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生态渔业发展对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贡献
- 格式:docx
- 大小:15.78 KB
- 文档页数:3
发展生态渔业建设绿色家园卢自银2010年9月目前我县渔业生产经营效益最好的是水库生态渔业和流水养殖鲟鱼。
按照“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要求,政府应该按照高效、节能、循环、环保的理念科学规划,引导农民,利用流水养殖设施养殖高价值鱼类(如:鳜鱼、大型成熟鲟鱼、大鲵等),少养殖耗饵量高鱼类,减少投饵数量;利用水库小水库、塘坝和池塘建设集休闲、垂钓、食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渔业;在河湖公园水面放养观赏鱼和滤食性鱼类,以保持水质清洁和观赏价值;在大水库发展以水域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主旨的生态渔业,并把渔业、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有机结合,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农庄,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达到净水富民的目的。
一、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现状(一)渔业生产现状密云的渔业水面资源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总面积9709.47公顷,2009年水产品总产量3642.5吨,其中:1、水库渔业:包括一座大型水库,三座中型水库,9473.33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97.5%,渔业产量1839吨。
其中:密云水库水面面积9133.33公顷,占水库面积的96.41%,自然增殖和人工放流鱼种(鱼种主要来源于鱼贩子从多处池塘收购的,在精养池塘中套养的鱼种和沙厂水库网箱培育的鱼种),以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及腐屑为饵料,库区农民人工捕捞成鱼,年渔业产量约1668吨,带动水库周边约3000农民通过成鱼捕捞、营销、餐饮旅游业致富;三座中型水库由个人或联户承包经营,年渔业产量约170.1吨。
2、小水库和塘坝养殖:小水库和塘坝70多座,面积31.58公顷,现已有23座投放鱼种,粗放养殖,渔业产量约10吨。
其余因水源无保障尚未利用。
3、河湖养殖:潮河、白河河道人工治理水面面积53.33公顷,人工投放低价观赏鱼和鲢鳙鱼种,粗放养殖。
4、池塘养殖:面积144.8公顷,年产商品鱼1345.5吨,占总产量的36.94%,年产值1585.8万元,从业人员157户200人。
2020┃中国林业产业┃绿色观察┃关注 47保水渔业对我国湖泊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的意义——以“千岛湖模式”为例文/宋权礼我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湖泊(水库)达1500余个。
湖泊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是湖泊中较为丰富和重要的资源。
发展湖泊经济面临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两难选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林集团)在千岛湖开展保水渔业,经过20年的实践,形成了“千岛湖模式”,实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为推进我国湖泊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
所谓保水渔业,就是以水环境保护为导向和目标,通过科学的增殖渔业活动,将湖泊渔业利用作为湖泊生态修复的一种主要手段。
本文以“千岛湖模式”为例,简要论述保水渔业的实践和探索,以期为湖泊水环境改善及湖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湖泊渔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湖泊渔业主要有传统捕捞、人工增殖放流和综合养殖3种方式。
湖泊渔业发展从原始低效率自然捕捞、追求捕捞产量,逐渐转至通过“三网”养殖等养殖方式提高养殖产量,再到保护湖泊生态、保证渔业可持续发展等3个阶段。
在原始手段捕捞阶段,直接从湖泊中捕获自然渔业生物是基本手段,手段的原始造成了48 关注┃绿色观察┃中国林业产业┃2020效率低下,渔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调节。
20世纪6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湖泊渔业逐步开始人工放养,并迅速发展为以追求产量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混养、围栏养殖、网箱养殖等模式和类型,大大提高了渔业效率和经济收益,1990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同时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
湖泊渔业强度的提高,使得湖泊综合养殖成为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水华事件频发。
加之工业废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无序开发等对湖泊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渔业生态环境、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年度,我单位紧紧围绕国家渔业资源保护政策,积极开展护渔工作,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强化宣传,提高公众护渔意识(1)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渔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护渔意识。
(2)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护渔信息,引导公众关注渔业资源保护。
2. 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1)开展常态化巡查,对重点水域、重点时段进行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
(2)加强与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销售、加工、运输等环节的违法行为。
3.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1)组织渔政执法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2)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高执法效率。
4. 强化渔业资源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1)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增加渔业资源量。
(2)推广生态渔业、循环渔业等模式,提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
二、工作成效1. 非法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渔业资源保护形势持续向好。
2. 公众护渔意识明显提高,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渔业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
3. 渔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为渔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4. 渔业资源量逐年增加,渔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地区渔业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仍需加强,非法捕捞行为时有发生。
2. 改进措施:(1)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护渔意识。
(3)完善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未来在新的一年里,我单位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渔业资源保护政策,深入开展护渔工作,为维护渔业生态环境、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深化执法合作,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护渔意识。
横山水库净水生态渔业报告一、横山水库概况横山水库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一座大型淡水水库。
水库由水坝、水库、蓄水区等组成,总占地面积达到数百平方公里,水库总蓄水量超过千万立方米。
横山水库周边山脉环绕,景色秀丽,水质清澈,水库生态资源丰富。
二、横山水库净化水质的重要性横山水库向周边供应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因此水质的净化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同时,水库净化水质还能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横山水库净水生态渔业的意义横山水库净水生态渔业是一种生态友好型的渔业经营模式,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提高水库水质,从而培育出优质的渔业资源。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水生态系统,改善水质,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健康和营养丰富的渔产品,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横山水库净化水质的措施1.水生态修复:采取湿地植物修复、生态浮岛建设等措施,加速水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去除。
同时,增加植物栽培面积,促进富营养化物质的吸收和转化,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非点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科学施肥、农田有机管理等措施,减少农业废弃物和农药的排放入库。
3.生态养殖:改变传统养殖方式,采用滤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废水排放和水中养殖污染。
五、横山水库净水生态渔业的效益1.改善水质:通过净水生态渔业的实施,水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得到有效去除,水质得到改善,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用水需求,提供清洁健康的水源。
2.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因净水生态渔业的实施而得以修复和保护,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
3.提供高质量渔产品:净水生态渔业培育的渔产品,由于水质无污染,所以品质优良,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有益。
4.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净水生态渔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保水渔业生态模式典型案例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传统渔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同时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保水渔业生态模式应运而生。
以下是一些保水渔业生态模式的典型案例。
1. 湿地养殖模式:湿地养殖将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环境作为养殖基地,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质和水体环境质量,从而实现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养殖活动可以有效地减少水体污染和水资源浪费,同时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2. 生态渔业模式:生态渔业模式是一种自然养殖、自然放流和自然捕捞的渔业模式,旨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生态渔业模式,可以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水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水土一体化养殖模式:水土一体化养殖模式是一种将水产养殖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的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水域和土地资源,实现农渔复合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这种模式下,农田和鱼塘可以相互补充,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
4. 草屋渔业模式:草屋渔业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通过建造草屋作为养殖场所,可以保护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提高渔业生产效益。
草屋渔业模式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保障渔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综合养殖模式:综合养殖模式是一种通过多种养殖方式相互补充和协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模式。
在综合养殖模式下,不同类型的水生动植物可以相互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从而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6. 海岛渔业模式:海岛渔业模式是一种以海岛为基地,通过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和海洋保护等多种方式实现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旅游收益。
7. 溪流养殖模式:溪流养殖模式是一种利用溪流资源进行水产养殖的模式。
通过对溪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可以提高水质和水体环境质量,同时实现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县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了促进县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面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1. 强化水面生态保护a. 完善水面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强对水质、水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b. 加大水面生态修复力度,通过植被恢复、鱼种增殖等手段,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水面生物多样性。
2. 推进渔业产业升级a. 引进先进的渔业技术和养殖模式,加强养殖基地规划建设,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
b. 建立渔业合作社或合作经营模式,促进渔民组织化程度,提升渔业综合经营能力。
3. 加强渔业资源管理a. 制定科学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建立渔业资源评估和动态监控机制,合理划定渔业禁渔区和休渔期。
b. 加强对渔业捕捞和养殖活动的监管,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积极开展渔业培训和科普宣传a. 开展渔业技术培训和科研交流活动,提升渔民的科学养殖和渔业管理水平。
b. 加强渔业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水面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5. 建立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奖励机制a. 设立优秀渔民、养殖场和渔业企业等奖励,激励社会各界参与水面生态渔业发展。
b. 支持符合生态渔业发展要求的项目和创新成果,为其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
6. 加强渔业协调管理a. 建立健全渔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资源及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合作。
b. 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渔业合作交流,共同推进该地区水面生态渔业的发展。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将促进县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水面资源的保护效益和利用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XX县实施“以渔养水”工程促进水库水质保护的实施方案近年来,XX县水库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质,促进水库可持续发展,XX县决定实施“以渔养水”工程,旨在通过渔业的发展和管理运用,促进水库水质保护和资源管理。
以下是该工程的实施方案:一、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水产养殖基地。
选定水质好、水深适中、通风良好、方便管理、门路交通便利的地段,对地质环境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后进行蓄养,实现水产资源增值。
2.致力于打造集渔业、旅游业、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搭建跨越市场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桥梁。
二、渔业资源利用1.《渔业法》中所规定,建立渔业管理机构,协助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渔业政策,加强渔业产业管理,维护渔业资源利用权益。
2.依据渔业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制定渔业资源开放与利用计划,制定与公布渔业资源开放和限制、禁渔的地点、期限和方法等规定。
控制捕捞量和捕捞活动时间,在合理范围内调整捕捞量以达到合理管理资源的目的,才能确保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水库治理1.建立微生物高效水质调控技术路线,在关键水质处进行实验室实验,对比破解传统水质管理的问题,开展水体生态调控,协调工况、水岸共生,并多次带领同事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修复和保护水库周边的湿地、水草、泥沙、降水等生态环境,让水库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从源头上实现水库水质保护。
四、市场推广1.建立农业生产物资模型机构。
配备销售、环保、人员运输、渔业服务等职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效益。
2.积极协调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相关企业及群众参与,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对渔业资源本身的良性激励。
加强宣传,发挥示范效应,推广渔业跨区域合作。
综上所述,通过“以渔养水”工程的实施,将得到有效的资源优化和水质保护,渔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强耦合。
五、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以渔养水”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其正常开展。
XX县实施“以渔养水”工程促进水库水质保护的实施方案实施“以渔养水”工程促进水库水质保护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XX县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多个水库,以及丰富的渔业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库水质日益恶化。
为了保护水库水质,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需要实施“以渔养水”工程。
二、目标设定1. 提高水库水质,确保水体健康。
2. 提高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品质。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施方案1. 水质监测与治理- 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对水库水体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污染问题。
- 加强水库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禁止非法排污和违法养殖行为。
- 鼓励水库周边农田采用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物质对水库的污染。
2. 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掌握渔业资源的变化情况。
- 制定相关渔业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禁渔期、渔业许可证制度等,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提高渔民的渔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引导他们采用科学的渔业养殖模式,避免过度捕捞和养殖。
3. 渔业经济发展- 加强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包括餐饮、酒店、旅游等,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 支持渔业企业扩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增加渔业产品附加值。
- 加强与渔业相关的科研与技术支持,推动农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计划1. 建立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项工作,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2. 开展水质监测和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并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水库管理和渔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4.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以渔养水”工程的认识和支持度。
5. 按计划逐步实施各项工作,并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以渔养水”工程,我们有信心能够保护水库水质,提高渔业资源的数量和品质,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将为我们的地区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全县现代渔业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现就全县现代渔业建设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我县坚持渔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大对渔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通过实施科技兴渔、优质水产种苗培育等项目,全县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截至目前,全县渔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XX%。
二、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为了提高渔业生产效益,我县积极引导渔民转变传统渔业生产模式,推广现代渔业技术和设备。
通过加大对养殖、捕捞、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全县渔业生产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高附加值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渔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为渔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渔业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全县渔业产业发展中,我县积极引进先进的渔业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大对渔业产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建设现代化渔港、推动渔业产业化、加强品牌建设等举措,全县渔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全县拥有一批知名的水产品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为全县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四、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为了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我县加大了对水域环境治理和渔业资源保护的力度。
通过实施水域生态修复、禁渔休渔政策等措施,全县水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渔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我县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将现代渔业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通过发展渔业产业、培育渔业人才、引进渔业项目等举措,全县贫困地区的渔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渔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全县现代渔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渔业生产效益不高、渔业环境保护仍需加强等。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渔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县渔民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县渔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
首先,我县积极推进渔业现代化,加大对渔业技术装备的投入,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县加强了对渔业生产的监管和管理,严格执行渔业法律法规,保障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我县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通过科学养殖和技术改良,提高了水产养殖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渔业科技创新,加强对渔业科研力量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了渔业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在海洋渔业方面,我县加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力度,积极开展海洋捕捞作业,不断提高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效益。
同时,我县还大力开展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障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内陆渔业方面,我县加强了内陆水域的整治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内陆水域的渔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了内陆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护水平。
同时,我县还加大了对内陆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了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渔业产业化方面,我县积极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加强产业化经营,推动了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提升,促进了渔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同时,我县还加强了对渔业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和管理,保障了渔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总的来看,我县渔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推进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促进渔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县生态渔业发展对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贡献
一、大力推广“洁水保水渔业技术”养殖,淘汰了水库网箱养殖。
主要在我县大中型水库实施保水洁水渔业,不投饲、不施肥,人工增殖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和部分溪流性鱼类。
通过在水库中开展水环境理化因子、水文要素、饵料生物、水生植物、鱼类等种群结构特征及渔业生产情况等调查,分析水库中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发育状态,确定相应水域的营养等级、养殖生态容量,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状态及系统中能量流动受阻环节,制定人工干预方案,提出改善水质的适宜放养的水生生物种类,密度及增殖、捕捞方案,通过鱼类等水生生物对水体有机质等污染物进行转移、固化转化,使水体得到净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
至目前我县在大中型水库中的网箱养殖基本已清理完毕。
二、在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山塘、小型水库中实施池塘健康养殖。
一是推广池塘鱼类多品种混养,轮捕轮放,利用鱼类间的食性互补、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减少鱼病的发生和投入,减少因防治鱼病而少投鱼药甚至不投鱼药。
二是大力推广现代渔业机械的应用。
在精养塘配备底增氧设备、增氧机、投饲机、水泵等,充分利用投入品和水资源,节本增效。
三是对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
清除淤泥、整修塘坝、修复和建设进排水渠道、架设电力线路等,并对需经常排水的养殖场建设尾水处理设施,减少养殖水直接排放。
四是积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渔业的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逐步缩减冰鲜鱼直接投喂;禁止发展对环境污染大的牛蛙温室养殖;大力发展生态甲鱼养殖;鼓励建设池塘循环水设施;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优质水资源发展休闲生态渔业,促进休闲、娱乐、垂钓、旅游、餐饮等融合发展。
三、大力发展稻田(莲子田)生态养鱼,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
建设稻(莲子)鱼共生示范基地;发展山区沟坑式稻鱼共生模式;修建水泥堤岸,改造进排水渠,促进节水保水减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编制规划和制定养殖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水产养殖生产。
编制了《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规范》、《仙居县渔业绿色发展地方标准》。
主要推广池塘生态混养模式与技术、稻田(莲藕田)生态养鱼技术、泥鳅生态养殖技术、大棚设施养殖技术、池塘节能底增氧技术、水库池塘生态鳖养殖技术、水泥池光唇鱼养殖等。
我县在绿色渔业发展中今后有规可循。
五、从严监管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开展了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排雷“百日攻坚”行动、“两禁一超”整治等各个专项工作。
一是对全县水产养殖单位(户)进行全面排摸,建立养殖单位(户)数据库。
二是聚焦初级水产品安全关键控制点和环节,以牛蛙养殖、温室甲鱼、休闲渔业为重点,以偏远养殖场、业主经常变化的养殖点为重点,全区域性、系统性地进行大排查和大摸底,不留死角。
三是建立行动重点隐
患“排雷清单”。
针对牛蛙养殖用药种类多,可能存在用人用药问题;休闲场所从外地购入鲫鱼存在禁用药物问题;边垂钓边用药,不注意安全间隔期问题;可能习惯性贮存、使用沙星类药物问题。
紧扣清单,严密检查。
四是开展靶向抽检。
重点包括甲鱼养殖场、牛蛙养殖场、休闲垂钓场所以及其它养殖场。
主要检测指标为孔雀石绿、硝基喃喃类、氯霉素等违禁药品。
五是加大力度边排摸边执法检查。
六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继续开展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规范养殖用药,对养殖单位(户)发放“养殖户须知”,签订“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发放水产养殖日记。
七是开展质量安全追溯点建设。
八是开展规模养殖单位调查,逐步实施初级水产品合格证制度。
六、加强对全县各乡镇、街道的池塘生态化改造、稻田生态养鱼发展以及养殖尾水污染治理成效进行考核,促进了我县渔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我县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安全隐患点:
一是朱溪镇的西坑河水库。
以前曾由于养殖清塘排放下游有群众走访。
二是埠头镇九都水库。
由于大庄村新农村建设,九都水库养殖尾水排放有部分村民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