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
- 格式:docx
- 大小:37.55 KB
- 文档页数:2
【民间故事】飞来峰从前,有一个叫做飞来峰的山,它高耸入云,不仅景色秀美,还因风光独特而成为了文学、绘画和神话故事的灵感源泉。
飞来峰的故事,流传在江南水乡的人们中间。
人们说,这座山上有着许多奇怪的传说。
有一次,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飞来峰山顶上,忽然出现了一个像人形的雪人,雪人慢慢地变得活了起来,最终成为了一位神秘的道士。
道士自称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弟子,他在山上修炼了上千年,拥有了通天大道的本领,因此能够穿梭于人和神之间。
传说,只要你到了飞来峰山顶,便能找到这位神秘的道士,他会对你的事业、家庭等各方面帮助。
飞来峰的山下,有一个大河,名叫松江。
传说,这条河的深处还有一条神龙,这条神龙游过松江的时候,会俯瞰飞来峰山,与道士进行长谈,探讨人间的秘密。
据说,只有在鸡鸣之时,你才有机会看到神龙悄悄地游过松江。
那时候,你会感到一丝凉意,因为听说神龙的眼光有着玄妙的魔力。
还有一个传说,说这座山上有一个叫做百花源的地方。
这个地方所在的山谷中,生长着各种奇异的花朵,每种花朵的香气都非常浓郁,让人陶醉。
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似乎只有那些命运多舛的人才能找到百花源。
在百花源中,时间似乎慢下来了,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心灵得到了净化。
飞来峰的故事,还有许多,比如说山上有一只神鸟,它全身毛发是红色的,没有脚爪却能在空中飞翔。
又比如说山中有一个神秘的湖泊,湖水永远是碧绿色的,倒映出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色。
还有一些传说,说这座山上生活着各种神怪,有的像狼,有的像狮,有的像老虎,让人爱惜惶惧。
这些神话故事,让飞来峰变得更加神秘、令人向往。
很多人都想到飞来峰旅游,探访这些传说。
而对于飞来峰的当地人来说,这座山已成为家乡的象征,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骄傲之一。
每当日出的时候,飞来峰的山顶会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紫色,就像有上古神灵降临到这个地方一样。
当太阳升起时,紫色逐渐消失,代之以金色,就像在欢迎这个新的日子。
这一奇妙的景象,不仅将与飘雪、井岗山等江南水乡的美景相呼应,也让蒙受着各种磨难的旅者心中涌起了一股温暖和对生命的敬仰之情。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简介《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注释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5.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登飞来峰这首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的字面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全诗如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简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 王安⽯潜⼼研究经学,著书⽴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编整理的王安⽯《登飞来峰》原⽂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登飞来峰 王安⽯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注释: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得名。
【千寻】古以⼋尺为⼀寻,形容⾼。
【不畏】反⽤李⽩《登⾦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之蔽贤”句。
译⽂: 飞来峰上耸⽴着⾼⾼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已站在最⾼层的地⽅。
赏析⼀: ⼭是⾼耸的,塔是⾼耸的,⼭顶上的塔更是⾼⾼耸⽴的。
飞来峰和它上⾯的宝塔总共多⾼?不知道。
诗⼈只告诉我们,单是塔⾝就是⼋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还讲了⼀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势吧! 宝塔虽⾼,却不是⾼不可上。
转眼间,诗⼈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最⾼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条⼈⽣哲理:在社会⽣活和思想修养⽅⾯,不也是站得⾼才能看得远吗?!在诗⼈,这是雄⼼勃勃的⾃勉;对读者,这是引⼈向上的启⽰。
赏析⼆: 王安⽯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也是⼤诗⼈和散⽂⼤师。
他在北宋⽂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法都有很⾼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诗。
这⼀年王安⽯三⼗岁。
第⼀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尺是⼀寻,千寻塔是极⾔塔⾼。
关于飞来峰的诗句以下是关于飞来峰的诗句: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登飞来峰》- 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 例子:哇塞!飞来峰上的千寻塔好高啊,就像能触摸到天空一样!据说站在上面,还能听到清晨的鸡鸣声,看到太阳慢慢升起,那景色肯定美极了!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意思: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 例子:嘿嘿,站在飞来峰的高处,我才不怕那些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呢!因为我已经站在最高的地方啦!3. “飞来峰上千寻塔,望似凌空架楼阁。
”——郑清之《登飞来峰》- 意思:飞来峰上那高耸的千寻塔,望去就像凌空架起的楼阁。
- 例子:哎呀呀!飞来峰的千寻塔简直就像是在空中搭建的楼阁一样,太神奇了!4. “飞来峰头飞铁锡,一坐八载丹霞岑。
”——黄溍《金华山赠同游者三十韵》- 意思:在飞来峰的峰顶,飞锡和尚一坐就是八年,与丹霞地貌相伴。
- 例子:哇哦!飞锡和尚在飞来峰头一坐就是八年,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他和那美丽的丹霞岑真是绝配!5. “飞来峰下溶新绿,流澌日暖鸳鸯浴。
”——刘永之《题邹惟中西楼》- 意思:飞来峰下融化的新绿,流水潺潺,日暖之时鸳鸯在水中嬉戏。
- 例子:嘿!飞来峰下的新绿真好看啊,还有鸳鸯在水里洗澡,好温馨的画面!6. “飞来峰高攀不上,冷云积翠松阴晚。
”——萨都剌《和友人游鹤林韵》- 意思:飞来峰太高了,爬不上去,傍晚时分,冷云堆积,松阴浓郁。
- 例子:唉!飞来峰太高啦,我爬不上去呀!不过看看那冷云积翠的松阴,也挺美的!7. “飞来峰上一拳石,想见临崖病已苏。
”——释智愚《送鄱阳复道者》- 意思:飞来峰上有一块巨石,想象一下,站在悬崖边,病都好了。
- 例子:哈哈!飞来峰上的那块拳石好有趣啊!站在那里,感觉病都好了呢!8. “飞来峰色最誇妍,石色烟容态万千。
”——释文珦《飞来峰猿》- 意思:飞来峰的景色最为美丽,山石的颜色和云烟的形态变化万千。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基本状况描述总体布局飞来峰位于杭州北高峰东南,和著名的灵隐寺仅隔一条冷泉溪。
它是一座高仅209米的石灰岩山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
其东麓有青林、玉乳和龙泓等洞,洞内怪石林立,壁上雕满造像,并从射旭洞开始沿冷泉溪的巉岩峭壁,一直向西绵延至翠微亭附近。
另外,在呼猿洞外的悬崖上以及飞来峰顶原神尼塔附近,也有造像。
现飞来峰造像尚存334尊,其中有五代题记或五代风格的造像11尊,分布在山顶神尼塔基周围的造像残损严重,仅存l尊菩萨坐像,其余l0尊皆在青林洞内外及西侧悬崖上,青林洞南首的滕绍宗造“西方三圣”有广顺元年(951)题记,是飞来峰现存造像中时代最早的一龛。
有宋代题记或宋代风格的造像222尊(含第22龛龛楣3尊),绝大多数是北宋作品,在青林洞内有开凿于北宋咸平三-六年(1000-1003)的小罗汉等造像81尊,还有十八罗汉造像二铺,玉乳洞内有开凿于天圣四年(1026)的六祖造像和十八罗汉造像各一铺。
除此以外,位于青林洞内外的下生弥勒、观音和卢舍那佛会浮雕以及位于龙泓洞口的唐僧取经和白马驮经等浮雕,也都是北宋作品。
南宋风格造像,仅大布袋弥勒一龛共19尊,位于冷泉溪南岸的岩石上。
有元代题记或元代风格的造像96尊(含第37龛座下的9尊),分布在青林、玉乳、龙泓和呼猿诸洞的洞口以及冷泉溪的南岸悬崖上。
根据题记,其时代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除传统的汉式造像外,还有不少是藏密喇嘛教题材的佛、菩萨、佛母、天王等梵式造像。
除此以外,还有几尊明代风格的造像,数量少,且分散。
这些造像,大多为一龛1尊,也有的一龛2尊、3尊和4尊的,最多的一龛19尊造像,有个别造像也有不凿龛框的。
编号的原则是:凡分散的龛和像,包括有龛无像的,或者有像无龛的,不论大小,一龛(像)一号,而对青林洞内和玉乳洞内,紧挨在同一壁面且风格明显属于同一铺造像的一龛群,看作一大龛,编作一龛号,而对其原有的小佛龛,仅仅看作是一个分龛,在文内加以叙述。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注释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翻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峰导游词(8篇)飞来峰导游词(通用8篇)飞来峰导游词篇1在飞来峰诸洞穴及沿溪间的峭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470多尊(其中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
年代最早的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岩石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等三尊佛像,为公元951年所造。
这些精美摩崖石刻造像艺术的珍贵历史遗产。
监利县汪桥镇灵隐寺,曾是大唐皇帝李世民钦命修建的三座灵隐寺之一。
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灵隐寺还有一个别名叫云林禅寺,一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览胜他看到上下云林默默,整片庙宇笼罩在浓浓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赐名为云林禅寺。
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巨匾,即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游人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进入灵隐,先至理公塔前小驻。
理公塔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处,此塔高8米余,八角七层,是一座石塔,位于飞来峰岩旁,与周围景色颇为协调。
往右过春淙亭。
一道红墙暂将灵隐寺遮住,左边便是飞来峰与冷泉,在泉边漫步,景色幽深,引人入胜。
唐时冷泉上有5座亭子,后因山洪四亭俱毁,冷泉也于明万历年间移建岸上。
现有“壑雷”“冷泉”二亭。
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诗得名。
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已有220_年历史。
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南宋时作品。
大雄宝殿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净高9.1米,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高达19.69米,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细而庄严。
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
飞来峰导游词篇2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湖新十景之一的灵隐禅宗,今天我们的游览项目是攀登飞来峰、进香灵隐寺!我是你们此次旅游的解说员,我姓胡,大家可以叫我胡导,虽然叫胡导,但绝对与乱说沾不着边!由于人流较多,请大家携带好随身物品,保管好贵重财物,以免遗失!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灵隐寺的大门,灵隐寺三个大字也因大家的到来而显得熠熠生辉。
飞来峰名词解释飞来峰又名宜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高168米,因常有云雾飞来,此峰像是浮在云海上,故称飞来峰。
相传在唐代时,就有人曾在此建造了一座高达百丈的塔,叫“入云峰”,但后来被雷电击去了一半。
从高处往下看,飞来峰的山体好像是一个庞然大物正躺在地面上,姿态十分怪异。
尤其是在夏天晴朗的日子里,整个飞来峰都笼罩在云雾之中,像是一个仙境般的幻景。
在西湖南岸,屹立着一座小巧玲珑的山峰,石崖陡峭,势如屏风,这就是有名的“南屏山”。
如果站在平地仰望南屏山,山尖好像触手可及。
那青翠的树木和盛开的鲜花簇拥在山脚周围,就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
在绿树丛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它们有的像雄狮怒吼,有的像卧龙酣睡,还有的像大象行走……简直是鬼斧神工。
在山巅的塔里,矗立着两座并排的七层宝塔,这就是著名的“双塔”,每一座塔高18米,共有7层,每一层的塔身上都挂满了铜铃,在微风中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一只只黄鹂鸟在歌唱,游人到此无不拍手称绝。
早在北宋,苏轼就对南屏山情有独钟,他赞道:“溪山行尽处,天合有奇峰”。
南屏山与天竺、天马、莫干三大景区构成了西湖南线。
传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此地,见到一个疯和尚正在讲经,唐僧不解其意,便想离开。
忽然,唐僧惊讶地发现:山顶上金光万道,祥云缭绕,瑞气升腾,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圣。
唐僧跪拜在地,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观世音菩萨给唐僧师徒一人一根定风藤,叫他们系在飞来峰上。
当他们顺利通过了飞来峰以后,一阵大风吹来,唐僧乘坐的白龙马被掀翻,唐僧跌落悬崖而死。
但是定风藤却随着风的劲头系在了南屏山上。
由于这些传说,历代都有人来南屏山焚香礼拜,祈求幸福安康,故南屏山又称“福山”。
飞来峰地势险要,是北山群岛中最高的一座,登上山顶,南山全岛景色尽收眼底。
在夕阳映照下,南屏山分外妖娆,满山的苍松翠柏,点缀着色彩斑斓的楼台亭榭,山花灿烂,更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美丽的山水间徜徉,真令人心旷神怡!飞来峰的右侧,有一座孤峰兀立,名叫“来鹤峰”,远远望去,活象一只仙鹤,在天空中飞翔。
《登飞来峰》的古诗
【原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释义】
①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③闻说:听说。
④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⑤自缘:一作“只缘”,自然是因为。
缘:因为。
【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诗歌主旨】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重点写自已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
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文学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堵的最高一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
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指奸邪小人——这可以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关于飞来峰的传说故事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飞来峰的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关于飞来峰的传说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2、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
其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飞来峰的介绍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江南靖士有一颇含哲理的《飞来峰》诗:“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
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
”(《载敬堂集》【自注】当:面对,对望)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金刚手菩萨、多闻天王、男相观音(均为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尤其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飞来峰的东麓,有隋朝古刹下天竺寺(法镜寺),由此沿溪往西南行,又有晚于下天竺两年始建的中天竺寺(法净寺)和五代吴越始建的上天竺寺(法喜寺),合称“三天竺”。
描写飞来峰的作文
《有趣的飞来峰》
嘿,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那神奇的飞来峰呀!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游玩飞来峰,哎呀呀,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到那地方,我就被那独特的景象给吸引住了。
那山峰高高耸立着,就好像是从天上突然掉下来的一样,真不愧叫飞来峰啊!我们沿着山路往上走,那路可真不好走呀,坑坑洼洼的,感觉随时都会摔一跤。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块大石头,上面居然刻着好多奇奇怪怪的字,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我们几个就在那研究了半天,也没研究出个名堂来。
哈哈,不过这过程还挺有趣的呢。
再往上走,有一处小瀑布,水哗啦啦地流着,特别清凉。
我们几个调皮鬼就在那玩水,把衣服都弄湿了也不在乎。
哎呀,那种感觉真是太爽啦!
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那景色简直绝了!能看到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在山顶上大喊大叫,把心里的快乐都喊了出来。
后来我们下山的时候,还看到了一只小松鼠,它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的,可机灵啦!我们就站在那看了它好久,感觉它就像是这飞来峰的小精灵一样。
总之呢,飞来峰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每次想到那次游玩的经历,我都忍不住笑出来。
以后有机会呀,我还得再去好好玩玩,再去探索探索它的奇妙之处!
这就是我眼中的飞来峰啦,有趣吧!。
飞来峰故事主要内容缩写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啊,灵隐寺有个和尚叫济公。
这济公和尚可不像一般和尚那么中规中矩的。
有一天呢,他掐指一算,就知道有一座山峰要飞到灵隐寺这边来。
这要是真飞过来,那灵隐寺不得被压得粉碎呀,寺里的和尚和周围的老百姓可就惨咯。
济公和尚那是个热心肠,他可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事发生。
可是他又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法术能直接阻止山峰飞来。
这时候呀,他看到了一群新娘子正坐着花轿路过。
济公和尚灵机一动,他呀,就冲进迎亲队伍里,把新娘子一个个都给抢走啦。
这可把迎亲的人给气坏了,大家都追着济公和尚跑。
济公和尚就带着这群人往飞来峰要落下来的地方跑。
等他跑到那的时候呢,山峰也差不多要落下来了。
济公和尚一下子把新娘子们都扔到一边,然后自己也往旁边一跳。
这时候啊,那些追着他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呢,就看到一座巨大的山峰落了下来。
好险呀,就差那么一点点,山峰就把他们都给压在下面了。
不过呢,因为济公和尚这么一捣乱,山峰落下的时候就稍微偏了一点,没有直接砸到灵隐寺。
还有一个说法呢。
说这飞来峰啊,本来是在印度的。
印度的和尚一看,哎呀,这山峰这么神奇,就想把它送到中国来。
于是呢,他们就用法术把山峰给弄飞起来了。
这山峰就一路飘呀飘,最后就落到了杭州这个地方。
不管是哪个说法,这飞来峰就这么在杭州落了脚。
它上面呀,还有好多精美的佛像雕刻呢。
这些佛像就像是在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每一尊佛像都有自己的表情,有的在笑,有的很严肃,就好像他们也知道这个飞来峰的奇妙来历一样。
现在呀,飞来峰成了一个大家都喜欢去游玩的地方。
人们走到这儿,就会忍不住去想那些关于它的有趣传说,然后就会感叹,这世界上还真有这么奇妙又好玩的故事呢。
这飞来峰啊,就像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客人,带着满满的故事,在杭州这块土地上安了家,让每一个到这儿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魅力。
飞来峰的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竺慧指此峰,飞来自灵鹫。
猿鸟曾未知,烟岚尚依旧。
兴亡谩千古,天地岂关纽。
祇恐舟壑移,他年却西走。
乾坤持中枢,动运非物图。
欝欝彼灵鹫,飘飘如飞凫。
层空累怪石,古木生其膚。
仁虎终安栖,白猿时号呼。
钱源注鲛室,谢月扬天衢。
曩喆多遗尘,清风来四隅。
悬崖石路擘苍苔,川窦岩扉处处开。
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
乘风飞步碧崔嵬,万壑千岩入眼来。
古甃直穿沧海破,浮图高拂白云开。
嵯峨擅北高,幽静还西竺。
虎蹲石根奇,龙蟠藤蔓曲。
飞来峰
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杭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飞来峰与南屏山、净慈寺、保俶塔共同构成了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照”。
飞来峰又称“非来峰”,自古以来就有其独特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月亮凝视着这片湖光山色之间,突然从千里之外的东海间传来一道闪电,闪电中有一只神鹤骑着青烟而来,于是此山便得名“飞来峰”。
从此以后,飞来峰成为许多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他们纷纷在峰巅题字留句,以表达对这片美景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飞来峰位于西湖南岸,高约442米,山势如壮峰插云,犹如雄狮伏岳。
峰上多奇石,峭壁陡峭,十分险峻,而山体上树木葱茏,山间溪流潺潺,环境优美,景色如画。
尤其是每年的秋天,飞来峰上的树木变得五彩斑斓,成为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
登上飞来峰,能够俯瞰整个西湖的美景,360度视野尽收眼底,令人陶醉其中。
而每当夜幕降临时,飞来峰上的灯光点亮,犹如一颗巨大的明珠镶嵌在黑夜的帷幕之中,景色更是令人神往。
不仅如此,飞来峰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据传,古时西湖曾有一位隐居的道士,精通医术,深受百姓的尊敬和赞誉。
这位道士于此修炼心性,开创了一门特殊的医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飞来医”,并将山峰命名为飞来峰。
如今,这里仍有一些老百姓传承着这门神奇的医术,并将其传承至今。
除了旅游景点外,飞来峰周边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距离飞来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名为“省心寺”,这是飞来峰上最古老的一座寺庙。
这座寺庙的名字取自于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据说在这里祈祷的人可以把烦恼留下,带走平安与快乐,因此得名“省心寺”。
在飞来峰的周边还有许多著名的杭州特色小吃。
比如,有着丰富味道和口感的西湖莼菜汤,酸甜可口的西湖醋鱼,香味扑鼻的双脆臭豆腐等等,这些美食让您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杭州风味。
总的来说,飞来峰作为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以其壮美的山势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前来观光。
无论是登上飞来峰饱览西湖美景,还是品尝杭州特色小吃,游客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让我们一起前往飞来峰,感受那份独特的美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