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纪忠-空间原理述要
- 格式:pdf
- 大小:183.59 KB
- 文档页数:16
CULTURE 文化冯纪忠—中国当代建筑“入境式设计”“与古为新”的揩模文/顾孟潮粗略统计,冯先生从业60年来,在建筑文化领域曾 先后开创了许多中国当代建筑的“第一”:1. 作“中国戏剧”演讲(1941 )2. 作“中国文字”演讲(1941 )3. 提出“有机发展规划设计”思想(1949 )4. 在规划设计中引用模型分析法(1950)5•翻译引进《室内声学入门》(I954 )6. 推动建立声学实验室(1955 )7. 提出在基础教学思想上有收有放的“花瓶式教学模式”(1956)8. 创立城市规划专业(1952)9•讲《苏联建筑》(1%9)10. 提出“建筑空间组合原理”、开“康理”课、主编“原理”教材(1%〇)11. 在高等建筑院校,组建蔡元培式的教师队伍(19弘)12. 第一个按“诗的生成理念”生成建筑构思(丨952 )13. 第一个翻译引进“设计方法论”(1呢〇)14. 国内首次运用大薄壳屋顶(1951 )15. 首创风景园林专业(1979 )16. 在建筑设计中首次应用安徽民居的马头墙(195U)17. 完成第一个成街规划设计(1950)18. 办有规划师的建筑事务所(1947 )19.首次提出“公民建筑价值判断标准”(2009)20.提出“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 1978 )21.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精品(1978 )……在如此众多的开创性的“第一”贡献之中,笔者认为,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提出“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以 及相应的公民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这二者,对于当代 中国建筑今后的教育改革、城市建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 的深化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战略意义。
按冯先生说法,他做方塔园规划设计时,首先要贯 彻的就是“与古为新”的精神,因为“与古为新”乃是 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正如赵冰教授所言,“这是 一条克尼亚在维也纳工科大学开创的,如今已经被广泛 认同的现代之路。
”冯先生解读“与古为新”四个字:“为”是“成为”,不是“为了”,为“为了”是不对的,它是很自然的。
建筑初步书籍:《建筑初步》清华大学田学哲
建筑基础原理:《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同济大学建筑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成》南舜薰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设计基础》(日)山口正成等著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空间原理”述要》冯纪忠同济大学学报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中建史:《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建史:《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18世纪)》罗小未,蔡婉瑛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环境论:《环境心理学》相马一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现代生态学透视》马世骏编科学出版社
《建筑环境设备学》纪谷文树等彰国社
《环境设计的思想》三轮正弘彰国社
《都市计画》都是计画研究会编彰国社
《室内环境的计划与设计》小原二郎彰国社
室内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等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小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城规教研室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城规学院
园林设计原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外国)
(中国)
建筑评论课程:
速写参考书
设计课程参考书
建筑专业英语泛读表:。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本周阅读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冯纪忠的文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
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应。
从空间组合的角度进行设计原理的研究,能使建筑设计更加完美完善。
读了本文章,我对建筑的设计,空间的原理及架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所谓建筑设计,必须要有一个过程。
所以,设计必须经过思考,提出方案,检查方案,实施方案,再总结的过程。
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
而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应该有空间理念,才能不致片面孤立地思考和着手某个阶段工作或局部问题,从而保证适用,经济,美观等的统筹解决。
而从设计方面来说,一个立体空间用物质覆盖起来,就不得不有所调整,首先是高度的调整。
随之而来的是承重问题和功能上分隔联系有矛盾,又要进行调整这时首先是平面的调整。
所以说,每实施一步都要考虑各方的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很容易使矛盾不断扩大,导致建筑设计的驾崩。
从规划到建筑室内,不是接力棒,而是一棒接一棒,一环扣一环的,上下均有联系,互相承接的。
它是一个反复深入的过程。
不能单从表面而去进行研究。
在空间塑造方面,书中提到形成使用空间的轮廓,并对建筑空间界面提出要求的几点要素,它们是物体与设备的尺度和运输,活动净空,通风采光,视线,音质等。
这几个要素,都是建筑居住空间的主要基础。
只有这五种空间要素同时存在,才能算得上成功的空间建筑,居住在如此空间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本质。
而影响这些东西的,则是空间的结构,空间的结构的不同,直接影响欣赏者的感觉与评价。
棱角,线条,纹理,光暗分布设备装修等等使空间的尺度形状的感知性或加强或减弱,使得空间结构产生不同的形态。
这世界上,空间是独一无二的,从来不存在两处一摸一样的空间,因此,空间的结构与形态美是不会重复的,它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中。
其实,无论是建筑设计,空间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有一项最重要的设计内涵就是要对空间怀有无限的想象和创造。
冯纪忠设计理论在方塔园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黄函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3期摘要:冯纪忠先生是公认的建筑大家,他所设计的方塔园在我国属于先驱式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也是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的成功探索。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个难题。
文章通过对方塔园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冯纪忠先生如何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精神以现代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冯纪忠;方塔园;何陋轩;与古为新冯纪忠借助对意象形的推演、四维时空处理、形的生成过程的表达、时间因素的强化、对人的情感的重视等手段达到意境的生成。
正是这些理念帮助他成功地设计出了方塔园、何陋轩以及一些旧城改造的经典作品,他所推崇的意动空间理论也真真切切地变成了设计案例,而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
本文想要表达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更,现今社会也需要像方塔园一样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建筑。
方塔园对新生建筑设计具有探索及借鉴意义,并且其设计告诉我们,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园林,或是私人园林都不应该只是仅供观赏,它也应该满足现代人民的生活需求,成为既能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新型园林。
一、冯纪忠人物背景(一)时代背景冯纪忠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国学的熏陶,父亲和叔叔都是文学功底极好的士官,祖父更是为他请了老秀才作为国文老师,所以造就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
诗词歌赋对他一生的设计及理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其《何陋轩答客问》的出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设计方塔园时,冯纪忠曾言:“现代风景园林与历史不能脱节,要保持中国的文化精神,不能丢掉自己的传统。
”一代大师林风眠与冯纪忠是一生挚友,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都曾经历过“文革”,蒙受过不白之冤。
林风眠与冯纪忠的思想关注点有着许多相似性,都更倾向于展现平民姿态,他们一个在建筑界,一个在美术界。
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林风眠笔下的小鸟、白鹭、一草一木,抑或是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何陋轩都是生机盎然,充满东方趣味却又不乏现代的气息。
在日上午在文远楼月授年先回顾一下过去,建筑设计原理课过去经过很长时期的发展。
年院系调整时,只有民用建筑部分,而没有工业部分,以后内容逐渐增加。
开始是结合课程设计题目讲建筑设计原理,主要是讲房间用途、设计定额、国内和国外的实例……等换了一个新的课程设计题,又另外再讲一通。
但是在六年之中不可能接触各种类型,因此不能满足同学的要求。
后来,为了多讲类型,不管出什么课程设计题目,设计原理课自成一套系统,这样原理课归原理课,课程设计归课程设计,两者完全无关,学生不能吸收,听了也不重视,同时在讲课方面的排队总是先讲居住建筑,后讲电影院,因此学生认为居住建筑最简单,到高年级时往往容易轻视居住建筑。
再后来,有了工业建筑原理。
工业建筑原理不是按类型讲,而是讲共同的要素,如车间、通风、采光、交通运输……,但它仍不能包括全部的工业建筑。
民用、工业建筑当时是两门不同的主课,这样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民用与工业建筑的不同对待。
加以民用建筑强调内部作业活动,工业建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请外面人来做报告,因而更加深重民用轻工业这个影响。
不管用什么讲法,过去的设计课都只是谈到了定额等等,仅仅是课程设计的手册、依据、资料,而没有牵涉到设计本身,未讲出如何进行设计,设计是一个过程,如何进行?顺序、考虑都没有谈到。
设计课仅有建筑经验而无设计经验,只有建筑成果经验,而无过程经验。
设计知识是通过设计课自发地、无计划地、碰运气地、偶然地教给学生。
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这样来教给学生,因此对设计能力方面不可能达到心中有数和有计划的要求,而只凭学生的“领悟”,但学生的“领悟”有高低,于是有人认为建筑师必须有“天才”,所以又出来“天才”的问题。
这也牵涉到科研的问题,建筑设计原理过去都是讲的物理、经济、规划……而没有设计,“不入于黄则入于老,独缺儒家正宗”。
反映在学报上也只有建筑施工、设备、构造、规划……那些只是科学或自己的实践创作,但是建筑是技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
建筑师的“看家本领”是建筑设计,综合各项科学,既是工程技术又是艺术,于是有科学规律,有艺术法则,因此设计必然是科学。
我们在找、在摸设计课程规律,但一般都通过设计过程来研究,这是一门极其特殊的科学。
这篇谈话是冯纪忠教年,建工部教育局贾一波副局长来校了解我系教学情况,由系总支出面,召集了“建筑设计原理座谈会”室会上的发言,系根据三位同志(吴庐生、戴复东讲师还有一位不记得了)的听讲笔记整理而成,仅供参考。
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如何掌握一般规律是主要任务,光靠学生“悟”是不够的,教师要研究一般规律,我们应保证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少走弯路,这样才可以贯彻“少而精、学到手”。
所以一方面固然由学生“悟”,一方面也要讲解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以后,剩下的问题则是“因材施教”。
而过去是知识性的东西,建筑经验学到了,设计过程的经验则任其自流,各人有多有少。
过去学生毕业时感到资料不够,于是就拼命收集资料,但学生有了资料之后却不知如何用法?用在什么地方?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刘部长报告后,使我们清楚了:建筑是有理论的,即是有最基本、一般的和最高的理论。
最高的理论是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这既是建筑规律,也是建筑设计过程的规律。
在最高与最低之间还有相对的一般规律,此相对的一般规律则需在建筑设计原理中来探讨。
要讲设计过程,要谈相对的各种建筑的一般规律,且从最特殊的规律归纳到最一般的规律,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桥梁,不使最高规律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很具体的。
因此建筑设计原理就不能不搞!要不要?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肯不肯?搞建筑设计原理也要考虑这些问题。
我们了解以后认为有思想基础,有条件,但是怎么个搞法?建筑设计原理,在设计中哪一段是我们的主题?也就是“看家本领”?首先是“规划”问题,如地区、规模、要求、条件,这些是规划工作、计划工作,与建筑师有关,但不是主要问题。
建筑师应根据使用要求,各方面条件来组织空间;也就是分析各方面的要求,并将它们换算为空间,如把“空气新鲜”的要求换算为空间;声的均匀是物理要求,也要通过空间如何组织来体现,变为看得见的空间要求。
主要是由空间与实体来构成空间,而细部设计是施工图的问题。
如何用墙、地、楼板构成空间?根据功能要求,物质技术条件构成,这项组织工作是最主要的看家本领。
当然有各方面的工程师与我们一道合作、研究,但建筑师在这中间起主要的组织作用,是调整空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条件设计,而前段“规划”与后段构造细部当然也要配合。
设计是一个组织空间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层次、步骤、思考方法,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
室内设计、构造、建造过程、施工等,这些都应当是属于建筑设计的,建筑设计并不是规划、制图都不管,不能只停留在组织空间的第二阶段,但也不能不承认,第二阶段是最主要的阶段,是建筑师的“看家本领”,其后过程是修正这个阶段。
如是以组织空间为主线是比较合理的,这样易与其他课程分工及配合,这就要靠教学计划。
完整的建筑设计培养工作不能缺少前前后后的课程,但建筑设计原理则着重在空间组织。
在课程安排上有前后,有先修后修关系,但各年级中都有前后课程的内容,应当由浅入深,但因排课上有困…这是空间组织中的艺术问题,不难,与设计课程不能很好配合,因此建筑设计理论方面要对有关的课程加以适当的介绍。
有人认为空间太虚、太玄,人们会问:空间是不是空间流动、空间穿插是空间组织的全部。
我们知道进行测量工作需要先有导线,设计则须有一个纲。
设计课的目的对学生来说,不但要掌握建筑知识,而且要掌握设计过程知识,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仅了解过程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其他课程配合。
仅有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要有特殊规律,因此不排斥按类型来讲,但可以大大删减,节省很多重复的地方。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中有很多共同的东西也可以合并,例如:工业、民用部分都有办公部分;工业有铁路问题,而民用火车站设计也涉及铁路;工业展览展馆是工业还是民用?游泳池的更衣室和工厂生活间也相同;飞机库算工业还是民用?工业有天窗、采光、流线问题,在民用中也有,有些是资料性的共同的问题,有些是设计过程的共同问题。
一般规律是包含在特殊规律之中,在用特殊规律来实践时,就需要有特殊规律来辅助一般规律,因此不能把过去的方法都放弃。
主线是重要的,还要支干,对这些应当分析,要有辅助讲课,应当有系统,不重复。
必须分析哪些是一般规律?低一些的一般规律?特殊规律或资料?这样才可以做到“少而精”。
建筑设计原理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过程基本知识:这是在二(年级)上、二(年级)下、三(年级)上三个学期讲授的,把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此时学生一无所知,应当教他们如何考虑问题。
有人说:先平面、后立面、再透视。
有人说:先教初步设计、后技术设计、再施工图。
这些说法都不解决问题,建筑设计是组织空间!所以应当:先将要求换算成空间。
空间有大小、尺度、形状,主要是根据人与人的工具(手和手的延长,现在有的工具已经脱离了人体的尺度)。
活动的范围,求出长、宽、高。
各个空间之间有相互关系,如联系、分隔、要研究联系什么,分隔什么(视线、声音、活动等)。
用物质构成起来,把使用效果的空间与广大的宇宙空间分隔开(保暖、隔声、防水等)。
因为功能要求,要考虑用什么材料。
屋顶的重力,则有传至墙、柱、地面等力的传递问题。
力的问题又限制了空间要求,例如为了承重,不得不加根柱子。
这就牵涉到各种构件的分与合的情况。
如承重墙、柱和围护墙三者可合亦可分。
而这些就限制了功能要求的分隔与联系。
将所需空间用物质构成,物质有厚度(本身的厚度、分隔的需要),空间的形成是内轮廓,因而内外空间有时是不完全一致的,这就牵涉到体型问题,体型要从空间使用出发,不了解功能则必然从形式出发。
不要从体型出发,这一从体型出发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要打破。
第三部分归结成一般更高级的规律以上的这许多会引起很多问题,需要提出的,我们认为设计是从设计必须由内而外。
古典建筑设计是从外往内,由内往外是由内到外又从外到内的反复过程。
广而言之,建筑包括室内外,如我们采用小学校、幼儿园的课题就体现这一点,室外面积必须与室内关系同时考虑,不能先搞好建筑本身再布置室外。
建筑设计上的这种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反复性是肯定的,但反复到什么程度应研究,不能无原则地全盘推翻,每个反复都应承上启下,否则不留下脚印会形成返工。
建筑设计的全面观。
不能够说平面保证适用,立面保证美观,这样就会使美观变成附加物,事实上任何一种构件也都是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统一。
而适用、经济、美观应当贯彻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不因阶段而分工,而是全面的各阶段的要求,可以有轻、重、主、次之分。
建筑师看了平面就觉得好看,说明平面也是既有经济、适用、又有美观。
这些都是设计中最基本的问题,不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都一样。
小学校、幼儿园等是有特殊规律的,一方面要有题目,一方面要有辅助讲课。
第二部分,次一等的一般规律即组合类型问题:大空间。
空间排比。
一个大空间为主体空间,其余围绕的为辅助空间很多相同空间排列起来空间程序。
空间安排主要根据流动程序多组空间组合。
几组空间相互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能把这四类共同规律摸清弄好,对设计思考就可以有帮助。
建筑理论起争论,深入研究。
这样的提法(次一等的一般规律四个问题)不是将建筑分类,因为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上述的几种问题,有纯与不纯的问题,轻重缓急的问题。
如水泥厂是一条线,教室排列是排比问题。
此外,根据物质技术的发展,有些建筑物在类型上会引起改变,例如:办公楼过去是长条形,现在是一大片;印染厂过去是干湿问题,不是流线问题,机器不动布动,现在是布不动机器动,则成为流线问题,展览馆也由条形变成大片分隔。
所以不要对某些类型有固定的成见,如果固定讲类型则会造成一种固定的概念,不可能有发展的看法,并且也难包括所有建筑,能理解这些就会虚心地加以对待。
这四个问题既指空间组合现象,又指设计过程主题,为什么要这样分?每个问题有主要矛盾的焦点,这样分的以上的合适。
也可以用同样的构件构成也是为了突出主题。
我个人的看法,例如排比,各空间可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是为了物质条件简单化。
经济地统一起来,调整成统一一致的空间,以满足更大限度的空间使用,例如画图、上课、开会都用了同一空间,在使用上不可能全都合适,如各功能稍稍让步,不是个个能满足,则大家都能达到空间,但为了统一功能和技术条件的矛盾,目的是为了经济,要求在一定技术条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空间使用(其实是不最大的满足),力求空间单元与结构单元一致,达到功能与技术统一(在大空间中应保证满足的问题),但也可能一种结构单元作几种空间单元使用;也可能一种空间单元有几种结构单元形式。
在事实上,结构与空间完全吻合是最理论的(多组空间组合的主题:多组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数学及线性规划来测定(系数靠统计、观察),全如此则可以用电子计算机来设计,全靠脑子估计则太灵活,难保证经济,但还有主观评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