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史记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58
武王伐纣二年级学生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史记的第二篇《武王伐纣》讲的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新”也叫“纣",就是历史上最残酷暴虐的暴君。
由于商纣很暴虐,而且他很聪明,如果他学好的话,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可是,由于商纣荒淫无道,杀了比干、鄂候、九候,使诸侯国离心离德,纷纷归附正在强大起来的周王朝,此时,周朝当政的是周文王姬昌,他是一代贤君,有姜子牙的辅助,于是准备出兵,不料准备的时候却突然得病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事业,终于灭亡了商王朝。
暴虐的执政者中将不符合历史的趋势,他们是逆行的船者,他们用利欲的帆布前行,意欲破风逆行,殊不知自我的严重膨胀早已蒙蔽了他们的眼,于是,当一位顺应历史潮流的伟人领着一群平凡的却这在创造者不凡的人们傲然反抗时,总是龙舟凤弯也无济于事,终将被历史的怒涛淹没,故武王得以伐纣,周可立于百年。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颁布《九章律》和《二年律令》;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
(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经济与社会生活】(1)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了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2)西汉:修建龙首渠,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文化交流与传播】(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外来物种如苜蓿、葡萄、胡桃、胡瓜、胡萝卜传入内地;太学是西汉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2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秦的统一:秦国相继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郡县制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④文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第二讲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秦汉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学时分配: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秦汉史研究的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要有所了解。
其它:无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秦汉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授课类型(理论课、实验课、技法课、习题课等):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指导、多媒体等):以讲授法为主,兼采讨论方式。
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秦汉史研究的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要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二讲秦汉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一、文献史料不包括近年出土的资料,仅仅是指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
1.有关秦汉史的文献资料,最集中的当然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2.编年体史书(辅助类正书,旁证作用,作为正史的补充。
)《汉纪》——东汉荀悦,又称《前汉纪》,与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合称《两汉纪》, 是两部编年体的断代史,可以供初学者了解两汉历史的基本线索;《楚汉春秋》——西汉陆贾。
3.古书辑本:从其他书中摘出的。
(1)《七家后汉书》——清代汪文台;(2)《西京杂记》——刘歆(葛洪);(3)《东观汉纪》4.社会风俗礼仪,长安地区地理形式类的史书(1)《风俗通译著》——东汉应邵;(2)《三辅皇图》——无名氏5.区域逸闻、旧事类(1)《三辅史录》;(2)《三辅旧事(故事)》——清张樹6.资料类(制度)(1)东汉蔡邕的《独断》和清孙星衍辑校的《汉官七种》(《汉官》;王隆撰、胡广注:《汉官解诂》;卫宏:《汉旧仪》及补遗;应劭:《汉官仪》;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丁孚:《汉仪》)以及现有经书中的一些汉人的注释,对于了解秦汉的礼仪、职官等典章制度很有帮助;(2)晋许复《秦会要订补》;(3)宋许天林《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7.有关思想史的著作(1)董仲舒《春秋繁露》(结合董仲舒传);(2)班固《百虎通义》,又称《百虎通德论》;(3)贾谊《新书》;(4)陆贾《新语》;(5)桓宽《盐铁论》;(6)王符《潜夫论》;(7)王充《论衡》;(8)刘安《淮南子》;(9)崔寔《政论》;(10)扬雄《法言》;(11)桓谭《新论》等,是研究汉代思想史的主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