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
- 格式:pdf
- 大小:878.43 KB
- 文档页数:9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研究条件分析作者:马嘉楠何芳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1期[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事关未来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战略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的居住状况是影响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研究条件作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状况研究条件[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19-01一、研究背景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亿人,他们面临的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一个稳定的住处。
新生代农民工现阶段多半以租房为主要居住形式,租金给他们本来就不易的生活又增加一个沉重的负担,再加上住房条件差,房屋设施简陋,居住地频繁更换,住处不稳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并且大多居住在城市边缘,与城市中心基本“隔缘”,不利于融入城市生活,加重了他们被排斥现象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隔离”问题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文章及其他手段的宣传和呼吁,调动起城市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大家共同的努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模式,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以缩短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
我们对被调查的410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隔离状况进行了归纳、分析以及概括,得出两种主要的居住隔离形式,即市区居住隔离和郊区居住隔离。
我们对所得的访谈材料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通过掌握著名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对现象进行了清晰的分类处理。
(2)定量分析。
本次调查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数据信息,我们对这些数量的关系以及数量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分析,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隔离现象的描述以及其形成原因的探讨提供了现实依据。
这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准确、科学,并且能够促使我们的定性研究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
2.资料搜集的具体方法。
(1)典型调查。
国内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我国对于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虞蔚的《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文献。
从1986年到现在,该领域学术论文及代表性著作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孙栋斌和吴雅菲通过文献调研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划分为起步、独立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其中,“研究起步阶段”是从1986 年至1993年,论文总结了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国内部分城市引起社会分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家庭生命周期、种族状况三个维度。
“独立发展阶段”是从1994年至2003年,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居住空间的问题,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都有新的扩充。
对于研究对象从上海、广州扩展到北京、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同时在研究内容上除了研究居住空间结构外,众多学者对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理论、时代背景、模式特征、形成机制、建议对策都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研究角度开始从居住区位选择、住区价格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分布进行研究总结。
“蓬勃发展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至今,各学者主要是对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及内在的研究。
伴随2004年社会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国内学者再一次审视城市居住空间的问题,使得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特征的探讨得到蓬勃发展。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都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再扩充与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评价、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域的居住空间分异、分异现象模拟、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等新型研究热点。
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吴焰启等在社会地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激进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
虞蔚主要翻译和解析了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三大形成因子,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生命周期和种族。
现代城市中的社会隔离现象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城市中的社会隔离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社会隔离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分离状态,常见于居住、工作、学习等场所。
这种隔离会导致城市社会结构的紧张和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现代城市中的社会隔离现象。
一、社会隔离现象的表现形式社会隔离现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居住区域存在明显的划分。
比如,在一些大城市中,贫民窟和豪宅区的相邻,且两种不同类型的居民很少接触。
其次,工作场所也是社会隔离的重要表现形式。
城市中一些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相似的地理范围内,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隔离现象。
最后,教育资源分配也构成了社会隔离的体现。
城市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聚集在特定的名校和地区,而一些长期处于经济困难地位的学生很难享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
二、社会隔离现象的成因社会隔离现象的成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
首先,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缺乏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综合考虑往往是造成社会隔离的原因之一。
一些城市规划者往往忽视社会多样性,将类似的社会群体排斥于城市规划之外。
其次,收入不均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也是社会隔离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较为贫困的社会群体通常无法享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居住条件,从而加大了社会隔离的程度;而一些较为富裕的社会群体则往往形成财富社区,群体内部互相渗透,而与外界难以沟通。
此外,政治和文化上的隔阂也是导致社会隔离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一些进行种族或宗教分割的城市中,社会隔离更为严重。
三、社会隔离现象的危害社会隔离现象会对城市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重要威胁。
首先,社会隔离将城市社会极端地二分,阻碍交流和合作。
其次,由于社会隔离导致区域内部存在经济的不平衡,缺乏互助和合作往往会造成城市暴力事件。
此外,长期的社会隔离会对教育、工作、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造成影响,阻碍社会公平和司法正义的实现。
四、减少社会隔离的措施为了减少社会隔离现象的危害,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集中居住:调研报告1.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集中居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集中居住是指人们聚集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居住,通常是高层建筑或公寓楼。
本文将对集中居住的利弊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利与弊 2.1 利 2.1.1 资源利用效率高集中居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资源。
相对于传统的独立住宅,公寓楼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减少土地开发的面积。
同时,集中居住也能够更好地利用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2 便利的基础设施集中居住通常会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电梯、垃圾处理系统、绿化带等。
这些设施的存在可以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减少人们的日常压力。
同时,集中居住还能够提供共享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等,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2.2 弊 2.2.1 空间限制集中居住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空间限制。
相对于独立住宅,公寓楼的居住空间较小,可能无法满足一些人的需求。
尤其是对于有家庭的居民来说,集中居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缺乏私密性。
2.2.2 社交隔离集中居住可能导致社交隔离的问题。
相对于独立住宅,公寓楼的居民更加集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近。
然而,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和居民的繁忙程度,人们可能很难与邻居建立深入的社交关系,导致社区凝聚力的不足。
3.影响分析 3.1 对个人的影响集中居住对个人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集中居住可以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由于空间限制和社交隔离的问题,个人可能会感到压抑和孤独。
因此,个人是否选择集中居住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进行决策。
3.2 对社会的影响集中居住对社会也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集中居住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另一方面,集中居住可能导致社区凝聚力的削弱和社交联系的减少,对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和谐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结论集中居住作为一种趋势,既有利又有弊。
恩格斯关于城市问题的思考及其当代意义王欢【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城市发展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城市的空间隔离、人口增多、留守儿童、城乡矛盾、人与人关系冷漠等等问题,这些对于当今分析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问题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当代价值。
城市发展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的界限、功能和城市的权利。
城市发展不应只是经济的发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适宜人居住、生存和发展的。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brings some problems. In 1844, Engels analyzedthe hug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He pointed out that urban space isolation, population increase, problems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indifference still has an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 Urban development requires us to rethink the limits, functions and rights of a city. It should not only includ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 way of life suitable for survival.【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5【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城市化;空间隔离;空间歧视【作者】王欢【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715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