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0
农学概论试题(含答案)总结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
出缘生长。
居间生长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
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
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 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3. 种子的概念与区别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根茎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
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
总而言之。
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农学概论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的特点?A. 生产周期长B.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C. 劳动强度低D. 季节性强答案:C2. 农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植物B. 动物C. 微生物D. 所有选项答案:D3. 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A. 太阳能B. 地热能C. 潮汐能D. 核能答案:A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经济效益B. 生态效益C. 社会效益D. 所有选项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标?A. 提高劳动生产率B. 减少农业劳动力C. 降低农产品成本D. 增加农产品种类答案:D6.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方式是什么?A. 培训农民B. 建立农业科技园区C. 农业科技下乡D. 所有选项答案:D7.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是什么?A. 保护基因资源B. 维持生态平衡C. 提高农业生产力D. 所有选项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A. 农业机械化B. 农业信息化C. 农业产业化D. 农业手工化答案:D9.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经济效益优先B. 生态效益优先C. 社会效益优先D.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答案:D1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农产品质量B. 增加农产品种类C. 优化资源配置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包括以下哪些?A. 种植业B. 畜牧业C. 渔业D. 林业答案:ABC2.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哪些?A. 基础研究B. 应用研究C. 技术开发D. 科技推广答案:ABCD3. 农业资源包括以下哪些?A. 土地资源B. 水资源C. 生物资源D. 气候资源答案:ABCD4. 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减少化肥使用B. 减少农药使用C. 推广生态农业D. 建立自然保护区答案:ABCD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以下哪些?A. 优化产业结构B. 提高资源利用率C. 保护生态环境D.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一节:选择题1.农学的定义是什么?A)农学是研究针对农业相关问题的科学。
B)农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C)农学是研究土壤种植问题的科学。
D)农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畜牧业的科学。
答案:A2.下列哪个不是农学研究的内容?A)农作物栽培学。
B)果树病虫害防治。
C)农业机械与设备使用。
D)农田水利与灌溉管理。
答案:C3.农学中的“耕作”是指什么?A)植物根系的生长。
B)土壤的翻耕与改良。
C)农作物的施肥与浇水。
D)种子的播种与收获。
答案:B4.以下哪个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A)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D)促进农民的增收与脱贫。
答案:D5.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有哪些影响?A)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B)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C)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D)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答案:A、B、C、D第二节:填空题6.农作物的主要有机元素是氮、磷和______。
答案:钾7.全球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
答案:小麦8.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
答案:东部9.农田水利中常用的水源是______。
答案:江河湖泊10.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______。
答案:节约、保护、合理利用第三节:简答题11.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科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农业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科学的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和专业化。
最初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土壤、植物和动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升农民收入。
12.请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并能够持续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生物资源的需求。
1农学(广义):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学科。
(中义):仅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一门学科。
农学性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农学特点: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实用性,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的规律性,明显的季节性,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的重要物质,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5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目标:可持续,两高一优,低耗。
途径:建设高产农田,改革种植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2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分别在什么地方?答:小麦起源于近东中心和中亚西亚中心以及非洲中心、水稻起源于印度斯坦中心和非洲中心、玉米、甘薯起源于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日本中心、;油菜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棉花起源于非洲中心和南美洲中心以及美洲—墨西哥中心。
3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分为喜温和耐寒作物2.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定日照作物3、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分为C3、C4、CAM作物。
4按用途和植物系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并简述期其主要作物类型特点。
答:1.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是以收获谷粒为栽培目的的禾本科作物。
禾谷类作物的子粒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蛋白质和淀粉的比例最适宜人类的需求,所以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2)豆类作物属豆科中的蝶形花亚科,种类繁多豆类作物是人类生活中含营养价值的食品,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3)薯芋累作物是指利用其地下块茎和快根累的作物,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麻类作物(2)油料作物是指以获得油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其特征是种子或果实含油量较丰富。
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共5篇)第一篇: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填空)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
出缘生长。
居间生长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
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
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
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
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根茎雷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4.简述根的种类初生根: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即种子根次生根:生与主根上的侧根或基部茎节上的节根不定根: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5.* 简述叶的形态子叶:胚的组成部分,着生于胚轴上第四章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光,其次来自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
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
总而言之。
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第三章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透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具体及现为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3个方面。
因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称为作物感光性或光周期反应。
因温应高低的影响而改变发育进程,导致生育期缩短或延长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即使处在适于发育的温亚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这种特性称为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根据作物温光反应所需温度和日长,可将作物温光反应归为典型的两大类:以小麦、油菜为代表的低温长日型和以水稻为代表的高温短日型。
小麦、油菜在苗期需要一定的低温条件,并感受长日照,才能进行幼穗分化,一定的低温和长日照条件会促进幼穗分化,生育期缩短;否则则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生育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结实。
根据小麦、油菜对低温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类型;根据对长日照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反应迟饨、反应中等和反应缴感型。
高温和短日照会加速水稻生育进程,促进幼穗分化,缩短生育期。
根据水稻对短日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3种类型,早稻和中稻对短日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物对日照长度有特殊的要求,例如甘蔗只有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也有些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例如玉米。
由于作物的温光反应类型不同,即使同一个品种在不同的生态地区,生育期表现长短不同,例如长日照作物的小麦北种南移,生育期变长;短日照作物的水稻北种南移,生育期变短。
因此在作物引种时,从温光生态环境相近的地区进行引种,易于成功。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对栽培实践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者之间关系如何?营养生长: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叫做营养生长。
《农学概论》考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作物不属于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A. 小麦B. 玉米C. 水稻D. 大豆2. 下列哪种土壤类型在我国分布最广?A. 黑土B. 红壤C. 黄壤D. 潮土A. 氮B. 磷C. 钾D. 氯4. 下列哪种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A. 轮作B. 连作C. 播种D. 施肥A. 都江堰B. 郑国渠C. 引黄济青D. 南水北调6. 下列哪种作物适宜在盐碱地种植?A. 棉花B. 大豆C. 玉米D. 花生A. 精准农业B. 绿色农业C. 循环农业D. 高效农业8. 下列哪种农业机械化技术在我国应用最广泛?A. 播种机械化B. 收获机械化C. 耕地机械化D. 植保机械化A. 干旱B. 洪涝C. 霜冻D. 台风10. 下列哪个部门负责我国农业技术推广?A. 农业部B. 农业厅C. 农业科学院D. 农业技术推广站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生产的四大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
2. 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有:____、____、____。
3. 土壤的三大基本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
4.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5.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____、____、____。
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____、____、____。
7. 现代农业科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8.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____、____、____。
9. 我国农业政策主要包括:____、____、____。
10.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是: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请列举四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
3. 简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农业概论》作业1一、是非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农业生产中,一般劳动时间要比生产时间长。
×2.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3.在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统计中,农业的主体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
√4. 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
×5. 在众多制约农业布局的因素中,土地因素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6.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唯一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是由人类活动的影响引起的。
×7. 农业的出现是铁器时代人类伟大的进步。
×8.近代农业阶段生产工具以农业机械为主,生产技术以投入大量化学农用物质为特征。
√9.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正确处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是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10.按照农业资源的属性来分,可以分为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
√二、填空1. 农业的本质或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经济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2.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质量、位置和数量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3.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4. 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常用方法: 产品部门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和三次产业划分三种方法5.作物的五大生活因子包括光、温、水、养分和空气等。
6. 作物的五大生活因子包括光、温、水、养分和空气等7. 世界农业发展史进程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基本历史发展阶段。
8. 现代农业阶段生产工具以生物工程技术的利用、机械化为主要特征,农业生产技术将以智能化为特征。
9.按照用途来分,农业资源可分为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和渔业资源四大类。
10. 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包括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等三、名词解释1. 农业生产答: 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3.(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论述分析题:1.在于不断提高作物的生产效率,即提高作物单产和减少生产中的消耗。
(1)提高作物单产。
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的生活条件,缩小现实产量与潜在产量的差距。
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潜力。
三是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作物的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简答题1、大田作物(不包含园林学科领域)分为3部分9个类别。
(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
②豆类作物。
③薯类作物。
(2) 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
②油料作物。
③糖料作物。
④嗜好类作物。
⑤其他作物。
(3) 饲料及绿肥作物。
2、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等。
3、(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论述分析题1.(1)禾谷类作物主要有稻谷、麦类、玉米等。
亚洲的谷物面积占世界总谷物面积的47%~48%,欧、非、北美洲约占15%~19%。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农学概论作业答案第一套1.农学的研究对象是园艺作物。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2.农学的性质包括三个方面,即农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综合学科和生态学科。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3.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即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4.上世纪60年代后世界作物单产的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5.世界谷物贸易量中,玉米的贸易量所占份额最大。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与畜牧业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在种植业和农业中的比重和地位会日益下降。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7.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A.1/10C.1/5D.1/4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A.生产率目标B.可持续性目标C.食品安全目标D.营养安全目标E.经济高效目标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9.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
A.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生长迅速B.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C.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D.传播手段退化E.休眠性减弱或缩短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10.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可以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1.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可以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2.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与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个。
《农学概论》作业所属学习中心:衢州专业班级:农业技术推广姓名:汪明德学号:709307388007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农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答:(1)提高作物单产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生活条件,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三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一般可分为3部份9个类别。
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2)油料作物,(3)糖料作物,(4)嗜好作物,(5)其它作物如:桑、漆、橡胶等。
三、饲料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影响到光照、温度、降雨等气候条件。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区,7、云南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论述分析题1.试述主要作物的分布及生产概况2.试述世界10大农区的特点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通常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
2、作物的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
3、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4、生殖生长:是指作物花、果实、种籽的生长。
5、作物生育期:指作物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或从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所经历的天数。
6、作物的生育时期:指在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特征、结构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各个时期。
7、作物的温光反应:是指作物必须经历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8、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9、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土地面积的比值勤。
10、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11、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12、经济系数:是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即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3、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14、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15、光合作用: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16、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
17、源:制造营养并向其它器官提供营养的器官或部位都是源18、库:消耗利用或储藏营养的接受器官或部位是库。
19、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20、作物品质:是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具体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
21、形态指标:是指根据作物产品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
22、理化指标:是指反映经济产品的化学成分,是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产品质优劣的指标。
23、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质的含量。
24、食用品质:是指蒸煮、口感和食味等特性。
25、工艺品质: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原材料特性。
26、加工品质:是指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27、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8、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29、长日照作物:是指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
如小麦、油菜等。
30、短日照作物:是指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
如水稻、棉花等作物简答题1、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答:(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2、简述作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答:作物的根、茎、叶在营养物质的分配上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
根供给地上部分水分、无机盐、同时根还合某些有机物和激素(细胞分裂素)供地上部分需要。
面地上部分又根系提供光合产物和维生素、生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根深叶茂”就充分反映这种协调关系。
3、简述产量的概念及产量构成因素答:作物的产量包括生产量和经济产量两大部分,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产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质的总量,即全株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干物质。
经济产量是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
产量构成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单株产量。
即产量=单株产量X单位面积株数。
4、简述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品质形成的因素有1、遗传因素。
2、生态因素。
3、作物栽培技术。
4、作物病虫防治技术。
5、简述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概念,并各列举两种作物类型。
答:长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超过12小时以上时,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
如小麦、油菜等。
短日照作物在一生当中要求日照连续在12小时以下,才能通过发育阶段正常开花结实的作物。
如水稻、棉花等作物。
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答:(一)、作物的产量潜力,通过人为措施克服某个或几个限制作物产量因子,提高作物产量。
(二)、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1、提高光能利用率目前高产田的年光能利用率只有1%——2%之间,中要提高光能利用率就能提高作物产量。
2、提高光利用效率(1)选用高光合效率的品种。
(2)提高栽培技术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
(3)延长光合时间,如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等。
(三)、降低作物消耗。
(四)、提高经济系数。
第五章种植业资源与生产调节技术名词解释1、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2、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3、活动积温: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
把大于等于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4、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叫做有效温度5、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是指在二氧化碳、水分、地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全部适宜的条件下,由当地辐射和温度所决定的最高作物产量。
6、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萎蔫的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8、作物需水量:在正常生育状况和最佳水、肥条件下,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消耗于蒸散的水量。
9、蒸腾系数:是指植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它是蒸腾比率的倒数。
10、需水临界期:作物对缺水特别敏感的时期。
这个时期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大。
临界期的概念简答题1、简述调节温度的农业技术措施答:灌溉措施对温度的调节,耕作措施对温度的调节,复盖对土壤温度的调节。
论述分析题1.试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途径答: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现农田水分的高效利用,2、利用农艺措施提高产量,减少消耗。
(1)建立与区域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2)选育抗旱强的品种,(3)发挥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4)培肥地力,实现水肥耦合,(5)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3、建立节水灌溉制度。
第六章种植制度名词解释1、作物布局:指农作物在一定的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地域分布,也包括一个生产单位(如农场)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与田块配置。
2、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3、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4、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5、混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
6、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7、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8、连作: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的种植方式。
9、茬口:是作物在轮作换茬中给予后茬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的泛称。
10、茬口特性:是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影响后茬作作生长的土壤生产能力是由栽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茬口的特性是作物轮作换作的基本依据。
简答题1、简述种植制度及其功能。
答: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等内容和技术是解决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怎么种等种植业生产中的重要决定问题,是对一个生产地区或生产单种植业生产的全面按排。
2、简述衡量合理种植制度的标准。
答: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做到因地制宜、趋利弊害、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耕地面积年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