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郁达夫曾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 遭鲁迅坚决反对
- 格式:docx
- 大小:4.77 KB
- 文档页数:2
抗日英雄郁达夫的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人物生平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郁达夫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1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3月,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同年郁达夫回国,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一说为安庆一中),与当时同为该校教员的陶希圣颇有交往。
1923年辞职,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
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民国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跌宕人生郁达夫是中国民国文坛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郁达夫的人生是最具波澜的人生。
民国初年多牛人,他们或率真而为,或才华横溢,或叛逆无羁,或行侠仗义……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郁达夫,这个在中国现代文坛赫赫有名的名字。
他的人生是丰满的。
对于人生的三大要素:艺术才情,浪漫爱情,爱国情怀。
这三大要素,爱国文人郁达夫一样不缺。
郁达夫:前半生生活放荡不羁,后半生爱国忠贞不渝。
他用艺术和生命谱写了自己的波澜人生,谱写了一曲才华人生的英雄梦。
这位民国牛人,其人生经历是丰富多彩的:他是位天才作家,25岁时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但是个人生活却放荡不羁,前半生与许多女人纠缠不清;而当日寇入侵之际,国难当头之时,他却一改此前的颓废和荒唐,热情投身抗战,最终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他就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作家郁达夫。
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郁达夫父亲是读书人,郁达夫还不到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与两兄一姐全赖母亲陆氏替人助工挣钱抚养。
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虽然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母亲将女儿送人,靠在大街上摆货摊供养三个儿子。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仍全力供养他们兄弟几人读书识字。
郁达夫7岁时,就被母亲送入私塾读书,12岁时转学到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郁达夫天资聪颖,“九岁题诗四座惊”,幼年就显露的诗才让书塾先生大为赞叹;上了小学,郁达夫成绩优异,能够连连跳级,这或多或少给了艰难的母亲一丝安慰。
因为家庭贫困,郁达夫身体营养跟不上,从来都是班里最瘦小的那个,总被同学欺负。
但养成了他从不肯服输的性格。
仅管上天给了他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他却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等人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在此期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少年时代就显示了他独有的写作天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郁达夫南洋最后岁月身处险境重压下仍豪爽
导语:浪漫抒情小说巨匠郁达夫,抗战时期出走南洋和海外蒙难曾震动中国文坛,个中原因一直以来有不少猜测。
郁达夫在南洋的最后岁月到底经历了什么
浪漫抒情小说巨匠郁达夫,抗战时期出走南洋和海外蒙难曾震动中国文坛,个中原因一直以来有不少猜测。
郁达夫在南洋的最后岁月到底经历了什么?
1、在南洋的一个小镇突然失踪
1938年底,郁达夫离开战火纷飞的祖国前往新加坡,1942年初,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一批抗日文化人在新加坡沦陷前夕,乘一艘摩托舢板撤离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雅公务镇。
他们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郁达夫任老板,化名赵廉。
由于郁达夫精通日语,又会讲华语和印尼语(郁达夫学语言的天斌极高,在同去印尼的友人尚未学会印尼话之前,他就会说了),因此在日军侵占苏门答腊岛急需翻译时,郁达夫曾被迫担任日军翻译。
在此其间,郁达夫目睹了日本占领军滥杀无辜的滔天罪行。
因为汉奸告密,日军宣布投降前,得知郁达夫并非原旅居日本的侨商,而是中国鼎鼎有名的作家郁达夫。
虽然当时郁达夫已设法买通一位日本军医,出具一张患有肺病的证明而辞去翻译一职,但由于他身份暴露后,在1944年夏拒绝了日本宪兵部声称为了“安全”要送他到东京或上海的提议,日军在宣布投降后,害怕郁达夫用他那作家的笔锋向国际法庭控诉日军在印尼滥杀无辜、残暴作恶的罪行,并为审讯日本战犯作出有力的佐证,因此在仓皇溃退之际,用极其卑劣残忍的手段,把郁达夫秘密绑架并杀害。
在郁达夫被绑架的1945年8月29日晚8时左右,像往常一样,郁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阅读答案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①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②
平楚日和憎健,小山香满蔽高岑。
③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④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⑤
【注释】①此诗写于1933年。
②首联是说,暴君钱虽死,但今日杭州却如钱王仍在般黑暗,连忠臣伍子胥也无处安身。
登假:旧称帝王的死亡。
③平楚:树木连成一片,像平地一样。
楚,丛木。
憎:使……厌恶。
健:矫健的翅膀,借指雄之类的鸟。
岑:小而高的山。
④颈联是说,岳飞的墓和林的寓所都被冷落,一片荒凉。
意谓文化环境恶劣。
⑤尾联是说,不如留在环境宽松一些的上海。
(1)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最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颔联。
请你先说说颔联文字的'大意,然后分鲁迅在这一联诗句中所推崇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
(4分)
(2)这首诗运用了钱王、伍相、将军岳、梅鹤林等典故。
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用典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大意:杭州日暖风和,不适搏击的雄展翅。
小山香气醉人容易让人沉迷其中,而让人看不见远处高山的风景。
(2分)境界:推崇的是一种目标远大、理想崇高并且为之奋斗不息的人生境界。
(2分)
(2)本诗多处用典,以委婉含蓄的手法(1分)劝阻郁达夫迁居杭州,(1分)多为用典暗示启发,不是生硬命令,这样更容易让郁达夫接受自己的建议。
(1分)。
站在强权对面的郁达夫:哀鸣即反抗-百家讲坛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
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
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吟风弄月、醇酒妇人的文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玩弄诗词文章,苟全性命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议论朝廷的是与非。
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
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苦闷、感伤和病态,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自己在谈到《沉沦》时说过,“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沉沦》由此产生,那是一种“哀鸣”,也是一种反抗。
他自己曾多次表白过,他只是文人,不是战士,叫他去撒传单,他是不会去做的。
1930年,他对林语堂、徐志摩等人表示自己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战士。
1933年,在宋庆龄家里,他对美国红色记者史沫特莱说:“我不是一个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
”然而,在他一生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傲骨嶙峋的一面。
1921年,他还在日本留学,聆听被誉为“宪政之神”的日本政治家尾崎行雄演讲时,听到尾崎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称做“清国”,并对当时军阀当道的中国说了些不友好的话,他当场站起来打断演讲,堂堂正正予以反驳。
尾崎只好承认错误,当场道歉。
其实,他并不认同武夫当国。
他回国后,有一次,他曾在北京平民大学的课堂上痛骂北洋军阀,公开对学生说:“军阀统治,社会混乱,读死书是一点意义没有的。
”在学生张友鸾的记忆里,那一次,他把一堂文学课变成了政治课。
他在写给沈从文的那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里甚至激愤地说,与其读书、从事写作,还不如去做强盗、做小偷。
郁达夫小说中的境象迁移及其原因[摘要]郁达夫小说中的境象实现了一个不断迁移发展的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可以大致勾勒出郁达夫小说境象迁移的轨迹。
这个轨迹正反映出了郁达夫小说思想主题的不断深刻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不断加强,郁达夫人个人生经历的不断积淀。
关键词]郁达夫思想主题个人经历一1921年,郁达夫的《沉沦》横空出世,呈现给读者是一个新鲜的主人公形象——一个“病态”的留日学生。
一方面“他”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却由于自己的胆怯懦弱的个性和弱国子民的身份:“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
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投射后就更加的沉重,郁闷的心情就更加的浓重。
但是“他”仅仅认识到自己不幸的命运是祖国弱小造成的悲剧。
在他苦闷伤心的时候“他”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因素。
当他因为自己白天胆怯得不敢和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当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他全身发起痉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沉沦》)。
他对于自己的性格悲剧几乎没有任何的发觉,在他发出那些呼喊的时候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的受挫的作用下,他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他在呐喊是对于“祖国”的称呼是“你”,这说明对于他而言,祖国和他有一定的心理疏离感。
换言之,他觉得强大和富强是和他有一定距离的“中国”的事情。
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的缺陷却不作丝毫的剖析和思考,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
回国以后的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他的目光转向了国内广大群众。
《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主人公“陈二妹”是孤苦零丁,孑然一身的烟厂的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外这个时期的《茑萝行》也是反映的中国的贫苦夫妻的遭遇。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自然畅达、率真热情、浓郁清新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中。
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传世之作。
他的相貌很清癯,高高的颧骨,眼睛和嘴都很小,身材瘦长。
看起来很像个江浙的小商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那么一肚子绝世才华的人。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他是思想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人,并不像人们心目中想像的是一位儒雅书生。
他从上海迁到杭州的第二年初夏,一天午后从余绍家出来,准备去湖滨找王映霞和郁风,然后一起去湖上泛舟。
当走到仁和路、东坡路转角处,看见一个“伤兵老爷”正抡起仅存的一只胳膊打着黄包车夫,拳脚交加,骂不绝口;那个车夫血流满面,不敢还手。
一时同上不少人。
虽然看样子都很气愤,但没一个人敢出来说句公道话。
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伤兵老爷”,都是参与“围剿”红军被击溃的残兵败将。
可一到后方医院。
都成了有功之臣。
他们上戏院――白看;上酒楼――白吃;上妓院――白宿,人称“三白大亨”。
一见这帮人闹事,官府不敢过问,宪警绕道而行。
郁达夫挤进人群,只见那可怜的车夫哭着向大家诉说:“这老总从拱辰桥上车。
我也没敢多要,讲定拉到旗下给两毛钱。
谁知拉到地方了,他把两个铜板往地上一扔说,“今天算老子倒霉,坐趟黄包车还得掏腰包。
”说完就走了,我拉住他,他就打我。
先生们!我空着肚子,拉了他足足二十里路啊!”车夫的哭诉,激怒了郁达夫,冷不防他排开众人闯入重围,指着伤兵的鼻子,怒吼起来,“你算中国人吗?你也吃饭吗?人家流汗出力把你从二十多里外拉来。
你只给两个铜板还揍人家一脸鲜血,天下有这个理吗?!”那个“三白大亨”起初愣了一下,当他一打量这位来者,不屑一顾地说:“什么理不理的。
老子生米就是这个样!”他边说边操起铁拐。
恶狠狠地对着郁达夫:“我倒看看你长几个脑袋!”眼看铁拐照着郁达夫打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老汉闪身上去,把伤兵的膀子轻轻一托,铁拐咣当一声落在地上,这时黄包车夫也乘势抽去了伤兵腰的匕首。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非命1938年底,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所聘,出任该报副刊《晨星》的编辑,发表了大量号召抗日的文章,影响巨大,成为南洋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
1941年,日军攻打马来亚和新加坡,郁达夫乘快艇逃难到印尼群岛,后来曾担任日本宪兵分队的通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时年四十九岁。
这一天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相反却迎来了他的噩梦。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随即,郁达夫就回到客厅与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听见了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1936年时,郁达夫在一首诗中说:“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
”这竟然成了诗谶。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死于日本宪兵之手,这也是目前的通说。
1946年8月8日,邵宗汉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获得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洲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
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
胡愈之推测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胡的文章《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中推测因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最后被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他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
鲁迅与郁达夫近乎亲人鲁迅与郁达夫近乎亲人鲁迅与郁达夫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近乎亲人。
郁达夫说鲁迅是伟大的,在文品和人品上都可算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对他崇敬之至;而鲁迅对郁达夫的小说,也很推崇。
鲁迅与郁达夫有很多相似的人生经历。
他们都是异常敏感的人,这种性格来源于早年的经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道中落这一条。
鲁迅少年丧父,郁达夫从小失怙,家道中落,寡母抚孤,在两人的心灵上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终身难忘为给父亲治病而在当铺前所受的白眼。
郁达夫有过母亲为了满足他穿一双皮鞋的愿望,“老了面皮”,“上大街上的洋文货店去赊去”的感受。
鲁迅与郁达夫第一次见面,是在北平西城的砖塔胡同一间坐南朝北的小四合院里。
那时候,鲁迅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教小说史略。
当时鲁迅的脸色很青,胡子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身体矮小。
郁达夫印象中,鲁迅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皱纹,却很可爱。
鲁迅与郁达夫的脾气性格和文章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却有交情,有合作,惺惺相惜。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郁达夫念及鲁迅身陷战区,急于想找到他。
当探寻鲁迅不遇时,竟焦急得在报上登寻人启事,患难友情可见一斑。
鲁迅对郁达夫也是关怀备至,特别当郁达夫遭人误解时,鲁迅总忘不了说几句公道话。
如1927年10月,鲁迅在《扣丝杂感》《夜记》里就有维护郁达夫的文字。
1927年,鲁迅和郁达夫共同在上海生活,两人也从朋友升级到了挚友。
对鲁迅来说,郁达夫是他所有朋友中,最为知心的一位,也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一位。
鲁迅与郁达夫友谊深厚,一则因系同乡,二则因所处的时代、所看的书,和所与交游的友人。
由于他们是同一类属的缘故,两人始终没有发生过冲突。
自从郁达夫搬到杭州后,和鲁迅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很多,但每次当郁达夫去上海时,无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去和鲁迅谈谈,或者是一起吃顿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郁达夫曾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遭鲁迅坚决反对
导语:在上海做房奴成本太高,首付都拿不出来,看来郁达夫选择在杭州置业,实在是精得很。
1932年11月10日晚,郁达夫在杭州的一间旅舍里,给爱妻
在上海做房奴成本太高,首付都拿不出来,看来郁达夫选择在杭州置业,实在是精得很。
1932年11月10日晚,郁达夫在杭州的一间旅舍里,给爱妻王映霞写了一封信,提到重要的投资决策——“弱女子落得卖去,有一千二百元也可以了,最低不得比一千元少。
这钱卖了,可以到杭州来买地皮或房子。
”
郁达夫的确卖掉了他那本著名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的版权,买了这块地皮。
按那时物价,“风雨茅庐”还需4000块造房子。
地皮选在一庵堂旁,从风水学角度言,这对宅主大不利。
借债买新房,再靠写文章还债,成为郁达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
1933年4月,郁达夫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新房,而在上海的鲁迅却坚决反对他借债置业、去杭州定居的。
12月30日,《鲁迅日记》中载有“午后为映霞书四幅一律云:‘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沙浩荡足行吟。
’”这是在诗中劝告郁达夫,古时杭州暴君钱镠虽死犹在,而如伍子胥般正直之士已无处可寻,报国的岳飞至今还被冷落在坟坛,隐居的林逋也落得一个凄凉结局。
高飞之雄鹰不应留恋风和日丽、整齐草丛,山坡之上长满花草势必会遮盖住巍峨之山峰。
因此,还不如离开杭州,搬迁到自由度更为辽阔之土地上,任风波浩荡,去抒发自由之情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