,同时又能以强烈的象征意义冲击人们的想象。
”
他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国际场所,在这里中国人可以找到意大利的全部:合作伙伴、投资机会、技术、艺术、文化、商品等。
他希望在创造一个新的建筑元素,一个巨大的“雕塑”,能够带动使用者和人群热情的“物体”,它的使用功能除了带来经济上的成功外还应该具有象征和文化的潜力,能够成为乃至中国的地标性建筑。
作为一个有着24年建筑设计和室设计工作经验的建筑设计师,他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中国自然风貌和中国建筑中,中国特色和元素正在消失,目前中国欢迎国外建筑设计师设计一些时髦的玩意,在这个城市做一些现代东西,但这些现代东西没有结合中国元素,因而变成了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物的集合。
我们不能失去记忆
建筑是综合审美的最高艺术形式,建筑必须属于城市,在城市有它的位置。
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以后可能要靠图片拼凑成我们的记忆了。
看着中国的城市一时间陡然增高,建设的激情和都市的迷乱互相交织在一起,再看看后果不可逃脱的千篇一律,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的那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
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
然而,我们的城市哪里去了,消失的建筑哪里去了,城市建筑若失去了记忆,我们的灵魂又将在哪里栖息。
这些设计师非常忧郁,他们认为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建筑,可以放在巴黎、纽约,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因为它根本没有中国的元素。
而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现代建筑千篇一律。
缺乏流动性和持续性。
现在的中国建筑正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细致的设计工作,大家都在强调规模,而细节才是最重要的。
.media848./vison/Decoration/2007-10-1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