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庄子》选读 2 鹏之徙于南冥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09.50 KB
- 文档页数:19
二、鹏之徙于南冥释文题“鹏之徙于南冥”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文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述了鹏展翅翱翔飞向南海的壮丽画面。
文中庄子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对比,言明小与大的区别,然后由物及人说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而算不上逍遥的道理,最后指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游: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地自由自在地遨游。
它旨在说明人应当摆脱一切外物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明主旨本课选文先借“鹏之徙于南冥”的故事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对比;然后由物及人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从而从反面阐述了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算不上逍遥的道理,为从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蓄势;第二段庄子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逍遥。
庄子认定的这种逍遥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其中蕴含的一层层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北冥.有鱼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翼若垂.天之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后乃今培.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三飡.而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小知.不及大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汤之问棘也是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此小大之辩.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而.征一国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通“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⑩而御六气之辩.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⑪而爝火不息.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⑫藐.姑射之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⑭犹时女.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⑮世蕲.乎乱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⑰世世以洴澼为事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博闻强志.:③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之者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置⎩⎨⎧ 置.杯焉则胶: 置.币遗单于: ⑤穷⎩⎨⎧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⑥适⎩⎨⎧ 彼且奚适.也: 处分适.兄意:⑦让⎩⎨⎧ 尧让.天下于许由: 公子让.之曰: 争货财,无辞让.:⑧治⎩⎪⎨⎪⎧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不治.将恐深: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⑨举⎩⎪⎪⎨⎪⎪⎧ 其坚不能自举.也: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戍卒叫,函谷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鸟不暇举.: 明主在上,所举.必贤:(3)古今异义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良文化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要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助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进先秦诸子文化,走进庄子,读懂经典,让经典文化传承。
同时,在感受经典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整治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的现状,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读活经典,赋予新意。
本节课以“读懂经典,读活经典,赋予新意”为线索,旨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经典文化的精髓浸润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句式,读懂文章。
(读懂经典)2、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读活经典)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读出自我。
教学方法:1.传授式教学法2.点拨式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先秦诸子图片2、引出课题——走进庄子,读活经典二、读懂经典1、预习文章,学生范读;2、归纳大意,落实字词;要求:①自己读文章,提出不懂之处;②合作探究,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3、探究寓言所表达的意思。
4、明确源自本则寓言的一个成语—“涸辙之鲋”三、读活经典1、回顾古代文人墨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这则成语典故;明确:唐、宋、明、清等各朝代均有诗人引用过。
总结:“涸辙”成为诗歌中固定意象,了解这一意象,有助于读懂诗歌。
2、现当代也有文人引用过这则成语典故,阅读《庄周买水》①《庄周买水》里典故的应用;②探究这篇文章传达的意思;③结合时代背景,读懂文章主旨;④合作探究:刘征该如何回信?⑤结合当前反腐之风,读出作者的渴望;总结: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不仅讽刺了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的现象,还深刻的挖掘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就像涸辙之鲋一样,他们强烈渴望着一场正义甘霖的降临。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选择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为设计对象。
【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学法指导】阅读、体会、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新课导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历史的天空中,有一只奋飞的鹏鸟一直激荡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鹏之徙于南冥》,这个题目是编者后加的,其实他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在之前我们必修五学习过的《逍遥游》基础上增加了三段,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内涵更加丰富。
重新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会对“逍遥游”的内涵、境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目标展示: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有这样三点:1、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
2、通过对作品情节、形象、语言的把握,展开想象,欣赏庄子笔下的生动意象。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正确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三、知识积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导学案整理归纳的文言现象,班级内交流展示。
四、合作探究1、这则选文真正的题目就叫《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什么人达到了“逍遥游”的状态?明确:至人、神人、圣人。
3、这些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有什么特征?明确:无己、无功、无名。
真正的“逍遥游”是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无所凭借,无所依靠。
达到“逍遥游”状态的人从不偏执自我,不追求事功,不追求名声。
总结:以上是对“逍遥游”浅层次的理解,是作者庄子对“逍遥游”笼统的概括,在课文后三段作者对“逍遥游”作了怎样更深层次的阐述。
鹏之徙于南冥学情分析:执教的是高二的理科普通班,学生基础不扎实,语文素养一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有一种惧怕感,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好。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逍遥内涵。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意义,树立高远的目标和志向。
重点难点:1、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著名学者马叙伦先生说过:“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理解逍遥对于理解庄子思想十分重要,是理解庄子的思想的钥匙。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逍遥游》。
二、复习检查检查文言知识的预习。
三、文本分析1、本文开篇没有点题,那么第一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在文中勾画出来。
明确:鲲鹏野马尘埃蜩与学鸠==>万物皆有所待2、第二段开篇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画出第二段中描绘了哪些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斥鴳鲲鹏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小:朝菌蟪蛄众人斥鴳大:冥灵大椿彭祖鲲鹏==>万物皆有所待,且有小大之辩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
其物种形状,体积,寿命,千差万别,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
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一下这一段中提到了哪些人?知、行、德、征……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在庄子看来,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人都有所待,不逍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总结: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明确:顺应了万物本性、超越了一切现实困境、融合了物我,无所依赖、悠然自在的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四、写法探究1、结构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先破后立,驳论2、艺术手法:①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对比说理、多种修辞手法五、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窥见了庄子思想的一斑,有人说庄子的思想是积极的,有人说庄子思想是消极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二鹏之徙于南冥一、基础巩固1。
下列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后乃今培风②而爝火不息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培”通“凭"。
②“息”通“熄”。
④“辩”通“辨”。
⑤“而”通“能”。
⑥“辩”通“变”。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解析】A项,“不过"的意思是“不超过",而在现代汉语中“不过”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B项,“果然”的意思是“吃饱的样子”,而在现代汉语中“果然”的意思是“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无力”的意思是“没有力量”,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文章"的意思是“错杂的花纹”,而在现代汉语中“文章”指“作品,著作".【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B.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C.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D.奚以.知其然也【解析】A项,介词,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二、鹏之徙于南冥释文题“鹏之徙于南冥”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文为“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述了鹏展翅翱翔飞向南海的壮丽画面。
文中庄子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对比,言明小与大的区别,然后由物及人说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而算不上逍遥的道理,最后指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
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游: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地自由自在地遨游。
它旨在说明人应当摆脱一切外物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明主旨本课选文先借“鹏之徙于南冥”的故事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对比;然后由物及人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从而从反面阐述了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算不上逍遥的道理,为从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蓄势;第二段庄子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逍遥。
庄子认定的这种逍遥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其中蕴含的一层层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北冥有鱼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翼若垂.天之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而后乃今培.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三飡.而反.同“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小知.不及大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汤之问棘也是已.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此小大之辩.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⑧而.征一国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旬有.五日而后反.通“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⑩而御六气之辩.通“________”,____________而爝火不息.通“________”,____________藐.姑射之山通“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犹时女.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世蕲.乎乱通“________”,____________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世以洴澼为事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溟海②陲边陲③凭依靠,凭借④餐饭⑥矣了⑦辨分别⑧能能力⑨又表示补充,追加返回来返返回⑤智智慧⑩变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