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断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86
第五章中断系统作业1. 外部中断1所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H。
2. 对中断进行查询时,查询的中断标志位共有、_ _、、_ 和_ 、_ _ 六个中断标志位。
3.在MCS-51中,需要外加电路实现中断撤除的是:()(A) 定时中断(B) 脉冲方式的外部中断(C) 外部串行中断(D) 电平方式的外部中断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一级别的中断请求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顺序响应。
()(B) 同一时间同一级别的多中断请求,将形成阻塞,系统无法响应。
()(C) 低优先级中断请求不能中断高优先级中断请求,但是高优先级中断请求能中断低优先级中断请求。
()(D) 同级中断不能嵌套。
()5.在一般情况下8051单片机允许同级中断嵌套。
()6.各中断源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是否能任意设定? ()7.89C51单片机五个中断源中优先级是高的是外部中断0,优先级是低的是串行口中断。
()8.各中断源发出的中断申请信号,都会标记在MCS-51系统中的()中。
(A)TMOD (B)TCON/SCON (C)IE (D)IP9. 要使MCS-51能够响应定时器T1中断、串行接口中断,它的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内容应是()(A)98H (B)84H (C)42 (D)22H10.编写出外部中断1为负跳沿触发的中断初始化程序。
11.什么是中断?其主要功能是什么?12. 什么是中断源?MCS-51有哪些中断源?各有什么特点?13. 什么是中断嵌套?14.中断服务子程序与普通子程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15. 中断请求撤除的有哪三种方式?16. 特殊功能寄存器TCON有哪三大作用?17. 把教材的P82页的图4.24改为中断实现,用负跳变方式,中断0(INT0)显示“L2”,中断1(INT1)显示“H3”。
(可参考第四章的电子教案中的例子)18.第5章课后作业第9题。
第五章中断系统作业答案1. 外部中断1所对应的中断入口地址为(0013)H。
单片机-第五章单片机中断系统单片机第五章单片机中断系统在单片机的世界里,中断系统就像是一位高效的调度员,能够在各种任务之间迅速切换,确保系统能够及时响应紧急事件和重要任务。
这一章,咱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单片机中断系统的奥秘。
先来聊聊什么是中断。
想象一下,单片机正在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一个任务,比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突然,有个更紧急的事情发生了,比如外部设备传来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需要单片机立即处理。
这时候,单片机就会暂时放下手头正在进行的任务,转而去处理这个紧急事件。
等处理完紧急事件后,再回到之前被打断的地方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
这个过程就是中断。
中断系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大大提高了单片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实时响应能力。
如果没有中断,单片机就得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所有任务,哪怕遇到紧急情况也不能停下来,这在很多实际应用中是无法接受的。
单片机的中断系统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中断源,也就是那些能够触发中断的事件或信号。
常见的中断源包括外部中断、定时中断、串口中断等等。
外部中断一般是由外部设备的状态变化引起的。
比如说,一个按键被按下,就会产生一个外部中断信号,通知单片机进行相应的处理。
定时中断则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间隔产生中断。
这在需要周期性执行某些任务的场合非常有用,比如每隔一定时间采集一次温度数据。
串口中断是在串口通信过程中,当接收到数据或者发送完成时产生的中断。
接下来是中断控制寄存器。
它就像是中断系统的“指挥官”,决定哪些中断被允许,哪些被禁止,以及中断的优先级等。
通过设置这些寄存器,我们可以灵活地控制中断的行为。
然后是中断向量。
当发生中断时,单片机会根据中断向量跳转到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去执行。
中断向量就像是一个地址索引,告诉单片机中断服务程序在哪里。
在实际编程中,使用中断系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要初始化中断相关的寄存器,设置中断的触发方式、允许或禁止中断、确定中断的优先级等。
然后,编写中断服务程序。
第五章 中断系统5. 1 输入/输出数据的传输控制方式一、输入/输出的一般概念1.引言输入/输出是微机系统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输入/输出设备称为外部设备,与存储器相比,外部设备有其本身的特点,存储器较为标准,而外部设备则比较复杂,性能的离散性比较大,不同的外部设备,其结构方式不同,有机械式、电动式、电子式等;输入/输出的信号类型也不相同,有数字信号,也有模拟信号;有电信号,也有非电信号;输入/输出信息的速率也相差很大。
因此,CPU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技术比较复杂。
CPU与外设之间的信息交换,是通过它们之间接口电路中的I/O端口来进行的,由于同一个外部设备与CPU之间所要传送的信息类型不同,方向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例如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输入/输出等),所以接口电路中可以设置多个端口来分别处理这些不同的信息。
2.输入/输出端口的寻址方式微机系统采用总线结构形式,即通过一组总线来连接组成系统的各个功能部件(包括CPU、内存、I/O端口),CPU、内存、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总线来进行的,如何区分不同的内存单元和I/O 端口,是输入/输出寻址方式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根据微机系统的不同,输入/输出的寻址方式通常有两种形式:(1).存储器对应的输入、输出寻址方式这种方式又称为存储器统一编址寻址方式或存储器映象寻址方式。
方法:把外设的一个端口与存储器的一个单元作同等对待,每一个I/O 端口都有一个确定的端口地址,CPU与I/O端口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存储单元的读写过程一样,内存单元与I/O端口的不同,只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的地址。
优点:①CPU对I/O端口的读/写操作可以使用全部存储器的读/写操作指令,也可以用对存储器的不同寻址方式来对I/O端口中的信息,直接进行算术、逻辑运算及循环、移位等操作。
②内存与外设地址的分配,可以用统一的分布图。
③不需要专门的输入、输出操作指令。
缺点:1 内存与I/O端口统一编址时,在地址总线根数一定的情况下,使系统中实际可以直2 接寻址的内存单元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