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离合框架效应研究评述_王丹萍
- 格式:pdf
- 大小:758.65 KB
- 文档页数:8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心理契约是关于雇佣双方隐性心理期望的描述,心理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违背等。
运用心理契约理论解决组织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
通过分析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问题的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标签:心理契约理论;心理契约维度;激励一、研究意义心理契约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初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形成和违背等内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心理契约理论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内组织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应用问题进行综述,总结心理契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及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1.某一类组织的心理契约研究季小娜(2008)分析了无边界组织心理契约的构建要求,将心理契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进而研究了无边界组织的构建策略。
李华(200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企业的心理契约,得出了关于心理契约内容和心理契约违背方面的重要结论。
陈金华(2008)基于Guset心理契约模型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了A企业的心理契约状况。
进行同类研究的学者还有沙莎、赵莹、陈瑜、曹伟伟等。
2.某一类群体的心理契约研究仲春华(2006)在通过对169名私营企业主进行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后得出了雇主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李成江(2007)研究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包括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构成、创建、强化、动态平衡及实现。
刘晓洁(2007)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开展验证性研究,得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许媛媛(2009)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维度的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对策。
第47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7 No.52007年9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7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王 滨,罗 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心理弹性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将其视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众多的心理弹性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机制作出了理论上的描述。
这不仅使我们看到心理弹性,在促进个体健康快乐成长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而且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创造了空间。
关键词: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5-0127-04 收稿日期:2007203226 作者简介:王滨(1964-),女,山东青岛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罗伟(1982-),男,河南郸城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心理弹性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在弹性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
心理弹性的研究历史较短,目前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
20世纪上半叶,研究者们主要是关注压力和逆境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认为这种不利影响是普遍而无差异的;后来开始把研究的注意力转向压力和逆境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并由此而产生的个体差异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开始注意到儿童对压力的抗拒能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抗击压力的能力来自环境方面。
[1]有关心理弹性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有关心理弹性方面的许多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仍处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中。
如心理弹性的实质、心理弹性的生物学基础、遗传及生态环境对心理弹性形成的影响等。
笔者就影响心理弹性形成的因素以及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做些尝试性的探讨。
封面故事与损益框架对不同调节定向个体风险寻求的影响作者:付若冰李朋朋杜秀芳刘宁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年第10期摘要基于调节定向理论和预期理论,本研究探讨了封面故事与收益-损失选项框架对不同调节定向个体风险寻求的影响。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促进定向和防御定向个体均在损失情景(坏封面故事或损失框架)下比收益情景(好封面故事或收益框架)下更倾向风险寻求;封面故事对防御定向个体的影响更大,表现为防御定向在坏封面故事条件下比好封面故事更倾向风险寻求,而促进定向个体在好、坏封面故事条件下风险寻求倾向无显著差异。
研究表明封面故事会调节促进定向和防御定向个体的风险寻求倾向。
关键词封面故事;调节定向;框架;风险寻求;风险决策分类号 B842.9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20.10.0051 问题提出调节定向(regulatory focus)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定方式或倾向,调节定向理论认为可以将个体按照调节定向区分为促进定向(promotion focus)和防御定向(prevention focus)两种类型,并且两类个体在关注的结果类型方面存在差异:促进定向个体关注有无积极结果,并且采取“渴望”策略达成目标;而防御定向个体则关注避免消极结果的出现,偏好采取“警惕”策略达成目标(Higgins, 1997)。
调节定向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个体的风险感知和风险寻求倾向。
当前研究表明,相较于促进定向个体,防御定向个体对风险更为敏感,即在相同条件下会有更高的感知风险水平。
例如,在探讨引发恐惧的疾病预防宣传广告对不同调节定向个体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防御定向的个体相比促进定向个体会感知到更高的风险水平(Lai, Wang, Chou, & Yang, 2016);国内相关研究也发现,防御定向的个体对创业的感知风险水平更高(李敏,董正英, 2014);在线购买研究中发现,产品评论的不一致性会提高防御定向个体对购买产品的感知风险水平(黄敏学,王艺婷,廖俊云,刘茂红,2017)。
77897 心理学论文关于心理账户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心理账户的概念及分类(一)心理账户的概念早在1980年,“心理账户”的概念就被提出了,但当时并没有对其下一个具体、系统的定义。
心理账户理论被系统的提出是在1985年,Thaler认为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的会将自己所获的收益划分在不同的账户之下,并对收益进行管理利用的过程,而且人们对不同心理账户管理时所用的记账方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正因为这些心理账户的存在才会使得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偏离“理性人”的假设。
另外,Thaler教授还对心理账户的分类、特征以及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做了详细介绍。
(二)心理账户的分类综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心理账户的分类是有两种分类标准的,即按照财富来源与按照支出项目。
其中按照财富来源心理账户可以分为工资收入账户、投资收入账户、经营收入账户与意外收入账户等。
而按照支出项目,则心理账户可以分为生活基本支出账户、娱乐支出账户、情感支出账户与通信支出账户等。
至于针对不同人群的更细化的分类,我国学者李爱梅、凌文辁等经调查统计发现我国人民的心理帐户系统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即3-4-2分类结构。
二、心理账户的相关理论(一)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1.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是Thaler于1999年所出来的,它的含义是:划分在不同账户中的财富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它们在功能用途上是存在差异的。
例如你辛苦工作赚来的100元钱与你中奖得来的100元钱的使用态度肯定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对待自己辛苦赚来的金钱时会比较慎重。
2.对该理论的验证及补充既然人们对不同账户资金的使用态度是不同的,那么如果人们用不同账户的资金做投资并发生了损失,则该损失给人们所造成的心理感受肯定也是不同的。
损失工资收入肯定比损失意外收入更让人们痛苦。
这就是Soman等在2001年所提出的心理账户与沉没成本效应对消费影响的理论。
不同心理账户的资金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那么同一账户的资金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吗?根据2002年Soman与Lam 提出理论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心理账户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将人们的金钱和时间等资源按照特定方式分配,影响着个体的消费和财务决策。
本文通过综述心理账户的理论介绍、分类、在消费行为和财务决策中的应用研究以及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心理账户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不同的心理账户会导致个体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财务状况。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心理账户对个体行为的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对消费者行为和金融领域的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账户、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分类、消费行为、财务决策、个体行为影响因素、心理账户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理账户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将资金分配和支出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从而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这一理论最早由塞勒和萨缪尔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心理账户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会将不同来源和用途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娱乐账户、生活账户、投资账户等,这些账户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
心理账户不仅包括金钱账户,还包括时间账户和情感账户,这些账户之间的交叉影响会对个体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心理账户会引起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决策方式,影响个体的消费行为、财务决策和风险偏好。
了解心理账户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为实际生活中的金融管理和行为经济学提供有益启示。
对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人类的决策行为规律,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决策效率和财务管理能力。
1.2 研究意义心理账户研究对消费行为、财务决策和个体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了解心理账户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个体在不同账户中对同样金额的资金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表现。
这有助于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在不同账户中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决策方式,进而指导个体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