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879.78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
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比较成本论中文名比较成本论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包含更加具有指导意义包括生产总量将会增加目录历史背景 (3)理论核心 (3)应用案例 (3)生产优势 (3)缺点 (4)产量增加 (5)双方互利 (5)意义评价 (5)贸易推动 (5)劳动价值论 (6)经济扩张 (6)历史背景理论核心应用案例生产优势葡萄牙生产每吨酒需要花费劳动时间80天,生产每吨毛呢需要花费劳动时间90天,而英国则分别需要120天和100天。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
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
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更为有利。
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
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
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缺点第三,该理论的一条重要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现实中,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一般来说,各国多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同时,根据其结论进行推导,两国比较优势差距越大,则贸易的空间越大。
那么,当前的国际贸易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不过,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所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在现实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量增加双方互利意义评价贸易推动劳动价值论经济扩张。
第五章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Cost)●本章结构:第一节:成本概述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第四节:收益、成本与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理论是从有形物质的角度考察了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但是,生产者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还必须考虑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的支出,由于生产所花费的总成本=要素的数量×要素价格,则还有必要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个变量来讨论生产者的成本问题,即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值关系。
◆供给理论中:一种产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
——思考:不同的生产者供应同样的产品,但在市场上索要的价格不同,同时生产者的利润水平也不同,为什么?这里,除了考虑品牌、营销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外,影响供应价格的最直接因素——生产的成本。
因此,本章实际上是考察第二章被假定为已知的产品的供给状况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是分析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与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如生产函数 Q=f(K,L),则用这两种要素进行生产的总成本就是C=Qk×Pk+Q L×P L,而成本函数就可以记为C=f(Q)第一节:成本概述◆本节结构:一、成本的含义二、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三、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四、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五、会计利润、正常利润与经济利润思考:前面几章的内容中已经接触到的有关成本都有什么?一、成本的含义成本与费用在经济分析时经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的,但是实际上,在管理学中,成本与费用是不同的会计项目。
成本,又叫经济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付的价格,是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要素所必要的支出,在数量上等于生产要素使用量与生产要素价格的积。
二、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回顾:分析机会成本时的案例:读大学的机会成本1、会计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厂商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所有生产要素的费用。
这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分析中使用的一种成本概念,通常所说的成本就是指会计成本。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教材分析]:《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这一本教材重点章节。
第三章内容是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分为两大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而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解掌握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为什么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会感到抽象、深奥、枯燥、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案例、计算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于实践。
[教学设计思路]:一、从案例中得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进一步引入到分工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通过计算证明绝对成本理论三、总结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引出比较成本理论,并计算演示四、对比“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五、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教学目的]:1、重点理解并掌握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2、掌握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分工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难点:运用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计算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教学方法]:案例法、比较法、发现法、计算演示法[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教学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案例:小故事:在美国东部住着皮尔先生和他的太太,一清早,他们被日本生产的索尼牌闹钟叫醒的。
梦中他正在考虑应该买一辆德国生产的车还是购买一辆日本生产的车。
在皮尔先生家里,每天的早餐是使用法国制造的咖啡壶,加拿大输送至美国的天然气,烧煮来自印度尼西亚、巴西、哥伦比亚混合咖啡。
此外,早餐还有瑞士生产的饼干和面包,夹着比利时生产的草莓酱,正吃着早餐呢,门铃响了,保姆米娜(墨西哥人)来打扫卫生。
(1)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比较成本说是对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它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进而获得比较利益。
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成本说揭示了人类分工协作的大道理。
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
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
比较成本说的启示:“各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保证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所能得到的利益。
”然而这个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第五章成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成本理论给出了有关成本的概念,通过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学习以及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
重点与难点正常利润的含义;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原因;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的关系。
课时:•理论课时3 其中:•前期课程内容复习:10 分钟•新课内容讲解:2.5 课时•新课内容答疑:5 分钟•新课内容小结:5 分钟•教学内容安排:共四节第五章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导入案例:选择与机会成本成本是决定产品供给价格的主要因素。
本章以成本函数的方法来研究生产者所面临的经济条件的约束-成本问题。
一、经济成本1 、成本是厂商为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提供一定的劳务所付出的代价。
即厂商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数值上,等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的单位价格之和。
2 、明显成本与隐含成本1 )明显成本:厂商为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货币所构成的成本-会计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各种费用(利息、租金、保险费、交通费等)。
明显成本具有两个特征:生产要素来自外部;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
2 )隐含成本: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而应支付的费用,如企业使用自有资本的折旧,自产原材料的费用,自有资金的利息,企业主自我雇佣的费用等。
包括:厂商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和正常利润。
隐含成本具有两个特征:厂商自有生产要素;不涉及直接的货币支付,代表厂商放弃的收益。
3 、正常利润一种解释: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它同工资、利息、地租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报酬一样,是厂商应支付给企业家的报酬。
另一种解释:是阻止现有生产要素向其他用途转移的最低限度的利润,即厂商值得营业的起码利润。
正常利润的性质:正常利润属于成本的范畴;正常利润是厂商是否有纯利润的标志。
二、成本函数1 、以函数形式表示Q 与C 之间的关系:C=C(Q)2 、成本函数不同于成本等式(成本方程)。
成本方程是一个定义式(恒等式),与要素的价格与数量有关,而成本函数则是一个变量为产量的函数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