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80 KB
- 文档页数:7
对咳嗽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范文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医生通常会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咳嗽的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优化分析,以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指导。
咳嗽的诊疗方案通常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部分。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
药物治疗则包括抗生素、止咳药、祛痰药等。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疾病期间的休息有助于促进机体的康复和免疫力的提高,减少病情的恶化。
此外,饮食调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病人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十分重要,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以减轻咳嗽的症状。
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上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注意准确的诊断,以免滥用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止咳药在镇咳作用上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干咳的症状。
因咳嗽而引起的疼痛可通过镇痛药缓解。
祛痰药可以帮助咳出痰液,缓解咳嗽的症状。
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咳嗽诊疗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优化。
首先,对于非药物治疗方面,虽然休息和饮食调理对于咳嗽的治疗非常重要,但目前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需要制定不同的休息以及饮食调理方案。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指导。
在药物治疗方面,抗生素的滥用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由于咳嗽的原因多样化,只有在明确咳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时才能使用抗生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宣传和培训。
此外,目前对于咳嗽的止咳药和祛痰药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指导。
不同类型的咳嗽对于止咳药和祛痰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指南。
为了优化现有的咳嗽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咳嗽的治疗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对非药物治疗的指导和培训,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制定具体的休息和饮食调理方案,并提供相关的操作指导。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临床上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此类患者最易被临床医生所疏忽,很多患者长期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因诊断不清而反复进行各种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欧美国家近20年对咳嗽原因及其治疗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基本明确了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先后制定了咳嗽相关的诊治指南。
我国近年也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以期对不同类型的咳嗽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一、咳嗽的分类和原因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3类: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
1、急性咳嗽:普通感冒是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等。
2、亚急性咳嗽:最常见原因是感冒后咳嗽(又称感染后咳嗽)、细菌性鼻窦炎、哮喘等。
3、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或惟一症状者,即通常所说的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 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这些原因占了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上指征者可考虑进行诊断性治疗:(4)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者.可以诊断GERC性咳嗽。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禀气于脾,脾胃相合。
升降有序。
若胃失通降.脾胃气滞.母病及子.则肺气不降.气逆而咳嗽作矣。
故胃气降则肺气亦降.肺气降而咳嗽自止。
临床上可采用降逆止咳法.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陈皮、苏梗、枳壳、杏仁、前胡、枇杷叶、乌贼骨、甘草。
若口苦吞酸、舌质红者,加黄连、吴萸、石斛;心烦、胸骨后灼痛感,加山栀、淡豆豉、石打穿。
本病在治疗时饮食上还需注意,不宜食酸甜食品。
宜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卧床前2 ̄3h不宜进食。
3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该病占慢性咳嗽的33%.是支气管哮喘的潜在形式.临床上常易误诊。
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或一次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持续2个月以上:以于咳为主.好发于清晨和夜间。
睡眠中可因咳嗽而致醒,症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喘息症状。
体格检查肺部多无干罗音: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所见: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
而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有效。
患者多有过敏史。
变应原及刺激性气体吸入、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等为常见的诱因。
该病的诊断除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之外.可选择做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常常增多。
肺功能检查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确诊起到关键作用。
咳嗽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在缓解期时肺功能可正常.而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在基层医院可通过简易的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是简单、易行、方便的检测方法,是气道高反应性的肺功能指标.也是无喘息症状哮喘诊断的主要依据。
当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120%.视为阳性.结合病史可诊断支气管哮喘。
也可在咳嗽发作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试验性治疗.如症状缓解则有助于诊断。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风痰为患,因邪郁气阻.肺气升降失司,气道挛急所致,治疗当以祛风化痰、宣肺降逆以止咳。
方用金沸草散合定喘汤加减。
2019年咳嗽病(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优势病种总结优化一、基本情况咳嗽病(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9年1月,我科在开展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39例,占总临床路径的46.4%,平均住院日_6.11__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以及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439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37.3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48.46%,特色疗法使用率9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64例(37.32%),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13例(48.4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5例(8%),针灸治疗7例(2.8%),内科基础治疗439例(100%),其他疗法408例(93%)。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咳嗽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咳嗽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多数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
对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中医外治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诊疗方案一、中医病名:咳嗽西医病名: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淋巴细胞可增加。
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
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
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024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咳嗽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在国内专科门诊中,慢性咳嗽患者占1/3以上[1]。
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明确诊断需结合多项检查。
很多患者常因诊断不明确,反复进行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2,3, 4]。
2018年,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组织制定了«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并刊千«中华全科医师杂志〉〉[5,6], 是国内第一部由全科医学专家参与制定的面向基层的咳嗽诊治指南,获得了广大基层及全科医生的关注,为基层咳嗽诊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6年来,关千咳嗽诊治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循证医学证据,«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7]已进行更新与发布。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基层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及时反馈相关研究进展,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组织领导下,来自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等的专家开展了指南的修订工作,形成«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
本次修订基本保持原有的架构,同时充分结合基层诊疗的实际环境、条件及基层诊疗的关注点,强化咳嗽的经验性治疗及药物的合理应用,关注诊治误区,是一部更贴近基层诊疗需求的实用性指南。
本指南目标人群为成人咳嗽患者。
使用者为基层全科、内科、中医科医师及其他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指南制订工作组由呼吸病学、全科医学、指南制定方法学专家和医学编辑组成。
指南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以贴合基层诊疗实际、基层临床适用性强为目标,对部分主要的诊疗意见进行了推荐,推荐意见的证据主要基千«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7],同时新增了部分新近发表的高质量文献证据。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风邪犯肺证风寒恋肺证风热郁肺证风燥伤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 76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肺部CT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感冒后咳嗽诊疗方案一、概述当感冒本身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为感冒后咳嗽。
除了呼吸道病毒外,其他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导致此类咳嗽,有文献统称为感染后咳嗽。
按照过去的定义感冒后咳嗽归属于慢性咳嗽,现在则属于亚急性咳嗽的范畴。
中医病名:咳嗽病,西医病名:感冒后咳嗽。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3.主要体征: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
【中医辩证】1.风邪犯肺证: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3)药物对症治疗,如阿斯美、孟鲁司特等。
2.中医辨证施治(1)风邪犯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利咽;推荐方药: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甘草;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止咳;推荐方药:桑菊饮加减。
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限于诊疗技术和条件,对儿童咳嗽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知普遍不全相同,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等联合制订“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基层版)”,通过前期调研,充分征询基层医生的意见,针对儿童咳嗽评估、诊断、用药、转诊和健康教育等方面9个迫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17条循证推荐意见和建议,旨在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规范、科学地诊治儿童咳嗽,同步提升对儿童咳嗽的管理水平。
二、术语解释1. 咳嗽病程:按照咳嗽持续时间,儿童咳嗽分为急性咳嗽(<2周)、迁延性咳嗽(2~4周)和慢性咳嗽(>4周)。
2. 咳嗽性质分类:根据无痰或有痰,将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
3. 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可归因于潜在疾病(通常是肺部来源)的慢性咳嗽。
通过检查与评估,大部分慢性咳嗽可以识别出潜在病因。
4. 非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经适当检查与评估后,仍然没有明确病因的慢性咳嗽。
三、指南重要临床问题及管理策略临床问题1:咳嗽患儿如何合理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推荐意见1:不推荐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和镇咳药(1A)。
推荐意见2:建议对湿性咳嗽、痰液阻塞、咳痰费力、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在权衡疗效与安全性后酌情选择适宜的祛痰药;对剧烈或频繁的干性咳嗽、影响生活和学习时,首要是明确病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短期使用镇咳药缓解症状(GPS)。
祛痰药和镇咳药在儿童咳嗽的治疗中使用普遍,基层临床实践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广泛使用乃出自患儿家长的担忧以及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咳嗽治疗中祛痰药和镇咳药的有效性缺乏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祛痰药可分为黏液溶解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调节剂、痰液清除剂,其机制包括降低黏液黏度、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减少气道分泌物产生、增加黏液量使痰液易于咳出。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2009版)咳嗽是内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
特别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患者,更令临床医师倍感困惑。
随着人们对咳嗽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开展了有关咳嗽病因诊治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咳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有关咳嗽的临床研究结果,于2005年共同制定了《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2005年版指南对临床实践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实施三年来也收到众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本指南,加入国内外咳嗽领域研究最新进展,2008年哮喘学组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将于2009年颁布。
主要修订意见如下:2009版指南由2005年版的7个专题及附件扩充为9个专题及附件。
新增了亚急性(病程3~8周)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治疗两个专题以及咳嗽的定义、祛痰治疗2部分内容,并在附件中增补了“咳嗽程度与疗效的评估”内容。
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咳嗽的定义和分类中国指南的病因部分,包括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具体)、治疗。
国内考虑到临床的应用,所以不包括发病机制这方面。
(一)咳嗽的定义:是机体的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咳嗽的分类:按时间分类:急性<3 周;亚急性3-8周;慢性≧8周09年版本,在时间分类上除了慢性变成了>8周,而且为了有利于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按性质分类:干咳和湿咳。
二、病史与辅助检查1、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2、相关辅助检查:(1)诱导痰检查(2)影像学检查(3)肺功能检查(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24h食管pH值监测:不能检测非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需采用食管腔内阻抗或胆红素监测。
(6)咳嗽敏感性检查(7)其它三、急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一)普通感冒1、普通感冒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热。
咳嗽(感冒后咳嗽、感染后咳嗽)中医护理常规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初期多为干咳,随之逐渐出现咳嗽、咳痰等不适,严重时因呼吸困难而出现缺氧,嘴唇变为青紫色。
临床辩证分为:风邪犯肺证.风寒恋肺证、风热郁肺证、风燥伤肺证。
一、基础护理1.病室安静、整洁、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风寒咳嗽室温宜暖,风热咳嗽室温宜凉爽。
2.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作好情志护理,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4.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5.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或痰呈黄绿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二、辩证施护(一)外感咳嗽:1、风邪犯肺证证候: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证候: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外感咳嗽护理:1.夜间尽量不要开冷气睡,如开冷气应在摄氏25度左右,最好穿上袜子。
2.不穿敞领口的上衣睡。
注意保护领至肩关节部位。
3.少在家里赤脚行动,应穿上拖鞋。
(二)风热咳嗽:1、风热郁肺证证候: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2、风燥伤肺证证候: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对咳嗽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呼吸道感染、过敏、气道异物、气道炎症、药物副作用等。
对于咳嗽的诊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咳嗽的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优化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咳嗽的分类及特点咳嗽通常可以分为急性咳嗽(<3 周)、亚急性咳嗽(3 8 周)和慢性咳嗽(>8 周)。
急性咳嗽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如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
亚急性咳嗽常见于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早期等。
慢性咳嗽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 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变应性咳嗽(AC)等。
不同类型的咳嗽具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CVA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常在夜间或凌晨加重,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UACS 除咳嗽外,还常有鼻后滴流感、频繁清喉、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EB 以干咳为主,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GERC 常伴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等胃食管反流症状;AC 多为刺激性干咳,具有过敏体质,过敏原检测阳性。
二、咳嗽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咳嗽的发生时间、性质、频率、加重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既往疾病史、过敏史、职业暴露史、用药史等,对于明确咳嗽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2、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肺部呼吸音、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哮鸣音、湿啰音等,检查鼻部、咽部、喉部有无异常,观察有无杵状指、发绀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可帮助诊断 EB。
4、影像学检查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可排除肺部结构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鼻窦 CT 有助于诊断 UACS。
5、肺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舒张试验等,对于诊断 CVA 等气道疾病有重要价值。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
一、概述
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
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剧烈长期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
属祖国医
学咳嗽范畴,系由邪克肺系,肺失宣肃,肺气
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
相当于
西医(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物
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
支气管黏膜炎症。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由急性
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2)慢性支气
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
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
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
以上。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1)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咯痰,或咽干、咽
痒。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急性或亚急性咳嗽的患者。
(1)病史: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感染控制
以后迁延不愈的一类咳嗽。
(2)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
少量白色黏液痰。
(3)主要体征:肺部无阳性体征。
(4)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
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诱导
痰检测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
(二)证候诊断
1.风邪犯肺证: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
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
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千咳无痰或
少痰,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2、风寒恋肺证: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
剧,少量白稀痰,有夜咳,口不干,舌淡,苔
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3、风热郁肺证:咳嗽日久,口干,咽干,
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4、风燥伤肺证:咳嗽,少痰,口干,咽
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舌淡红、
少津,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风邪犯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方药:风咳汤加减,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
蝉蜕、地龙、僵蚕。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等。
2、风寒恋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炙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杏仁、桔梗、白前、苏叶、紫菀、
甘草。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通宣理肺丸等。
3、风热郁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桔梗、白前、紫菀、鱼腥草、黄苓、僵蚕、
甘草。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麻杏止咳片等。
4、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白皮、杏仁、沙参、麦冬、五味子、桑叶、浙贝、枇杷叶、甘草。
注意:该方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成药:养阴清肺丸等
(二)针灸
根据病情可选择大椎、肺俞、定喘、风门、天突、合谷、尺泽、足三里等穴。
(三)药物贴敷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药物贴敷治疗。
(四)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万花油或甘油涂搽后背暴露部位,用砭石反复刮、擦背部膀胱经、督脉,以微现红瘀为
度,可配合风门、大椎、肺俞等穴闪罐,达到
疏通经络、驱散风邪的作用。
每日1~2次。
(五)其他疗法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
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健康教育
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急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涉及人群面广,常年均可发生。
如治疗控制不当,可发展为肺炎。
反复发作者,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发生。
西医治疗以控制感染和对症疗法为主,中医多从外感咳嗽论治,对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者,则从内伤咳嗽人手。
目前也根据其发病有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的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于此,如何防止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而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如何针对急性支气管炎迁延不愈而见顽固性咳嗽的治疗等,是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难点。
难点之一:如何防止急性支气管炎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易迁延成慢性支气管炎,最终导致肺气肿、肺心病的发生。
其结果是患者的心肺功能受损,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后果严重,不可忽视。
故应重视急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中止其迁延演变,杜绝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在辨证的基础上大体分三期。
早期宜“宣散”,宜轻辛宣肺祛邪为法,因“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在早期邪气轻浅于上焦,宜辛凉宣肺.外邪自散。
不宜过早用润降之品,否则不但邪气不解,反有恋邪之弊。
中期宜“肃肺”,外邪既出,则须调理气机陡肺气宣肃待常而不上逆。
后期宜“补肺健脾”,外邪已除,气机调畅,此时宜补肺固本脏之气,以防止复发。
在补肺的同时要处处顾及脾气,有言:“培土以生肺金”,同时配合酸敛之品,
以收敛耗散之肺气,巩固疗效。
急性支气管炎若按上法,治疗得法,则可防止反复咳嗽,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
对于一些气虚体弱容易反复的病者,可常服玉屏风散治疗以提高免疫力。
难点之二:顽固性咳嗽的治疗
顽固性咳嗽的治疗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完善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咳嗽常规治疗无效,超过4周以上者,即可称为顽固性咳嗽。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风寒为患之咳嗽每困失治,或医者未详审寒热,妄投辛凉甘寒之品,或过早使用敛肺镇咳之剂,则寒邪留恋,风寒郁闭于肺,症见咳嗽日久不愈,痰稀自或痰黏稠,咽干咽痒,声嘶,口渴喜热饮,舌质淡红,谷薄白,脉紧。
咽痒声嘶,乃风寒内郁的表现。
若寒郁日久而化火,寒火内闭,则成为寒热错杂之寒火咳嗽,症见:咽干咽痛,咳痰黄稠,舌红,苔黄白少津。
如此时医者不详审病因,将寒咳或寒热错杂之寒火咳误诊为热咳,而从热证论治,投寒凉之品,则冰伏其邪,使咳嗽迁延不愈.肺气日损,肺失肃降,肾不纳气,终成为反复发作之慢性咳嗽。
风寒郁闭于肺,是外感咳嗽日久不愈之因,治疗仍应辛温疏散,宜肺止咳,外邪得散,肺气得宣,则咳可愈。
药可用细辛、五味子、陈皮、杏仁、法半夏、射干、桔梗、枳壳、瓜蒌皮之品。
临床体会:久咳患者往往因咽痒而作咳,疏风利咽可以减轻刺激,则咳嗽亦止;枳壳、瓜蒌皮宽胸利气,与桔梗相伍,则一升一降,宣畅气机,咳嗽既久,则肺气耗散不收。
故用五味子之酸补肺体,收敛其耗散之。
鼻塞
流涕者,加辛夷,辛温散寒以通肺窍;伴发热
恶寒.则加麻黄,宣肺散寒。
对于寒邪化火之寒火咳嗽,不宜率用甘寒
之品,仍以辛温宣散为主,佐以苦寒,寒邪祛,
其肺热亦散。
可酌加黄芩,桑白皮以清热泻肺,
苦辛并用。
其次在治疗顽咳过程中,注意痰浊内蕴这
一方面问题,久咳肺气失宣,水液失化,痰浊
内生,痰性黏滞,蕴阻于肺,肺气更为不利。
故治疗过程中酌加厚朴、法半夏、茯苓以燥湿
祛痰,后期注意固护正气,以培土生金法,方
以生脉散以固敛肺气。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
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
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
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