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一体化”与基层党建舆情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526.12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传媒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运用与思考作者:修贵君来源:《新长征》 2018年第9期修贵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便捷性、公开性、互动性等优势的网络传媒日益引起了各级基层党组织的关注。
运用网络传播党的声音,借助网络传媒密切党群关系,依托网络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党建工作的内涵和空间,是今后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网络传媒有助于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创新了理论教育载体。
理论素养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的首要条件,只有将理论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落实到位,才能从思想上保证党员的先进性。
基层党组织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开设网络党校,可以全面、系统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阐释党的政策和主张,并定期开展网络调查,根据党员干部关注的时政或民生等焦点问题,调整宣传策略等做法,创新党的理论教育的载体和形式,使广大党员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
增强了群众观念。
党性教育必须突出坚持群众第一的党性原则,必须强调一切为了群众。
基层党组织借助网络媒体,不仅可以搭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密切党群关系,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便准确地把握民意。
提高了组织动员能力。
一是组织动员更加及时。
网络媒体快速、及时的特点使党的声音和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发布出去,为开展党性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组织动员更加有效。
通过网络介绍党组织体系和联系方式等,使基层党员能够以便捷的方式保持与党的联系,增强了党性教育的效率。
三是组织动员范围进一步扩展。
由于网络组织动员覆盖范围广,借助网络可以大大扩展党组织声音的传播范围,让党的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地区。
二、坚持网络传媒的运用与传统党性教育工作方法的有机结合既要引导网络舆论塑造党的形象,又要注重在实践中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一是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指南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的协同研究大学生心理预警信息评估和干预体系构建研究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回归云南师范大学“包容和合、君子风范”办学文化理念内涵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路径研究“包容和合、君子风范”办学文化理念的解读、转化及实践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研究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政治理论学习途径创新与实现效果研究在干部师生中如何开展道路自信教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的运营策略及功效研究师范生人格培育与素质提升研究发挥校友作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扩大西南联大讲坛对师生思想观念影响新生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问题研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三个自信”认同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研究在校大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征和成长诉求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发展党员质量监控研究高师院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高校处级干部执行力建设研究新时期高校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高校基层党组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研究高校处级干部“双肩挑”工作研究边疆(地方)高校基层组织工作内涵、特色及规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大学生党员常态化培养模式探究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机制研究云南师范大学“两最大学”目标下机关“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创新型”党支部建设研究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创新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与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研究云南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与高校维护稳定研究云南师大校园文化的制度品质研究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探析大众传媒与云南师范大学形象传播研究大学文化与西南联大精神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功能拓展及审计结果应用研究高校院(系)廉政风险防控应用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云南师范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统一战线服务学校“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优势作用及实现途径研究新时期高校机关党务工作者职业认同调查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学分改革实践构建关爱学生育人体系的思考及策略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专业化研究高等师范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教职工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机制研究作者:赵理文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当前,深入研究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和实现机制,有助于正确认识其特点和规律,提高一体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
教研咨一体化是在党校教育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科研、咨政分别是党校教育的原生职能、伴生职能和衍生职能,三者既相对独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相互成就。
党校教学、科研和咨政之所以能够一体化,其内在根据在于三者目标高度一致、内容深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是教学、科研和咨政的共同主题,也是它们共同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教研咨一体化的全过程。
实践中,要持续有效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必须加强主体建设、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
〔关键词〕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实现机制;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106-06教学、科研和咨政既是党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也是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三个基本途径。
在党校工作全局中,教学、科研和咨政三项职能既相对独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相互成就,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深入研究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和实现机制,有助于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
一、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研究党校教研咨一体化,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教研咨为什么能够一体化?而我们要科学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教研咨是如何生成的这一“元问题”,而且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历史脉络,揭示它们之所以能够一体化的逻辑根据和历史根据,找准三者在教研咨一体化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
(一)教学:党校教育的原生职能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专业性社会活动,其影响人、培养人的基本形式是教学。
危机管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研究李洪雄;杨元崇【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年(卷),期】2024(15)10【摘要】文章通过分类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现舆情主体即广大师生既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也是网络舆情的接受者;舆情传播具有广泛性,在短时间内可能呈现裂变式传播;舆情信息具有攻击性,不仅会影响在校师生,还会波及很多家庭、社会机构,影响学校发展以及社会秩序;舆情发展具有复杂性、潜伏性、长期性的特点,造成强大的网络影响力和网络感染力。
舆情形成期受众有可能出现“对抗式解读”;爆发期有可能出现信息裂变;缓解期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恢复期舆情基本得到控制,要做好善后工作,尽量消除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协同治理的思路与对策:通过静态数据采集与动态数据采集相结合,静态预警与动态预警相结合实现静态与动态的协同合作;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管理和控制体系,实现管理与控制的协同合作;通过采用多位一体化管理理念,落实全过程、全覆盖的统筹管理方法,整合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力量,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实现整合与统筹的协同合作;通过加强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内部人才优势和学术优势,整合现有网络舆情危机治理资源,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先进的新媒体设备和技术,强化行政管理的效果,实现行政与社会的协同合作。
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舆情信息网络,针对网络舆情不同的演化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把技术治理融入“舆情研判—舆情处理—舆情善后”的全过程,建立健康的网络话语体系,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分辨能力,指导学生在网上理性发声,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发挥网络话语体系的主动权,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协同合作。
【总页数】5页(P25-29)【作者】李洪雄;杨元崇【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湖南日报社湘西分社【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G206【相关文献】1.协同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以QQ群匿名舆情事件为例2.危机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善治路径探析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路径研究4.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5.协同治理视域下政务微博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以昆明安宁PX项目为例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I 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一)理论意义 (2)(二)现实意义 (2)三、研究现状 (3)(一)西方学者关于舆情管理的研究 (3)(二)国内研究述评 (4)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5)(一)研究方案 (5)(二)技术路线 (6)(三)研究方法 (6)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8)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管理 (8)一、突发公共事件 (8)二、公共危机管理 (9)三舆情引导 (10)第二节有关理论基础 (13)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3)二、生命周期理论 (15)三、信息生态理论 (16)四、传播理论 (18)第二章昆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案例剖析 (20)第一节昆明安宁PX项目引发群体事件分析 (20)一、事件概述 (20)二、舆情应对分析 (20)三、舆情趋势 (22)四、舆情解析 (23)第二节昆明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24)一、部分领导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24)二、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25)三、网络舆情研判分析能力薄弱 (25)四、网络舆情引导适应性不足 (26)第三节昆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不足的成因分析 (28)一、科层管理机制与互联网扁平化思维的矛盾 (28)二、宣传部门职责与职能部门职责的矛盾 (29)三、绩效评估机制缺失 (29)四、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30)第三章国外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分析研究 (31)第一节国外舆情引导的典型经验 (31)一、国外网络舆论管理的归属 (31)二、政府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干预 (31)三、国外网络舆论的管理模式 (32)第二节国外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有益借鉴 (33)一、立法 (33)二、行政 (34)三、行业自律 (35)四、信息公开 (35)第四章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37) 第一节遵循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原则 (37)一、及时发声原则 (37)二、解决问题原则 (38)三、态度诚恳原则 (39)四、认同规律原则 (39)五、注重有效原则 (40)第二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引导的对策建议 (41)一、树立正确观念 (41)二、明确主体责任 (42)三、加强舆论阵地建设提高媒体社会公信力 (43)四、构建网络“统一战线” (44)五、提升舆情应对工作队伍能力建设 (45)结论 (48)参考文献 (50)致谢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