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年冯庙小麦3414试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7
“3414”肥料田间试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探讨测土配方施肥最关键的一项技术环节是“3414”肥料田间试验。
目的是获取作物的最佳产量、最佳施肥量、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根据我区近两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实施,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探讨。
1试验设计1.1“3414”完全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组合成的试验。
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
1处理N0P0K0、2处理N0P2K2、3处理N1P2K2、4处理N2P0K2、5处理N2P1K2、6处理N2P2K2、7处理N2P3K2、8处理N22P2K0、9处理N2P2K1、10处理N2P2K3、11处理N3P2K2、12处理N1P2K2、13处理N1P2K1、14处理N2P1K1。
该方案可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1.2试验设计的关键点试验设计的最关键点是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确定。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高,试验得出的最佳施肥量会内推。
若2水平确定的相对偏小,最佳施肥量会外推。
2水平确定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土肥专家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施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2试验实施2.1试验地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地块平坦、整齐、不同肥力水平、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
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2.2试验作物品种和肥料品种选择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肥料应选择氮磷钾单质品种,如尿素、三料过磷酸钙、硫酸钾等,磷酸二铵及其他二元或三元复合(混)肥不能做为试验用肥。
2.3试验地处理准备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样品,制备风干混合土样,进行土壤养分测试。
小麦“3414”磷钾二元肥料试验结果初报摘要通过对“3414”磷钾二元肥料在小麦上的试验研究表明:①小麦生产中增施钾肥,增粒增重,有效穗提高,增产效果显著。
②适量基施磷钾肥,植株后期剑叶清秀,穗型长,退化小穗少,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品质优,商品价值高。
③施用磷钾肥增产效应大,磷肥次之。
关键词小麦;“3414”磷钾二元肥料;施用量;产量;效果分析“3414”试验方案是二次回归D—最优设计的一种,既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又符合肥料试验和施肥决策的专业要求。
在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效应试验中采用磷钾肥部分实施方案,应用二元、一元肥料效应函数对磷钾的肥料效应进行拟合,摸清本市圩区主要土壤类型供肥能力,当地主推品种整个生育期中磷、钾肥最佳配比,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库,为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点基本情况本试验点设在仪征市新集镇新集村徐庄组,供试土壤沙底黑淤泥土,土壤质地重壤,含有机质46.3g/kg,全氮0.23%,速效磷13.2mg/kg,速效钾67.39mg/kg,有效锌1.36mg/kg。
小麦品种为弱筋麦扬麦13。
1.2试验设计本试验区按“3414”方案部分处理设计要求,采用二元肥料试验设计,共计9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各处理安排见表1)。
氮肥除了无肥区,其余各处理用量一致,按基肥、追肥7∶3运筹,磷、钾肥全部基施。
区组内地势及肥力相对一致,小区间间隔30cm以上,小区面积66.7m2。
1.3田间作业先用反旋灭茬机旋耕或机械耕翻碎垡、划分好各小区,再人工挖沟,按处理称肥下田、机械耙田、播种、机械或人工盖籽。
防病治虫等其他农艺措施同大面积生产。
1.4采样与考察试验前各试验点采集土壤样品,GPS定位,土样风干后及时化验养分含量;试验田定点考察主要生育阶段的苗情(包括基本苗、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拔节苗及有效穗),试验实施过程中及时记载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防病治虫等各项农事活动。
小麦3414肥效试验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而肥料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不同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小麦3414肥效试验。
实验方法:选取相似的土地和天气条件下的两块小麦种植区,分别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每个区域又分别进行了不同氮肥的处理,共六组处理。
具体如下表:|组别|肥料类型|施肥量(kg/hm2)||:-:|:-:|:-:||1|无肥料|0||2|化肥|N:P2O5:K2O=120:60:60||3|有机肥|40||4|化肥+有机肥|N:P2O5:K2O=90:60:60+20||5|有机肥+化肥|N:P2O5:K2O=60:60:60+30||6|化肥|N:P2O5:K2O=180:60:60|在试验期间,我们对各组小麦施肥后的生育指标(株高,叶长,茎粗等)、产量和品质(粒径,蛋白质含量,筋度等)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计算了相应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实验结果:生育指标方面,在施肥处理下,小麦的生育状况较好,组别6的小麦生长最为迅猛,而组别1的小麦生长较差。
不同施肥组别之间差异较小。
产量方面,施肥处理组别的小麦产量均高于无肥料处理组别,其中组别6的小麦产量最高,可达到7023.3kg/hm2。
施肥组别之间差异显著,有机肥处理组别的产量最低,仅为3075.6kg/hm2。
总结: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但不应单一施用化肥或有机肥。
与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处理组别的小麦产量虽较低,但其品质相对更好。
因此,在选择施肥方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小麦配方施肥“3414”试验报告作者:秦光蔚陈爱晶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24期[摘要]为了获得小麦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效应函数等基本参数,为构建盐城市小麦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麦配方施肥“3414”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本试验于2011年秋种在盐城市步凤镇实施,按照农业部“测土配合施肥项目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小麦“3414”试验方案。
目的是探索项目区主要类型土壤上主体推广品种小麦的氮磷钾施肥配比,为小麦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地选择在步凤镇新灶村二组,地理坐标为纬度33°18′58″,经度120°22′15″。
土壤为壤性潮盐土。
麦稻轮作,水稻产量600kg/667m2左右,肥力中上等。
该地灌溉方便,施肥水平较高,试验前土壤养分状况为:有机质1.48%,有效磷17.87mg/kg,碱解氮88.1mg/kg,全氮1.61g/kg,速效钾183.8mg/kg。
地力在当地有一定的代表性。
2.供试肥料46%尿素,12%过磷酸钙,60%氯化钾。
3.供试作物郑麦9023,当地主栽品种,常年产量在400kg/667m2左右。
4.试验方案4.1试验设计本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
小区面积20m2,不设重复,随机排列。
小区间50cm宽走道,四周设2m以上保护行。
4.2试验方法本试验按450kg/667m2目标产量设计,相对最佳施肥量为每667m2施纯N19.32kg、P2O53.6kg、K2O2.6kg。
2011年10月18日整地设区做畦,按设计施肥量施肥,P、K肥做底肥一次施入,N肥45.2%作基肥,14.9%苗肥,29.8%拔节肥,10.1%穗肥。
2011年10月20日按10kg/667m2播种量分区播种。
小麦3414肥效试验引言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研人员们不断进行肥效试验,以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
本文即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小麦3414品种进行肥效试验的一个研究成果报告。
一、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小麦3414品种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表现,以此来比较各种施肥方法的肥效,并为小麦生产中的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1.试验地点:本次试验选取了我国北方地区一个典型的小麦种植区作为试验地点。
2.试验对象:选择小麦3414作为试验对象,该品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3.施肥处理:本次试验设置了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包括不施肥(CK)、常规施肥(常规氮、磷、钾肥)、有机肥施用、复合肥施用和微量元素肥施用。
4.试验设计:采用了随机化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
5.测定指标:主要测定了小麦3414品种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生长情况、产量表现以及经济效益。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1.生长调查结果通过对小麦3414品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同施肥处理对其生长情况有着明显的影响。
不施肥处理下的小麦3414生长较为缓慢,株高和叶片颜色均不如其他处理组。
而有机肥和复合肥施用处理下的小麦3414生长情况较好,株高较高,叶片颜色翠绿。
2.产量表现在收获期进行的产量调查显示,不施肥处理下小麦3414产量最低,常规施肥和复合肥处理下的小麦3414产量较为稳定,而有机肥处理下的小麦3414产量最高。
微量元素肥处理下的产量表现与有机肥处理相近。
3.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和成本进行对比发现,有机肥处理下的小麦3414产量较高,且施肥成本较低,因此经济效益最为显著;复合肥处理次之,微量元素肥处理相对较低,而不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最差。
四、结论与建议1.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对于小麦3414品种而言,有机肥处理是最为合适的施肥方法,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节约施肥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小麦肥料效应3414试验周宏书【摘要】通过大河口乡小麦3414肥料效应的试验,获得姚安县大河口乡小麦最佳施肥比例以及肥料效应,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小麦;施肥效应;3414试验【作者】周宏书【作者单位】姚安县大河口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云南姚安675303【正文语种】中文1 试验目的田间肥效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荐各种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肥效试验,掌握小麦优化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建立基于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推荐施肥指标体系,构建小麦优化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时间和地点于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5 月,在大河口乡涟水村委会苏家小组苏家红户承包田中实施。
东经102°02′40.5″,北纬25°28′10.3″,海拔1808 m。
前作为水稻,能排能灌,交通便利。
3 试验材料1)试验地土壤:水稻土土类、潴育型水稻土亚类、潮泥田土属、泥田土种,中等肥力。
2)供试肥料:金沙江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 12%),硫酸钾(含K2O 50%)。
3)试验品种:楚麦10 号(滇审小麦2008001号)。
4 试验设计小麦3414 肥料效应完全实施试验,设14 个处理,3 次重复,42 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m2(4 m×5 m),按16.6 cm 播幅10 cm 播距的规格条播,每小区15 行,每亩播种量10 kg,同时在试验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5 试验小区的施肥数量及方法按统一方案确定第二水平的亩施肥量为∶N16kg、P2O5 6 kg、K2O 5 kg。
据此推算出氮(N)4 个水平的亩施用量0、8、16、24 kg;磷(P2O5)4 个水平亩施用量为0、3、6、9 kg;钾(K2O)4 个水平亩施用量为0、2.5、5、7.5 kg。
冬小麦3414试验总结1试验目的为了摸清和掌握泽普县小麦生产优化施肥数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参数,建立合理的施肥指标体系,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要求特安排本试验。
2试验设计2.1试验材料供试品种新冬20号。
供试肥料尿素(N 46%),重过磷酸钙(P2O5 46%),硫酸钾(K2O 33%)。
磷肥和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的40%作基肥,35%做第一水追肥,25%第二水追肥。
2.2试验设计按农业部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3414”试验方案进行。
试验不设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30 m2、水渠宽50 cm,小区间打宽40 cm,高度30 cm埂子。
2.3试验实施试验设在9乡13村4组、试验地经度38°10’13.0”,纬度77°13’42.8”,海拔高度1283 m。
播前取混合农化样(20个点混合),作物收获前按小区采样。
3田间管理2006年10月3日播种,播种量18 kg/667m2,行距15cm。
2006年10月13日出苗,2007年4月2日~4日拔节,2007年4月25日抽穗,2007年6月3日~6日成熟,2007年6月8日人工收获。
全生育期灌水4次,2006年10月25日冬灌水,2007年3月13日灌第1水,2007年4月13日灌第2水,2007年5月5日灌第3水。
产量均为单收单脱的实产。
4试验结果分析4.1肥料利用率的分析肥料利用率(%)=(全肥区作物吸收该养分量-不施该养分区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用量×肥料中该养分含量)×100。
冬小麦100 kg籽粒产量吸收N、P2O5、K2O的含量分别按2.82 kg、1.25 kg、2.5 kg计算。
4.1.1尿素利用率施重过磷酸钙13.04 kg/667m2,硫酸钾6.06 kg/667m2条件下,施尿素14.13 kg/667m2,氮肥利用率为59.2%;施尿素28.26 kg/667m2,氮肥利用率为46%;施尿素42.39kg/667m2,氮肥利用率为33.3%。
黄泥田免耕直播小麦“3414”肥效试验摘要通过黄泥田免耕直播小麦“3414”肥效试验,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氮、磷、钾最佳产量施氮(N)14~17kg/667m2,磷(P2O5)4~7kg/667m2,钾(K2O)5~7kg/667m2,三要素比例为1∶0.3~0.5∶0.4~0.8,最佳产投比为1∶7~9。
关键词小麦;“3414”试验;黄泥田;免耕;施肥量2006~2007年在广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过程中,开展了不同作物、不同土壤类型的肥料效应“3414”田间试验,现将黄泥田免耕直播小麦“3414”肥效试验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品种为扬麦13。
试验用肥料:氮肥为含氮46%的尿素,磷肥为颗粒状含五氧化二磷12%的过磷酸钙,钾肥为含氧化钾60%的氯化钾。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该试验分别设在邱村镇前路村和新杭镇流洞村,代表广德县水稻土面积最大的黄泥田的2个不同区域。
前茬作物为水稻。
试验田间用GPS定位经纬度,并于试验前按“S”法(18个点)采集0~20cm土层的土壤混合样品,分析化验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案,设置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共14个处理。
4个水平分别是:0水平为不施肥;1水平为最佳施肥量×0.5;2水平为最佳施肥量;3水平为最佳施肥量×1.5。
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各因素水平。
1.4 试验方法1.4.1 土壤分析法。
pH值:1moL/L的KCl溶液2.5∶1.0浸提,酸度计测定法;有机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全氮:微氏蒸馏法;速效磷:盐酸—氟化铵提取—钼锑抗比色法(BraY法);速效钾: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1.4.2 植株分析法。
采用硫酸—过氧化氢1次消煮后分别测定氮、磷、钾,氮用微氏法,磷用分光光度计法,钾用火焰溶光度法。
灵璧县冯庙镇2009~2010年度小麦3414肥效试验总结(沙土中等肥力)一试验目的为完善平衡配套施肥方案,获取小麦最佳施肥数量及N、P、K各元素最佳比例和施肥时期及基追肥比例等信息,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2009年“灵璧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方案”的要求,通过小麦“3414”肥效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沙土上种植小麦的最佳施肥量,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二试验地基本情况本试验设在灵璧县冯庙镇王刘村村民刘家武的承包地里。
该田块地势平坦,耕层厚度26cm左右,土壤为沙土,肥力中等,试验前土壤测试值为有机质15.64g/kg、全氮 0.86g/kg、有效磷8.7mg/kg、速效钾85mg/kg 、PH值8.1,碱解氮65mg/kg,前作玉米,产量为480kg/667m2。
三供试肥料氮肥品种为安庆石化产尿素,含纯氮量(N)46%;磷肥品种为安徽辉隆农资集团生产的普通过磷酸钙,含磷量(P2O5)12%;钾肥品种为俄罗斯产氯化钾,含钾量(K2O)60%。
四小麦品种供试小麦品种为皖麦52 ,产量水平为500kg/667m2。
五试验方案和方法1、试验设计本试验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不设重复。
小区面积6×4=24m2,小区间距20cm,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随机排列。
(见表1)表1种植小区图2、田间操作与管理 2009年10月18日精细整地,小区整地质量一致。
10月18日下午进行小区区划,19日上午按试验设计要求人工开沟施基肥,全部的磷、钾肥及70%的氮肥施入各小区,下午人工开沟条播播种,播量11kg/667m2,设计亩基本苗16万。
10月27日出苗,2010年3月16日用苯磺隆系列除草剂防除杂草一次,4月28日用辛硫磷防治小麦吸浆虫一次;2009年6月8日-11日各处理陆续成熟,各小区单收单脱粒记产。
2009年 10月上旬开始,一直没有有效降雨,造成土壤失墒情况较重给小麦播种造成不利影响。
11月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低温天气,受异常气候影响,今年小麦冬前有效生长时间缩短,生长量不足,造成叶片数少,根系发育差,次生根少,群体偏小。
同时,1月中旬的大幅降温,冻害严重。
2月8日至9日,本县经历一次中量降雨过程,彻底缓解了旱情。
2010年2月9日-10日雨加雪转中雪,11日-2℃~-7℃ ,12日-3℃~-8℃。
13-14日中雪,这次降温对小麦未产生明显冻害,2月18日气温开始明显回升。
截止至返青期,小麦生长量明显不足,小蘖仍占一定比例。
3月8日(最低气温达零下5度)、3月17日两次低温天气的影响,使得今年小麦生长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3月24日追施拔节肥,4月14日又遭受一次大幅度降温过程,4月15日最低气温达零下0.5度,此次降温造成幼穗受冻,单穗粒数下降,不孕小穗增多。
受连续几次降温的影响,小麦生育进程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滞后7-9天左右,但进入灌浆期以后,未出现较强的降雨过程,加之未遭遇西南风,使得整个灌浆期小麦灌浆较为顺利,虽成熟期比去年推迟近8-9天,但千粒重比去年明显增加1.2克左右,一定程度弥补了粒数下降所带来的影响,5月22日、5月30日的两次中等偏上的降雨,虽然造成一定面积的小麦倒伏,但由于小麦大部分已到灌浆末期,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通过以上分析,今年气象因素对小麦出苗至扬花期产生不利影响,扬花期至成熟期的气象因素却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一定程度弥补了前期不足。
3、“3414”试验实施方案(见表2)表2 “3414”试验实施方案编码试验处理代码因子水平码值实施方案kg/24m2N P205K2O N P205K2O1 N0P0K O0 0 0 0 0 02 N0P2K20 6.5 6.5 0 0.234 0.2343 N1P2K2 6.5 6.5 6.5 0.234 0.234 0.2244 N2P0K213 0 6.5 0.4680 0.2345 N2P1K213 3.25 6.5 0.468 0.117 0.2346 N2P2K213 6.5 6.5 0.468 0.234 0.2347 N2P3K213 9.75 6.5 0.468 0.351 0.2348 N2P2K O13 6.5 0 0.468 0.234 09 N2P2K113 6.5 3.25 0.468 0.234 0.11710 N2P2K313 6.5 9.75 0.468 0.234 0.35111 N3P2K219.5 6.5 6.5 0.702 0.234 0.23412 N1P1K2 6.5 3.25 6.5 0.234 0.117 0.23413 N1P2K1 6.5 6.5 3.25 0.234 0.234 0.11714 N2P1K113 3.25 3.25 0.468 0.117 0.117六、试验结果与分析1 、田间试验结果(见表3)表3 小麦田间试验结果表编号处理667m2穗數(万)穗粒数(粒)千粒重(g)产量(kg/667m2)比对照增减(kg)增减率(%)位次1 N0P0K O27.6 29.8 37.3 261 142 N0P2K228.4 30.4 37.4 278.5 17.5 6.7 133 N1P2K231.2 31.5 38.1 321.4 60.4 23.1 104 N2P0K231.6 31.1 38.5 324.6 63.6 24.4 85 N2P1K231.4 34.1 39.2 362.7 101.7 39.0 66 N2P2K236.6 35.9 41.2 463.9 202.9 77.7 17 N2P3K236.1 34.5 39.3 421.0 160 61.3 28 N2P2K O34 31.2 38.2 345.0 84 32.2 79 N2P2K134.4 33.1 39.3 382.7 121.7 46.6 410 N2P2K333.6 33.3 39.6 379.3 118.3 45.3 511 N3P2K236.4 32.5 39.0 397.1 136.1 52.1 312 N1P1K230.6 31 37.7 307.2 46.2 18 1113 N1P2K132 30.0 38 306.5 45.5 17.4 1214 N2P1K133.1 31.7 37.1 334.7 73.7 2.82 82、结果分析2.1肥料效应分析从表3来看,沙土在当前肥力水平下,氮肥对小麦增产效果明显,但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由于今年气候特殊,下降趋势不如去年明显,磷、钾当季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两者增产效果基本相当。
(1)氮肥增产效果通过表三可以看出,处理1、2不施氮肥的小区产量最低,处理6施氮量较合理,产量也最高,与处理3相比,处理6施氮量比处理3每667m2高6.5kg,产量相差142.5kg,处理11比处理6每667m2施氮量高6.5kg,产量却比处理6低66.8kg表明处理11在本类型土壤生产条件下氮肥过量,经济效益下降。
(2)磷肥增产效果通过表三可以看出,磷肥当季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效果不如氮肥明显,施用量通过处理4、5、6、7、小区产量可以看出,水平因子2的施入量为最佳。
(3)钾肥增产效果通过表三中的处理6、8、9、10、相比较,钾肥当季增产效果不明显,如果氮、磷配合适量,以水平因子2的施入量为最佳。
通过对“3414”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建立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关系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该回归方程为:Y=256.5829+8.9022x1-0.3306x12-8.3997x2+0.01321x22+8.0241x3-0.97786x32+0.91386x1x2-0.09313x1x3+1.1994x2x3方程相关系数(R)为0.8215 方程标准误差为42.6682 对该方程方差分析得出表4:表4 方差分析DF SS MS F F0.05回归分析9 33504.15 3722.684 2.044791 6残差 4 7282.276 1820.569总计13 40786.43从表4可以看出小麦产量与氮、磷、钾肥综合施用量的关系未达显著水平。
小麦播种时氮、磷(P2O5)、钾(K2O)肥价格及小麦收获后的小麦价格分别为3.53元/kg、4.83元/kg、5.9元/kg、1.88元/kg,结合氮磷钾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小麦的最大施肥量氮(N)为7.67kg/667m2、磷(P2O5)为-4.06kg/667m2、钾(K2O)为1.25kg/667m2,其对应的小麦产量为312.80kg/667m2;小麦的最佳施肥量氮(N)为9.73kg/667m2、磷(P2O5)为-0.47kg/667m2、钾(K2O)为1.75kg/667m2,其对应的小麦产量为320.12kg/667m2。
此结果与生产实际不太符合,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对表3中的处理1、2、4、6、8的分析可以得出氮磷钾缺素相对产量(%)为:缺N相对产量为69.03、缺P相对产量为70.0、缺K相对产量为74.37、空白相对产量为56.26。
通过对表3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N、P、K各因素与小麦产量关系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及肥料效应拟合图如下:图2 氮的肥料效应拟合图根据小麦产量与氮的施用量关系的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得出在小麦最大产量为422.14kg/667m2时,其对应氮的最大施肥量(N)为15.66kg/667m2;小麦最佳产量为420.78kg/667m2时,对应氮的最佳施肥量(N)为14.21kg/667m2。
图3 磷的肥料效应拟合图从上面小麦产量与磷肥施用量关系的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得出小麦的最大产量为437.18kg/667m2时,其对应的磷(P2O5)的最大施用量为8.0kg/667m2;当小麦的最佳产量为436.32kg/667m2时,其对应的磷(P2O5)的最佳施肥量为7.34kg/667m2。
图4 钾的肥料效应拟合图根据小麦产量与钾肥施用量关系的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得出在小麦的最大产量为433.72kg/667m2时,其对应钾(K2O)的最大施肥量为5.85kg/667m2;在小麦最佳产量为432.86kg/667m2时,其对应钾(K2O)的最佳施肥量为5.31kg/667m2。
2.2经济效益分析表5 各处理经济效益比较处理号产量kg/667m2产值元/667m2肥料成本元/667m2收入元/667m2产投比位次1 261 490.68 0.00 490.68 ——2 278.5 523.58 69.75 453.83 6.51 63 321.4 604.23 92.69 511.54 5.52 54 324.6 610.25 84.24 525.98 6.24 95 362.7 681.88 99.94 581.94 5.82 106 463.9 872.13 115.64 756.49 6.54 47 421.0 791.48 131.33 660.15 5.03 118 345.0 648.60 77.29 571.31 7.39 19 382.7 719.48 96.46 623.02 6.46 810 379.3 713.08 134.81 578.27 4.29 1311 397.1 746.55 138.58 607.97 4.39 1212 307.2 577.54 76.99 500.55 6.50 713 306.5 576.22 73.52 502.70 6.84 214 334.7 629.24 80.76 548.48 6.79 3 注:在小麦秋种时肥料氮(N)、磷(P205)、钾(K20)的价格分别为3.53元/kg、4.83元/kg、5.9元/kg;小麦在收获后市场零售价格为1.88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